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docx
- 文档编号:952064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26KB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docx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市委统战部: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县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按照市委统战部的安排,对我县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我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现状
分布界别。
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共有在职科级以上党外干部36名,其中担任3副处级2名、正科级1名、副科级33名。
民主党派有民盟正宁小组1个,党员7名,分布在医卫、教育、农林界。
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
全县有在册知识分子2586人,其中副高以上39人,中级职称1568人,初级职称979人,有2人享受政府津贴。
无党派代表人士529名,主要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和教育卫卫战线,大专以上文化426名,中级以上职称245名,大部分是各单位行政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据统计,以非公经济人士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中,有个体私营企业110多个,从业人员达2870余人,自由职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达70多人。
有上规模企业7家,建立基层商会13个,,工商联会员650人。
我县有回族乡1个,少数民族干部较少,有科级以上干部6名,党外知识分子21人。
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
政治和实职安排情况。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点是分布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成员、党外中高级知识分子、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非公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等。
近几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工作重点,突出做好各个领域党外代表人物的政治和实职安排工作,通过积极推荐、多级联动、共同把关,统战各方面人物安排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是各行业、各界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党外代表人士被纳入政治安排范围。
一批文化层次较高、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在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优秀人士登上政治舞台。
目前有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1名,市级人大代表3名、政协委员5名,县级人大代表31名,政协委员29名。
二是党外领导干部梯次安排实现新突破。
积极推进正职和人大、政协机关配备零的突破,先后在教育卫生单位配备正职3名,人大、政协安排副主任2名。
通过公开选拔,长期困扰党外干部的职级待遇和交流等问题逐步迎刃而解,乡镇与机关,部门与部门的纵横交流速率加快,有3名党外干部交流任职。
同时,注重推动党外干部跨越发展,积极向县委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干部,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是扎实推进民主党派政治交接。
民盟正宁小组新一届班子成员在年龄、性别、文化、任职资历方面都更为优化,结构更为合理,班子成员大多在人大、政协任职。
二、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是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县级干部每人每年至少联系1—2名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培养教育。
县委每年至少召开2—3次常委会专门研究党外代表人士工作。
二是认真制定党外代表人物培养建设的工作规划,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三是建立了动态的后备干部队伍。
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把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纳入到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对现有人才库的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做好党外后备干部人选推荐、培养、选拔的新途径,对优秀人才做好思想工作,留在党外发展;对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按照有关程序向县委组织部门提出选拔使用的建议,对不适应要求的人员及时与组织部门、单位党组织沟通,不再保留在党外,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和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素质。
四是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把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使用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三、当前基层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物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尽管我县把培养选拔党外人物工作提到一定的高度,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仍有部分党委领导干部对省、市有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了解的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对发展和培养党外后备干部等问题存在迷惑。
致使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有关精神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2、政策刚性不足,操作性不强。
中央、省、市下发的多个重要文件,不同层面地提出要加强党外代表人物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党外干部工作的发展。
但文件中提出的“积极配备”、“逐步配备”、“尽可能配备”、“要有一定数量”、“要加大力度”等规定和提法,弹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特别在正职配备方面笼统提出的“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具体条件难以界定。
虽然在政府、人大、政协班子中有明确的党外人士配备比例,但在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中及中层干部中所占比例没有明确要求。
在换届时,对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尚有具体规定,而对党外干部的具体必配部门和职数还是含糊,特别是对乡镇政府党外领导干部的配备更是没有明确,对县级党外干部工作重在布置,缺乏严格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3、培养选拔力度待加强。
一是党外代表人物培养建设欠缺全盘规划,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重使用但培养不够,一到提拔使用,存在拉郎配现象。
二是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力度不大,从现实情况看,县人大、政协,卫生、教育的安排比较好,政府职能部门、乡镇就相差较大。
三是选拔的视野不够宽。
党外代表人士大多集中在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及经济建设领域,如何突破行业、身份等限制,切实拓宽选拔任用的视野和渠道,安排使用非公务员身份的优秀党外干部难度较大,能使用的存在身份限制。
四是安排难以落实,选举难以保证。
由于党外人士大多数是业务骨干,长期从事业务工作,与外界接触面不广,在行政界知名度不高,在优秀干部推荐时得票一般不多,达不到规定的比例。
多数党外人士的职务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小,在选举时,即是组织有意安排,也未必能够当选。
4、队伍不够稳定。
对党外后备队伍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人才库的建设上,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
一是有的单位和部门不注意做党外代表人物的劝留工作。
特别是一些无党派的优秀人士,单位党组织和领导往往希望把他们发展成中共党员,相对地造成储备不足、选择余地较小。
二是由于党外干部担任正职的机会远比党内干部少,有的党外干部在同一副职级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年,促使一些党外代表人物不想留在党外,要求加入中共,组织在尊重个人愿望的角度,把他们吸纳入中共,使党外队伍呈现动态变化。
三是干部来源上,党外相对党内存在弱势。
近几年招考的少量公务员和选调生,大部分在学校就加入了中共,加之基层党组织每年都有发展党员的考核任务,为数不多的人选就很快发展入党了,致使公务员队伍中的党外后备干部来源困难。
5、党外人物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党外人士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政治敏感性不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头脑有时不够清醒。
二是建言献策的能力有待提高。
大多数党外人士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也存在着建言献策不够的现象,不想不愿不能提意见。
有些政府部门对意见建议和提案的采纳不足和不及时处理挫伤了也部分党外人士的积极性。
三是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党外人士在主动沟通,互信互让,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上还有差距。
四是组织协调的能力有待提高。
6、新社会阶层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是身份定位难。
在调查摸底时,工作人员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人士的概念容易模糊。
他们一般身兼数职、相互交织,造成调查摸底辨别难,统计档案分类难。
二是机制不健全。
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管理,层次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健全,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除了工商联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外,还缺乏能够切实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联系和管理的组织;尚缺乏一套系统的教育引导新社会阶层的培训机制等。
三是政策尚需完善。
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自由择业者大量出现,与之适应形势变化的政策配套工作滞后形成矛盾。
关系新社会阶层人士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医疗及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是素质尚需提升。
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身上还存在着某些缺点,甚至不法行为,影响了整体形象。
五是情况复杂。
他们的分化、组合、流动在继续加深,由于他们在职业、年龄、经历和经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在他们当中培养党外代表人物,开展工作,上级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县乡尚缺乏经验,给基层统战工作提出了新难题。
四、做好基层党外代表人物培养选拔工作的建议
1.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加强培养,注重使用。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形成是一个不断发现、培养和使用的过程。
许多党外人士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和学术研究工作,在各自领域大都颇有建树,但实践锻炼不够充分,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对他们加强政治引导和能力培养。
要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实践锻炼的舞台,鼓励和支持他们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建言献策;通过交流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丰富阅历,积累领导经验,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要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对党外代表人士中发挥作用情况登记表,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工作实绩、社会影响、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作为评比表彰和安排使用的依据。
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安排使用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真正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能够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2.完善体制,健全机制。
一。
要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党外人才成长规律,把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工作纳入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二要健全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培养选拔制度,形成充分考虑党外干部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推荐党外后备干部人选的举荐制度。
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措施,全面提高党外后备干部素质的培养制度。
三要拓宽视野,坚持标准,重点培养,梯次配备,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逐步形成后备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以保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连续性、稳定性。
四要引入竞争机制,稳妥地开展公开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工作。
3.大力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培养目标要突出政治引导。
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必须突出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要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风浪面前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二是培训内容要科学系统。
突出共性。
加强形势任务和理论政策的学习,合作共事的传统教育,参政议政和领导科学艺术等知识技能的培训。
兼顾特点。
针对不同界别、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科学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努力成为本界别、本领域的优秀人才。
一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了解熟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内容和程序,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深入进行社会实践,密切与所联系的群众的关系,才能切实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作用;二要提高民主监督能力,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
同时,对民主监督的对象、内容、原则、形式、方式、程序等问题应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范,从而使民主监督活动能够有章可循,克服害怕“越位”、“添乱”心理,提高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民主监督的质量与效能;三要提高组织领导能力。
大多数是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组织领导能力、政治和社会活动经验尚需积累和提高。
要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政治、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多加锻炼,尽快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增强政治和社会活动能力;四要提高合作共事能力。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的中青年干部要善于在为共同目标奋斗中发挥自身作用,善于在维护执政党地位中有效地进行民主监督,善于在亲密合作中做挚友和诤友,全面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和推进既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又被党外代表人士乐于接受、灵活多样、更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方法。
建立健全培训档案、考核登记等制度,实行目标管理。
加强与组织部、人事部门和党校、行政学院或大专院校的联系,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培训新格局。
4.实行奖惩激励制度。
对作用发挥好的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彰奖励,并给予适当的特殊照顾;对作用发挥不好的给予批评帮助;对在社会上或在所代表的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已不具备代表人士资格的,及时撤换淘汰,积极推动党外代表人士全面发挥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某县党外 代表 人士 队伍建设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