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桥梁抗震设计说明.docx
- 文档编号:948499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92.65KB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说明.docx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桥梁抗震设计说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说明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
摘要
目前桥梁工程抗震的研究问题是当今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桥梁结构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基础上,阐述了桥梁抗震设计原则,最后对于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地震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改变以及多阶段设计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地震破坏 桥梁结构 抗震设计 抗震措施
引言
桥梁工程又是中的重中之重,桥梁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地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本文主要探讨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为今后桥梁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桥梁是交通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震区桥梁的破坏不仅直接阻碍了及时救灾行动,使得次生灾害加重,导致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给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带来困难。
在近30年的国内外大地震中,桥梁破坏均十分严重,桥梁震害及其带来的次生灾害均给桥梁抗震设计以深刻的启示。
在以往地震中城市高架桥或公路上梁桥的墩柱的屈曲、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剪断、钢筋裸露断裂等震害,桥梁防震越来越受到各国工程师的重视。
地震形成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X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桥梁破坏形式
桥梁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墩台、支座等的隔离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惯性力作用而破坏的实例较少,由于下部结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则是桥梁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下部结构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1 落梁破坏
震害原因
1) 支承连接部件失败:
固定支座强度不足、活动支座位移量不够、橡胶支座梁底与支座底发生滑动,在地震力作用下支座破坏,致使梁体发生位移导致落梁。
2) 墩台支承宽度不满足防震要求,防落梁措施设计不合理,在地震力作用下,梁、墩台间出现较大相对位移,导致落梁现象的发生。
3) 伸缩缝、挡块强度不足,在地震力作用下伸缩缝碰撞破坏挤压破坏、挡块剪切破坏,都起不到应有作用,导致落梁。
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1) 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盖梁挡块在地震中破坏,可以有效减少下部结构所受地震力,但对于这种类型的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怎样采用合理的梁体限位装置、设置足够的梁敦合理搭接长度使梁体位移控制在不发生落梁的X围内同时又不增加墩柱地震力。
2) 在高烈度地震区尽可能采用整体性和规则性较好的桥梁结构体系,结构的布置力求几何尺寸、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规则,避免突变的出现;从几何线性上看,尽量选用直线桥梁。
3) 选择合理的连接形式对桥梁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对于高墩桥梁,建议采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有选择性的刚性连接(固结方式);对于矮墩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连接建议采用支座连接方式,并合理设置梁墩的搭接长度。
2 墩柱、节点及桥台破坏
破坏形式:
此类破坏多发生在墩柱塑性铰处、墩柱与盖梁连接处,墩柱与系梁连接处,地震力作用下桥墩纵向受力筋被剪断,直接导致桥梁的倾覆.
震害原因
1) 墩柱延性不足(抗弯破坏),横向约束箍筋配置不足;构造缺陷:
横向约束箍筋间距过大,搭接失效,纵筋过早切断,锚固长度不足;箍筋端部没有弯钩等
2) 抗剪强度不足(剪切破坏):
横向箍筋配置不足
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延性抗震设计
1) 结构延性定义:
表示结构从屈服到破坏的后期变形能力,是结构能量耗散能力的主要度量。
2) 延性抗震设计的分类:
a)上部、基础弹性,墩柱延性设计;b)墩柱、基础弹性,上部结构延性(钢桥);c)墩柱、基础、上部结构弹性,支座弹缩性——减隔震设计
3)墩柱结构构造措施
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内加密箍筋的配置:
a) 加密区的长度:
弯曲方向截面宽度的1.0倍,超过最大弯矩80%的X围;
b) 加密箍筋的最大间距:
10cm或6ds或b/4;
c)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0mm;
d) 螺旋式箍筋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矩形箍筋应有135度的弯钩,并深入核心混凝土之内6cm以上;
e) 加密区箍筋肢距:
25cm;
f) 墩柱的纵筋应尽可能延伸至盖梁或承台的另一侧面,塑性铰加密区域的箍筋应该延续到盖梁和承台内,延伸到盖梁和承台的距离不应小于墩柱长边尺寸的1/2,并不小于50cm。
3 基础破坏、桩身破坏
3.1 破坏形式及震害原因
桥位通过地震断裂破碎带,地震力作用下基础出现移位、沉降;桥位位于液化砂土地质中,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
3.2 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基础尽可能建在岩石或坚硬冲积土上,软土和砂土易于放大结构的位移影响,且软土有震陷、饱和砂土有液化等地质地震灾害。
减隔震设计
1.地震力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桥梁抗震设计中一般会采用两种途径去减轻桥梁震害:
传统抗震设计和减隔震设计。
传统抗震设计是增大构件断面及配筋致使结构刚度增大,达到减轻震害目的;而减隔震设计是采用柔性支承延长结构周期,减小结构地震反应;采用阻尼器装置耗散能量,限制结构位移;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刚度,即俗称的以柔克刚。
2.减隔震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桥梁抗震设计中,但是只适用于以下条件:
上部结构连续,下部结构刚度较大,结构基本振动周期比较短;桥梁下部结构高度变化不规则,刚度分配不均匀;场地条件比较好,预期地面运动特性具有较高的卓越频率。
支座中出现负反力的情况下则不宜采用减隔震设计。
3.减隔震装置经常采用如下几种:
整体型减隔震装置:
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分离型减隔震装置:
橡胶支座+金属阻尼器、橡胶支座+粘性材。
桥梁节点抗震解析
在桥梁结构中,节点构造形式与房屋框架结构中的节点相差较大,而且桥梁结构在横向地震作用下主要依靠墩柱的延性发生变形,而不是依靠盖梁的延性,因而不能套用房屋框架结构节点抗震设计。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桥梁节点部位属于能力保护构件,在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结合我国公路桥梁的特点,对影响极限强度的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一、我国桥梁节点受力特点:
节点的受力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混凝土强度,钢筋屈服强度,核心区内箍筋的构造以及梁柱主筋的锚固状况等。
在正常配筋的情况下,节点核心的受力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初裂;当加载使核心区出现第一条斜裂缝时,称为核心区初裂阶段。
此时箍筋应力水平很低,节点可认为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节点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
(二)通裂;初裂后继续增加荷载,节点核心区中部陆续出现第二条、第三条斜裂缝,将核心区分割成若干小块,然后逐渐形成贯通节点核心对角线的主斜裂缝。
通裂时节点内箍筋应力很快增加至屈服应力,节点进入弹塑性阶段,刚度明显降低。
试验显示,通裂时的承载能力约为极限承载能力的80%左右。
(三)极限;通裂后外荷载还可以继续增 加,核心区裂缝宽度越来越宽,结构变形明显加大,核心区剪切变形成倍增长。
混凝土保护层开始起壳、剥落。
此时承载能力达到最大值,称为极限阶段。
极限时节点内箍筋几乎全部屈服。
(四)破损;虽然变形持续加大,但是节点承载能力开始降低,核心区混凝土大块剥落。
破损时节点的承载能力约为极限时的80%一90%。
二、加强节点强度:
在地震作用下,希望塑性铰出现在梁端,这样就不会引起高层结构太大的侧向变形,避免了倒塌的后果。
但是在桥梁结构中,如果梁端出现较大的转角,就会引起桥面系极大的破坏,甚至使桥梁结构完全丧失使用功能,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在桥梁抗震设计中,一般选择塑性铰出现在桥墩中。
由于桥梁结构都是单层或者双层,即使墩柱中出现塑性铰,在设计预期的地震作用下,只要墩柱的延性能力满足塑性铰转角的需求,都不会引起倒塌的后果。
对于桥梁节点部位的抗震要求,则与建筑抗震规X一致。
节点是连接桥墩和盖梁的传力构件,是保证整个结构良好工作的关键部位,属于能力保护构件,因此对其强度和刚度要求都较高。
(一)在由桥墩和盖梁组成的框架结构中,在横向地震作用下,塑性铰可能出现在墩底截面,墩顶截面,节点,梁端截面。
根据能力抗震设计思想,盖梁的极限强度一般要比桥墩截面大,如果盖梁中配有预应力筋,其极限强度会更大,因而一般不会称为结构的薄弱环节。
在横向作用力增大的过程中,墩底截面弯矩最大,首先进入屈服状态。
在墩底截面出现塑性铰以后,截面上的弯矩会保持平稳状态不再增长,而墩顶截面的弯矩会随框架变形的增加而持续增大,节点核心区域内的箍筋应力也会随之增加直至屈服。
此时,节点区域的刚度出现退化,会削弱对墩顶截面的约束,甚至形成铰接约束,从而引起结构中的内力重分布,使结构侧向变形加速变大,对结构横向抗震性能是很不利的。
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如果在墩底截面的塑性铰出现以前就进入屈服,会削弱对墩顶截面的约束,甚至形成铰接约束,从而引起结构中的内力重分布,墩顶截面弯矩减小,墩底截面弯矩增大,使得墩底更快进入屈服状态,从而降低框架结构的横向抗震性能。
(二)在不同的纵筋配筋率下,墩底截面总是首先进入屈服状态,梁端截面基本不屈服,在配筋率小于3%时,墩顶截面也会达到屈服,当配筋率超过3%时,墩顶截面并未达到屈服状态。
这说明在不同的配筋率下,节点部位并不是保持相同的刚度。
当节点部位出现刚度软化以后,对墩顶截面的约束减弱,从而导致墩顶截面弯矩减小。
(三)节点区域的配箍率对结构的横向抗推极限承载能力影响并不大,这是因为计算中假定梁柱中延伸入节点区域的主筋和混凝土粘结良好,核心区混凝土所承受的剪力都能完全传递到主筋中去。
这样梁柱的主筋就承担了节点核心区中的剪力,因而箍筋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事实上在混凝土开裂以后,随着裂缝的发展,主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恶化导致滑移的产生,混凝土中的剪力就不能完全传递到主筋,此时就需要依靠节点中的箍筋承担抗剪作用。
如果箍筋配置过少,节点就无法将上部结构的惯性力传递到桥墩中去,节点核心区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对结构抗震非常不利。
节点核心区内的竖向箍筋始终应力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靠近节点外侧承托附近的竖向箍筋,为了要平衡小斜压杆中的压力,内力很大,很容易就达到屈服,在设计中需要给予重视。
节点核心区中配置适量的箍筋,除了能起到约束混凝土,提高混凝土强度的作用以外,在混凝土开裂后能箍筋直接参与受力,是保证节点裂缝不会充分开展,刚度不出现急剧退化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在桥梁结构中,如果桥墩和盖梁刚度比较接近,则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受到侧向赓性力作用,节点核心区箍筋受力很大,容易出现节点刚度退化。
一方面会导致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剪切破坏,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桥墩内力重分布,墩底截面弯矩加大,更快达到屈服状态,降低桥梁结构横桥向整体的抗震能力。
而在盖梁和桥墩抗弯刚度相差较大时,在地震横桥向作用下,墩底和墩顶部位的塑性铰更容易形成,节点部位相对更加安全,符合能力抗震设计思想。
桥梁的震害
桥梁震害是地震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桥梁震害,具体情况是桥台和路基同时向河心移动,桩柱式桥台的桩柱随之开裂、倾斜、折断;重力式桥台的胸墙开裂,桥台台体下沉、移动、转动;桥头的引道沉降,翼墙开裂、损坏,施工缝开裂,桥台撞击主梁导致结构破坏。
桥台的移动、倾斜可能导致主梁受压损坏,甚至有可能使主梁坍毁。
同样高发的桥梁震害还有桥墩震害以及支座震害。
桥墩的震害主要有桥墩倾斜、沉降、移位、墩身剪断、开裂,受压缘的混凝土崩坏,钢筋屈曲、裸露,桥墩与基础连接处折断、开裂等等。
在震力作用下,部分支座在最初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到抗震要求,缺乏连接、支挡等结构的必要构造措施,有些情况下,支座材料与形式上的缺陷直接造成支座产生过大的移位或者形变,进而导致了支座锚固螺栓剪断、活动、拔出,支座脱落,支座主体结构破坏等。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结构力的传递形式发生变化,对整体结构中的其他部件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最为严重的桥梁震害现象则是主梁坠落。
主梁坠落又称落梁,主要成因是桥台、桥墩的倾斜或者倒塌,梁体碰撞、支座破坏、相邻桥墩间相对位移过大等情况。
除此之外,地基与基础震害也是导致桥梁倒塌的严重桥梁震害。
地基震害导致的桥梁破坏属于灾后难以修复的桥梁震害,主要成因包括不均匀沉降、砂土液化、稳定性低等因素造成的地层水平移动、地层下沉、地层断裂。
地基破坏与基础破坏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地基破坏通常直接导致基础破坏。
桥梁震害的成因具有很强的多样性。
地震发生时,地层的移动会导致梁式桥梁上部的活动节点因为盖梁宽度不足而发生落梁或者梁体碰撞,而拱式结构的桥梁则会出现拱上建筑以及腹拱受损,拱圈在拱顶、拱脚处产生裂缝,整个拱圈隆起变形。
地基土的液化影响,也加大了地层移动的影响,放大了桥梁结构的振动反应,大大增加了发生落梁的可能性。
采用排架桩的桥梁,会出现桩基承载力降低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与地震无关的大幅度纵移、横移,这种现象在简支梁桥上格外突出。
除此之外,地基强度低会导致部分地基土液化失效之后出现桥梁结构物整体倾斜、下沉、严重变形等情况,最终导致结构物破坏,震害加剧。
低强度的下部结构破坏指的是桥梁下部结构强度不足,难以抵抗自身的惯性以及支座传递下来的主梁地震力,在地震灾情发生是结构下部变形、开裂、失效,最终可能倾覆,引起整个桥梁的严重破坏。
确定性抗震分析方法
(1)静力法
早期结构抗震计算采用的是静力理论,始创于意大利。
由于其理论上的局限性,现在已较少使用,但因为它概念简单,计算公式简明扼要,在桥台和挡土结构等质量较大的刚性结构的抗震计算中仍常常用到。
其地震力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 为结构物得质量;W 为结构重量;xg为地面运动加速度。
静力法主要使用于刚度较大的结构,事实上只有绝对刚性的物体才能认为在振动过程中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所以只能在刚度很大的结构例如重力桥墩、桥台等的抗震计算中才能应用静力法近似计算。
《规X》规定:
挡土墙、桥台用静力法计算地震力。
2.反应谱法
(1)计算单质点地震力公式:
其中, kh 为水平地震系数;β 为动力放大系数; γi为第i 阶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目前一般桥梁结构的高墩或特大跨度的桥梁,应同时采用时程分析法,取最不利结果。
3.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是将实际地震动记录或人工生成的地震波作用于结构,直接对结构运动方程进行数值积分而求得结构地震反应的时间历程。
由于地震加速度记录中两个离散时刻之间的加速度值一般假设为线性变化,因此采用精细时程积分求解是非常有利的。
在时程分析中,时标被分成一系列小的步长dT。
假若我们说第i 时间间隔的反应已经确定,则可用ui,.ui,¨ui 来表示。
于是,第i 时间间隔的体系反应将满足运动方程:
方程必须在下一个时间步长进行之前求解。
当步进经过所有时间步长时,则任何瞬时的结构实际反应都被确定。
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只对特别重要的大跨度结构才使用该法。
抗震概念设计
由于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再加上结构计算模型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使“计算设计”很难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因而不能完全依赖计算。
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
因此,在桥梁的方案设计阶段,不能仅仅根据功能要求和静力分析就决定方案的取舍,还应考虑桥梁的抗震性能,尽可能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在抗震概念设计时,要特别重视上、下部结构连接部位的设计,桥墩形式的选取,过渡孔处连接部位的设计以及塑性铰预期部位的选择。
为了保证所选择的结构体系在桥址处的场地条件下确实是良好的抗震体系,必须进行简单的分析(动力特性分析和地震反应评估),然后结合结构设计分析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并进一步分析是否能通过配筋或构造设计,保证这些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综合评判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优劣,决定是否要修改设计方案。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实用的抗震方法是增加结构的柔性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达到减小由于地震所产生的地震荷载和增加结构的阻尼或能量耗散能力以减小由于地震所引起的结构反应。
当前,比较容易实现和有效的抗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隔震支座。
采用减、隔震支座(聚四氟乙烯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等)在梁体与墩、台的连接处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以减小桥梁的地震反应。
大量的试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采用减、隔震支座桥梁结构的梁体通过支座与墩、台相联结的方式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在梁体与墩、台的联结处安装减、隔震支座能有效地减小墩、台所受的水平地震力。
2)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相结合的系统。
利用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以达到减震的目的,利用桥墩的延性抗震。
近20年来,国外在桥梁减、隔震和延性抗震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美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在桥梁设计规X中都列入了相应的条款。
3)利用桥墩延性减震。
利用桥墩的延性减震是当前桥梁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桥墩延性减震是将桥墩某些部位设计得具有足够的延性,以便在强震作用下使这些部位形成稳定的延性、塑性铰,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周期,从而耗散地震能量。
在进行延性抗震设计时,按弹性反应谱计算塑性反应的地震荷载需要修正,桥梁抗震设计规X采用了综合影响系数来反映塑性变形的影响
桥梁抗震的设计原则
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的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设计工程师深入了解对结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因素,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按规X的规定执行。
以下为抗震设计应尽可能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历次的桥梁震害教训和当前公认的理论认识。
①场地选择。
除了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尽可能选择比较安全的厂址之外,还要考虑一个地区内的场地选择。
选择的原则是:
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②体系的整体性和规则性。
桥梁的整体性要好,上部结构应尽可能是连续的。
较好的整体性可防止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同时它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本条件。
无论是在平面还是在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
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源于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
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有效的抗震途径。
刚度的选择有助于控制结构变形;强度与延性则是决定结构抗震能力的两个重要参数。
由于地震动可造成结构和构件周期反复变形,使其刚度与强度逐渐退化,因此,只重视强度而忽视延性绝对不是良好的抗震设计。
④能力设计原则。
能力设计思想强调强度安全度差异,即在不同构件(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不适宜发生非弹性变形的构件统称为能力保护构件)和不同破坏模式(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模式)之间确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
通过强度安全度差异,确保结构在大地震下以延性形式反应,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
在我国以前的建筑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
⑤多道抗震防线。
应尽量使桥梁成为具有多道抵抗地震侧向力的体系,则在强地震动过程中,一道防线破坏后尚有第二道防线可以支撑结构,避免倒塌。
因此,超静定结构优于同种类型的静定结构。
但相对于建筑结构,桥梁在这方面可利用的余地通常并不大。
桥梁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1.尽量将桥轴线设计成直线,曲线桥使结构地震反应复杂化;尽可能使桥台和桥墩与轴线垂直,斜交会引起转动响应而增大位移。
2.沿纵、横桥向的桥墩刚度尽可能一致,刚度变化太大,地震时刚性大的桥墩易产生破坏。
3.塑性铰不应设计在盖梁、主梁、水中或地下的桩顶处,应设计在墩柱上,易于观察与修复。
4.材料和结构形式的选择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质轻高强;变形能力大;强度和刚度衰减小;结构整体性好。
单从材料的抗震性能优劣来划分依次为:
钢结构,钢砼组合结构,木结构,现浇钢筋砼,预制钢筋砼,预应力砼,砌体。
5.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尽可能用超静定结构,少采用静定结构。
6.防止脆性与失稳破坏,增加结构延性。
常见的脆性破坏:
砖、石、素砼的开裂;钢筋砼的剪切破坏常见的失稳破坏:
斜撑和柱的失稳;柱中纵向钢筋在箍筋不足时的压屈。
关于桥梁抗震设计的建议
1.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导致桥梁结构抗震计算的失真。
地震运动是由震源—传播介质体—场地地质体一系列变化的因素综合形成,它是极为复杂的和不确定的模糊事件。
桥梁结构的抗震计算严格来说是近似仿真计算,与实际的震害有一定的差距。
抗震计算与抗震概念设计、结构体 系的选择、抗震构造设计相比较,后三者更显重要
2.重视桥墩及其基础的延性设计
3.重视桥梁的减隔震设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桥梁的抗震设计,比如减隔震支座:
双曲面(球面)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阻尼器等。
结语
桥梁抗震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需要认真对待。
在工可研究阶段应该强化抗震概念设计,选择合理的桥位和桥型;在初步设计阶段强化抗震体系设计,确定合适的抗震设防标准和验算准则、进行结构的总体分析;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强化抗震构造设计,重视抗震构造采取的措施和构造细节
参考文献
[1]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XX:
XX理工大学 , 20 .
[2]cB50ll一201建筑抗震设计规X
[3]黎雪环,中华建设,2011年(7):
198-199. [4]高小旺,龚思礼等.建筑抗震设计规X理解与应用[M].:
,20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桥梁 抗震 设计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