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练习.docx
- 文档编号:948463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93KB
心理练习.docx
《心理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练习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选择题
1、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
A思维的概括性B思维的灵活性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独立性
3、“灯饰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 )性。
A概括 B灵活 C间接 D独立
4、小学儿童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阶段。
A6、7岁 B7、8岁 C8、9岁 D10、11岁
5、教师把某个学生的言行、成绩、态度、性格爱好、健康等方面组成总体面貌加以思考,这是思维的( )过程。
A分析 B综合 C具体化 D概括
6、有个小学儿童说:
“车是在路上跑的,是用来载人拉货的”,说明其掌握概念处于以( )来解释概念的水平。
A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 B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 C种属关系和正确义 D本质抽象
7、思维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不能直接感知的对象,这是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社会性 D独立性
8、小孩掰手指计算属于( )。
验证几何题目属于(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9、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 )地位。
A一般 B被动 C主动 D核心
10、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是( )。
A记忆 B思维 C言语 D语言
11、从已知判断,即大前提,小前提,推出新的判断即结论,这是(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动作思维
二、判断。
1、语言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区别的概念。
( 错)
2、小学儿童只有具体形象思维,成人只有抽象思维。
(错 )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可见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没有集中思维。
( 错 )
4、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差异。
( 错)
5、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及理解力发展都与其概念水平相适应。
( 对 )
6、“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 错)
7、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 )
8、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 对 )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和意志
一、选择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_。
1)言语表情 2)肢体表情
3)面部表情 4)言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_。
1)心境 2)应激
3)激情 4)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_。
1)美感 2)心境
3)道德感 4)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_情感。
1)心境 2)美感
3) 激情 4)应激
5.小明解决了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的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_。
1)美感 2)心境
3)激情 4)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
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
1)丰富性发展 2)深刻性发展
3)可控性发展 4)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_得到发展。
1)丰富性 2)深刻性
3)可控性 4)稳定性
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某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_在逐步发展。
1)丰富性 2)深刻性
3)可控性 4)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_。
1)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2)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3)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4)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10.“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的_差的表现。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持性
11.小学低年级儿童长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_水平比较低。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持性
二、判断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 对 )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对 )
3.情感和情绪是一致的。
( 错 )
4.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 对 )
5.“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错 )
6.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出现由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如批评就不高兴,表扬就高兴,这说明他们情感的稳定性较差。
(错 )
7.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 对 )
8.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
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 错 )
9.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 对 )
10.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 对 )
11.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错 )
12.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 对)
练习五
一、选择题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年级。
A低 B中 C高 D任何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是属于( )的。
A初步 B较高 C相当高 D相对成熟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
A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是( )。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D完善结合
5.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向成人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是好人好是坏人,这说明他的道德判断是处于( )阶段。
A他律 B自律 C片面 D全面
6.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从内部去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时,它们就成了( )。
A态度定势 B良心 C道德动机 D自尊心
7.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是这两者加以沟通并付之实现的是( )。
A道德判断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9.下列哪一种行为不是品行障碍( )。
A攻击 B撒谎 C抄作业 D逃学
10.儿童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 )。
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11.小学儿童在( )年级以后才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A二 B三 C四 D五
二.判断题
1.品德即道德。
(错 )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对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
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
( 对 )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错 )
5.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某些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 对 )
6.人们想的、说的和做的可以互不相同,因此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 错 )
7.从小学儿童坚持性的动力来源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因素的影响。
而高年级的坚持性则以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 对 )
第四章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2、C 3、A 4、D 5、B 6、B 7、B 8、A 9、D10、D11、C二、判断。
对的题目有:
5、 7、 8、9、10、11、13、14、16 17、20 、
错的题目有:
1、 2 、3、4、 6、12、15、18、19
第五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判断
对的题目有:
1、2 、4、7、9、10、12、
错的题目有:
3、5、6、8、11、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A 3.C 4.B 5.A 6.C 7.B 9.C10.A 11.C
二.判断题
对的题目有:
2 、3、5、 7、
错的题目有:
1、4、6、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
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
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
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
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
基本情绪分为:
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
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
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其它标准还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
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