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docx
- 文档编号:948379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49KB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docx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一
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着名前言里,阐述了他毕其整个学术生涯所探讨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
①在韦伯看来,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②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偶然出现的,而是不言而喻的。
韦伯把那种解除神秘的过程说成是“理性的”,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图景发生瓦解,并从中产生出世俗文化。
随着现代经验科学、自律的艺术和原则性的道德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出现,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理论问题、审美问题、或道德—实践问题的各自内在逻辑,来完成学习过程。
韦伯从理性化角度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世俗化过程,毋宁说主要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新的社会结构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而形成的、功能上又互相纠结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宰制行为的制度化。
其实,日常生活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社会的理性化的干扰。
就此而言,传统的生活形式,在前现代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职业而确立的各种生活形式消失不见了。
不过,生活世界的现代化并不只是由目的理性的结构所决定的。
E.杜克海姆和米德认为,理性化的生活世界,其特点更在于对丧失了本质特性的传统进行反思;在于行为规范的推广和把交往行为从狭隘的语境中解放出来,并扩大其选择空间的价值的普及;最终还在于以培养抽象的自我同一性为目标和促使成人个体化的社会化模式。
以上所述便是古典社会理论家们所勾勒的现代图景(dasBildderModerne)。
今天,韦伯的主题表现为另外一番情况,这既是其追随者努力的结果,也是其批判者批判所造成的。
“现代化”一词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术语广泛采用。
此后,这个术语便用以表示这样一种理论立场,即它开始讨论韦伯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还用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方法对其加以发挥。
现代化概念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诸如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利用;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治中心权力的贯彻和民族同一性的塑造;政治参与权、城市生活方式、正规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价值和规范的世俗化等等。
所有这些过程既相互累积,又相互转化。
现代化理论比韦伯的“现代”概念更加抽象,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首先,它把现代从近代欧洲的起源中分离了出来,并把现代描述成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模式;就时空而言,这种模式是中性化的。
此外,它还打破了现代与西方理性主义和历史语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不能再把现代化过程看作是理性化过程和理性结构的客观历史。
詹姆斯·科勒曼认为,这种现代化理论的长处就在于,从进化论角度归纳出来的现代化概念不再惧怕有关现代的终结的观念,也就是说,不再惧怕现代会有一种终极性状态,而被“后现代”所取而代之。
③但事实上,正是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化研究使得“后现代”这种说法在社会科学家中间也流传开来。
原因在于,现代化从进化论角度看是自律的,它独自地向前发展。
因此,由这个角度入手,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最容易摆脱作为现代源泉的西方理性主义概念,但是,现代概念与从西方理性视野中赢得的现代的自我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旦消失,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后现代研究者的陌生立场出发,对似乎是独立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加以限制。
阿诺德·盖伦把这种观点简单地概括为:
启蒙的前提已经死去,惟有启蒙的后果仍在奏效。
自足发展的社会现代化正是从这个角度把自己同看来已陈旧不堪的文化现代性相区别开来,而仅履行据称已组成一个独立系统的经济和国家、技术和科学的法律职能。
因此,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似乎变成了一种枯竭的、进入凝固状态的文化的反面。
“凝固化”是盖伦用来称呼现代文化的。
在盖伦看来,“现代文化中所固有的可能性都已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反面可能性和反题亦已被挖掘出来和接受下来,以致于从现时起改变前提变得越来越难以想象……要是你有这种印象,你在像现代绘画这样一种如此活跃和复杂的领域中也会感觉到凝固化的存在。
”④由于“观念史是封闭的”,所以盖伦才轻而易举地认定,“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历史”。
为此,盖伦借戈特弗里德·本的诗劝告我们说:
“考虑好你们的生活所需。
”由此可见,盖伦的这种新保守主义立场并不是想抛开社会现代化的无穷动力,而是要摆脱现代的自我理解的文化外壳。
⑤与此相反,后现代观念在其他一些理论家那里表现为另一种政治形态,即表现为无政府主义。
这些理论家并不顾及现代性与合理性之间已经发生的分离。
他们也抱怨启蒙的终结,并越出了欧洲现代用以把握自身的理性传统,换句话说,他们也扎根到了后历史之中。
但与新保守主义不同,无政府主义是要告别整个现代。
马克斯·韦伯的西方理性主义所立足的那个基本概念系统走向了式微;与此同时,我们却认清了理性的本来面目——即理性被揭发为主体性,它既是征服者,又是臣服者。
此外,人们还发现理性是工具性的支配意志。
海德格尔和巴塔勒曾揭开了纯粹权力意志上的理性面纱,他们的批判所发挥的颠覆力量,同时也应动摇现代精神从社会角度加以客观化时所依赖的“铜墙铁壁”。
由此看来,文化现代性终结之后,源于其中的社会现代化也将无法继续进行,因为它经受不住“远古时代”即已存在的无政府主义的攻击。
这样,在无政府主义的庇荫下,后现代便粉墨登场了。
不管有关后现代理论的这两种解释差别多大,它们都远离了欧洲现代的自我理解形成于其中的基本概念系统。
这两种后现代理论都要求走出这个概念系统,并认为它已过时,因而对它不予理睬。
黑格尔则是第一位阐释清楚现代概念的哲学家。
到韦伯为止,现代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一直是不言而喻的,今天却成了问题。
我们要是想搞清楚这种内在联系,就必须回到黑格尔那里去,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必须回到黑格尔的现代概念,以便能够判断,从其它前提出发进行分析的那些人的要求是否合法。
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先验地认为,后现代思想只是自以为处于超越的位置上,而事实上它仍然滞留在由黑格尔所阐明的现代的自我理解的前提之中。
我们也不能立即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新保守主义或审美无政府主义打着告别现代的旗号,而试图再次反抗现代。
这就是说,它们也可能只是在掩盖其与披着后启蒙外衣的反启蒙的悠久传统之间的同谋关系。
二
黑格尔起初是把现代当作一个历史概念加以使用的,即他把现代概念作为一个时代概念。
依黑格尔看来,“新的时代”就是“现代”。
⑥黑格尔的这种观念与同期英语“modern times”以及法语“tempsmodernes”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致的,所指的都是大约1800年之前的那三个世纪。
1500年前后发生的三件大事,即“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则构成了现代与中世纪之间的时代分水岭。
在《历史哲学》一书中,黑格尔曾用这些概念把信奉基督教的日尔曼世界给确立了下来;就其自身而言,这个世界也还是从希腊和罗马的古代中产生的。
今天,我们通常把历史划分为现代、中世纪和古代,这种划分尤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比较常用。
但是,只有当“新的时代”或“现代”这样的说法失去其单纯的编年意义,而具有一种突出时代之“新”的反面意思时,上述划分才能成立。
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新的时代”意味着即将来临的时代;
而这个时代直到世界末日才会出现。
但在谢林的《关于时代的哲学》中,有关现代的通俗概念却坚持认为,未来已经开始。
换句话说,这种概念以为,现代是依赖未来而存在的,并朝着未来的新的时代而敞开。
这样,现代的开端便被转移到了过去,即转移到了现代发端之际。
综观整个18世纪,1500年这个时代分水岭一直都被追溯为现代的源头。
为了验证这一点,R.科瑟勒克考察了我们的时代究竟是在何时被改称为“新的时代”的。
⑦科瑟勒克认为,“现代”或“新的时代”概念所表达的历史意识,已构成了一种历史哲学的视角:
即一个人必须从整个历史视界出发对自己的位置作反思性认识。
“历史”是个单数名词,但它表示集体。
黑格尔使用这个词时已是理直气壮,其实它是一个18世纪的新造词:
“现代”赋予整个过去以一种世界史的肌质……对新的时代的分析和对过去年代的分析是相一致的。
⑧“Geschichte”这个新造词则适应了有关历史事端不断加速发展的新经验以及对并非共时的历史发展的共时编年的认识。
⑨当时曾出现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历史是一个统一的、引起问题的过程,时间则是克服问题的有效力量,这样便把时间当作了一种压力。
时代精神这个新词曾令黑格尔心醉神迷,它把现在说成是过渡时代,在此期间,我们既希望现时早些过去,又盼望未来快点降临;因此,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前言中说:
“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
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
……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都在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
可是这种颓废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着的太阳犹如闪电般一下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
”10
由于新世界即现代世界与旧世界的区别在于它是朝未来开放的,因此,时代在推陈出新的每一个当下环节上都不断重新开始。
由此可见,把“当代”从“现代”中独立出来,也是属于一种现代的历史意识:
在现代,当下作为时代史享有崇高的地位。
就连黑格尔也把“我们的时代”理解成“当代”,他把当下的开始安放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对其同代思想家来说,则意味着发生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这两件历史大事那个时刻。
因此,老黑格尔还认为,“随着突然升起的太阳”,我们到了“历史的最后阶段,进入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
”11当下从新的时代的视界把自己看作是现实之中的当代,但它必须把与过去的分裂视为不断的更新。
同“当下”一样,诸如革命、进步、解放、发展、危机以及时代精神等也都是些动态概念;这些概念或是在18世纪随着“现代”或“新的时代”等说法一起出现的,或是被注入了新的涵义,而这些语义迄今一直奏效。
12另外,这些概念后来也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术语,并从概念史角度来把握随着西方文化的现代历史意识而出现的问题,即现代不能或不愿再从其它时代样本那里借用其发展趋向的准则,而必须自力更生,自己替自己制定规范。
这便澄清了现代那高度敏感的“自我理解”以及直到我们的时代仍在不停地努力“确证”其自我的动力。
几年前,H.布卢门贝格还觉得有必要付出昂贵的历史代价,以保护现代的合法性或特权(LegitmitaetoderEigenrechtderNeuzeit),来反对力图提出对基督教和古代这样的立有遗嘱者(Erblasser)承担起文化责任的构想。
他说:
“一个时代不应提出其自身历史合法性问题,同样,它也不能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时代。
对现代来说,问题就在于要求完全中断或能够完全中断与传统的联系,而且也在于对这种要求与不能完全重新开始的历史现实性之间的关系的误解上。
”13H.布卢门贝格还援引青年黑格尔的一段话来作证:
“尽管先前作了许多努力,但我们今天仍然主要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索回浪费在上天身上的财富,并把它看作人类的财产;但是,哪个时代才能实现这种权利呢?
”14
我们要是循着概念史来考察“现代”一词,就会发现,现代首先是在审美批判领域里力求明确自己的。
1518世纪初,着名的古代与现代之争导致要求摆脱古代艺术的样本。
16主张现代的一派反对法国古典派的自我理解,为此,他的把亚里士多德的“至善”概念和处于现代自然科学影响之下的进步概念等同起来。
他们从历史批判论角度对模仿古代样本的意义加以质疑,从而突出一种有时代局限的、即相对的美的标准,用以反对那种超越时代的、即绝对的美的规范,并因此把法国启蒙运动的自我理解说成是一个划时代的新开端。
尽管名词“modernitas”早在古代后期即已具备一种编年意义,但现代欧洲语言中的“modern”一词很晚才被名词化,而且首先还是在纯艺术范围内。
因而,“Moderne”、“Modernitaet/modernite”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时代 意识 及其 自我 确证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