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3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精选文档.docx
- 文档编号:948137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6.02KB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3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精选文档.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3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3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精选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3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精选文档
4.3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选择题
1.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水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
0.8×103
铝
2.7×103
A.不同的物质的密度都不相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的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大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密度特性的应用和密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能从题目所给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得出信息,物质虽然不同,但密度可能相同,固体物质的密度不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不一定相同,已知物体密度的大小和质量的大小,根据密度公式可比较体积的大小。
【解答】
A.酒精和煤油不是同一种物体,但密度相等,故A错误;
B.水银的密度比干松木的密度大,故B错误;
C.水和冰属于同一种物质,但密度不同,故C正确;
D.由于铜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铝的体积大,故D错误。
故选C。
2.关于物质的密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由ρ=m/V可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密度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形状、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A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正确,D错误;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同体积的铁比同体积的水的质量大,故B错误;
C.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密度不变,故C错误。
故选A。
3.将质量为45克、体积为30厘米3的物体,轻轻地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杯子里有100克水,待物体静止时,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为( )
A.20克B.30克
C.大于20克小于30克D.100克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关键是求物体的密度,判断其在水中的状态,也是本题的难点。
先求物体的密度判断此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再根据沉浮状态和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溢出液体的质量。
【解答】
物体的密度:
,因ρ物>ρ水,所以,物体在水中下沉,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则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为
,故B正确。
故选B。
4.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把密度作为选材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下面那项是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
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
C.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D.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生活中认真观察,要对观察到的问题多提为什么,这些为什么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解决问题。
【解答】
A.钨丝做灯丝是利用钨丝的熔点比较高的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利用了塑料绝缘性强的特点,可以保证用电安全,不符合题意;
C.铝合金的密度比较小,在相同体积时,质量比较小,重力比较小,易于飞机起飞,符合题意;
D.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迅速转移,就可能损害发动机,因此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把这些热迅速吸收,使发动机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在去瓤的新鲜冬瓜内有5%的氯化钠溶液、现将一木块放入这一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木块露出液面高度h(如图甲所示)、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木块下沉,同学们绘制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函数图象,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表示(不考虑水的蒸发现象)( )
①溶质质量分数;②溶液的密度;③溶解度;④溶剂的质量;⑤溶液的体积;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D.②⑤
【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属于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题,利用溶液的变化结合浮力的相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题属多学科知识综合题。
根据木块露出液面高度h(如图甲所示),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木块下沉,可知溶液的密度变小了,导致溶液密度变小的原因是因在去瓤的新鲜冬瓜内有5%的氯化钠溶液后失水,使溶液内溶剂量增大,结合乙图的有关变化趋势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过程前后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所以所受浮力相等,即F=ρ液gV排,木块下沉则V排变大,所以必是ρ减小,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温度不变所以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去瓤的新鲜冬瓜内有5%的氯化钠溶液时,西瓜皮失水导致溶液中溶剂的量变大(这也是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的原因),体积也变大,而乙图是下降的曲线,所以纵坐标可表示①②。
故选C。
6.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一定大
B.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C.体积大的物体密度一定大
D.密度大的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一定大
【答案】D
【解析】【分析】
是密度的定义式,根据公式判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不同种物质,根据
,判断ρ、m和V三个量的关系。
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同种状态),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②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大多数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和气体的密度。
【解答】
A.由m=ρV可知,质量大小与密度和体积都有关系,密度大的物体,体积不一定,质量就无法判断,此选项错误;
B.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此选项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可能相同,此选项错误;
D.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密度大,说明单位体积的质量也较大,此选项正确。
故选D。
7.一个质量为0.25千克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千克,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1.75千克,那么某液体的密度是
A.1.75×103千克/米3 B.1.2×103千克/米3
C.1.16×103千克/米3 D.1.0×103千克/米3
【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注意玻璃瓶的容积是不变的,装满水时或装满某种液体时,其体积都等于瓶的容积。
根据空瓶的质量和盛满水时称得的质量求出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即某液体的体积;
由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和空瓶的质量,求出某液体的质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
【解答】
水的质量:
m水=1.5kg-0.25kg=1.25kg,
∵
,
∴水的体积:
,
瓶子的容积:
V容=V水=1.25×10-3m3,
某液体的体积:
V液=V容=1.25×10-3m3,
某液体的质量:
m液=1.75kg-0.25kg=1.5kg,
某液体的密度:
。
故选B。
8.如图a、b、c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同;将三个小球放入水中静止不动时,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底。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它们所受的浮力关系是:
Fa=Fb=Fc
B.它们的重力关系是:
Ga=Gb>Gc
C.它们的密度关系是:
ρa>ρb>ρc
D.它们在水中的体积关系是:
Va<Vb=Vc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灵活运用好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题的关键。
(1)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上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结合图判断三球的体积关系;
(2)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或漂浮。
【解答】
(1)由图可知,a漂浮,b悬浮,则V排a<Va,V排b=Vb,
∵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Fa=Ga,Fb=Gb;
∵a与b质量相等,则物体的重力相等,
∴浮力Fa=Fb,
∵F浮=ρgV排,
∴V排a=V排b,
∴Va>Vb,
由题干可知:
Vb=Vc,
∴Va>Vb=Vc,故D不正确;
(2)∵b悬浮,c沉入底部,
∴Fb=Gb,Fc<Gc;
∵b与c体积相同,
∴根据F浮=ρgV排可知:
Fb=Fc,
∴Gb<Gc;则Ga=Gb<Gc,故B不正确;
(3)∵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或漂浮,
∴根据a漂浮、b悬浮、c沉入底部可知:
ρa<ρb<ρc,故C不正确;
(4)由上分析可知:
浮力Fa=Fb=Fc,故A正确。
故选A。
9.两种质量相等、密度不等(ρ1、ρ2)的液体相混合,混合后液体的密度为()
A.ρ=(ρ1+ρ2)/2B.ρ=(ρ1-ρ2)/2
C.ρ=ρ1•ρ2/(ρ1+ρ2)D.ρ=2ρ1•ρ2/(ρ1+ρ2)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用总质量除以总体积,而不是两种密度加起来除以2,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对此要向学生特别强调。
(1)设每种液体的质量均为m,根据各自的密度算出各自的体积V1和V2;
(2)混合液的密度等于总质量和总体积的比值,即
。
【解答】
(1)设每种液体的质量均为m,则:
密度为ρ1的液体的体积
,密度为ρ2的液体的体积
,
则混合液的体积:
;
(2)混合液的总质量:
m总=2m,
所以,混合液的密度:
。
故选D。
10.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每小格为0.5N,将一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如图甲所示。
然后将金属块浸没于水中静止时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密度ρ金为()
A.1.0×103kg/m3
B.4.0×103kg/m3
C.2.0×103kg/m3
D.0.4×103kg/m3
【答案】B
【解析】【分析】
借助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辅助器材--水和细线测出了固体的密度,此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密度值的方法。
①由图示可以得到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和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拉力,利用称重法求所受的浮力;
②已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和水的密度,利用公式
得到金属块的体积;
③已知金属块的重力,可以得到质量,已知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
得到金属块的密度。
【解答】
①由图知,金属块受到的重力为G=2N,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为F=1.5N;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F=2N-1.5N=0.5N;
②金属块的体积为
;
③金属块的密度为
。
故选B。
1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ρ甲、ρ乙、ρ丙、ρ水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据图可知( )
A.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C.ρ丙>ρ乙>ρ甲,且ρ丙=ρ水
D.ρ乙>ρ甲>ρ丙,且ρ丙>ρ水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密度的计算,密度大小的比较可采用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
由图可知,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关系,根据
比较甲、乙、丙的密度关系;然后从图象中读出乙的一组质量和体积值求出其密度,然后与水的密度相比较确定答案。
【解答】
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体积相等时,它们的质量关系为m甲>m乙>m丙,由
可知,ρ甲>ρ乙>ρ丙,故CD错误;
当m乙=10g时,V乙=10cm3,则
,所以,ρ丙<ρ水,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12.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温度计中水银的高度不变D.温度计中水银的密度不变
【答案】A
【解析】略
二、实验探究题
1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均匀金属圆柱体浸在液体中,探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同学把圆柱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分别记下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液体密度ρ(×103kg/m3)
1.2
1.8
2.0
2.4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7.5
4.5
1.5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空格处应填写_________。
(2)在如图中能反映表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之间关系的图像是_________。
【答案】
(1)3.5
(2)B
【解析】【分析】
(1)观察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逐渐减小,通过计算得出变化的数量关系,即可得出表中空格处的数值;
(2)表中F随ρ的增大而减小,且F不可能为负值,据此可对四个图象做出判断。
【解答】
(1)表中,液体密度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液体密度每增大0.2×l03Kg/m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就减小1N,故表中空格处的数据为4.5N﹣1N=3.5N;
(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液体的密度ρ的增大而减小,故初步判断只有A、B可选,同时可以判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不可能为负值,故A可以排除,只有B符合题意。
故填:
(1)3.5;
(2)B。
14.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
某次的操作如下:
甲 乙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____________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_________mL。
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丙所示。
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g/cm3。
【答案】
(1)151.4
(2)46 偏小
(3)0.8
【解析】【分析】
本题中通过液体密度的测量实验,主要考查了天平的调节与使用、量筒的读数、密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这都是我们学习液体密度测量实验应该掌握的内容。
(1)被测液体的质量等于右盘所有砝码质量之和加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2)利用图示量筒的液面位置可以得到液体的体积,分析体积测量值的变化时要从其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
(3)从图象读取数据,利用密度公式计算。
【解答】
(1)图中天平的示数为100g+50g+1.4g=151.4g;
(2)液体的体积V为46mL,由于烧杯内壁上沾有部分液体,故测量的体积值比实际值要偏小;
(3)由图象可知,当烧杯中没有液体时,烧杯的质量为25g;当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为V=25ml=25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45g,由此可知烧杯中液体的质量为m=45g-25g=20g,则液体的密度为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教版 科学 年级 上册 43 物质 密度 同步 练习 精选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