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47984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7.95KB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版考核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都具有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A项,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B项,则指出人们恐惧其实是“恐惧”这一心理行为。
C项,指出人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D项,说明只要知道事情的难度在哪里,事情本身就不会难了。
这四个选项都说明了意识对人、事物本身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故本题选ABCD。
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认识过程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本题选CD。
3.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有()。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地由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地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题选BD。
4.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5.“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6.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7.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故本题选ABCD。
8.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参考答案】ABCD[解析]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上升性循环过程往往难以达到科学性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的种种限制。
如受到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受人们主观认识条件的限制等,所以需要多次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科学的认识。
本题选ABCD。
9.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
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
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
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参考答案】BCD[解析]“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一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A项,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A项错。
B、C项,对于柏林墙的倒塌,是德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西方一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题干否认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就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B、C项正确。
按照“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点”,现实并非如此,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金融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缺陷,也就说明,认识并不能决定、替代社会发展。
D项正确。
本题选BCD。
10.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去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AC[解析]在材料中讲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并未指出好坏两方面,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中的好和坏两个方面,排除B。
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证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故A对。
题干中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说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抓住了重点,即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进一步说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故C正确。
本题没有体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题选AC。
11.台湾魔术师刘谦以新颖的表演形式引领了魔术表演的热潮。
名利双收的他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
“在我决定要做一个职业魔术师时,我就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
思考宽广,是我有别于其他魔术师的地方”。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D.思考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参考答案】ABD[解析]从刘谦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成功,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
广泛收集资料,坚持学习,思考宽广。
这三点体现在哲学上就是:
量的积累,坚持发展的观点,深入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故本题答案为ABD。
12.“囧”、“槑”、“Orz”一个个十分生冷的字,通过互联网竟然能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
虽然其在网络上的含义与其原来的含义相差甚远,但因为表达起来方便、形象,深得网友热捧,但同时,网络生僻字的不规范使用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担忧。
下列观点与这一社会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乱生于治,怯生于勇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D.骐骥长于日行千里,雄鸡长于报晓司晨
【参考答案】AB[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生僻字使用固然方便、形象,但是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这说明我们想问题看事物既要看到其好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方面,即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同时这些字大行其道也和网友的追捧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行事要注意一个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A、B两项即说明事物一旦超出“度”,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故本题选AB。
13.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
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参考答案】ABC[解析]在题干中,金刚石原本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别的物质将有可能成为最硬的物质,这说明,认识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制造新的最硬的物质的目的是广泛应用于现实。
故本题选ABC。
14.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许多人没有把酒后驾车看作违法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酒后驾车未必就出事,未必就被查。
由此可见,驾车者需要正确处理()。
A.个人与他人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偶然与必然的关系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许多驾车者的想法是主观的想法,没有从客观出发,这就要求这些人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做到看问题、做事情要从客观出发,不要单凭自我意识进行判断,故B正确。
这些人认为酒后驾车未必出事、未必被查是一种侥幸心理,只看到了事物的偶然性,而否认了事物的必然性,故C正确。
驾车者酒后驾车的行为本身对他人就是一种威胁,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故A正确。
本题选ABC。
15.如果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可能造成蒜贱伤农。
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
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再因地制宜,适时搞好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稳妥发展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
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参考答案】AC[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在本题中,蒜价猛涨和一些农民一窝蜂种植大蒜互为因果,一窝蜂种植大蒜和蒜贱伤农互为因果。
由于预见了蒜贱伤农的后果,农民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不仅体现了因果关系辩证法在现实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本题选AC。
16.“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17.《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这表明()。
A.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总是向前进的
【参考答案】AB[解析]D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从题干中的“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则可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A正确。
过去和现在在时间上是一对矛盾,事物在这两个时间段中的状态等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发生改变的,这一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B正确。
C排除,题干中不涉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故选AB。
18.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参考答案】BCD[解析]A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如此,并不是仅仅针对我国。
A项与题干不符。
B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如果二者没有一定的融合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得到发展。
B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这和中国的革命建设之一直的,任何革命都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C、D项正确。
本题选BCD。
二、综合题
1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因此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0.古罗马政治家塞涅卡说: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某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很多事情才难以做到。
”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这句话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政府制定政策与浙江发展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互为因果关系
D.政府的开明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BD[解析]政府制定了一些开明政策,这些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起到了作用,这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些政策是一种理性认识。
故BD对。
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制定政策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故A项说法不一定正确。
C项,政府制定政策对浙江成为“零资源经济”强省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本题选BD。
22.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
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
“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
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
他认为:
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
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发展浙江精神正是其内涵的必然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立足浙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23.第一段中的大学生成功被某报社聘用的经历说明()。
A.知识没有实践重要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BCD[解析]材料中说“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并不能说明知识就没有实践重要,而是说明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理论就失去其作用。
这位大学生从大二起就为将来就业做各种准备,说明他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虽然他不是新闻专业,却能被报社录取,原因在于他参加了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工作,说明他坚持从实际出发。
本题选BCD。
24.自主创业大学生的经历说明()。
A.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勇于创新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条条大路通罗马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位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就业,这说明成就个人事业的途径并不只有一条,生动说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哲理。
他认为“创业要找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这一点体现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他认识到要想有所成就,不能拘泥于别人正在从事的行业,要有所创新,这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勇于创新。
故本题选ABCD。
25.第三段中的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原因在于()。
A.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没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没有认识到事物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脱离实际看问题
【参考答案】AD[解析]有的大学生之所以没有实现就业,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只存在于幻想,导致了与社会的脱节。
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对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的看法存在偏差造成的。
本题选AD。
三、单选题
26.“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B.发展的永恒性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矛盾的普遍性
【参考答案】A[解析]这句话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一哲学原理。
故选A。
27.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这首诗说明了()。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参考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
本题中的这首诗是讲:
船舱中的诗人,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
这首诗生动说明了运动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本题选C。
28.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份、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
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再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总的说来,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
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矛盾运动的过程。
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内容相对于形式来说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则显得比较保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故本题选B。
29.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本题选C。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 事业 公共 基础知识 经典 哲学 完整版 考核 试题 88 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