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947165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22KB
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难点:
1.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家预习了第24课,那么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了。
来,咱们先来齐读一下课题: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非常好,你们把这个多音字读的很准确。
如果是爱学习的同学一定会把这个多音字的字音注在书上。
以后再读的时候就不会出错啦。
好了,老师呢想看看同学们昨天读课文的情况,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一次,我提出两个要求:
把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ppt1)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的这幅插图的情景,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幅图中描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幅图的内容,引出关键人物伽利略,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为什么说他是一位辩论家,从文中找到证据。
三、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从文中找到那句话,指名读出来。
2、指导理解“信奉”一词。
3、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
四、理解第三自然段。
1、PPT出示亚里士多德说过的那句话,生读,理出大意。
2、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让学生抓住“一个事实,两种结论”深入理解一下。
五、翻到课本的第四自然段,拿出笔,找一找最关键的词,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
出示(ppt)让学生们边读边填空。
伽利略通过自己反复的试验,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当时他很年轻,才25岁就成为数学教授了,他很自豪地把这个试验结论告诉了自己的学生,其实已经得出结论就够了,但是他最后为什么把这样一个试验去进行公开呢?
六、交流学习5、6两个自然段。
1、当时在那样的环境中,公开做这个试验会不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他的学生会怎么劝他?
他的家里人可能会怎么给他说?
他周围的朋友可能会给他说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
理解“固执、胆大妄为”两个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说:
站在比萨斜塔的塔顶,手拿两个大铁球,底下围满了成千上万围观的人,想一想,下面的人会说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一下:
从一位辩论家成长为一位科学家,伽利略一定经历了很多,那么你们能从伽利略身上学到点什么呢?
他有什么样的精神是值得你们学习的呢?
七、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附:
板书设计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辩论家” 科学家
大胆质疑反复试验勇敢公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爱好比较广泛,因此,课题的引入准备从课本插图情景进入,引出关键的人物,谈话式的自然导入。
2.学生已有了丰富的识字经验,本课教学中,继续坚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难记、易混淆的字,进行重点指导,以提高指导效率。
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是学生阅读的一种能力,感知文意时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以此来体现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求。
4.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伽利略公开试验的消息传开,再就是脱手后两球同时着地后人们惊讶呼喊作为训练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文中没有展开具体写出来的人们议论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出来。
5.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理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会借助通俗易懂的例子,实地演练和PPT图文模拟演示等方法去教学,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加深了对文章说明的道理的体会,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效果分析
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会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以问带读,以问引思,学生能够逐渐的深入文本中来;为了是这节课不太枯燥,我设计了举例子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和伽利略的两个推理结果。
随着各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清晰起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设计“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学生们表达欲望强烈,有不少同学理解到位,独辟蹊径,想象的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这为学生完成课后的“展开想象翅膀”这个“小练笔”打下了基础。
从课文的主旨来看,“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的确是理解全文的一个核心语句,遗憾的是教学中没有对“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作更为有价值的探讨:
“反复”与“许多次”的意思一样,在这句话里不显得重复吗?
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删减“许多次”作比较朗读,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只相信事实的科学精神与品质,更会从朗读中领悟到这种“反复”的手法所起到的“增强语意、加强语势”的表达效果,而不会误解为犯了“重复”的语病。
如此,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而深入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规律的理解上,学生获得的是言语智慧技能知识,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再就是整堂课下来我说的还是较多,而学生说的相对少。
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的缘故吧,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说的过多,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过少,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
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寻求真理的精神。
课文先对挑战者——伽利略和挑战对象——亚里士多德作介绍,讲到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索的人;讲到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他的话在当时被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然后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提出怀疑。
最后讲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这篇课文通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两个铁球落地试验的背景与经过的记叙,宣传尊重科学、大胆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评测练习
一、辨字组词。
执()奉()腊()清()
势() 春()借()晴()
热()奏()错()精()
挚( )秦()蜡() 睛( )
二、写出加粗的反义词。
1、这句话是正确的。
()
2、两个铁球总是同时着地。
()
3、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4、做一次公开试验。
()
三、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关联词。
1.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谁()怀疑亚士里多德,人们()会责备他。
2.()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3.()从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说明这个事实有问题。
四、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1.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2.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二、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怀疑 疑问)。
他想: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理解 解释)呢?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这样”是指( )
A.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话。
B.伽利略所想的内容。
3.“一个事实”是指( )
A.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话。
B.伽利略所想的内容。
4.根据伽利略所想的内容,用一个词评价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面的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小虾正排着长队,一个接着一个地逆流而上。
我顺手拾起一颗小石子扔了下去,它们立即解散了队伍,一个个警惕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大概没发现什么情况,它们又开始列队前进了。
这段话对小虾是围绕 这句写的,是从小虾怎样 和怎样 两方面来写具体。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后反思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的理念,我对课文进行了“重组”,从课文的插图入手,让学生们理出插图发生的主要事件,引出主人公伽利略,然后抓住“大胆质疑-反复试验-勇敢公开”这条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讲到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的塔顶下面围观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有反对,有劝解,也有支持,学生们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让我为之感动,自我感觉,这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
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我设计说话题目是: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都开始惊讶地呼喊起来,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
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
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
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
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有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
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
也许,再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中年级段目标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和本组教材的目标定位: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两个 铁球 同时 着地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