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docx
- 文档编号:946936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38KB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docx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1.物联网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书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的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所谓物联网,是建立在物品编码、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
2005年,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
物联网》,综合了二者的内容,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
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
通过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整个过程中,物与物的“交流”都无需人工干预。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物联网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加速推进各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转型,已经引起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极大关注。
2008年底由IBM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构想,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地回应,并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2009年6月欧盟ichu物联网行动计划,强调RFID的广泛应用,并注重信息安全;2009年8月日本提出了i-Japan战略,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应用。
在我国,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重点强调“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
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并首次明确了涉及新能源产业、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5大领域的新兴产业范围。
近期,国家发改委将物联网纳入正在起草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标志着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的战略支点,建立物联网将是中国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两化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跨越信息壁垒瓶颈的关键突破口。
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传统思维,实现了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中具有能力超强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时管理和控制。
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物联网的应用将是极为广泛的,其应用领域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电力电网、医疗系统等多个领域.ITU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
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还有诸如远程抄表、物流运输、移动POS机应用,如果再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将有更多元的应用。
本研究将讨论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提高电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实现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2.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的严峻形势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首先,高峰负荷的增长使电力系统的容量日趋紧张;其次,电气设备的老化严重威胁着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电力企业的收入压力又限制了基础设施的投资。
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布式发电电源的利用不断增加,对电网强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已经不可能采用传统的投资方式,靠更换大量的电气设备或建设更多的输电线路来解决问题,而是必须采用新技术,充分挖掘现有电力系统的潜力,提高其适用性和利用率。
随着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电力企业相继建立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CRM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的ERP系统与EAM系统、全面提高价值链竞争效率的SCM系统、送配电管理的DMS/EMS、SCADA等业务应用系统,并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从电力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形成相互一致的业务基础信息系统和有效运行的信息层次化体系,必须将原来分别建设的各个业务应用系统平滑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各个业务系统间能够顺畅地传递信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个系统范围内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应对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针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反应,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了智能电网计划,全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
随即国家电网公司又提出物联
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信息汇聚阶段,二是协同感知阶段,三是泛在聚合阶段。
在物联网的专用芯片、应用系统开发、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无线宽带通信、软件平台、测试技术、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力争在未来3年内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若干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电力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开放的系统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开放式整体网络系统将彻底改变今天的电网结构,实现从能源接入、输配电调度、安全监控与继电保护、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计量计费直到用户用电侧的全过程控制,即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处处能够体现物联网技术的存在。
在能源接入方面,智能电网可以更方便、更迅速地让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新类型电力入网,比如分布式发电的入网。
这么多独立而相对不好预测的供电源,要求配电网从被动式单向网络演进为从多个方向主动管理电流的系统。
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通过信息的共享,通过实时分析天气变化对分布式电源出力的影响,及时预测分布式电源的功率变化,从而使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在控制的范围内,不仅消除了分布式电源给电网带来的扰动,而且可以智能调度系统的需要,参与调峰。
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消除分布式电源接入的不利影响。
在输配电调度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遍布电网的传感器及时感知电网内部的运行情况,反馈给调度系统全局系统电能的损耗情况,并能够辅助调度人员对系统的运行方式,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优化网络的运行,节省能源消耗,推动低碳经济。
在安全监控与继电保护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实时感知在外界气象条件下,杆塔、线路等运行部件的受力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
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在杆塔、线路受力接近临界状态的情况下实时报警,并通过杆塔上调节装置的动作来缓解受力严重部位的情况,等待工作人员更换。
甚至,在覆冰情况下,自动感知冰层的厚度,进行危害评估,并自动融冰,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时感知电网内部的运行状况,比如电压、电流的变化,预测故障的发生,通过网络重构,改变潮流的分布将故障遏制在萌芽状态,并实时将信息反馈给调度中心。
具有“自愈”功能。
“自愈”就是把电网中有问题的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
甚至在黑启动中,能够自动配置启动方案,进行网络重构,供调度人员参考。
在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电网可以对需求进行更准确的管理。
传统的电力系统是按照用电峰谷要求设计的,电网容量要大到能够满足用电高峰需求。
但是在夜间用电很少的时候,许多电站停止发电,电网的一部分容量也闲置了。
智能电网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比如,在智能电表的协助下,供电方可以制定动态计费方案,以反映不同时刻的发电、输电成本,或者鼓励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发出大量电力时增加用电,这有助于舒缓用电峰谷,使电网保持供需平衡。
在计量计费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计费表计可以自动进行电量的统计、处理,实现不同等级电能用户的电费自动划卡收缴,节约了人工费用和人工可能出现的差错。
同时通过统计、判断,可以防止窃电行为的发生。
而在用户侧用电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中各种用电设备都集成了智能用电芯片或安装了智能用电插座,能够根据电器各自的运行特性优化运行,从而节能省电。
比如,检测屋内无人,自动关闭照明。
能够实时监测电价信息的变化,从而实现在低电价时运行。
又如夜间电价较低时,洗衣机自动进行洗衣。
在白天通过与电力交易中心信息的实时互动,将太阳能电池板上网售电实现盈利等等。
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过渡将带来供能和用能方式的重大变化,而电力系统的转变是其中的关键。
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是数字通信基础设施,需要补充的是与现有电力系统集成的监测、通信和控制软件以及传感器、监视器、通信装置和智能电表等新硬件。
简单些说,智能电网就是现有的电网加上传感器、RFID技术以及局域网络(有自己的IP协议)实现远程控制以及结构优化。
而物联网本身就是传感器,RFID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巧妙结合,因此智能电网其实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电网上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网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联网技术影响着智能电网发展的进程。
3.相关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必然给相关的产业带来契机。
首当其冲的就是通信产业。
全球著名的美国思科公司称,美国的智能电网将带来1000亿美元的商机,其中仅通讯部分就高达200亿美元。
智能电网的规模将比互联网大100或1000倍,因为一个家庭可以没有互联网入户,但所有家庭都离不开电。
对我国而言,情况也必然相同。
在电力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建成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公布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全数字化变电站大面积试点,数字化开关、互感器等元器件的试用,用电管理系统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方案等。
第二阶段,高级调度系统全面推广,原有系统更新升级全数字化变电站全面建设开始,柔性输电控制系统示范工程启动;在用户终端应用方面,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入到居民小区,双向互动在大城市部分推广配电自动化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开始试点。
第三阶段,全数字变电站全面普及,柔性输电技术全面应用,智能电表进一步推广。
智能配电网基本建成,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在主要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智能电网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因此还会带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
届时,国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将大幅提升。
可见,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将会个各个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必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4.市场前景分析
智能电网技术允许我们更好的管理、节约、监控和使用能源,将能源使用的决定权交给消费者,由他们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使用。
可以预计的好处包括节省电费、智能管理、更强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支持混合动力车的接入以及使家庭设备的智能化。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使得电网的可靠性提高,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智能电网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下或人为的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信息安全的能力和防计算机病毒破坏的能力。
智能电网技术可以更好地对人为或者自然破坏进行识别和反应。
实时信息可以让电网操作员隔离被破坏的环节,让电力绕过损毁区域,重新供电。
智能电网使得各种途径产生的电能的兼容性增强。
国内风电场开发地区一般都集中在边远地区,这恰恰是电网比较薄弱的地方,承受能力有限。
并且,边远地区负荷相对较小,使得发出的电很难在当地被消纳。
风电密度低、不稳定、不连续性使得发电量忽上忽下,对我国尚不坚强的电网构成冲击,电网不愿接入,使风电场利用小时数过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风电项目内部投资回报率低于8%的社会平均水平,缺乏投资吸引力。
目前国内电网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新能源发展的瓶颈,而智能电网将会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的问题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智能电网强调在供电安全、可靠和优质的基础上,实现清洁、高效和互动的目标。
这个电网建成后除了能够输送传统煤电外,还能够输送可再生能源,比如风电和太阳能。
我国之所以高调提出大力建设智能电网,主要原因是支持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支持需求侧管理。
应用物联网技术使得电网能耗降低。
去年我国社会用电总量近35000亿千瓦时,实现电网信息化之后,每年在配电输电用电等环节即可节约5%至10%的电力资源,节省价值近2000亿元人民币。
建造智慧电网除了是为消费者服务外,也是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建造智慧电网城有助于城市减排温室气体。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借助物联网,国家电网的工作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通过一些防护杆塔和线路的部署,来解决线路的一些故障问题;通过在线路上配置传感设备来检测线路的实时情况,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通过一些设备的使用和部署,提高传感的效应,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到位。
此外,国家电网80%的业务都跟物联网相关。
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以及到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配电的自动化、电力检测、用电的采集,以及营销等方面都需要物联网的支撑。
未来,国家电网将通过技术部署来实施电网方案,通过开展相应的研究和部署,解决智能用电及用电信息采集的传输可靠性不高、实时性不强,以及缺乏互动手段等问题。
当前,对智能电网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前期基础、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物联网应用于电力行业实现智能电网主要有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及管理与支撑技术四大体系。
感知和标识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包括多种发展成熟度差异性很大的技术,如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
网络是物联网信息传递和服务支撑的基础设施,通过泛在的互联功能,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
海量感知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研究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融合、高效存储、语义集成、并行处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攻克物联网“云计算”中的虚拟化、网格计算、服务化和智能化技术.核心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撑。
随着物联网网络规模的扩大、承载业务的多元化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因素的增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实现“可运行-可管理-可控制”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课题的申请单位之一为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汇聚了北京邮电大学在该领域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我国开展多媒体技术、智能信息服务、计算机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搜索与挖掘、模式识别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先后参与了百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前景,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实验室的科研梯队结构合理,由数位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教授领衔、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是一支具有朝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科研团队。
实验室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整体水平居国内前列,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
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6篇。
近年来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面上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41项,教育部、北京市等省部级支持项目30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50多项。
近5年来实验室人员申请发明专利31项,其中已授权11项。
课题的联合申请单位北京东软超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系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的北京市2010年第5批软件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27日,注册资本6500万。
是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设在北京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解决方案、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在软件与行业应用的结合、软件与数字化产品的结合、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咨询服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
东软股份以软件为核心,面向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行业,为用户应用信息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产值、利润、和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
公司始终把“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作为经营理念,以“提供易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为质量目标。
在2002年,东软在国内首家通过CMMLevel5评估,成为全球第一家通过CMMLevel5评估认证的中国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CMM5评估认证企业的国家。
2004年在国内又率先通过了CMMI5等级认证。
公司将“超越技术”作为公司的经营思想和品牌承诺。
作为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公司,东软通过开放式创新、卓越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全面构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客户和社会的价值,从而实现技术的价值。
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北京东软超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八大“虚拟总部”之一,下辖天津分公司、太原办事处、郑州办事处和石家庄办事处。
在1993年成立的北京办事处基础上,北京东软超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其骄人的经营业绩、关键的业务支撑和卓越的市场开拓为东软的持续稳健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有员工1400余人,本科以上学历96%,年营业额达到7.2亿。
公司依托东软深厚的行业经验与技术积累,充分整合资源,直面竞争挑战,树立起来东软品牌旗帜,体现了大区以高度凝聚的团队文化打造出的高效执行能力。
正因如此,北京东软超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北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天宇。
北京东软超越目前已经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软件产品登记证书、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海淀区创新企业证书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新区软件行业服务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我们正在为成为具有全球化视野及能力的、华北区域内最具竞争力及品牌最佳的软件及服务提供商而持续努力着。
6.项目预算
项目预算合计:
600万。
其中具体开支预算如下:
调研费:
50万;
专用设备购置使用费:
100万;
劳务和委托业务费:
280万;
差旅和会议费:
80万,
印刷和手续费:
50万,
咨询和培训费:
30万,
邮电费:
10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网 技术 电力行业 中的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