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 文档编号:946816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3
- 大小:1.69MB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背知识全面梳理】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表现
(1)衣
①鸦片战后,“洋布”、“洋装”渐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多样化,有西装、旗袍、粗布大衫、裙子等,其中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食:
鸦片战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3)住:
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出现。
(4)风俗习惯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在大城市,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⑤在广大落后、封闭的农村,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
在农村,农民纷纷新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风俗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娱乐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归类比较】
简要比较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衣
“洋装”“洋布”“断发易服”、西服、中山装,五花八门
由灰蓝单调到五彩缤纷,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
由生活水准低到解决温饱问题到注重吃好
住
西式建筑、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基础知识精讲巩固】
知识点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重点)
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政治运动的影响:
如辛亥革命等。
表现
①衣:
“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
②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
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
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在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沿袭下来。
特点
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扩展;从过程看:
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从水平看:
进程发展缓慢,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水平不一;从动力看: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了示范作用。
【温馨提示】近代文明的舶来品本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产物,近代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变成改造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状态的动力,促进中国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变化,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典例解读】(2013.江苏泰州期中考)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在语言种类上,“洋泾浜”是指带有其它语言特色的语言。
“洋泾浜英语”,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上海人以前把中国化的英语就称为“洋泾浜”英语。
由材料中“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兴”的有效信息可以推断①正确。
由材料中“夹肉面包、麦制酒”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②正确。
由材料中“电话、发动机”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③正确。
由引进西方语言、生活方式和工业革命成果等足以说明当时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所以④也正确。
【答案】D
【举一反三】(2013·南通一模)在种种压力面前,
不久,
政府下达了一道
,云:
“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
”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
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 )
A.不剪辫的,就以违法论处
B.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C.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
D.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选B 据“凡我臣民”“准其自由剪发”排除A、D两项;剪发的压力来自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并非社会底层,C项错误;“准其自由剪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拓展点)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还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思想不断得到解放,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国外文化和思想的涌入。
(5)科学技术的进步。
【典例解读】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60年代讨饭吃,是因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影响;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选A。
答案:
A
【举一反三】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解析】选C。
从服饰的变化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
【培优知识突破提升】
【培优角度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和影响,如何认识这些变化(综合点)
1.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特点: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发展不均衡:
从空间上看,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3.影响:
(1)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4.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典例解读】(2011年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图5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日记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913年)社会情况,从“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彻底,由此排除C、D项;“竞袭洋夷之皮毛”说明作者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由此排除B项;日记把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选择A项。
【答案】A
【链接高考】(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D
【培优角度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化(拓展提升点)
变化
变化时间
变化的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大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西方文明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都市兴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次大变化
辛亥革命后
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旧的风谷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三次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
进行土改、大规模经济建设、取缔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
第四次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
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生活方式多样化。
【魔法记忆】社会生活的变迁
【典例解读】(2013.北京海淀检测)从旧式婚礼(图1)与新式文明婚礼(图2)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图1旧式婚礼图2新式婚礼
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片看,西装出现,说明①正确;图片人物已经剪辨,说明②正确;出现西式婚礼,说明③正确;从图片女人的脚看,④正确。
【答案】D
【链接高考】(2013·重庆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3)题“变化”依据材料很容易看出服饰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等回答。
第(4)题首先要归纳材料蕴含的主题,比如服饰(或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论证时要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即时分层实战训练】
A组:
基础巩固训练
1.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
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A.对襟褂子B.唐装C.西装D.长袍马褂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西装开始流行,根据材料“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可知是西装。
【答案】C
2.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D
3.“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解析】分析材料,光绪、宣统年间,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进步,反映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
B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
C、D项与材料中“光、宣之交”前提不符可排除,据此本题选A项。
【答案】A
4.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
“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
【解析】把握关键词“《航海述奇》”以及材料中表达的对西餐的态度可判断选择C项。
【答案】C
5.2010年8月8日是第二个全国“全民健身日”,继去年以后,全国将又一次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
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奥运会的召开B.政府的倡导
C.运动方式的变化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更多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选D。
答案:
D
6.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
(1)题,从材料信息可知,机器工业影响中国的区域由南向北在逐渐减小;而从王公大臣的态度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以为非者亦半”。
第
(2)题,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带‘洋’字的词语”在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即可得分。
但经济方面原因应答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影响。
【答案】
(1)现象: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
原因:
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组:
能力提升训练
1.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自由
【解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解题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显然A项是要排除的,与史实不符,同然,C项也是错误的;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体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显然反映古代中国的缠足的废止。
【答案】B
2.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
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项。
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
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两用、百花齐放
【解析】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依据唐、宋、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B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
选择项目
择偶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55岁以下的已婚士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
《择偶标准:
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
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
……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威、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
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威朋友鞠躬行礼。
”
——罗梅君(德):
《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
(1)问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直接归纳出变化趋势。
第
(2)问的具体变化从材料可以直接找出,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毛主席”等关键词即可。
第(3)问主要从政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角度解答,可结合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解答。
【答案】
(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
(2)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等;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
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消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
(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背知识全面梳理】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交通
(1)清政府:
19世纪80年代初唐胥铁路的修筑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新中国建立后:
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
“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交通
(1)清政府: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2)民国时期:
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3)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线开通。
(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4)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易错点拨】中国近代水运交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通讯工具
变迁概况
影响
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当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社会生活。
电话及电讯
1.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
2.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来,人们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基础知识精讲巩固】
知识点一铁路与公路(重点)
近代
现代
古代
①20世纪上半叶,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②到“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必修二原创教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 必修 原创 教案 第五 单元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