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x
- 文档编号:945603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0.29KB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x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考试版
第一章1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1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1
第二章2
1、什么是派生需求2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
3.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3
4、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5
5、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5
6、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8
7、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8
第三章8
1.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
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8
2.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
8
3.什么是家庭联合供给?
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9
4.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10
5.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0
6.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1
第四章12
1.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
12
2.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收益率分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2
3.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应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
13
第五章15
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5
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15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他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
17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17
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18
第六章20
1.目前在我国影响工资的内在要素在下降,而外在要素在上升,试分析其原因20
2.补偿性工资理论是否有现实意义?
21
3.简述效率工资论的要点21
4.我国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
21
第七章22
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理解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关系?
22
2.个人偏见模型是怎样的?
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23
3.统计性歧视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它会给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带来不同的待遇?
24
4.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4
第八章25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差距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25
2.国内外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25
3.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是平均主义还是差距过大?
26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
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
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
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
稀缺性;理性
第二:
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
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
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
第二:
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实证经济学:
是真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既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
从稀缺性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上“机会成本”的概念。
它隐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所以,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而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
比如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在多种职业只能有一种选择。
而用人单位也只能在李四或者王五之间作出唯一的聘用选择。
从人是有理性的方面来说,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即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总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来雇佣劳动力,以求最大利润,而对于个人来讲,作为雇员则希望找到一个工作条件舒适,报酬较高的工作。
规范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
第一:
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
例如:
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第二:
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
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1、什么是派生需求
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
Q=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
A、只存在两种投入:
劳动和资本
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
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2>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
A最低生活保障
B最低劳动标准
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D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
5、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
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4、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3.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a、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劳动力应满足:
从一个单位的额外劳动投入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成本。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其中:
MP为劳动的边际产品,P为产品价格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就是劳动价格W
所以,VMP=W或MP·P=W即为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条件
b、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c.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
1、经行业调整后第m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称为行业调整曲线。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2、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行业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即
D=∑dm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
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
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
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
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5、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一)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短期:
长期:
(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A、劳动要素的使用原则MR·MP(L)=W
确定了一个从劳动使用量到劳动价格w的一个函数关系,即给定一个工资率有唯一的一个劳动使用量L与之对应
B、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
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
C、结论:
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
(不用考虑多个企业的调整)
(三)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1)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a、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MP·P。
b、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VMP=MLC
a、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
b、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
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3)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
6、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
答: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a)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b)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c)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d)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7、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弹性的大小。
结论:
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
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第三章
1.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
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
理论预期:
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
相同点:
1.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
2.得出结论相同。
3.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
不同点:
1.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
2.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
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
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
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3.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1)在劳动-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2)在劳动-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
3)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暇的组合选择;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MRTS。
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
4)两个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
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
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
5)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
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家庭时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3.什么是家庭联合供给?
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
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
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
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
1、成员i的工资率(Wi)上升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
工作时数增加。
2、Wi的上升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
工作时数减少。
3、“交叉替代效应”:
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产生影响。
交叉替代弹性=△Hj/△Wi×100%
(1)丈夫工资的上升----替代效应使其工作更多时间----如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妻子工作更少时间----负的交叉替代效应
(2)如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妻子也工作更多时间----正的交叉替代效应
4.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理论的内容包括:
1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原因是人们拥有的技术已经过时,并且在职培训减少。
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导致倒U的年龄/收入结构,对于下一代的同年龄组的人而言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向上移动,分离出来的对生命周期内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非常类似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在静态下的情况。
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生命周期模型预言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的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因此,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增加的理性反应。
3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原因有二:
第一,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由于工资率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而上升,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都会增加,因此当一个人年轻时,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代价是最低的,因而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
第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
大学教育的直接货币支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是在25岁还是45岁都是一样的。
然而,年轻人有20年的时间可以收回教育投资,从而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大上升。
5.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P103图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
(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
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
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
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
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
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
原因有两点:
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
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
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
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
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
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
6.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经济学一般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将所得税区分为3个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制。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区别加以理解。
边际税率的含义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而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
在比例制下,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在累进制下,前者超过后者,因为税率随收入而上升。
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出的闲暇价格。
但是对于收入效应,我们必须按原来的工时,一个人富了多少或穷了多少。
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又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
减税时两个效应完全相反。
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第四章
1、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
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
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渴望他们在将来能带来收益。
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人们将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比较的基础是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折现。
由于假定投资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所以,只有在未来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的时候,才会维持投资意愿,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评估人力资本的投资。
1.净现值法
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
若差额为非负值,投资主体将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反之,将终止投资。
2.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的现值和总的投入成本相等时,所得的折现率r,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
将所得内部收益率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
如果r>s,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进行的。
2.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收益率分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投资的成本:
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
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
间接成本,也称为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经济学 课后 习题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