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945589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6.35KB
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融化B.纸张燃烧C.酒精挥发D.水结成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A、蜡烛熔化,固体变为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故A错误;
B、纸张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故B正确;
C、酒精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没有产生新物质,故C错误;
D、水结成冰,液体变为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下列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水分子B.氧分子C.氧原子和氢原子D.氢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分子的定义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选A
【点睛】注意: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3.下列仪器在实验结束后的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实验室仪器的正确使用规范
【详解】A、取固体药品是,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取用结束后,应盖回原广口瓶;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使用结束后,应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故选项错误;
C、试管使用结束后,清洗完的试管应放置在试管架上;故选项正确;
D、胶头滴管使用完,应放置在干燥洁净的烧杯中;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注意常见实验仪器使用后的放置位置
4.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化学反应方式的条件B.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D.化学反应的快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
【详解】A、化学方程式书写需要标注反应条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需要正确书写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化学方程式中不涉及反应速率快慢的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四步:
1反应原理2反应条件3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4配平
5.牛排的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素为()
A.油脂B.糖类C.维生素D.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
【详解】牛排的瘦肉中富含的蛋白质,肥肉中含有油脂,淀粉中含有糖类,蔬菜中含有维生素,故选D
【点睛】熟悉常见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6.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简单方法是()
A.闻气味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测量密度D.观察颜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气体的鉴别方法
【详解】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不能通过闻气体鉴别;故选项错误;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伸入二氧化碳气体中熄灭,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C、测量密度可以需要测量气体的质量和体积,方法比较繁琐;故选项错误;
D、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熟练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器在干燥空气中不易生锈B.石油是纯净物,也是有机物
C.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D.洗洁精和酒精去污的原理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基础知识点
【详解】A、铁器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铁生锈需要潮湿的空气;故选项正确;
B、石油中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反应的速率,有的加快反应速率,有的减缓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D、洗洁精去污原理是乳化作用,酒精去污原理是相似相溶原理;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注意: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参加化学反应
8.下列人体所需的微粒元素中若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
A.硒B.碘C.铁D.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详解】A、缺硒会引起脱发、脱甲等症状;故选项错误;
B、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C、缺铁会引起贫血症状;故选项正确;
D、缺锌会影响身体发育,生长不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常见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9.环境与人类存在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
B.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少污染
C.火烧大量秸秆,不会引起空气污染
D.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与环境
【详解】A、旧电池需要分类处理,不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选项正确;
B、现阶段,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全面禁止使用并不现实;故选项错误;
C、大量焚烧秸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故选项错误;
D、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合理使用化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注意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10.下列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B.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氧气
C.水中有异味时可加入活性炭除味D.软、硬水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水的相关知识
【详解】A、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时,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故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活性炭可以吸收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把肥皂水分别加入硬水和软水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可以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熟练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1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一定会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分子种类④物质种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变化的实质
【详解】①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元素种类不会变,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③分子种类改变,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④物质种类改变,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的是()
A.氧气能供给呼吸——医疗急救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
C.石墨具有导电性——制作电极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作电光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详解】A、氧气可以提供人类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故选项对应关系成立,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来冶炼金属;故选项对应关系成立,不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制作电极;故选项对应关系成立,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作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选项对应关系不成立,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注意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13.下列金属不能和FeSO4溶液反应的是()
A.ZnB.CuC.MgD.Al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相关知识
【详解】由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MgAlZnFeCu金属活性逐渐减弱,Cu不能将FeSO4溶液中的铁离子置换出来,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Cu(CuO)——将固体粉末在空气中灼烧
B.NaCl(KNO3)——加水溶解,降温结晶
C.CO2(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H2SO4(HCl)——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常见混合物的除杂问题
【详解】A、将铜和氧化铜的混合固体粉末在空气中灼烧,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不能除去氧化铜杂质;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和硝酸钾加水溶解后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以达到除杂的效果;故选项正确;
D、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后,产生氯化银沉淀和稀硝酸,引入新的杂质,不能达到除杂的效果;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除杂要求: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3有效成分不能明显减少
15.T℃时,向盛有100g水的两烧杯中分别加入60g甲、乙两种固体,搅拌后固体甲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甲溶液中有固体析出,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B.将T℃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C.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D.乙是可溶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溶解度曲线图的相关知识
【详解】A、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B、将T℃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T℃时,向盛有100g水的两烧杯中加入60g甲固体,全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甲溶液中有固体析出,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溶于水一定是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g,乙物质是易溶性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注意溶解性强弱的描述由小到大的关系:
不溶-难容-微溶-可溶-易溶
二、填空与简答题(10分)
16.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氟原子_________
(2)
_________
(3)小苏打____________
(4)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________
【答案】
(1).2F
(2).S2-(3).NaHCO3(4).-1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符号的书写
【详解】
(1)两个氟原子:
2F,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代表原子个数
(2)硫原子得2个电子变为硫离子:
S2-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
(4)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设氧元素化合价为X,2×(-1)+2×X=0,X=+1
【点睛】熟练掌握化合价的相关计算
17.下图是利用海水提取氯化钠的过程:
(1)图中①是__________(“结晶”或“吸附”)池。
(2)粗盐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和少量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将样品加适量水溶解,然后进行_______,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
(3)向所得溶液中依次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除去生成的沉淀后,再滴加稍过量的稀盐酸,得到较纯净的NaCl溶液。
加入稍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蒸发溶解,得到纯碱的氯化钠固体。
【答案】
(1).结晶
(2).过滤(3).除去多余的NaOH和Na2CO3
【解析】
【详解】
(1)蒸发溶剂结晶,氯化钠固体析出
(2)分离不溶性的泥沙和可溶性物质采用过滤的方法
(3)溶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NaOH+HCl=NaCl+H2O,过量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用盐酸除去滤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点睛】除杂注意: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3有效成分不能明显减少
18.如图表示碱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性质关系(“—”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问题。
(1)X的物质类别____________。
(2)根据性质①写出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性质②写出能体现碱的相似化学性质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盐
(2).Ca(OH)2+CO2==CaCO3↓+H2O(3).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碱的通性
【详解】
(1)由图可知:
X的物质类别只能是盐类
(2)用石灰水检验CO2的反应原理:
CO2+Ca(OH)2=CaCO3↓+H2O
(3)性质②中碱与盐反应: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点睛】熟悉碱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
三、实验与探究题(18分)
19.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对于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_______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到该溶液的pH。
(2)测得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炉具清洁剂pH________7(填“>”“<”或“=”)。
(3)某盐酸溶液的pH=3,要使其pH>7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
(1).pH试纸
(2).>(3).加碱性溶液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溶液pH的相关知识
【详解】
(1)测定溶液酸碱度时,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带颜色变化稳定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到该溶液的pH值
(2)家用清洁剂先碱性,pH大于7
(3)加入pH大于7的强碱性溶液
【点睛】数量掌握溶液pH值测定的方法和操作流程
20.如图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O2、CO2、H2均可选择________(填装置代号)作为气体的发生装置。
(3)实验室不使用催化剂就能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需要将E装置中________端与D装置中________端相连接(填导管字母代号)。
(5)某气体可用C装置来收集,因为该气体_____________。
(6)组装A装置时,应遵循______________(“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操作。
【答案】
(1).集气瓶
(2).B(3).2KMnO4
K2MnO4+MnO2+O2↑(4).分解(5).CaCO3+2HCl=CaCl2+H2O+CO2↑(6).d(7).a(8).不溶于水(9).从下到上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
【详解】
(1)收集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O2、CO2、H2均不需要加热,选择B装置
(3)实验室高锰酸钾制氧气不需要催化剂:
2KMnO4
K2MnO4+MnO2+O2↑;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用浓硫酸洗气,E装置中d端与D装置中a端相连接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该气体不溶于水
(6))组装A装置时,应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规则
【点睛】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需要实验仪器的和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21.某校同学开展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探究实验活动,请你作为成员一起来完成下列过程。
(说明:
进行小组实验时,每组用到的仪器自行选择)。
【实验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水槽等
【实验过程】
组别
实验用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相同大小的棉花团、酒精
用棉花团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
1.加热片刻,_______________
Ⅰ__________
2.加热较长时间后,蘸水的棉花团燃烧起来
Ⅱ___________
B
相同大小的滤纸和乒乓球的碎片、薄铜片
把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放在三脚架上加热铜片的中部
一侧的碎片先燃烧,一段时间后另一侧的碎片也燃烧起来
与A组中结论______相同(填“Ⅰ”“Ⅱ”)
C
蜡烛
_________________
一支熄灭,一支继续燃烧
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交流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正确解释了得出A组结论Ⅰ的原因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从安全角度考虑应注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烫伤、烧伤等危险;从知识角度考虑有利于灭火原理的学习。
【答案】
(1).蘸酒精的棉花团先燃烧
(2).酒精具有可燃性(3).水不具有可燃性(4).Ⅰ(5).将两支蜡烛点燃,再用一个烧杯把一支蜡烛罩住(6).酒精具有可燃性,且着火点比棉花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相关知识
【详解】
(1)蘸酒精的棉花团先燃烧
(2)酒精具有可燃性,易燃烧
(3)水不具有可燃性,加热初期先将水汽化,然后才能点燃棉花
(4)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乒乓球碎片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低
(5)将两支蜡烛点燃,再用一个烧杯把其中一支蜡烛罩住
(6)酒精具有可燃性,且着火点的温度比棉花低
【点睛】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四、计算与分析题(7分)
22.某化肥生产厂家,生产硝酸铵(NH4NO3)时,在包装袋上印有“含氮量40%”的字样。
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硝酸铵(NH4NO3)含有___________种元素。
(2)包装袋上“含氮量40%”的数据是__________的(填“合理”“不合理”)。
【答案】
(1).三
(2).不合理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元素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详解】
(1)解:
硝酸铵中含有氮、氢、氧3中元素
(2)硝酸铵中氮元素质量分数=
×100%=35.0%,小于40%,不合理
【点睛】熟练掌握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23.某公司生产的新型融雪剂,其成分是无水CaCl2和少量的NaCl,为测定CaCl2的含量,同学称取该样品12g,加水充分溶解成溶液,然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分五次加入,充分振荡,实验数据见表。
取你分析数据并进行诱导计算。
次数
1
2
3
4
5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5
x
7.5
10
10
(1)上表x=_________。
(2)样品中CaCl2的质量分数________。
【答案】
(1).5.0g
(2).92.5%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详解】
(1)由图表可知:
每20g碳酸钠溶液能产生2.5g沉淀,第二次累计加入碳酸钠溶液40g,产生沉淀5g,则x=5.0g
(2)由图表可知:
第四次加入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设氯化钙质量为Y
解之得y=11.1g,则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点睛】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以及质量分数的计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兴安盟 呼伦贝尔市 中考 化学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