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考察报告.docx
- 文档编号:944819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54KB
庐山考察报告.docx
《庐山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考察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考察报告
庐山考察报告
1、考察时间:
2010年8月20日至2010年8月29日
2、考察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了解庐山的资源环境和红色文化概况
3、以庐山为借鉴,为黄冈市的红色旅游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献言献策。
3、考察路线:
?
第1天黄州——九江;
?
第2天上午九江——庐山及整理内务;下午花径——锦绣谷——仙人洞;?
第3天含鄱口——五老峰;
?
第4天三叠泉;
?
第6天汉阳峰;
?
第7天植物园——小天池——望江亭——北门;
?
第8天上午大天池——龙首崖;下午参观庐山牯岭街及休整;
?
第9天庐山——九江——黄州;
?
第10天室内整理考察资料,编写考察报告及图件。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
—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高出四
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
园之称。
庐山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
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
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
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也就成为了一个各高校都首选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
二、庐山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
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
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
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
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
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
其中,砾岩最为常见。
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三、庐山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
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一)构造地貌
庐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
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
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
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
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
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
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宽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东北降低,如仰天坪:
1260米~1300米;七里冲:
1100~1250米;东谷、西谷:
900米~1100米;天梯:
400米。
2、峡谷:
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
纵比降
较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如庐山西侧的石门涧,它是东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长约4~5公里范围内,高度下降800米。
3、瀑布:
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三)冰川地貌
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
大坳冰斗、芦林冰窖、王家坡u形谷、莲谷悬谷、犁头尖角峰、含鄱岭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门涧冰坎、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
?
海拔800~900m的网纹土这都是冰川地貌的有力证据.
下面是几处主要的冰川遗迹
1、王家坡u形谷:
冰川在谷底流动中,侵蚀和掘蚀所塑造的谷地形态。
谷地宽而两坡陡,横断面呈u字形。
是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之一。
谷地有震旦系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所组成,气势浩然,谷地源头高程约800米,长达4公里,谷地宽约700米。
谷中有著名的王家坡双瀑。
2、大坳冰斗:
冰川源头屯积冰雪的小型凹地,呈圈椅形状,后壁陡峻,一面开口。
大坳冰斗,是鉴定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大月山东北角,由震旦系南沱组片麻状含砾石石英岩所组成,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约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
3、含鄱岭刃脊:
是较为典型的岩地貌景观,海拔1286米,长约1250米,由震旦系南沱组长石石英砂岩夹砂粒所组成。
岭脊如刀刃,两坡陡峻,形态似鱼脊。
4、犁头尖角峰:
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子塔形而称为角峰。
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刃脊和角峰成因:
刃脊和角峰是在冰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前者是谷坡冰斗壁后退的结果则使山脊形状锋锐,后者是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形成的极尖峭。
5、芦林冰窖:
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处,是屯冰的基岩洼地。
芦林冰窖地貌上称为芦林盆地,发育于震旦系南沱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之上,底部有冰物沉积,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呈椭圆形洼地,现为芦林湖。
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
6、石门涧冰坎:
l长约3000米,宽200余米,谷地呈槽状,亦是冰川谷。
在其出口处,由基岩及其上覆的冰积物组成一横亘于谷中的门槛,形成冰坎地形。
石门涧,水系发育丰沛,有急湍奔泻的石门涧瀑布。
三.气候概况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气候状况受到大范围气候状况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
以牯岭为参照系,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与北京年平均气温11.6℃几乎相等,这相当于牯岭纬度向北推移10°。
盛夏时,长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阳湖盆地一片热浪,而庐山虽处于这片夏热中心,却与长江火炉形成鲜明对照。
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这与自由大气气温垂直递减(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气状况下,夏日午后最热的时刻,牯岭气温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
牯岭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故而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有趣的是,牯岭的英译文kuling便是从英语cooling(清凉)一词演变而来的。
庐山是一座中山,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
牯岭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进初夏,季节开始落后一个半月,走走过场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叩响山门,提前一个月来临,延后一个月迟迟不愿结束,冬季几乎比山下长两个月;春季姗姗来迟,三月桃花四月开,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随着云雾,使春光神半抱琵琶半掩面;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雾偏少,显现庐山真面目的机会增多,和九江,
星子相比,秋季的来去都提前一个月左右,而秋季的长短差别不明显。
冬日的庐山,仿佛是耸立在江湖间的一座琼岛。
牯岭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0.1℃,极端最低气温,也曾在水银柱-16.8℃的刻度上停留过。
四,植被概况
庐山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存下来。
为保存古老类型,如鹅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树等和引进新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有利条件。
早在本世纪之初,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先啸教授,便对庐山的植物社会进行过调查;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也相继作过研究。
他们三人于1934年在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
从国内外相继引种3千余种植物,总数达到3000余种。
庐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植被上显示出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
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
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五、土壤概况
庐山土壤形成因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
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
另外,许多隐域吐,像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石质土等在庐山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另外,庐山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
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
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由于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且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
庐山的局部地貌和水文状况使得局部地区土壤发育,形成一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如五老峰一带,地势高,山峰陡峭,在岩石缝隙中,因排水不畅,且风蚀作用微弱,从而发育成石缝土。
在溪边和湖滨平地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
六、总结
庐山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上的成功经验对黄冈市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坐落于大别山下的黄冈市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圣地。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等革命武装力量,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是当时重要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转战大江南北,新四军中原突围在此发生;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由守到攻的序幕。
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周希汉等200多名开国将帅,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军事家中,黄冈就有林彪,王树声和李先念三人,黄冈还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
老区精神,留下了以红安七里坪、红安烈士陵园、麻城烈士陵园、刘邓大军高堂铺战斗指挥所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红安有“全国将军第一县”、麻城乘马岗镇有“全国将军第一乡”的美称。
丰厚的革命历史资源决定了其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位,在2005年确立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黄冈就有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入选,黄冈也被列为国家12大红色旅游区之一,而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是国家推荐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对黄冈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建议
1、深挖资源,整合景点,加强合作,形成体系规模
在黄冈市内,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缺乏联系,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之间也缺乏联系,我们可以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
在黄冈市完全可以形成东坡赤壁旅游区,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四祖、五祖佛教旅游区,红安、麻城革命遗址旅游区相结合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
2、隆重包装,拓展内涵,组合多种旅游产品
除了进一步包装好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景点,如红安、麻城等,还要注意开发那些旅游价值较高但有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的红色旅游景点,如团风县贾庙、杜皮等,以延长产品链。
拓展内涵,把“红色”和“古色”(古代历史遗迹)、“绿色”(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红带古,以红带绿,以古促红,以绿促红,兼及其他文化旅游,拓展旅游资源,延长旅游时间,提高旅游内涵,从而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当地旅游产业收入。
产品组合,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
一是“红红组合”,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麻城市可以将市区的烈士陵园和将军之乡乘马岗镇的红色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
二是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例如罗田县可以将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和天堂寨旅游组合在一起。
三是“红古”组合,即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
3、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主要是依法打击景区乱收费的行为,更新红色旅游景点陈列方式;提高景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可以在当地高校黄冈师范学院设立旅游专业,引进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化人才,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出台相关法规条例,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注意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还要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
报告人:
政法学院“红色之旅”庐山资源
环境综合考察小分队篇二:
庐山考察报告
庐山考察报告
庐山,不愧是国家首批4a风景区,来到这里,使我们对祖国的自然风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增长了我们的阅历和见闻,对我们专业是有益的。
2.对自己的专业更加了解
3.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这次实习给我带来很大收获的是,在团队活动中,同学们的纪律与精神。
此次实习,我们以徒步为主,很多实习安排都要求我们爬山路。
这对于我们这些从未习惯爬山路的同学来讲,无疑是一大考验。
确实,山路陡峭又艰险,而且路程又长。
登山是件很辛苦的事,我们一路走过,有同学扭伤,很多同学体力不支,但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也看到了同学顽强的一面,扭到了,缓一缓继续走,没力气了,扶一把,落队了,前面的人会停下等待。
这些都看出了同学们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这也是作为野外实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而恰恰的,这些精神在同学们的身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对景区的建议:
通过我个人的观察我站在游客的立场上,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另外我也利用有限的专业知识站在专业角度也对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改进意见,我们对景区总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景区的安全保障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前提,只有在人身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旅游者才能尽情的享受旅游,在庐山风景区设有很多的停车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车辆停的到处都是,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车是到处可见的,另外在庐山弯曲有度的公路上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即使是在观赏区例如在含鄱口的时候,游人众多但是大小车辆却随处停放,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2.特色景区防卫措施不当每个景区都有它的特色,而庐山风景区的特色就要数三叠泉,锦绣谷和五老峰,五老峰每座山峰都有它独有的特色,登高而招,鄱阳湖的景色俯瞰眼底,山下一片朦胧,给人一种神秘感,但是当你真的站在上面得时候心里不免有些心慌山的边缘只有黄色的警戒线,不能起到一点防范的作用,锦绣谷的景色可乘的上是庐山上的一绝,锦绣谷景色怡人,游人众多。
但是通往重点的路只有一条,路途狭窄只容得下两人并排而行,而且台阶小而陡峭,给游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极其容易发生危险,这无疑是对游客的不负责更是对景区的不负责。
3.景区存在叫卖,强卖的做法。
在第二天见习时,景区内几个卖云雾茶的商贩
在牯岭街追着我们促销他的云雾茶,我们已经说不要了但他们还是追着不放,这种做法很让人反感。
价格也非常离谱,刚开始十元一盒,一会就降到了五元一盒,这种销售商品的方法不但没有把商品销售出去反而影响了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
景区对旅游商品的规范化,统一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秩序的整顿才能真正的发挥旅游商品的价值,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
在庐山的几天里感觉时间真的很快,还没去深入的了解庐山,见习就提前结束了。
当我们要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们都有总对庐山恋恋不舍的感情,庐山的一草一木都已经让我们深深的留恋。
我们在这里的几天里学到了庐山的历史文化、风景知识,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总的来说,见习的圆满成功让我对以后的实习更加的期待,这样等我们告别校园生活,跨入复杂的社会,让我们磕磕碰碰的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曾接触也学不到的东西,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些阅历,多吃点苦,方能积累宝贵经验。
篇三: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考察报告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考察报告
指导教师:
兰主进
课题组长:
兰韬班级高二
(2)班课题成员:
汪文驰、吕意超、赵成根、熊睿彬、熊敏颢、李立、张曾、钟艺、胡岩
研究时间:
2012年6月18日——2012年8月28日
一、课题简要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最早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
从此以后,围绕庐山是否真的存在冰川遗迹,一直存有争议。
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慨叹的那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此,我们一行十人,抱着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上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试图揭开庐山冰川遗迹的真面目,以求证李四光早年所提结论的科学性。
二、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地理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因此,我们通过开展“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考察”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搜集、整理、辨别、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法
查询资料、实地考察、模拟学术讨论、多媒体演示。
四、研究过程
1.选题(确定主题)兰韬
2.完成开题报告兰韬
3.开题论证兰韬、张曾、汪文驰
4.找资料吕意超、赵成根、熊睿彬、熊敏颢、李立、钟艺、胡岩
5.实地考察全体成员
6.模拟学术讨论全体成员
7.完成研究报告(写书面报告)兰韬
五、研究问题的假设
庐山属中亚热带的亚高山,不适于冰川的形成,因而不可能有冰川遗迹。
六、研究获得的结论
冰川发育与海拔高度、地理纬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在青藏高原某些高海拔地区、西伯利亚高纬度地区都没有发现冰川;而纬度低的沿海地区,因有足够的降雪量、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也可能形成冰川。
如福建、江苏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冰川遗迹。
七、研究解决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初步打破了思维定势所带来的机械认识,学会了由因到果和由果索因思维的自由切换,贯通了认识上的瓶颈,提升了思考能力和认识地理事物的水平。
八、论文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考察报告
摘要: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冰川遗迹。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谨慎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围绕庐山是否真的存在冰川遗迹,一直争议颇多。
为此,我们一行十人,抱着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上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试图以真实资料揭开庐山冰川遗迹的真面目,以求证李四光早年所提结论的科学性。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冰川作用、冰川遗迹
正文:
中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面积500平方千米,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
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剖面、地垒式断块山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地貌。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谨慎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围绕庐山是否真的存在冰川遗迹,一直争议颇多。
如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就曾明确对李四光先
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为此,我们一行十人,抱着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上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试图揭开庐山冰川遗迹的真面目,以求证李四光早年所提结论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是指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极地或高山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作用下形成的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
它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更新世)的大冰川,一般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按此分类,庐山的冰川应属于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运动较慢,对地表的影响较小;而山岳冰川运动较快,对地表的影响深刻。
(二)冰川作用与冰川遗迹
冰川作用是指由运动的冰体对地表所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是一种较强的外力作用形式。
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称为冰川地貌。
由于长时期的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地表业已形成的冰川地貌逐渐消失,其中保留至今的称为冰川遗迹。
(三)庐山真的存在冰川遗迹吗?
为了求证李四光先生早年提出的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结论的科学性,我们这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决定到庐山进行冰川遗迹的专项实地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庐山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