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 文档编号:944631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725.59KB
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考点定位】生物与环境
【名师点睛】生物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故将某生物转移至新环境中,可能会导致生物体无法生存。
2.(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
【答案】B
【考点定位】生产者
【名师点睛】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1)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1)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3.(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和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
属于容易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
本题易错选B,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种群概念。
4.(2016课标1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
容易忽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单向的。
5.(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
起点
生产者
源头
光能
能量输入
相关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
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的传递
传递载体:
有机物
传递渠道:
沿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的散失
相关生理过程
细胞呼吸
形式
热能
能量流动特点
①逐级递减;②单向流动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知识小结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所包括的动物数量越少。
③在食物网中,如果某一动物的天敌消失,则这一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数量会明显增多,当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由于食物不足,则其数量又会减少。
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食性越单一,生存的稳定性越小。
6.(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加入菌剂的作用,分解农药,有利于其它动物的生存,降低害虫的优势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理解基因多样性的含义是指不同生物含有不同的基因,具有特定的价值。
7.(2015·课标
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
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名师点睛】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非生物成分。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均达到动态平衡。
8.(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能力。
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深入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
9.(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生物与环境中实例考查了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某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目的在与引导学生不能纯粹死学、死记生物理论知识,还要善于结合实际生物学现象真正理解相关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才能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10.(2015·海南卷.22)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
【考点定位】食物链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森林生态系统及群落等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决本题关键在于区分种间关系、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
11.(2015·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的部分知识、种群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
【名师点睛】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是理解从属关系的关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的识记是正确作答的必要条件。
识记并理解群落的定义,从而就可以判断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2.(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本题以实例——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变式图解,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学生解决本题一方面要细心,另一方面要靠掌握的准确而全面的知识,如每一营养级能量流向分配情况等。
13.(2015·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140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补偿点,当光强大于140μmol·m-2·s-1时,马尾松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部;A错误。
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
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同时涉及细胞内部相应的物质变化及去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以及群落演替时相应变化。
【名师点睛】光的补偿点是指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的饱和点是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在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该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
当到转折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影响光合速率,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
14.(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群落的结构,涉及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等知识点,本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
15.(2015·重庆卷.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
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
(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
(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
(据《广志》)
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
(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涉及激素调节、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等知识点。
【名师点睛】各种植物激素作用辨析:
(1)在生长方面:
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于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
(2)在果实方面:
生长素和赤霉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脱落酸则促进果实脱落。
16.(2014·考天津卷.3)下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逐项分析如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图a和图b中动物的营养级不确定,故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也具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低而已;C项错误。
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其中人的生命物质总量明显多于植物的生命物质总量,由此可推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主要来自外界现成的有机物的输入;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常规性考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及识图能力。
17.(2014·江苏卷.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2014·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A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和群落。
【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9.(2014·海南卷.19)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设置的选项都很具体,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2014·海南卷.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C
【解析】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A正确;鱼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B正确;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但不可以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都将会死亡,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考查,同学们一定要用动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21.(2014·海南卷.17)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如二氧化碳,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
【考点定位】土壤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2014·海南卷.18)用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答案】B
【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选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金字塔。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是依据生物数量的多少来建立的,为此在这个金字塔中唯一可以作为参考的就是生物的数量,不要将其与生物的能量金字塔相混淆了。
23.(2014·江苏卷.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24.(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只要理解了所学知识的要点,比较容易得分。
25.(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好氧
光合放氧
厌氧
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2)N、P(3)五点取样法各种害虫(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年 高考 生物 真题分项版 解析 专题 14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