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资料.docx
- 文档编号:944017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52.49KB
彝族资料.docx
《彝族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族资料.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彝族资料
宗曲村彝族语言使用现状
摘要: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的使用和变化与民族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汉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宗曲村民彝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也发生着变化,并在不同年龄层次上存在着差异,部分儿童存在母语减退的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彝汉双语作为语言使用的重要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下去。
关键词:
彝语;汉语;使用现状
一、社会人文概况
牛街镇位于石屏县南部,属山区,总面积916830亩,距石屏县政府驻地南向50公里。
南临红河县与元阳县,西接元江县,东接建水县,北连本县冒合镇。
古代以12生肖作为集市的地名,故名牛街,也有逢属牛之日赶街的说法。
现辖11个村委会,132个自然村。
地处红河北岸,山高坡陡,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大冷山海拔2551米,是石屏最高的山峰。
民族以彝族为主,杂居汉、傣、哈尼等民族。
牛街的自然村民居建筑以土掌房为主,杂有少数木结构瓦顶建筑。
尤以迭亩龙李氏民居具有独特风格。
宗曲村隶属于牛街镇迭亩龙村委会,这里居住得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彝族,村落的布局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宗曲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它临近的几个村落也是彝族村寨,它距乡镇府约10公里,有公路直达村里,交通相对来讲较为方便。
全村共93户人家,人口约350人,其中多部分为彝族,占总人口的97.2%,此外,还有7个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2%,其中包括汉族6人,朴族一人,她们都是外地嫁来村里的媳妇。
宗曲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玉米,虽然也种植水稻,但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当地山地居多,多以梯田为主,加上气候恶劣,因此产量不多,仅能自给自足。
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据统计,2008年,宗曲村种植烤烟面积达200亩,烤烟总收入为44.8万元。
劳力205人,种植户22户,每户年均收入1.4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村里安置了座机电话5部,几乎每户都拥有了电视机,有的家庭已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汽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尤其是年轻一代,大部分人都拥有手机,通过调查,村民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常用汉字进行记事、通讯或收发短信。
可见,各方面条件在不断的改善。
这里主要的风俗有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农历三月的祭龙,彝语称为“眯嘎哈”,婚俗为一夫一妻制,主要服饰是“三道红”,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穿,只是在跳烟盒舞的时候偶尔还穿,亦或是有些中老年人在穿。
总之,这所有的一切改变都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流的广泛。
二、宗曲村使用彝语的现状极其成因
(一)全村稳定使用彝语
1、村民彝语总体使用情况
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内部和外部进行交往的媒介。
所以,民族语言除了具有思维思索的功能、社会政治文化的功能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现出交际认识的功能。
②彝语是村民从小习得的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最有效的工具。
因此,宗曲村民对彝语有着天然的、深厚的感情。
③
共调查了宗曲村93户325人的语言使用情况,总的说来,调查基本能反映该寨的语言使用现状。
调查发现,村里使用彝语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1)使用的人数多。
村民使用彝语的比例很高,约97.2%,几乎没有不会彝语的人;
(2)使用范围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彝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
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家庭内部,人们普遍使用彝语。
(3)语言能力较强。
20岁以上的人彝语流利,不仅用来日常交际,还能用它表达复杂的感情。
(4)“喜欢说彝语。
”村民多数认为“彝族应会说彝话”;这样比较“自然亲切”。
④这说明,彝语在宗曲村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村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语言。
村民使用彝语的具体情况据统计:
村民中彝语水平属“略懂”级的有6人,他们分别是:
4户的普保仙,39户的白国杰,71户的张文其,74户的白露、白福多,79户的白世民,88户的张春,92户的李子鑫。
当中,除了普保仙是外族媳妇外,其余的几个都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在家庭内部也用汉语进行交谈,所以,他们只会简单的说彝语。
另外,村民中不会彝语的有8个,他们分别是:
3户的林华、张霞,53户的李顺芬,81户的吴艳芬,89户的金芬。
她们都是外地嫁来村里的汉族媳妇。
还有81户的白瑞、白雪,89户的白世差。
因为父母定居在外,且母亲为汉族,在家里只用汉语交谈,所以她们根本不会彝语。
以下是上述村民的家庭中每人的语言使用情况:
表2-1
序号
家庭关系
姓名
出生年月
年龄
文化程度
第一语言及水平
第二语言及水平
3
户主
白元亮
54/02
55
高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妻子
李自元
55/10
54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略懂
长子
白海平
81/01
28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次子
白海恩
83/03
26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长媳
林华
82/04
27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次媳
张霞
83/01
26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4
户主
张美英
55/03
54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一般
长子
白永顺
76/06
33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次子
白荣发
81/09
27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次媳
普保仙
85/12
23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孙子
白旺东
04/03
4
学龄前
彝语,熟练
汉语,一般
39
户主
白自成
39/06
69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子
白云风
82/09
27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媳
李三年
82/06
27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孙子
白国杰
04/09
4
学龄前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53
户主
白安国
76/03
33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妻子
李顺芬
74/09
35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父亲
白云祥
27/05
82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母亲
何学珍
31/07
78
文盲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71
户主
张明
68/02
41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妻子
白三凤
68/07
41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长女
张继芬
87/06
21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次女
张翠英
89/09
19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子
张文其
04/06
5
学龄前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74
户主
白桥安
69/02
40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妻子
李金妹
70/03
39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长女
白贤
91/04
18
高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次女
白玉
93/07
16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三女
白见
95/03
14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四女
白露
98/09
10
小学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儿子
白福多
03/10
5
学龄前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79
户主
张会珍
76/05
33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子
白世明
98/03
9
小学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81
户主
白龙生
74/03
35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妻子
吴艳芬
79/07
30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长女
白瑞
04/06
5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次女
白雪
05/10
3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88
户主
张文明
72/06
38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妻子
马文妹
73/05
37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子
张银保
95/07
14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女儿
张春
01/10
7
小学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89
户主
白云昌
33/02
75
文盲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大儿子
白朴保
69/06
40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媳
金芬
69/06
40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孙子
白世差
00/10
8
小学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小儿子
白红兵
79/02
30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媳
何玉华
84/03
25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孙女
白仕英
03/12
5
学龄前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孙子
白仕他
05/10
3
学龄前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92
户主
白会珍
44/08
64
初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丈夫
李定文
45/07
63
小学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儿子
李平安
73/09
35
高中
彝语,熟练
汉语,熟练
孙子
李子鑫
98/10
10
小学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2、不同年龄阶段的彝语使用情况
根据情况,把语言使用情况分为了四个等级:
“熟练”:
指在日常生活中能自如运用彝语进行交际。
“一般”:
指能听懂彝语,也会说,只是语言能力弱于熟练。
“略懂”:
智能听懂简单的会话,一般不说。
“不会”:
指既不会听也不会说。
语言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存在差异,尤其是不同代级、辈分之间噢能够从整体上把村民使用彝语的差异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段或儿童段:
6-12岁。
(2)中学段或少年段:
13-18岁。
(3)中青年段:
19-59岁。
(4)老年段:
60岁以上。
虽然中青年人语言能力也可能存在差异,但大同小异,而且差异不大,所以划在一个层次。
表2-2:
村里6岁以上村民彝语语能力的统计表:
年龄段
总人口
熟练
一般
略懂
不会
人口
百分比
人口
百分比
人口
百分比
人口
百分比
6-12岁
33
28
84.8%
0
0
4
12.1%
1
3%
13-18岁
34
30
88.2%
2
5.9%
2
5.9%
0
0
19-59岁
217
217
100%
0
0
0
0
0
0
60岁以上
41
41
100%
0
0
0
0
0
0
合计
325
316
97.2%
2
0.6%
6
1.8%
7
2.1%
总体说来,全村稳定使用彝语,彝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宗曲村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但彝语保留完好,仍具有很强的语言活力。
无论在村寨里还是家庭里,无论在劳动中还是在休息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都是通过彝语交流信息、表达情感。
(二)彝语一百词测试的情况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考察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差异。
在测试中,对调查对象每个词的掌握情况分为四级:
A级表示熟练说出;B级表示想后说出;C级表示提示后能懂;D级表示不懂(详见附录)。
⑤以下将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一百词测试情况。
随机抽取的测试对象有如下五位:
①白自成,69岁,初中
②张文明,38岁,小学
③张红珍,20岁,小学
④白贤,18岁,高中
⑤张春,7岁,小学
测试结果如下:
表2-3
姓名
年龄
不同等级的词汇掌握数量
A
B
C
D
白自成
69岁
100
0
0
0
张文明
38岁
100
0
0
0
张红珍
20岁
96
4
0
0
白贤
18岁
88
8
4
0
张春
7岁
82
8
4
6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随着代际由子辈像父辈、祖辈的上升,他们的100词的熟练程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年龄的减小,词汇熟练程度也在下降,尤其是儿童一辈最为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和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年轻一代只要没有读书了,一般都去外面打工,时间长了许多词语习惯用汉语来表达,像张红珍就是这类的典型,从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兄弟姐妹较多,不能再继续升学,就去外面打工,好长时间才回一次家,因此,有一些词汇需要稍微提示,才能想起。
再来就是白贤,从当地的小学毕业后,就考进了县一中,直到现在为止,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读书,只是假期的时候偶尔回家,加上父母也经常在外,有时甚至一放假就去个旧和父母在一起,所以词汇的熟练程度低于张红珍。
张春为什么掌握的词汇最少,这是因为这几年来父母都在个旧,她本人也是在那里出生,曾在村里呆过一年,期间说了一段时间的彝语,,基本上能听能说,后来又跟随父母去了个旧,又在那里上的小学,接触的都是汉族的小孩,加上平常父母也跟她说汉语,所以掌握的词汇量相较于前面的人明显减少,对彝语的熟练程度就相对差些。
3、不同场合的彝语使用情况
在宗曲村这样一个全民稳定使用母语彝语的地方,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能听到村民使用彝语进行日常交际。
下面具体分析一些典型场合的彝语使用情况。
(1)家庭内部
宗曲村族内婚姻家庭与族际婚姻家庭,彝语的使用情况存在一些差异。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绝大多数族内婚姻家庭以彝语为唯一的交际工具
村民超过九成的家庭都是族内婚姻家庭。
这样的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彝族,其成员之间的饮食起居还是比较深入的思想交流,彝语都是唯一的交际工具。
②少数族内婚姻家庭使用“彝语-汉语”双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村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
即使父母双方都是彝族,但有的家庭积极主动地教小孩汉语。
如:
前面所谈到的张春、李子鑫。
李子鑫的父母同样都为彝族,由于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也曾在镇上工作,虽然村里也有房子,但父母都长期呆在镇上,从他出生起,说得都是汉语,所以,他只会一点彝语,这是他回老家时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学会的。
③族际婚姻家庭
有些族际婚姻家庭以彝语为主要的交际工具,有的则是使用“彝语汉语”双语。
宗曲村的家庭形式主要是族内婚,但也有一些族际婚姻家庭。
这些家庭的外族媳妇主要是汉族。
以下是村里汉族媳妇情况一览表:
表2-4
林华
82/04
27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张霞
83/01
26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普保仙
85/12
23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略懂
吴艳芬
79/07
30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金芬
69/06
40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李顺芬
74/09
35
初中
汉语,熟练
彝语,不懂
村里汉族媳妇只有六人,所占的比例很小,她们当中由于普宝仙来自哨冲,当地主要是花腰彝,所以她基本能听懂彝语,只是不会说,其余的五个既不会听,也不会说。
(二)全村稳定使用彝语的条件和因素
1、高度聚居是宗曲村全民稳定使用彝语的客观条件
宗曲村隶属于牛街镇迭亩龙村委会,此村委会管辖的十二个村:
迭亩龙、宗曲、宗元、阿牛白、斐坎、斐库、张家寨、龙白孔、白石岩、斐龙坎、斐卓、牛国寨,都为彝族,并以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聚居在一起。
由于村与村之间只相距一两公里,人们无论在哪里遇到,都用彝语进行交谈,因此,在这样一个彝族村落密集、身边人都说着彝语的语言环境里,人们不用刻意去学,很自然就能学会听说彝语。
2、长期的族内婚是彝语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条件
婚姻关系对语言使用情况的影响是重大的。
在调查中发现:
全村93户人家,族内婚姻家庭就有82户,占全村总数的88.2%。
在选择配偶的态度上,年轻一代说道父母在他们选择配偶时,一般都希望对方能讲本民族语言,希望子女所找的对象是彝族,他们认为有着相同的习俗,交流起来更方便。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去外面读书,有的出去打工,大家见的世面越来越广,观点也随着发生改变,所以,在找对象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格。
年轻一代和外族人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外族媳妇嫁来村里的时间长了,有的基本能听懂彝语,只是一般不会说。
3、稳固的民族意识和母语观念是彝语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
民族意识是单一民族身份、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一种自觉认同心理,宗曲村民不仅将彝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将彝语的使用与民族感情、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村民对自己的母语怀着深厚感情。
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际会有一种亲切感与认同感。
所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有知识的文化人还是农民,都愿意说本族的语言。
与汉族交谈时即使用汉语,但中途遇到自己的族人,村民就马上转用彝语交谈,几乎没有见到彝族之间不用彝语对话的,虽然绝大多数的村民都会说汉话,但他们却乐意使用自己的母语—彝语。
因为彝语在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在这里,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要靠彝语来维系,村民之间的感情、信息要靠彝语来传递。
4、家庭与习得途径是母语保存的重要堡垒
村民的第一语言彝语都是父母教的,在村里,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用彝语进行日常交际。
虽然,汉语教育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汉语,也出现了一些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少年儿童,但大多数家庭内部的通用语仍是彝语,或以彝语为主。
三、兼用汉语的现状极其成因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长期交往,伴随着语言关系的发展必然产生双语现象。
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民族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这种双语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相互交流而不断加强。
宗曲村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汉语文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掌握了汉语。
汉语的使用频率、场合也比过去增加了很多。
在《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把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现象从操用语言的角度分为四种:
“民族语-汉语型”双语、“汉语-民族语型”双语、“民族语-民族语型”双语以及“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民族”。
宗曲村彝族村民多数人兼用汉语,属于“民族语-汉语型”,这也是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的常见类型。
⑥
(一)汉语是村民重要的交际工具
1、汉语使用的普遍性
从使用汉语的人数看,村民有更多的人使用汉语,是“彝语-汉语”型村落。
表3-1宗曲村6岁以上(含6岁)不同年龄阶段汉语语言能力统计表
年龄段
人口
熟练
一般
略懂
不会
人口
百分比
人口
百分比
人口
百分比
人口
百分比
6-12岁
33
10
30.3%
19
57.6%
2
6.1%
2
6.1%
13-18岁
34
30
88.2%
2
5.9%
2
5.9%
0
0
19-59岁
217
133
61.3%
53
24.%
10
4.6%
27
12.%
60岁以上
41
8
19.5%
7
17.1%
1
2.4%
25
60.9%
合计
325
181
55.7%
81
24.9%
15
4.6%
54
16.6%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55.7%的人能熟练使用汉语,有的甚至还能说普通话,这部分人一般来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
这是因为他们的汉语大都是在学校中学来的,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普通话。
有54人完全不会汉语,他们以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
由于他们的生活范围很窄,主要局限与本乡本寨,很少出门,所以会说彝语就可以了。
村民劳动之余的主要文化生活就是看电视,而电视节目都是用汉语普通话。
所以,广播电视对于汉语的推广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从使用场合看,无论是在家庭内部,村寨内部还是在全乡范围内,汉语都得到广泛的使用。
情况如下:
一般说来,在彝族家庭中,家庭内部使用彝语,对外族客人使用汉语。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其家庭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个民族不同文化层次的家庭形式也不完全一样。
随着与汉族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彝语受汉语的影响也不断增多,这几年来,外地来本地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出外工作或打工。
在这样的形势下,青少年的母语能力有的出现减弱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语言的转用,随着族际婚姻家庭的增多,家庭内部使用汉语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小孩之间使用汉语的现象更为普遍。
在村寨里,村内成员之间大多用彝语交流。
但是由于村里有一些因婚姻关系而迁入的外族人,还有一些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彝族儿童,因此在村里,很多时候也需要用汉语进行交流。
此外,一些汉语干部、来村里做生意的人,也用汉语和村民交流。
在学校里,教学用语是汉语,老师大部分用汉语和学生交流,当然,如果老师是彝族,也会用彝语进行交流。
在镇上,人们赶集还是去办事,汉语也是通用语。
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机关、企业以及全家在外打工的彝族家庭,其汉语的作用大大高于彝语。
在大多数家庭,汉语已经成为日常普遍使用的语言,代替了彝语。
以81户白龙生家为例,全家四口人,他本人是彝族,但他的妻子是汉族,所以根本听不懂彝语,而且长年在外,所以他们的小孩已不会彝语。
又如71户的张明一家,全家都是彝族,但自从去个旧后,又生了第三个孩子,全家现在几乎都说汉语,张文其跟本不会彝语,因为受环境的影响。
2、汉语水平的差异性
虽然村民使用汉语,但是汉语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中存在着差异。
(1)汉语水平与年龄成反比
一般是年龄越小,汉语水平特别是普通话水平越高。
从调查中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一般都不会说普通话,虽然有的能说汉语方言,30岁以下的年轻人,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水平要高一些。
近些年来,有许多青少年第一语言为汉语,因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汉语、普通话水平明显较高,他们普遍掌握双语,调查发现,80后的青少年第一语言几乎都为彝语,小学的时候,他们甚至不会汉语,但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汉语水平也在提高。
(2)汉语水平与文化程度成正比
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越高,汉语水平也越高。
在村民中,汉语程度较差的大多是1920年以前出生的,且未受过教育的高龄老人。
同一年龄段的人相比,受教育较多的汉语水平比受教育较少的高,特别是普通话水平。
一般说来,接受过初中以上正规学校教育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已基本掌握了普通话。
(二)村民兼用汉语的成因和条件
1、地理条件
村子距乡镇府只是10公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村民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村民学习汉语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和客观的内在需要。
2、经济因素
(1)经济模式的变迁
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而转向烤烟、辣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到运送到市场上销售,人们活动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因而,村民汉语的熟练程度也不断加深。
(2)各行各业的发展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村子附近煤矿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此打工,村里盖房子有时也请外地人来盖,他们有的直接居住在村里,有的在附近,彼此接触的机会却比以往大大增多。
这些人与村民交谈时用汉语,汉语比以往更为常用。
3、社会因素
(1)婚姻观念的变化
由于族际家庭的增多,不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村寨中,不同民族之间交往就需要一个民族共同语。
(2)媒体的普及
随着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彝族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