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三则名师.docx
- 文档编号:943299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47KB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三则名师.docx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三则名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三则名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三则名师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三则】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之一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讲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
”但是过往的行人无动于衷,盲老人什么也没有得到。
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写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盲老人得到的钱多极了。
从中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文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并不难,可是,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据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使自己的情感和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引起的“波澜”,理解和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
(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
(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如:
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
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
其实,你知道吗?
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
(板书:
语言的魅力。
学生齐读课题。
)
究竟是哪句话有这么迷人的魅力呢?
让我们赶快打开书,去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小黑板:
衣衫褴褛 头发斑白 无动于衷 良辰美景 绅士 嬉戏)
(1)学生自读、同位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
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
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
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
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3名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 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
无动于衷)
三、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
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
(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
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
老师范读。
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
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板书:
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
(出示图片:
1、不要踩草坪!
2、浪费水罚款!
)
请你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意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制成卡片,贴于宣传栏上。
)
五、课下延伸:
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
如果你认为在新校舍的哪些地方还需要警示语,也请你动动笔,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板书设计: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什么也没有得到
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可是…… 产生同情 得到的钱多极了
教学反思: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
教学《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
1、教师情动其中,方可感人。
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不管是导入还是发问,不管是过渡还是评价,都力图运用生动精炼的课堂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美的享受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的热情,更好的领悟课文的内容。
2、把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教学中,我抓住第六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天的美景后,我让学生运用平日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紧接着,出示一片漆黑,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3、知识的延续,情感的延伸。
教学伊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魅力”这个词语的意思,将之与旧知识(《瑞雪图》中雪景片断欣赏)、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网络)、与生活(《千手观音》)等相联系,在他们描述的过程中,“魅力”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包容着孩子的情感的具体的事物。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描述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于是,我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
”这一创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阔空间,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更接近,把“爱”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总评:
《语言的魅力》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节,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紧紧抓住“春天来了,可是……”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把学生的认知的愿望和积极性完全激活了。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导课环节,扎实有效。
在一些教学中,导课环节只是走走过场。
而本节课在导课时,教师并没有仅局限于让学生谈谈什么最有魅力,而是把语言的训练落实到了每一个环节。
当学生说到“冬天下雪时的景色很美,很吸引人”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四年级上册的《瑞雪图》简洁地描述了一两句,让学生通过语言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雪景之美。
再如,老师能联系生活:
今年春节晚会,什么节目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言一出,学生群情高昂,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千手观音!
”――残疾人舞蹈家们精湛的舞技魅力无穷,令人钦佩!
教师恰当的将一种人文关怀渗透其中,为深入的感悟品味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以文本为核心,感悟课文内容。
语言的魅力表现于人们心情与行为的巨大变化,并因此引发了老人一系列的变化。
然而,一天中恰恰事情发生的地点还是那条大街、人物还是那位盲老人,这“变”与“不变”的发现,更有利于认识木牌上的字的作用之大。
在这堂课中,教师能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之二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
”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法国著名诗人让?
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
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初步具备了语言文字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提出:
(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让?
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
(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等等。
)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
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
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
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
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
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
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
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
”现在你知道了吗?
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
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
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
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
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
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教学反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成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涨,对人物的把握也比较到位。
语言机智、幽默、优美都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点评:
“三维目标”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三维目标,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导教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内与文本展开对话。
在揭示课题后,老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行板书;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教学进行到这里,与我们常规的课堂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新意。
说到提问题,当前,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任意提问题,而且不管巨细大小,提多少个问题就逐一地解决多少个问题,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重点,教学时间难把握。
过去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现在有的课变成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
而在这节课里,老师既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问题,又与同学们一道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筛选,然后选择主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样就较好地把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交流也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如果教师能够给那些坐着观看表演的学生提出更加明确的学习要求效果会更好。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反思之三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开始人们无动于衷,后来当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牌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织出爱的纽带。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容易吸引学生。
但由于课文中的环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很远,因此学生理解课文会有一些困难。
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语言,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平时的耳濡目染使学生都很爱阅读,因此学生的理解力较强。
本课的生字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课文中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距离,因此学生理解课文有难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具体事例说明“语言的魅力”的。
2、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是教学的重点。
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是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
初读课文;习生字;熟读课文、想重点;再读课文、标难点;收集信息,巧处理。
二、预习反馈及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
(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
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说一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4、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答。
5、交流展示资料,促进课文理解。
6、扩词练习,书写指导。
繁:
繁荣昌盛、繁花似锦 衫:
衣衫褴褛 斑:
斑点、斑痕 绅:
绅士 衷:
衷心衷情 辰:
良辰美景 嬉:
嬉戏
三、研读课文。
1、通读课文,质疑。
(1)比较写在木牌两边的语言,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2)“春天到了,可是……”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意思?
为什么诗人不写出来?
2、默读课文,探究问题。
3、小组讨论并汇报。
(1)比较写在木牌两边的语言,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写在木牌两边的语言分别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写这两句话有一个共同目的:
获得别人的同情,得到一些钱。
而这两句话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一样:
行人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
”
――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是因为诗人的语言更有魅力)“春天到了,可是……”它的魅力在哪?
(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学习第六自然段,体会感情色彩。
①“春天到了,可是……”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意思?
为什么诗人不写出来?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自由说,不写出来的原因是留给他人想像的空间,让人去意会,有些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②填表。
春天良辰美景
行人
盲人
陶醉
漆黑
上午 下午
什么也没得到 多极了
同情
③体会两句反问句。
(变成一般的陈述句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
4、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5、引导升华。
(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
四、课外延伸。
1、查找能说明“语言魅力”的词、格言或故事。
2、与“语文天地”相结合。
3、《难忘的一句话》
(1)体会伦纳德夫人的话语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感悟语言的作用。
(2)学习和借鉴它在选择和安排材料上的写法。
板书: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
什么也没有得到 多极了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让人与人之间织出了爱的纽带;使孩子们懂得语言是极具有魅力的,我们应该力求说一些具有魅力的语言,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并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直接切入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点句子的讨论使学生感悟诗人语言的力量。
还有在课文的学习当中引入语文天地中的《难忘的一句话》一文,达到学一篇带多篇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最后,更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到生活中去寻找有关语言的魅力的格言、故事,把课内外的很好的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的魅力 北师大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语言 魅力 教学 设计 反思 点评 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