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定额管理概论.docx
- 文档编号:942993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78.04KB
生产运营定额管理概论.docx
《生产运营定额管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运营定额管理概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运营定额管理概论
第六章定额管理
第一节劳动定额的概念和作用
一、劳动定额的概念
劳动定额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的一种数量标准,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一定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或者是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
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形式:
1、产量定额:
指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它用产量来表示。
还有一种“看管定额”,是产量定额的派生物。
它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同时看管若干台机器设备的定额,如纺织厂每个工人看管的纺织机器数量。
2、工时定额:
指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工时数额,它用时间来表示。
劳动定额是一种时间定额,时间本身是表述生产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马克思说过: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最关心的也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如一汽,几分钟能出一辆汽车?
电视机厂,几分钟有一台电视机下线?
……等等),或生产一件产品要耗用多少工人时间(工时)或机器台时(台时)。
工艺工程师和定额工程师,最关心的是时间定额的制定方法,而企业管理人员对如何利用时间定额,对生产过程实行管理、控制以至对工作结果的评价。
因为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在生产者手里的停留时间长,就意味着资金占用多,成本高而生产效益低。
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劳动定额,要根据生产组织的需要而定。
一般来说,采掘、冶炼、化工企业采用产量定额。
纺织企业采用看管定额。
机械制造企业的冷加工工种采用工时定额,部分热加工工种采用产量定额。
劳动定额的实质是“为了完成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所规定的时间消耗”。
所以,上面所讲的两种形式:
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是可以互相换算的。
比如,产量定额可以根据时间定额算出来:
设生产某零件的工时定额为10分钟,那么,一个工作班内(时间是480分)该零件的产量就为48件:
480分/10分=48件
上面讲的劳动定额与行业有关,还与生产类型有关。
比如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企业采用工时定额多,大量生产企业通常采用产量定额(如一汽年产30万辆汽车)。
二、劳动定额的作用
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具体作用如下:
1、劳动定额是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
劳动定额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协作劳动引起的一般性质,它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条件。
马克思在分析工场手工业的特点时指出:
“在一定劳动时间内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成了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规律”。
(《资本论》一卷P383页)。
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更加要求注意保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和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在一定劳动时间内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更是如此,不事先规定劳动定额,便无法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无法恰当地配备劳动力,更谈不上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生产了。
2、劳动定额是企业计划工作和开展经济核算的基础
企业在编制生产计划、劳动计划、财务计划时,都必须以劳动定额为依据。
例如,编制企业生产计划时,就需要利用劳动定额来核算计划任务和工作量,平衡劳动力和设备负荷,发现薄弱环节,采取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使生产计划建立在先进、可靠的基础上。
企业编制定员和确定劳动计划时,都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
另外,生产指标从厂部层层分解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以至个人时,也需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
企业成本计划和经济核算工作,同劳动定额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无论是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或实际成本的核算,通常都是根据工时定额来分摊工资支出及其他综合性费用,制定新产品价格时也需要应用定额。
工时定额偏高偏低,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高低。
3、劳动定额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有力手段
劳动定额如果先进合理,就会充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并推动技术革新,改进操作,提高技术水平。
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改善,定额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劳动定额是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正确反映劳动数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实行计时工资的情况下,日常定额的完成情况,反映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因而就成为确定计时工人工资等级的一项重要条件。
在奖励制度中,劳动定额是考核成绩、计算奖金进行赏罚的主要依据。
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劳动定额是计算计件工资单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劳动定额的作用很多,但它的直接作用主要有两条:
(1)组织生产。
(2)组织分配。
三、劳动定额的范畴
这是指整个定额管理工作而言的。
这是一个理论性质的问题。
明确定额工作的范畴,对于指导实际工作有其重要意义。
从企业管理两重性出发,我们认为劳动定额既属于生产力,又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具体地说,劳动定额是以一定的生产力——既工艺技术为基础,同时又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劳动定额是和一定的生产力,既企业的工艺技术(包括劳动者的技能)相紧密联系的。
有什么样的工艺和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工时消耗,并椐此制定出相应的定额,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不能因此而把定额和工艺技术等同起来。
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工艺装备和加工方法,这是客观存在的,而劳动定额则是人为加以规定的。
所以说,劳动定额和工艺技术不能等同,劳动定额反映生产力水平但并非生产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劳动定额为什么具有生产关系性质呢?
或者说它也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呢?
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实行劳动定额,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统计和监督,它实际上体现了劳动者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当它作为分配尺度时,劳动定额又体现了一定的分配关系,所以它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和反映,劳动定额的性质决定与生产关系的性质。
既然定额是人们主观加以规定的,在企业里又是作为规章制度出现的,那么劳动定额是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呢?
不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多种多样,有反映生产力要求的,如工艺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规范等制度;有反映生产关系要求的制度,如企业计划,劳资、技术、财务、供应等几大管理中的规章制度。
当然,企业也有少部分规章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例如,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的规章制度。
然而纵观企业规章制度,大部分属于前两者,所以劳动定额及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只能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而不可能是其它。
四、劳动定额工作的性质及其包括的环节
弄清了劳动定额的范畴,劳动定额的性质也就可以明确了。
如上所述,劳动定额即具有生产力性质,又具有生产关系性质,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项技术经济性质的工作。
担任工时定额工作的人员,除了掌握有关定额的制定和管理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工艺技术知识,以及企业管理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作好这项工作。
若与企业其它技术经济工作相比,劳动定额工作应较多地研究生产力方面,既工艺技术方面,侧重点应放在制定和贯彻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提高生产效率上面。
当然,它是采取更多的组织管理方面的方法,而不是用技术方法达到此目的(这又是与工艺技术人员的区别)。
在国外,劳动定额工作是由工业工程师来承担的,我国一机部过去曾规定企业里应设置定额工程师、技师、定额技术员来担任此项工作。
劳动定额工作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在实行计件工资和奖励的情况下,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工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定额工作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定额管理人员除要求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特别要求有善于做人的工作的本领,国外把这种本领称为“艺术”。
劳动定额是一项技术经济的管理工作,因此,绝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制定定额,它还包括若干个工作环节。
大致有以下四个环节:
1、制定定额:
采用科学方法“快、准、全”地制定出产品、零件、工序的各项定额,提供给企业管理各部门使用。
这是定额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定额管理的前提。
2、贯彻劳动定额:
将定额贯彻到生产中,并帮助工人努力突破现行定额。
3、进行定额的统计分析:
这是反映定额完成情况的重要一环,据此可以检查定额制定的质量。
没有完整可靠的工时统计资料,很难作到科学的制定定额。
4、修改定额:
不断修改原有的定额,才能不断地促进生产的发展。
定额的修改实质上是在新的条件下制定新的定额,所以它又回到了第一个环节。
五、劳动定额的种类和用途
前面已经提过,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形式:
即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
但在企业管理中,尤其在机械制造业中,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劳动定额通常又有现行定额、不变定额、计划定额、设计定额等几种。
它们各有特点和用途,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1、现行定额:
就是工人在生产中使用的定额,它是其他几种定额的基础。
现行定额通常能反映企业当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工作水平。
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对现行定额做定期或不定期的修订。
现行定额是衡量工人生产成绩的尺度,并用以核算和平衡生产能力、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统计和计算产品成本等。
2、计划定额:
是计划期内将要达到的定额水平,它是以现行定额为基础,考虑到计划期内生产情况、技术组织措施的实现、先进经验的推广,以及劳动生产率可能增长的幅度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的现行定额可能达到的水平,它是由企业劳动定额主管部门编制并经过报批后确定。
计划定额是根据产品配套、并以车间为单位分工种编制的。
主要用于编制计划和考核对比分析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为了及时满足企业有关单位的需要,计划定额应在计划期前一个季度提出。
3、不变定额(固定定额):
一般是将某一个时期内的现行定额固定下来,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或几年)保持不变的定额。
它可用于分析定额变化的动态、计算产值、下达技术经济指标,以保证前后时期同类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4、设计定额:
是设计部门根据产品的工艺技术资料和设计任务书上有关数据的要求,采用定额标准或与同类产品的现行定额进行分析对比后,加以概算的劳动定额。
它主要用于工厂设计时计算有关数据指标(如生产规模、各种设备需要量、车间生产面积、全厂及车间各类工人需要量等),以及选择生产和劳动组织形式的依据,同时也可作为新产品投产后,企业逐步降低工时消耗的努力方向。
5、其它形式:
某些情况下,劳动定额还可以按照批准权限分为部、专业局定额、厂定定额和一次性定额三种。
(1)部或专业局定额。
是企业主管部门或专业局,对其所属企业生产批量大、品种较稳定的同类行业中,有可比性的产品(如纺织、手表、自行车、钢铁)通过打破企业、行业的界限,广泛调查研究分析整理而制定的劳动定额,在可能条件下,还应吸取国外有关资料来制定。
这种定额是国内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具有先进水平的统一定额,它可以作为企业赶超先进的奋斗目标,也可以作为企业改进劳动定额工作的重要参考。
(2)厂定定额是由企业自行制定的定额。
它是根据本企业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由厂部组织有关科室和车间,制定并经领导批准后执行。
(3)一次性定额。
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企业没有生产过的新产品或因材料、材质、规格、设计、工艺的临时性修改变化,生产和劳动组织条件的临时变化等)产生的。
它是由专业定额人员会同生产技术主管部门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经上级审核同意,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实行,只准使用一次。
第二节劳动定额的时间组成
一、工时消耗的构成分类
职工上班8小时并非全部时间都在从事有效的工作,国外如此,国内更是如此,企业的潜力也源于此。
职工的一部分时间属于定额时间,还有一部分属于非定额时间。
按此分类,全部时间共分两大部分、七大类,如下图所示:
(一)定额时间
是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正常消耗时间,它包括:
1、作业时间:
指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计算公式为:
t
=t
+t
式中:
t
——指直接完成基本生产工艺过程、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等所消耗的时间,例如零件在机床上被加工,锻件被锤打等。
t
——指为了实现基本工艺过程,而需要进行的各种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
例如在机床上装卡活时间,调整工件、检测工件等。
它大多是手动的,也有机手并动的(如起重运输设备装卸零件)。
定额时间作业时间基本时间机动时间(如车工走刀)
机手并动时间(如手电钻)
手动时间(钳工)
辅助时间(如装卡活、调整工件、测量)
照管工作地时间
休息和自然需要时间
准备和结束时间(了解、熟悉图纸,领料、送检等)
非生产工作时间
非定额时间非工人造成的损失时间(停工待料、开会)
工人造成的损失时间(迟到、工人违纪等)
工时消耗的构成分类
若从另外角度看,作业时间还可以分为机动、手动、机手并动时间。
计算公式为:
t
=t
+t
+t
式中:
t
——一般为t
的主体部分,也可能有t
中的机动部分。
t
——大体上可划分为机动时间范畴。
t
——可能是基本时间,也可能是辅助时间,要具体分析加以确定。
对于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来说,多属于辅助时间,若手动时间和机动时间交叉进行,则不得重复计算(这段话的意思是:
它不仅指手动时间t
,t
或t
也可能有这类问题。
这就要详细具体分析。
记住以下原则:
即一般来说,基本时间多是机动时间,辅助时间多是手动时间。
在作业过程中,机动的基本时间和受动的辅助作业有两种结合方式:
一是不交叉,即是轮换进行的;比如工人在车床上加工工件,先开车切削,然后停车测量。
二是交叉的,即平行进行的,比如工人在车床上加工丝杠或光杠,当机床自动走刀时,同时检查已经加工的工件的尺寸。
对于这两种结合方式,前者要计算辅助时间的消耗,后者不再计算辅助时间的消耗)。
2、照管工作地时间:
也叫“布置工作地时间”,简称T
。
它是指工人用于照管工作地,使工作地得以经常保持正常状态所消耗的时间,如码放工件、更换刀具、保养设备、加油擦洗、高精度设备的空车研磨、交接班时间等。
这种时间又可以分为两类:
(1)技术性的:
即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消耗的时间,如上面列举的更换刀具(注意:
易与作业时间中的辅助时间混肴,如装卸工件)、检查和调整机床(如挂轮),清除切屑等所消耗的时间。
这一部分时间是随着基本时间的变化成正比例地变化,如机床切削,加工时间越长,更换用钝的刀具的时间也会相应地增加,所产生的废屑也越多等等。
(2)组织性的:
既由于生产组织上的需要而消耗在照管工作地上面的时间。
这主要指班前准备工作和交接班所消耗的时间。
例如:
上班领取工作图纸、工具、整理工作地、下班前填写工票、搽洗工具、收拾工具、加油、交班等。
这部分时间是随着整个作业时间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的。
其特点是随轮班而重复出现。
如上班更换工作服、试验检查设备、设备升温。
3、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
工人在班上喝水、休息、上厕所、擦汗、洗手等所需要的时间。
这部分时间的多少既和工人所处的环境有关,还和性别有关。
4、准备结束时间:
这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或加工一批零件时,在工作开始前所消耗的准备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完成以后所消耗的结束工作时间。
比如:
在开始加工一批零件前,需要熟悉图纸和工艺要求、安装工夹具、调整机床设备、领取材料毛胚、半成品等。
在一批零件加工制成后,工人将产品成批送检,交回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等花费的时间。
这类时间的特点是:
每加工一批产品或完成一项作业只消耗一次,在一般情况下这类时间长短与该产品的批量大小、作业量多少直接有关。
在单件生产中,它占的比重很大;在成批生产时,先计算一个批量所需的该项工时消耗,再分滩到单件工时定额中去;在大量大批生产时,它所占比例很小,可或略不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它与辅助时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这一类时间消耗的特点是,不是在加工每一个零件,也不是在每一个轮班都要消耗的,而是在加工同一批零件时才消耗一次。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时间长短与该产品的批量大小、作业量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个别情况下,准备和结束时间也可能发生在一批产品加工或一项作业的进行过程中,例如因为设备、物料等发生差错需要重新调整、领取所消耗的时间。
(二)非定额时间
这是指并非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消耗的时间,它不应包括在定额时间内,企业应尽量减少并消除这类时间损失。
它包括:
1、非生产工作时间:
指工人在工作班内从事本身生产任务以外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开会、学习、修理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工具和设备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废品返修所花费的时间。
这些都是由于企业生产组织管理不善所至:
如生产工人做了本应由辅助工人做的领取工具、研磨工具、清扫工作地的时间;组织不善造成的生产工人寻找物料、找领导请示工作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等等。
2、工人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
这是由于工人未遵守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的生产中断和停工损失时间,如迟到、早退、擅离工作岗位与人闲谈等。
3、管理不善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
由于企业组织管理不善或生产技术工作的问题,以及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使生产工作发生的中断时间。
如停工待料、等待图纸、工艺、工装,等待任务,动力供应中断,机器设备故障停工,因工作找工人谈话,开会、学习等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
这部分损失的时间大多由于客观原因引起,是不正常的时间消耗。
曼德尔曾提出“必要时间、多余时间、无效时间”等新概念。
他对工厂生产现场所作的调查资料表明:
如果各种生产计划制定的不周到,因窝工时间和所作的多余安排,会使运转时间只占可利用时间的70%,即运转率=70%。
如果忽略了方法的标准化,只依靠即兴的作业方法,则劳动力的利用率只占标准化下有效使用劳动力的75%左右(既标准化率=75%——泰勒、吉尔布拉斯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标准时间不准确,基本作业量定的不恰当,通常作业者所能发挥出的能力,只有本身能力的65%左右(即努力率=65%),在工序平衡调度不好的流水作业中,即使是一些大企业里,效率也常常只有70%左右(即均衡率=70%),由此可以计算出现场的生产性指标为:
生产性指标=运转率
标准化率
努力率
均衡率
=70%
75%
65%
70%=23.89%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至少还有提高三倍的余地!
二、时间定额的组成
定额时间的组成与生产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生产类型,其定额时间的组成和单件时间定额的计算是不同的。
1、在大量生产条件下,工作地生产高度专业化,长期固定地完成少数几道工序,产量又比较大,发生的准备与结束时间,分滩到每件产品上为数甚微,可以忽略不记。
因此,劳动定额时间的组成只包括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三部分。
单件时间定额T
的计算公式为:
T
=T
(1+K
+K
)
式中:
K
——布置工作地时间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
K
——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
上面(K
+K
)也叫放宽率,主要是为了简化运算。
2、在成批和小批生产条件下,由于工作地轮番地生产多种产品,每更换一种产品都要消耗一次准备结束时间,因此,除了计算单件时间外,还要单独确定准备与结束时间定额,并将该项时间按比例分摊到每一件产品的时间定额中去,这个时间定额叫单件核算时间定额(T
)。
计算公式为:
T
=T
+
式中:
n——批量(每批产品的数量)。
3、在单件生产条件下,为了简化时间定额的制定工作,可以采用下列公式确定单件时间定额:
T
=T
(1+K
)+T
式中:
K
——布置工作地时间和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即放宽率。
第三节劳动定额的制定
一、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
制定劳动定额,要求“全、准、快”,这是基本要求。
全:
指工作范围,凡是需要制定定额的,可能制定定额的工作都必须有定额。
准:
指定额准确,先进合理。
这是关键。
也就是说:
“快、准、全”中“准”是关键。
快:
是时间要求,即方法要简便易行,工作量要小,要迅速、及时满足需要。
二、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一)经验估工法
这个方法是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老工人结合起来,根据产品的设计图纸、工艺规程或产品实物,考虑使用的设备、工装、原材料及其它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条件,凭生产实践经验,估计工时消耗或产量定额的。
估工时,可以参考一些有关的统计资料,也可以和一些同类产品的定额资料对比,但它主要靠经验估计。
为了提高估计质量,应考虑以下各项因素:
1、有关工艺规程的内容:
如零件的几何形状、复杂程度、尺寸大小,以及加工精度要求,作业的技术要求和材质、配件情况等。
2、有关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内容:
如设备类型、精度、效能、使用情况;工装专用程度及效能等。
3、有关原材料、毛胚、协作件的内容:
如材质、规格、供应方式、下料方式等。
4、有关操作方法和劳动组织的内容:
如作业特点、作业结构和操作方法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操作者和工作物(作业)的技术等级;劳动组织及工作地服务供应的方式方法;劳动条件等。
5、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其它内容:
如产品品种、批量、轮番投产情况;产品价值的高低和成本构成状况;物料存货组织状况等。
一般地说,经验估工法简便易行,制定和修订的工作量较小。
可是,由于它主要凭经验估计,对构成劳动定额的详细时间组成,以及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不够,技术依据不够充足,且参加制定人员有相当的主观因素和局限性,因而使劳动定额的准确性较差,劳动定额水平不易平衡,所以采用此法时,应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管理措施:
(1)充分依靠群众,集思广益,避免只依靠个别人的经验作为唯一的依据。
(2)分析作业结构,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工序或作业细分成若干细小单元,分别加以估计后再汇总之。
在分析和估工时,要全面细致地分析影响时间消耗的有关因素。
(3)恰当地选择经验估工者。
(4)建立和不断积累资料,作好估工登记工作。
很多企业对劳动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已经进行了多年,建立和积累了不少有关资料。
我们要善于分析、整理和利用本企业和其他单位的经验资料,对每道工序或每项作业的估工定额,都应记录估工情况及定额数椐。
2、三点估工法(三种时间估计法)
所谓三点估计法,就是在工时估计上采用最乐观工时a,最悲观工时b和最大可能工时c这样三种估计时间的方法.因为a与b是小概率事件,而c的概率最大,但又不能直接用c作为估工时间(如果直接用c作为估工时间,则称为单一估计法)。
而现在我们是研究”三点估计法”,即把各种可能性都要考虑到.根据概率论里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原理,得知概率最大的值,不一定等于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因为离散随机变量X的一切可能值X
与对应的概率常数P[X=X
]的乘积的和叫做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值 E(X)。
E(X)=
当X的可能值为x
,x
……x
时,则概率常数P为:
f(x
),f(x
)……f(x
).为了便于计算,一般假定出现c的可能性两倍于出现a和b的可能性。
如果出现c与a的加权平均值为
;出现c与b的加权平均值为
,又假设在作业时间中
与
出现的可能性各为一半(即1/2)。
这样平均工时:
M=
[
+
]=
所以,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种加权平均,这种三点估计法确定的平均工时M值具有随机性,适用于不可知因素较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
由于这样估算的平均工时M本身就是一个正态分布的概率估计值,也是一个经验数据,它接近于真实情况的把握最大,所以比较可信。
特别是在新产品试制或单件小批生产条件下,很实用。
为反映工时概率的离散程度(期望值仅仅反映其集中程度),可以计算其方差,公式如下:
方差
=[
]
标准离差σ=
标准离差越大,说明所估计时间的分布距平均值的分散程度越大,这时平均值的代表性就差。
相反,标准偏差越小,说明估工值的分布距平均值的分散程度越小,平均值的代表性就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实际上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其平均值用
表示(连续型用μ表示),标准偏差用S表示(连续型用σ表示),它们的前提是遵循正态分布,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 运营 定额管理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