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942671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05KB
初一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复习资料.docx
《初一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复习资料
2016初一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期末复习资料)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
【整体】
象征:
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
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
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
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物抒情:
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虚实相生:
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
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三)修辞(片断)
比喻: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
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
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
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
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
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四)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五)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六)描写人物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八)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九)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
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
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
(十)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一)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
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
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
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十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1、直接表明观点、态度。
2、真实。
3、作为线索。
第二人称:
1、亲切,便于抒情。
(一)两种命运(16分)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
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
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
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
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
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
寒暑往返。
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
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
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
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
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
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斟酌
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
2分
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
(4分)
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
2分
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
3分
(二)背后那双眼(18分)
(1)那一年,我读中二。
(2)清楚地记得:
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3)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4)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笔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5)两周过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到爸爸喊道:
(6)“过来。
”
(7)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
(8)“这漪佩,是你吗?
”
(9)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地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
(10)“是。
”
(11)接下来的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12)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倔犟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地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13)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快乐与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14)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以久的往事,说:
(15)“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
(16)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的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着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17)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1.用一句话概括这件往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作用又是什么?
4分
3.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2)段中“我倔犟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联系上下文,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感受,写成一段心理描写,字数50字左右。
4分
5.第(16)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3)段可否删除?
说说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请你仿写一个比喻句。
2分
(三)我的四季(20分)
1)、生命如四季。
2)、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3)、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
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
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4)、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
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5)、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
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
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6)、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
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
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
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7)、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
活该!
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次。
8)、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作者以“生命如四季”领起全文,层次分明,寓意深刻,请在下面横线上进行填写,以完整地显示全文的脉络和内容。
4分
春,,;
↓
夏,青年时期,浇灌人生;
↓
秋,,;
↓
冬,晚年时期,品味人生。
2、在生命的春天里,作者面对自己的“不毛之地”是怎样做的?
2分
3、如何理解第4段中“我”收获的欢乐是“又酸又苦”的?
3分
4、第6段中写到“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
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请你也“冷静地检点自己”,并举一个事例简单说说。
4分
5、为什么“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3分
6、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想一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一段话。
(60字左右)4分
(四)唯一的听众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儿的声音。
我感到沮丧和灰心。
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
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林里静极了。
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尽管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我仍然感到懊恼,因为我显然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我真是个白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受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我,说:
"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来这儿坐一会儿。
"有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觉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不久,我发觉家人们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因为我又开始在家中练,当然是在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练。
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
"求求你了,饶了我吧!
"而现在,她再也不敲门了,①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很快湿透了衬衣。
不仅在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有一次,我的这位总是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唯一听众,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终于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
!
"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的话是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度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
②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
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作品的主人公是谁?
2、文章以"唯一的听众"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到,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意义?
3、请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第一自然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语句,并谈谈这样写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4、句①中"这一点"指什么?
5、如果把第三自然段中画""的内容去掉好不好?
为什么?
6、"天方夜谭"原指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又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7、句②中的"秘密"指什么?
8、说说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9、读本文后你受到哪些启示?
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两点。
(五)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
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
"你们每一个人,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
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
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
"也上了船。
有权的人说:
"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
"摆渡过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
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
作家说:
"我最宝贵,就是写作。
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
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
"
摆渡过人说:
"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
你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
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
"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
"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来烧夜饭吃,他一阵心慌,不禁仰天叹道:
"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
"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请上船吧!
"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过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明天,作爱想起摆渡过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过了,那怎么行呢?
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过人。
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过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1、文中四个人,他们各自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1)有钱的人:
(2)大力士:
(3)有权的:
(4)作家:
2、摆渡过人认为作家的一声长叹比唱的好听,为什么
3、本文是一则,旨在说明作家给予读者的应该是,而不是别的什么。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彼岸"一词,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请解释说明。
(六)最后一美元
①这是一位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讲的故事。
②年前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凛冽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纳什维尔,希望成为流行音乐目主持人。
③然而,我却四处碰壁。
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
幸亏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勉强度日。
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不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④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里。
一连两天,汽车都在原地。
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
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待在那儿干吗?
⑤第三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玻璃摇下来。
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
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到这里来应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无法立即工作。
口袋里又没钱,只好待在车里不吃不喝。
:
⑥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
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
我向他解释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⑦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
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我走到了车前,把钱递给了他。
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
“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
”他说。
他没有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
.
⑧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
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
从那以后,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不用为吃穿用而发愁。
⑨我再没有见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
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1、第⑥段中加点的“困境”具体指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我”珍爱这“最后一美元”的语句(两处),用波浪线在原文中中标出。
3、文章具体描写了“我”的“困境”和“我”对“最后一美元”的珍爱,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4、第⑨段中加点的考试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那名男子”的身份可能是:
①一个乞丐②一家电台老板③一个骗子④一位应聘者。
请你选择一种可能,然后展开合理想像,描写“我”在若干年后与“那名男子”相遇的情景。
(七)童年乱读书
我们这一代人发展的条件并不太好.我的父亲仅上过两三个月的私塾,母亲不识字.我的小学、中学都是在“文革”中读完的。
那时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正规、不完备,因此,我的求学生涯和日后的成长也显得很“不正规”,其特点之一就是一切全凭自己的兴趣和选择。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是优点还是缺点,但至少我是给摔打出来了。
我后来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不过小时候科学方面的教育非常缺乏。
除了数理化之外,像天文、生物等方面的东西基本上接触不到。
即使是数理化的课程,与今天也很不一样。
记得有一年的物理课主要就是关于农机方面的。
至于对自然界的了解,对宇宙啊时间啊一些概念的认识,根本谈不上。
幸运的是,我当时读到过几本《十万个为什么》——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在一个乡镇能找得到的为数不多的科普类书籍吧,它充当了我科学启蒙的老师。
记不确切这些书是从哪里得到的,可能家里有一两本,镇图书馆里有一些,自己买过几本。
书中详细内容也不大有印象了,但我始终忘不掉读书时那种兴奋的感觉。
真的,那时候它太吸引我了,它满足了一个孩子异常强烈的好奇心。
现在看来,这些书至少对我有两个影响:
一是使我增加了许多科学知识;二是使我开阔了眼界。
它使我终身受益,因为我后来发现当时许多受过大学或更高教育的同学,课本以外的知识非常少。
我相信,宽广的知识面是宏大视野的基础,能够让人明白往哪个方向走、选择哪条路;而深厚的专业技能,则能决定一个人在一条既定道路上走多快、走多远。
我从小喜欢读书。
那时能找到的书也不多,我是见着什么就读什么。
从“打倒封资修”到马恩列斯毛,从《西游记》到《林海雪原》,从古版书到手抄本……甚至包括一些“大毒草”。
我尤其爱读历史和名人传记。
俗话说“开卷有益”,在这种生吞活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阅读生活中,我还真是受益匪浅。
现在的应试教育搞得孩子们知识面和视野很狭窄,除了课本以外就知道得很少了,这怎么能行呢?
我想,作为一个全面的人,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些。
比如科学方面,如果对宇宙的演变、物质的构成都知道一些,至少不会去相信法轮功中涉及的荒谬事情。
我越来越认识到,至今我们在教育方面还有缺陷,比如缺乏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这是很可怕的事。
今天的孩子求学的条件与我们那时不可同日而语,我希望他们能够多看一些书。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生吞活剥():
荒谬():
2.《十万个为什么》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3.从文中看,相信法轮功的人至少缺乏哪方面的知识?
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课外 记叙文 阅读 方法 练习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