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docx
- 文档编号:942115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8.46KB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docx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
【学习要求】
1、通过大量的语段学习和训练,进一步体会标准语段如何构成,观点材料如何吻合,论据如何使用,文段如何有文采。
2、使用方法:
继续背诵理解标准文段,明确“1”的要求;在语段背诵中,要有主题词意识,积累各种类型的主体段;做练习,体会文段如何升格,初步写成比较标准的主体段。
一、观点与材料吻合度(包括句子与语段)训练
(一)下面两个示例都是关于勾践的,若要论证“远大的目标要与实际行动结合才能成功”这一论点时,哪个语段更加合适?
为什么?
请细加分析。
1.勾践被困会稽山时,绝望到几乎自杀的地步,幸有大夫文种进言劝其向夫差示弱,并以西施为饵实行美人计。
而夫差骄傲自大,不信忠臣伍子胥的谏言,结果给了勾践喘息的机会。
越王勾践以俯首帖耳取得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国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2.越王勾践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
为了这一目标,他葬死者,问伤者,吊有忧,贺有喜;为了这一目标,他屈尊下顾,礼贤下士;为了这一目标,他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
这远大的目标加上长达十年的一步一步的行动,终于使他在最后一举歼灭吴国,成就了一代霸业。
(二)读短文,体会一下词句在标点、用词、句子等方面的问题
读书真好
小时候,听爷爷说,开卷有益,要多读书。
听到这句话,我不明不白地点了点头。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开卷有益”就是打开书就有益。
这时我才懂爷爷当年说那句的用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需要科学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从何而来?
大部分从书中来。
在当今社会,没有丰富知识的人,很难有“出路”。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凭着自己的一点家产、胆量和“小聪明”富裕起来了,成为“暴发户”,但到了今天又一个个都衰败下去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毕竟没有多少文化,所以也只能够“暴发”一时。
而当时一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在那时仍过着清贫的日子,但在需要文化知识的今天,那些过着清贫日子的知识分子却富了起来,且比那些“暴发户”富得长久。
这又是为什么?
只因为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甚至还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而那些没文化的“暴发户”只能被现代社会所唾弃。
读书能使人知道什么是真善美,能使人懂得做人的一些道理,能使人道德品质高尚。
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总能被世人所尊敬。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到最美的情感,获得最大的快乐。
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创造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那些不读书的人什么都得不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清贫的。
读“坏书”的人可能导致道德品质败坏,危害社会,为世人所不齿。
读书带来的好处无穷无尽。
我们青少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武装自己,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本文引号的运用较为混乱,请举出不应使用引号的两例。
(2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有误,请修改。
(2分)
答:
“不明不白”改为“_______”,“唾弃”改为“_________”。
3、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语言不精练,至少有四处可以删除。
请按顺序指出可以删除的四处。
(4分)
答: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表意有缺陷,请修改。
(2分)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开卷有益”就是打开书就有益。
答:
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的最后一句的离题之嫌,为使其与前文一致,请在这句之前补写一句话。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了材料陈旧之外,第二段选材还存在什么问题?
请简析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主体部分的两块内容缺乏衔接,请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拟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5字以内)(4分)
二、理解并学会议论主体段的构成
1.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
(句)一个人活在世上,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却又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只有适当地舍弃才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句)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
()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护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
()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
2.如今的人们,过多地被物质迷惑了双眼,越发不安份起来了,追功,逐名,谋禄,哪一个不是充满诱惑力?
(第一层,)世人只有擦亮双眼,看清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安于现状,方可获得想要的一切。
(第二层,)如何做到安于现状?
子路和孔子有这样的对话,子路问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安份,富而好礼也。
”孔子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如何安于现状,不论贫富,都对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没有过份的追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安”。
(第三层,)换句话说,便是人格上无休止的追求,在物质上适时满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
(第四层,)
总结方法以及注意点:
训练:
以“五句话,一段文”的形式完成一个议论文语段的写作。
人生需要不断往前走,同时也需要经常回头。
“回头”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视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哪几步走对了,哪几步走错了,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等等。
人的高明往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懂得回头;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及时回头。
请以“人生需要多回头”为题,写一议论文语段。
三、探究论据使用特别是展开分析的方法
论据使用要点总结
1.拓宽论据时用空间,自然事物、生活现象、国家状况,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细节等等,皆可入文。
2.详例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
忌叙述例子过长;忌事例表述不真实,甚至虚假;忌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
详例要注意从个别中分析出普遍性,由点到面更加充实。
概例是用2以上例子证明观点的,因此,选例要与观点有相关性,特别是要表述出选例的哪一点能证明观点(这是扣题点题的关键),要讲究排列例子的方法。
所选例子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按照相似、相关或相反关系联系在一起,或类比,或对比,形成对观点的多层冲击;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若有例子有时间性,则以古今中外顺序排列为佳。
巧用概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
一篇文章的几个分论点语段,最好在论据使用上能做些变化,使文章议论摇曳生姿。
3.论据使用的关键是分析。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
要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内在联系,把对观点最有力的证明点充分表述出来。
这就需要灵活使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层进论证、引申论证等论证方法。
几种方法结合使用,能使议论丰富深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析例时,要灵活使用假设分析、因果分析、对比分析、类比归纳、引申分析、评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作用、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等分析方法。
把论据与论点结合起来进行阐述的八种方法
1.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
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
意义分析时可由小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价或揭示危害。
如是正面事例,就分析其闪光点;如是反面事例,则指出其危害。
运用意义分析法注意:
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从而有力地证明观点、突出主题。
如: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有“惊世一跪”。
他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
这一跪,跪出了德国人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的忏悔,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跪出了德波两国友谊的新前途,跪出了新世纪人民热爱和平的新理念。
这一段就是意义分析,高度评价这种行为。
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意义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典型示例:
冰心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论点)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论据一)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
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论据二)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分析)
——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2.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
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金之效。
3.评价分析法
评价分析法,就是引述事例后,对所引述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
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诫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
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重要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作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自觉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
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
4.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事出必有其因。
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标志性词语有:
“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例如《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
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
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的观点。
典型示例:
自信,但不能盲目。
(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论据)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
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分析)
5.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
例如,一篇议论文在论述艺术修养与科学成就的关系时,有如下两段论述: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
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
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
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怀疑他的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
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获得成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必要条件之一,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有了这一番分析,这一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就显得准确到位。
6.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标志性词语有假如、如果、试想、倘若等。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例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分析:
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
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典型示例:
自信,但不能盲目。
(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论据)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利的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
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
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分析)《自信,但不能盲目》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补全分析法
从具体技巧来看,除了以上方法外,写议论文时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假如”“不过”“但是”“退一步讲”等词语,一篇短短的800—10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些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
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
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或者说“补漏洞”。
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
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再如《谈意气》一文,在论述“人生需要意气”这个论点后,可以这样补全:
固然我们追求意气相投,人生需要意气奋发,但是,我们也要防止意气用事。
8.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用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事例进行分析。
示例:
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是令人讨厌的拦路虎。
要想扫除这只拦路虎,唯一的选择是消灭它。
或力克,或智取,关键是要找到恰当的方法。
一把钥匙一把锁,找到了钥匙,开锁就不成问题了。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想,也正是有了这只拦路虎,才激起了我们消灭它的勇气,才促使我们去努力寻找消灭它的办法。
试想,人类社会不正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向前推进的吗?
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正是在解决一个个生产难题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吗?
没有困难,就不会出现解决困难的办法,没有困难,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只拦路虎倒还是有功之臣。
……
话题:
问责制与官员复出
诚然,有些官员被问责并不是因为其就是直接事故负责人,而是负有领导责任,再说,不少问题官员在执政能力与智慧方面的确多有过人这处,举贤不避“过”,用人所长也是可以理解的逻辑。
但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问责要具有震慑意义,就必须以事实说明其严肃性惩戒性,即使是必须复出,也要让群众心服口服。
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出不能是温室里羞答答的玫瑰,而必须是太阳下的向日葵,需要接受程序正义的考量。
(摘自《羊城晚报》)
――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
观点既有说服力也有意蕴。
话题:
素质
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正发挥着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不但维护了公民的正当利益,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与政府对话的平台。
正如去年,媒体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为公民利益呐喊斗争、捍卫真理与正义的热潮,从“躲猫猫”到“70码事件”再到“邓玉娇案”、“钓鱼执法”等,媒体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突出,也激发了全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媒体人利用媒体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大肆炒作,为提高知名度无所不为。
轻者如为凤姐摇旗鼓噪,务求娱乐至死;更有甚者为私利而说谎造假,如去年在中国电影界掀起巨浪的虚假票房事件,《阿童木》的发行方对外宣称首映日票房过4000万,而实际数据仅为1700万左右。
这种为吸引观众而谎抬票房的做法始终是不道德的,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因此,提高媒体的素质至关重要。
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市场。
(黄家美)
――辩证地分析问题。
关注时事,纵横比较,论证既充分又有说服力。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
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如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结尾处谈到“另一世界”时议论道: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雨果在这里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
恰恰以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阅读下列语段,进一步探究论据使用(特别是分析)的方法
1、
(1)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
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
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
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2)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苹果熟了掉下来砸着苹果树下的人也是司空见惯的,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却“砸”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学基础的三大力学定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你能说牛顿是因为比我们多了份机遇才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吗?
假如曾经有苹果砸在你头上,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门就被苹果砸到了呢,还是在庆幸自己真幸运,然后赞叹苹果的味道真好呢?
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珍惜它。
机遇像一块粗糙的石头,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获得新生。
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头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拥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才有伟大的创造。
(3)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
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
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
”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真理。
然而我却怀疑:
这真是一条真理吗?
每一个事物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这句话用在体力劳动中,是无可非议的。
别说是三个“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一个“皮匠”顶三个“诸葛亮”,也不足为怪。
谁不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文弱书生呢?
如果在脑力劳动中,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脑力劳动,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机智灵活的头脑。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因为他具备了上述条件。
而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皮匠”师傅来说,他需要掌握的只是怎样修鞋、补鞋;他每天研究的只是怎样能更熟练地制革、做鞋,怎样提高工作效率。
假如让“皮匠”师傅去指挥千军万马,与曹操抗衡,与司马懿斗智,恐怕只会被杀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吧。
由此看来,做好一件事重要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祖国迫切需要像诸葛亮那样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像诸葛亮那样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像诸葛亮那样高质量的人!
方法一:
2、
(1)原例一:
靠奋斗是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的。
不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就遭遇过被“埋没”的命运。
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改例二: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
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华罗庚曾“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议论文 主体 分层 巩固 升格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