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docx
- 文档编号:942012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91KB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docx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1)
一、选择题
1.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D.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
2.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3.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 )
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习俗的变迁
4.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中共七大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人民指明战后奋斗方向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19世纪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
D.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6.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
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
A.《时务报》B.《大公报》C.《民报》D.《申报》
7.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8.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
“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
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
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
9.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10.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官僚资本的摧残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D.落后的生产技术
11.《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
“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3.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4.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15.下面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剑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
这幅漫画说明
A.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
B.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实业救国的浪潮方兴未艾
D.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
16.“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
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7.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8.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21.《申报》在《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提到一场婚礼: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社会习俗在哪一事件之后逐渐流行?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2.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已被西方完全控制
2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B.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
C.促进教育近代化D.挽救了清王朝统治
24.王宇清先生曹说:
“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这反映了旗袍的流行
A.是思想变革的结果B.是女权斗争的目标
C.促进平等思想传播D.反映女子地位提高
25.“在南京各省代表会上,孙中山提议废除跪拜礼,提倡普通见面时为一鞠躬,最尊敬之礼为三鞠躬。
他身体力行,弯腰鞠躬。
众人皆感新鲜,纷纷跟着仿效。
鞠躯之礼逐渐风行开来。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动礼节的变化
B.鞠躯礼体现等级观念
C.礼节变化未受到西方影响
D.传统礼节被彻底废除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C符合题意;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题干给出的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反映历史的客观史实;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主观因素。
因此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属于历史史实,选项C符合题意;A是对中共七大的评价,排除;B是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评价,排除;D是对商务印书馆的评价,排除;故此题选C。
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
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
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它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故选D。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排除。
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属于观点,故A符合题意;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属于史实,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材料“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官僚资本的摧残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因,排除A;封建主义的阻挠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
故选B。
1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可知该战役为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作战行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A选项符合题意;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B选项排除;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选项排除;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D选项排除。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所以民国初年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A项符合题意;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故D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符合题意;旗袍西服中山装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排除A;民国政府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排除B;民国时期劝禁女子缠足,倡女权,追求男女平等,排除C。
故选D。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民族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
漫画中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
故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以及特点。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错误选项,根据所学知识,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进入2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调整和经济的恢复,列强不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可知,材料强调一战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由此可以得出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转变,A选项错误。
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
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兴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A项符合题意;创办学堂和筹划海防,编练新军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
《申报》在《自由女子之新婚淡》中提到一场婚礼: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可知,这一社会习俗在辛亥革命之后逐渐流行。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铁路公司”和“铁路婚礼”再结合所学可知,铁路作为新式的交通传入中国后,出现了时髦的“婚礼铁路”,说明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2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它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使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但仍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挽救了清王朝统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反映了旗袍的流行是女权斗争的目标,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B。
25.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题文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推动礼节的变化。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压轴 中考 年级 历史上 第八 单元 近代 经济 社会生活 教育 文化事业 发展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