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版七广东专版含答案docx.docx
- 文档编号:941697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04.41KB
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版七广东专版含答案docx.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版七广东专版含答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版七广东专版含答案docx.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新高考版七广东专版含答案docx
2021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
(七)(广东专版)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
但是此时出现的霸主却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
这一现象()
A.表明宗法制仍有重大的影响B.说明周王依然有至尊权威
C.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加快了周王室的灭亡进程
2.下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重量仅有49克,轻薄如蝉翼。
下列现象与其处于同一时代的有()
1市的中央设有亭楼,管理相当严格
2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3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
4铁业官营,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唐玄宗时,因对外战争频繁和军事行动需要,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
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
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
A.地方监察权未与行政权分离B.地方藩镇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C.地方行政级制设置发生改变D.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集权
4.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
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
5.有学者认为,“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建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
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
由此可知,这场战争导致()
A.中国与西方列强矛盾加剧B.晚清政治局势严重动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
6.1907年3月8日,鉴于“近来京外官商士民创立女学堂者,所在多有”的事实,学部被迫颁布了以“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宗旨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这表明()
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B.新式教育成为潮流C.女子政治地位提高D.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7.下表为华商申新纺织旗下工厂借贷情况表,表中借款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
这表明()
时间
债务方
债权方
债额
利息或付款方
式
1915年
申新纱厂
安利洋行
26500英镑
7%
1915年
申新纱厂
日本三井洋行
1337英镑,另加2.5%佣
金
分期付款
1917年
恒昌源纱厂(实为申新纱厂
所有)
日本三井洋行
2457英镑,另加3%佣金
分期付款
1919年
申新纱厂
美国慎昌洋行
184.05万美金
分期付款
A.民族企业利用列强矛盾加速发展B.民族企业借助外国资本加快发展步伐
C.欧美列强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D.外资贷款剥削成为民族企业沉重负担
8.有学者认为,徐州会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
日军绝没有料到仅徐州会战就打了几个月的时间,这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和与德军会师的狂妄计划。
这表明()
A.徐州会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的反攻之战D.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促使日本停止进攻
9.
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宣传画《发展饲畜业生产,增加城市乳肉类供应,支援祖国工业建设》。
该宣传画反映了()
演蜩栗打塔顺市乳
肉期雌.支援祖町荣3
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
C.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D.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10.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讨论,自然科学界的许多学者也通过座谈会或撰写文章,用自然科学史上的大量事例和自身经验说明科学原理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才最后确立起来的。
据此可知,这次讨论()
A.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B.肯定科学及科学家的地位和作用
C.正常学术争论转向文化革命D.形成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1.关于罗马法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评价:
“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
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
”这反映出古罗马自然法()A.是资本主义的法制先导B.以公平理性为基本法则
C.以灵活务实为主要精神D.冲击了贵族法律解释权
12.14世纪,政府针对黑死病采取了隔离封锁举措,这限制了考生到外地求学……本地的大学应运而生。
各地新建的大学进行了学制以及课程改革(神学的地位大大降低),授课语言也趋向于用本地方言(意大利语)取代艰深的拉丁语。
材料现象()
A.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条件B.导致西欧民众反对宗教信仰
C.推动西欧高等教育体系形成D.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3.下图是英国棉花进口量(按原产国分列的年平均百分比)数据分布图。
据此可知(
百分比100%90%80%70%60%50%40%30%20%10%0
年份
E3美国
■巴西
■英属西印度辫鸟
■地中海地区
匚1东印度
■其他所有
A.美国棉花出口刺激领土扩张B.殖民地是英国棉花进口首要区
C.英国棉花进口可能面临危机D.英国棉纺织业的规模世界领先
14.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在对德国的宣战诏书中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
护日英同盟的利益”。
后来,日本首相,强调“参战是对德国的复仇战”。
日本此举()A.是德日矛盾激化的结果B.保障了英日同盟的持久
C.力图维护东亚地区和平D.掩盖了参战的主要意图
15.苏联在1946年有75.8%的农庄付给庄员的报酬每天少于1千克谷物,而7.7%的农庄则无谷物可支付。
在俄罗斯联邦,13.2%的农庄不能向庄员提供粮食。
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失去了劳动兴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很普遍。
这表明苏联()
A.集体农庄的生产能力不足B.暴露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C.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D.经济恢复对农民过度掠夺
16.“冷战”结束后,《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全球性国际制度在美国反对
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建立起来。
“冷战”后国际制度的形成不由美国所愿,说明了()A.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整体实力下降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再依赖美国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对一些国际事务已经不再感兴趣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
共40分。
17.中国谏议文化积淀深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
•韩非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
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
——墨子
材料二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
——董仲舒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
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谏议文化。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谏议文化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晚清时期的防灾救灾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李鸿章在《黄河大治办法》中提出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
但他拒绝采纳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提出的种种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建议。
郑观应在《备荒裕农议》中指出,“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
针对社会上“贫民之多”的状况,郑观应认为当务之急"宜设法扩充,官绅合力,令世家、贵族、富户、殷商酌量捐资,广为收恤,城市乡落遍立善堂”,订立章程,做到有章可循。
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指出,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
——摘编自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
材料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辖区内各根据地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各根据地的正常生产生活。
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依靠群众,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并渡过难关。
太行边区政府减免受灾严重地区公粮675万斤,从敌占区购回3150万斤粮食,严格限制可供灾民充饥的各种杂粮及干果出口,并努力组织灾民就地参加救灾活动,组织部分人迁移出去,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创办义赈,在自愿乐施原则下进行募捐,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
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各地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尽一切可能使他们得到生活安置。
•摘编自文姚丽《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救灾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防灾救灾的思想主张,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抗灾救灾的特点并说明
其意义。
(5分)
19.下表是英国国民财产结构(表中数据为百分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1798年
1812年
1832年
1885年
地产(土地与田地)
63.7
63.5
63.3
23.3
不动产(房屋、厂房等)
13.8
14.9
14.1
22.1
海外资产、铁路、工业、商业、金融
20.8
19.8
20.9
48.9
公共财产(绿地、邮局、医疗机构等)
1.7
1.8
1.7
5.7
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提出观点,并加以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二)选考题:
共12分。
请考生从3到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进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
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
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
由于虚封的散爵制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制并行,所以,尽管散爵的封地依然与北魏前期五等爵的封地一样,都具有虚封的性质,但在实封爵封地存在的影响下,却出现了一些变化。
虽然这种变化不能改变散爵封地的虚封性质,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
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
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
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
——摘编自张鹤泉《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
(6分)
21.【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7月7日,中央军委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抽调国防机动部队共25.5万余人,集中到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地区,以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侵略。
10月7日,美军地面部队大举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大门口。
朝鲜处境危急,中国大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出兵给予援助。
毛泽东于10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4日下午和5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许多人有顾虑,主张不出兵或缓出兵。
直到10月5日下午的会议上,大家才统一了认识,一致作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历史证明,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是正确的。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严厉地教训了美国霸权主义,一举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震惊了全世界。
——摘编自齐德学《“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意义。
(8分)
22.【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张骞,陕西城固人,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
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
他苦心保存着所持的“使节”,终率众逃脱。
途中又被匈奴扣留年余,后趁匈奴内乱,逃归长安。
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把沿途了解到的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汇报于武帝。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与西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抗击匈奴。
他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东西方使者往来张骞所通道路,络绎不绝。
后来印度佛教的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
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表明宗法制遭到破坏,但霸主采用“尊王”战略,来维护本国地位,正是符合宗法制中的小宗服从大宗的规定,表明宗法制仍有重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周王不再有至尊权威,故B项错误。
材料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
“尊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周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
从材料内容和图片可知,该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素纱禅衣,故符合西汉的历史现象即可被纳入正确选项。
商品交易的场所“市”都有固定地点,受政府严格管理,属于西汉时期的现象,故①正确;西汉实行“贱商令”,歧视商人,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做官,故②正确;西汉修建了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地区的灌溉渠道更为合理有效,故③正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故④正确。
因此,D项符合题意。
3.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
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肃宗此举旨在消除安史之乱影响,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关联,排除A项;唐肃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权力的膨胀,体现了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力,但无法体现地方藩镇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对地方监察官员的调整,未体现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排除C项。
4.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把决策权分散”“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宰相后,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但为缓解政务与决策压力,也在适当扩大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皇帝“总其成”,掌握最终决策权,同时决策权分散于各部门,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说明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故选D项;“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但是各部门是否“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故排除B项。
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据材料“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建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可知此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签订了《北京条约》,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选C项;材料“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强调的是“这场战争”导致清政府中央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排除A项;“严重”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排除D项。
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
面对当时官商士民创办女学堂的热潮,清政府还是做出了让步,颁布了关于女学堂的章程,所以B项正确;根据“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宗旨,说明儒学仍是统治思想,A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女子的教育问题,无法得出女子政治地位提高,C项错误;材料是清未新政的举措,但成效显著属于过度推论,D项错误。
7.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看,这些债权方都为洋行,工厂借款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说明当时民族企业借外资扩大生产,故选B项,排除D项。
由材料看不出民族企业对列强矛盾的利用,故排除A项。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故排除C项。
8.答案:
A
解析:
由“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可得出,徐州会战对中国和世界战局都有影响,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故选A项。
由材料看不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排除B项。
此时中国战场尚未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故排除C项。
“停止进攻”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9.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
时
空定位
1955年,中国
第二步:
题
宣传画反映出当时农村大力发展饲畜业生产,为城市供应乳肉类产品,以支援
干材料解读
工业化建设
第三步:
选A项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B项
根据“1955年"“支援祖国工业旅”可知,此时期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
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城乡差别的根本性改变
D项
计划经济体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0.答案:
D
解析:
材料“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讨论”“科学原理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才最后确立起来的”说明这场讨论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在当时冲破了长期“左”倾思想的桎梏,形成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信息看,这场讨论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科学与科学家地位及作用的信息,排除B项。
11.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可知,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重视法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它体现了公平、正义、理性的原则,材料中学者的评价正是基于自然法所具有的公平理性的基本原则,故选B;自然法是奴隶制时代的法律观念,不是资本主义的法制先导,排除A;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万民法以灵活务实为主要精神,C不选;自然法一直存在,无所谓冲击贵族法律解释权,排除。
12.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4世纪”“神学的地位大大降低”“本地方言(意大利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教育的发展冲击了天主教神学的地位,为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
西欧民众反对的并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天主教神权的束缚,B项说法错误。
C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材料反映了意大利大学的发展及大学课程的改革,这一现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
1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
根据图中英国棉花进口量的数据可知,英国从美国进口棉花的占比越来越大,美国成为英国棉花进口的最主要国家,说明英国棉花进口结构逐渐单一,这代表英国应对棉花危机的能力会相应减弱;根据材料中“1856—186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即将在1861年爆发南北战争,美国棉花的生产和出口势必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英国的棉花进口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美国棉花出口与领土扩张的关系在图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美国是英国棉花进口首要区,而英国于1783年已承认美国独立,美国此后并非英国殖民地,B项错误;仅从图中英国的棉花进口数据,无法得出其棉纺织业规模世界领先的结论,D项错误。
14.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期间日本参战的意图。
日本参加一战的主要意图是争夺殖民霸权,谋求特殊利益,但日本却说是“对德国的复仇战”,这说明日本掩盖了参战的主要意图,故选D项;日本此举是为了争夺殖民霸权,并不是德日矛盾激化的结果,更不是为了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故排除A、C两项;日本此举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并不是为了保障英日同盟的持久,故排除B项。
15.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的苏联处于战后恢复时期,国家集中力量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必然造成对农业的过度掠夺,从而影响到农民利益,造成积极性下降,故选D项。
材料所示为产品的分配不足,并不能得出农庄的具体产能,故无法得出产能不足的结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及轻重比例问题,故B、C项排除。
16.答案:
C
解析: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局面,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整体实力并未下降,故排除A项;B、D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7.答案:
(1)谏议文化:
注重功利性;强调君主监督百官的必要性;纳谏是君主的一项义务;臣下要勇于进谏。
(每点1分,共4分,任答4点即可)
(2)新特点:
“天人感应”理论得到贯彻;注重吸取秦亡教训。
(2分)
影响:
提高了汉代监察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程度;提高了汉代吏治管理水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深刻影响了后世监察文化的发展。
(每点2分,共8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谏议文化。
“谏议文化”,根据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劝谏注重功利性;根据材料一“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可知,强调君主监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据材料一“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知,纳谏是君主的一项义务;根据材料一“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进谏。
(2)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谏议文化。
第一小问“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应”影响;根据材料二“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训。
第二小问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对汉代监察、吏治、民族国家发展和对后世监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
18.答案:
(1)主张:
引进机器,采用旧法,兴修水利;建立保险制度,进行社会救济;通过革命改造社会,惩治腐败。
(每点1分,共3分)
评价:
李鸿章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基本未突破传统思想,具有两面性;郑观应的主张深受西方的影响,具有近代意识;孙中山的主张揭示了中国发生灾荒的政治原因,与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
(每点2分,每位人物各2分,共6分)
(2)特点:
走群众路线;生产自救;社会互助;以工代赈;多措并举。
(2分)
意义:
保障了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条件;为以后的防灾救灾提供了借鉴等。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防灾救灾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灾救灾措施。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高 历史 终极 押题 新高 考版七 广东 专版 答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