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游览详解上.docx
- 文档编号:941476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41KB
孔庙游览详解上.docx
《孔庙游览详解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庙游览详解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庙游览详解上
孔庙游览详解(上)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
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县,金太宗天会7年(公元1129年),又复名曲阜,沿用至今。
曲阜是一个小城,然而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这里留下了踪迹。
据<<史记>>、<<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
“黄帝生于寿丘”,“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称都曲阜,崩葬云阳山”,现在曲阜城东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坟墓--少昊陵。
中国有句古话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实际上,江北的圣人几乎全出自曲阜。
在中国封建时代,受到皇帝赐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们分别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头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两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鲁国为国君,至今山东称鲁,即起于此。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
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
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
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
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
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
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
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
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
孔庙幽深和宁静,在高耸挺拔的苍松古柏间,竟然栖息了许多白色的水鸟-鹭鸶,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这种白鹭是曲阜的市鸟。
为什么选鹭鸶作市鸟呢?
它是唐诗中“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那种白鹭。
因为它们每年冬天从曲阜孔庙里飞出去,春暖花开的时候又飞回来,它们除了晚上去捕鱼捞虾觅食之外,平时是不飞出去的。
鹭鸶是一种水鸟,但曲阜的水面并不多,只是6公里外有一个水库。
因此这个现象非常神奇。
“南沂西泗绕晴霞,北岱东蒙拥翠华。
万里冠裳王者会,千年邹鲁圣人家。
高从蔽日无巢鸟,古碣埋云半吐花。
瞻望宫殿空佝偻,敢从沧海问津涯。
”宋代诗人吕蒙正的《题阙里》是描写曲阜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可看出孔子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及其建筑的宏伟壮观。
万仞宫墙“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
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
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
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
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
“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
”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
“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
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
”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
胡缵宗二十九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三十九岁,升任郎中。
四十岁,任安庆府(今安徽省安庆市)知府,至六十岁这年冬天,先后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苏州知府、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左布政使、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
在三十一年的官任期间,“礼民爱士,著于一时”、“廉洁辩治,名与况钟须玩”,在调任苏州知府离开安庆时,安庆百姓“举辕垂涕所遏之者以万计”……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在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屈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系胡缵宗之遒劲刚健之书。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
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朝天吼”一只,犼,又名望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在天安门的蟠龙柱上就有朝天吼。
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中有的说法把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
“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
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
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泮水桥是与桥边的泮水相通而得名,是一座弹孔石拱桥,因为桥两边各有一棵柏树,所以也叫“二柏担一孔”。
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中功名叫做“入盼”,所以这座“泮水桥”也叫做“盼水桥”大家都盼着走过这座桥以后能够高中状元。
孔庙有桥有渠,就是不见水!
原来,古人早就发现并作过努力,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人趁康熙来祭孔子上奏道:
可不可以引城内之水?
康熙准奏,但正在疏挖之时,曲阜知县孔尚愉发现引城之水弊大于利,一旦霪雨,山水暴涨,泉流溢城,将危及孔庙!
并再奏。
这里也就形成桥渠长年干涸的奇景。
棂星门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
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第一为南方增长天王:
“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
他居须弥山琉璃地,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持剑者风(锋)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风”。
第二为东方持国天王: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
居须弥山黄金地,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
持琵琶者调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调”。
第三为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
“多闻”,多识,以福德名闻于四方。
居须弥山水晶地。
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
又名施财天。
持伞者雨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雨”。
第四西方广目天王: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
居须弥山白银地,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右手持“蜃”(据明·杨慎《艺林伐山》云:
“蜃行似蛇而大音顺”)。
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持蜃者顺也,故此为“风调雨顺”系列之“顺”。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
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
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
另外,孔庙有碑记:
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
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
“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
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
此坊为汉白玉石质。
“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中国大大小小的孔庙都被称为文庙或夫子庙,只有这里的孔庙被称为至圣庙。
‘至圣’就是‘至圣先师’,意思是说孔庙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圣人的庙宇。
其中至字上面少写了一横,没有封顶。
这是意喻着,孔子的文化聪明绝顶,因此这个字盖不封顶。
这个石坊在孔庙里规格是最高的,它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手笔,当时还得到拨款十万余两而雕成的汉白玉门坊。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
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
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经过考证,原来这类辟邪神兽总称为符拔,一角为“天禄”(鹿);二角为“辟邪”;无角叫“符拔”。
其实符拔就是桃拔,应该总称为“辟邪”,细分有三种:
辟邪:
有翼的狮虎(有的翼狮径称“辟邪”) 天禄:
天鹿(麒麟一类吉祥动物) 桃拔:
符拔或扶拔(由羚羊尊化而来的神兽)
辟邪,南方叫貔貅,是中国古代文化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龙的第九子。
它龙头、马身、麟角,貌似金蟾,外形似狮子,全身披鳞,甲形如麒麟。
龙生九子,神通不一。
传说辟邪胜其父千倍,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有辟邪挡煞,镇宅护院之威力。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
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
“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然而,何以见得伯夷之“清”呢?
孟子曰: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可见伯夷在“清”字上,确实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孟子评之为“圣之清者也”。
何以见得伊尹之“任”呢?
孟子曰:
“伊尹曰:
‘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
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可见伊尹在“任”字上,也确实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孟子评之为“圣之任者也”。
那么又何以见得柳下惠之“和”呢?
孟子曰: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逸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即此可见,柳下惠在“和”字上,确实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孟子评之为“圣之和者也”。
然而又何以见得孔子之“时”呢?
孟子曰: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这就是说,孔子既不固执于“清”,又不固执于“任”,亦不固执于“和”,而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随时可以作出适得事理之宜的决定。
可见孔子在“时”字上,确实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孟子评之为“圣之时者也”。
而且,也正因为孔子能够随时作出适得事理之宜的决定,亦即当清则清,当任则任,当和则和,既不固执于清、任、和,又能集清、任、和等品质于一身,所以孟子特别称之为“集大成”。
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
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
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
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李渤,唐代贞元年间,李渤与其兄李涉负笈远游,有一次,他们来到四山环合,一水中流的卓尔山麓,见这里无常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隐居读书的理想环境,“徘徊不忍去”。
不久,兄弟俩就在此结庐读书,还驯养了一头白鹿。
从此,人称此地为白鹿洞。
李渤兄弟在白鹿洞读书期间,江州的士子多次慕名前来求教。
他俩也曾在此开堂讲学。
不久,江州的士子又请兄弟俩到城里授徒讲学,地点就在府城东。
李渤兄弟的贤名传到了京城。
元和初年(806—820)唐宪宗下诏李渤为左拾遗,出山任职,李渤辞而不就。
后来,由于国子监博士韩愈致书李渤,劝他早日出山,应朝廷之征。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朝廷士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争先睹之为快。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李渤得到他的器重,不好再推辞了,于元和九年(814)应诏进京作官,长庆二年(822)李渤又被任命为江州刺史。
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
《论语•子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
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
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
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
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
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
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原名中和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
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
“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形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
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
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
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
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同文门。
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
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
“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
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
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
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
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
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情况。
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
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
这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
圣迹图全套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
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
碑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
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
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
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
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
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
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
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
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
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 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南排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为清代建筑。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
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见于《阿房宫赋》,至于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子,已无法确知。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
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在孔庙内1372块碑刻中,按其重量来说,最重的一块碑应数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门前东侧),这幢碑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65吨重。
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然后又从济宁运往曲阜,济宁到曲阜90华里,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头,趁冬季寒冷,地上泼水结冰,碑从冰上滑行,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
大成门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
原门三间,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
此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
此处并五门,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院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
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
中路三门并立,东西各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及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
此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
“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
手植桧树原有三株,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枯死。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复生,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庙 游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