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docx
- 文档编号:940965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20KB
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docx
《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
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
现代汉语专题专题辅导
之语汇解读
一、词汇部分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
词汇部分一共由五节构成,内容不是很多,大体上是按照“词-词义-系统”这样的顺序编排的。
词汇一章的细节问题还是很多的,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
从总的来看,教学中应抓住词的结构、词义的解释、词群分析这样三个大的要点,给学生把有关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理解吃透,并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践分析,能做到灵活运用,那么词汇部分的注意教学问题就解决了。
此外要注意,词汇一章与专科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特别注重专科基础,因此,尤其是词的结构分析,必须熟练掌握专科阶段学习过的合成词的构造分析。
由于目前专升本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专科是非中文专业毕业的,学习本章依然有一定难度,为此有的电大教师在教学本章时适当补充教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词有什么意义?
如何确定词的问题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确定词对于使用和研究语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确定词有助于阅读理解,汉字在形式上同语素对应,语素是构词材料,由于没有实行分词连写,有时候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语素都可以组成词,这时就会发生阅读障碍,出现所谓读不断的现象,例如:
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第六年级的深入课程。
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计划分为期”这一结构,可以组成“计划”、“划分”、“分为”、“为期”等词语,其中的“划”、“分”、“为”都可以分别和前后语素组成词语,第一次阅读一般都会读作“计划-分为-期”,直到“期”出现,发现问题,才重新组合为“计划-分-为期”。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正确确定词语,这个句子的相关部分的理解就非常困难。
我们经常听到讥讽读错句子的笑话,其实很多就是因为词的界线不清造成的,例如有人把毛泽东诗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抽泣……”给读成“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
其次,确定词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已经于199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规定了很多拼写的细则,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分词连写,即给现代汉语注音要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音节为单位拼写,因此,确定词是正确使用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前提,是使用正词法的重要基础。
第三,分别单纯词和合成词,也要以确定词和语素的界线作为基础,如果不能确定词,那么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分就无从谈起。
第四,确定词有助于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是以词为基础的,无论是分析词组还是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和成分,都必须有词的概念,一般层次分析,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语法分析是否结束,就需要判断所有划分出来的结构成分是否都是词,是否还有比词大的单位,如果不了解词的划界问题,分析层次要么没有分析到词,要么分析到语素去了,也会出错。
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确定词的方法:
1.能否单说:
能单说,即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就是词,反之不是。
例如“这里经济繁荣吗?
”回答:
“繁荣”,“繁荣”就是词,不能单说“繁”或“荣”,可见后者不是词。
2.能否单用:
能单用,就是能单独充当词组或句子成分,但是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比如“志”口语中一般不能单用,但书面语中可以单用,例如“人各有志”、“志在必得”。
3.扩展法:
就是看一个语言单位能否插入别的成分进行扩展,能插入成分扩展,扩展后意义不变,就是词组而不是词,插入后意义发生了变化,就是词。
例如“白菜-白花”,“白菜”插入“的”变成“白的菜”,意义发生了改变,因为白的菜不一定就是白菜,“白花”插入“的”变成“白的花”,意义等同于白花,可见,“白菜”是词,“白花”是词组,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区别合成词与词组。
4.剩余法:
就是将一个句子中所有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拿走,剩下的成分,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也是词。
例如“我的书卖了”,将定语“我”、主语“我”和谓语“卖”拿走,剩下的“的”、“了”也是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虚词。
以上方法,确定词有一定效果,但最重要的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难以判断的词主要是由几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且这些语素本身可以单独使用,本身就是成词语素,这样的词的判断要注意考察构成单位的意义结合的紧密程度,如果是词,构词语素的意义往往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是词组,构成单位的意义是松散的,整个词组的意义是结构单位的相加关系。
例如“白菜”和“白布”,前者指蔬菜的一种,并非白的菜就是白菜,这里“白”和“菜”的意义是紧密融合的,而“白布”的构成单位的意义是松散的,是两个意义的相加关系,“白布”等于“白+布”,符合这一条件的布就是白布,而符合“白+菜”这一条件的蔬菜很多,但不是白菜。
第二,有些结构单位本身有特称和通称,这样的单位,特称是词,通称往往是词组。
例如“红花”,指“藏红花”,是一种中药,就是词,这里符合“红+花”这一条件的不等于是红花。
如果“红花”泛指红颜色的花,那么凡是符合“红+花”这一条件的都可以用“红花”指称,那么这里的“红花”就是词组。
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不少,例如“红旗、黑板、黄瓜、绿豆、黄豆、黄花、扁豆、幕后、不惑、骨肉、铁窗、香花、毒草、春秋、风雨、外衣、热血”。
类似这样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词,但也不能排除是词组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确定词时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春秋”,在“甘洒热血写春秋”中是词,在“每年春秋两季他都到那里去写生”就是词组。
从总的来看,以上确定词的方法有两个层面,一是区别词和语素,一是区别词和词组。
词和语素的功能有很大不同,音节形式上也有显著特点,区别并不困难,而词(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重点要求大家注意。
其实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也可以通过结构成分的意义关系来考察。
合成词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其意义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构成词义,语素的意义在合成词中没有独立性,例如“绿豆”,不是“绿颜色的豆”。
词组由几个词构成,其意义等于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各个词的意义是独立的,例如“绿纸”就是“绿色的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词不能扩展,词组可以扩展。
现代汉语词的界线的划分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方面,确定词的界线是以书面语的连写作为标准的,但是汉字记录汉语,基本上是以音节-语素作为单位的,而不实行分词连写,因而在书面上就缺少划分词的依据;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词与语素、词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截然划分出分明的界线来,也就是说,有部分语素与词处于交叉状态,有部分词与词组处于交叉状态,比较灵活。
例如“言”和“语”,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语素,但是有时候它们也可以作为词来使用,如“不言不语”、“你不言他不语”。
有些单位,按类推应该是词,结果是词组,例如“鸡~”,有“鸡雏、鸡冠、鸡肋、鸡瘟、鸡心、鸡胸、鸡眼、鸡杂”等词,依此类推,似乎“鸡蛋、鸡翅、鸡腿、鸡肉、鸡肝、鸡血”也应该是词,但实际上它们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了前面一组单位,显然是把后一组看作是词组了。
本课程第二次作业有一道题是区分词和词组,其中“炼铁-打铁-缺铁-白铁”这一组,看起来要么都是词,要么都不是词,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打铁”和“白铁”,其余没有收录,显然是作为词组处理了。
为什么这样处理,好像从理论上讲得通,好像从理论上又讲不通。
可见,划分词的界线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有难度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词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应该是有的,只是如何找到放之四害而皆准的标准。
欢迎大家就此在本课程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固定语中专门用语和熟语有什么异同?
固定语是指在语言中作用相当于词、可以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独立运用单位。
固定语根据其特点可分专门用语和熟语两个大类。
专门用语是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的术语、行业语,是以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短语,不包括以词的形式出现的术语和行业语。
专门用语的特点是固定使用,作用上相当于一个词的功能。
专门用语包括专名称、术语、行业语三类。
熟语指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样一些结构固定、意义独特的固定语。
专门用语和熟语相同之处是:
它们都是结构成分要素固定的组合,不允许插入别的成分,和一般词组不同,例如一般词组“新房子”可以说“新的房子”,意思是一样的,而固定语不能这样增加成分,例如“北京大学”不能说成“北京的大学”,因为北京大学是特指的一所大学,并非在京高校都是“北京大学”。
同时固定语也不能使用意义近似的成分替换,例如“黔驴技穷”不能说“黔驴技贫”,“叶公好龙”不能说“叶公爱龙、叶公喜龙”等;意思上,它们的意义都是特定的,不能拆开理解,具有整体性;功能上,它们的功能相当于词的功能,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
二者的不同点主要是从意义上来考察,专门用语是一种专名称,字面上的意思就等于是这个固定语的意思,是结构成分的相加,从这个意义上看,专门用语又同一般词组没有多大区别。
而熟语的意义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或者说熟语字面上是一种意义,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
也就是说,熟语的意义具有双关性特点,有表里两重意思,实际使用的是里层意义,例如“穿小鞋”并非指穿了小号的鞋子,“枕头风”不是吹过枕头边的风。
意义的双重性也可以说是熟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四、惯用语和成语有什么区别?
二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区别:
一是语音形式,成语是四音节为主,例如“柳暗花明”、“百发百中”、“万籁俱寂”等等,惯用语是三音节为主,例如“敲边鼓”、“挖墙脚”、“走后门”等等;二是表义特点,惯用语大多是以比喻义为主,例如“高帽子、对台戏、哑巴亏、鬼把戏、走后门”等,成语以直接引申的意义为主,如“掩耳盗铃、大显身手、众怒难犯、诡计多端”等等;三是结构形式,惯用语多是动宾关系,例如“敲边鼓、穿小鞋、扣帽子”等等,成语的结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其它还有连动关系、兼语关系、紧缩关系等等;四是风格上的不同,惯用语口语特点比较突出,结构成分都是口头上常常使用的成分,例如“醋坛子、小算盘、挖墙脚、露马脚”等等,成语很多是来源与历史典故或名篇佳句,大多具有书面语特色,很多成语因此还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素或语法格式,如“瞠目结舌、短兵相接、学而不厌、走马观花、唯利是图”等等;此外,惯用语形式上灵活一些,如“敲边鼓”可以说“敲敲边鼓、敲一下边鼓”,给人的感觉都属于惯用语的正常使用,而不是活用,而成语用法上虽然也有灵活的一面,但和惯用语比较起来还是要固定得多,例如“望洋兴叹”改成“望房兴叹、望书兴叹”,就变成活用了。
五、如何掌握合成词的构造?
合成词的构造是构词法分析的重要内容。
构词法分析的基础是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间的关系。
根据构词语素的特点,一般把合成词分为组合式、附加式两种结构类型。
组合式合成词都是由词根语素构成的,都是非定语语素,根据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可细分为并列式、限定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五类。
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语素加词缀构成,也可以说是由定位语素和非定语语素构成。
根据定位语素的位置,可分前附式、后附式两类。
掌握组合式合成词,最好是理解各类构造方式的中的语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判定一个词的构造类别就非常容易了。
并列式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表示相同相近的意思,例如“解放”、“思想”、“道路”,或者表示相反的意思,如“动静”、“睡觉”、“好歹”,或者表示同一类别,具有类义关系,如“尺寸”、“骨肉”、“寻常”等。
限定式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后一语素是整个词义的中心,掌握这一点可以很好解决限定式合成词与其他合成词的混淆问题,例如“卷烟”、“卧铺”、“血红”等。
补充式合成词语素之间是补充关系,后一语素补充说明,例如“证明”、“扩大”、“花朵”等。
支配式合成词具有支配关系,前一语素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后一语素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如“护耳”、“留心”、“表态”、“随意“。
陈述式合成词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表示状态或动作行为,二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关系,例如“自立”、“眼尖”、“手巧”等等。
注意:
有些限定式合成词容易与支配式和陈述式合成词混淆,例如“卷烟”,很像是支配式,“雪白”,很像是陈述式,其实它们都是限定式,区别在于,凡是限定式合成词,后一语素一定是整个词义的中心,如卷烟是一种烟,雪白指很白,而支配式、陈述都没有这样的词义中心,例如“表态”不能理解为中心意义是太,“月亮”的中心意义不能理解为亮。
又如“围裙-围脖”、“桃红-脸红”,前面都是限定式,这样比较,更能看出差别来。
附加式合成词比较好理解,只要是定位语素在词的前面,就是前附式,只要定位语素在词的后面,就是后附式合成词。
附加式要注意的是将定位语素与非定位语素区别开,因为有些定位语素和非定位语素是用同一个汉字记录的。
例如“老”在“老手、老头”中的非定位语素,在“老乡、老师、老虎”中是定位语素,又如“手”在“左手、右手、援手、手套”中是非定位语素,在“歌手、号手、旗手”中是定位语素。
六、怎样分析造词法?
造词法研究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什么样的造词方法创造新词。
造词法主要有下面一些类型:
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语音学造词。
教材还介绍了综合式造词,但如果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看,一般只有句法学造词与修辞学造词是综合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属于修辞学造词的,都可以从句法学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这样说,所有属于修辞学造词的,同时都是句法学造词的综合,因为修辞学造词这种方式中语素同语素的组合,仍然是以句法关系作为基础的。
但是,属于句法学造词的,不一定就是修辞学造词,因为大部分词不是通过修辞手段手段构成的。
同时,有些词是先有一般意义,然后通过修辞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更需要从句法学角度观察了。
例如教材比喻式中有一个例子“搁浅”,其实这个词的本义是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派生义指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属于比喻义。
虽然有些词一开始就是属于修辞用法,但其语言成分的组合仍然受句法关系支配。
所以修辞学造词是不同角度的观察,与句法学造词是交叉的。
修辞学造词和词的修辞用法是不同的。
以比喻为例,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比喻,不过修辞学中的比喻是临时性的,造词法中的比喻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造词法的比喻来源于修辞学的比喻,修辞学的比喻是造词法比喻的构成基础,没有比喻,也就没有造词法的比喻存在了。
其他几种造词方法,互相之间是对立的,没有交叉,所以就语素的直接组合关系看,没有综合方式,比如属于词法学造词,就不可能是句法学造词或语音学造词,属于语音学造词的,也不可能是词法学造词或句法学造词,这与句法学造词和修辞学造词之间的关系不一样。
当然,如果某个词由三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则有可能是几种方式综合的,例如“钻空子”,“钻”与“空子”之间是支配关系,属于句法学中的谓宾式,“空子”是词法学造词中的附加,所以“钻空子”是综合式。
此外要注意,词法学造词中的转类,只有进行对比时,我们可以说是词法学造词,例如“编辑”,有“一个编辑”、“认真编辑”,这里的两种意义就属于转类,属于句法学造词,但是单独考察“编辑”,仍然可以从句法学造词角度进行分析,句法学只考虑结构,不考虑转类问题。
学习造词法分析词的方法,注意构词法与造词法的区别。
同样一个词,可以从构词法角度认识,也可以从造词法角度分析认识,但构词法只涉及合成词的分析,因为非合成词没有内部构造的问题。
有些组合,构词法和造词法命名角度不同,但内部结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例如陈述式和主谓式、支配式和谓宾式、限定式和主从式。
七、什么是词义的理据?
怎样理解?
词义的理据就是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就是一个词用这样的音节或这样的语素而不是那样的音节那样的语素来构造的道理和依据。
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现象,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者特别引人注意,于是人们在给这样的事物现象命名时,首先就选择能突出其特征的方面,作为命名的根据、理由,这就是词义的理据。
例如汉语中用“布谷”这两个音节表示“布谷鸟”这一事物,那是因为布谷鸟这种动物的叫声本身就是bu-gu-bu-gu这样的声音形式。
在我国,尤其是江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布谷鸟就在春意渐浓的田野里歌唱着,给农民报告着该播种的信息。
这声音特征十分突出,于是人们就用同布谷鸟的叫声近似的bu-gu音节表示这种鸟的名称,同时鸟来到的季节又正是播种的季节,于是在书面上人们又选择了“布-谷”这样的语素去记录。
可见,“布谷”这个名称具有双重的理据意义。
又如“飞机”,汉语用语素“飞”和“机”表示,意思是会飞行的机器,这的确也是飞机这一事物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用这样的语素给飞机命名就显得特别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易于为人接受。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音译的外来词都被意译词取代了,其实根本原因就是音译外来词在字面上不容易看出理据性来,不容易为人理解,不容易为人接受,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被淘汰就非常自然了。
例如“科学”代替“赛因思”,“话筒”代替“麦克风”,“水泥”代替“士敏土”等等。
词义的理据性与词义之间不是对等的,但是它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认识,同样的意义,用不同的词表示,词义的理据不同,例如“番茄、西红柿、火柿子、洋海椒”。
可见,词义的理据不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一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往往是外在的,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于是就用来命名。
同时,由于事物所呈现的外在特征是多方面的,有无穷的细节,不同的人,观察角度不同,认识角度不同,看事物的侧重点不同,于是同样的事物就会出现很多词义理据不完全相同的词语。
例如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叶子互生,心脏形,有长叶柄,开黄花,圆盘状头状花序,常朝着太阳,种子可以榨油”这样一种植物,汉语中有“向日葵、葵花、向阳花、朝阳花、太阳花、转日莲、望日莲、盘头、盘头瓜子”等等名称,这种种不同的名称,正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植物的反映,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突出特征,给人以具体、生动的印象。
为什么汉语各个方言中有那么多的同义词,其实就是因为词义理据差异造成的,因为不同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给事物命名的依据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来指称的现象,普通话和方言词汇的同义异词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如果我们从理据角度出发观察等义词,实际上是没有绝对的等义词的,它们或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或者给人以独特的联想感受。
词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评价其合理与否。
比如“轮船”现在看来根本就不合理,因为现在的轮船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到轮子了,“火车”也是如此,现在的火车大部分是内燃机车,是电气化列车,根本就没有以前靠烧媒来做动力了。
我们探讨词义理据,主要是认识人们观察事物的不同方法、角度,一个事物有很多特征,有无穷的细节,取任何一个细节特征作为命名的依据其实都是合理的,都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观。
这些理据差异,同一民族有,不同民族之间也有,例如社团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汉语叫“主席”,理据是主要的席位,而英语叫chairman,理据是坐椅子的男人,其中包含了某种待遇,也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
八、什么是词的反身指代义?
有什么作用?
反身指代用法不同于词的一般用法,词的一般用法涉及到词义问题,必然同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有联系。
比如说“死”,在“他死了”中词义是失去生命,在“他做事很死”是不灵活的意思,在“这是死胡同”中是没有出路的意思。
而在“死是一个动词”、“我不喜欢用死这个词”中,就没有涉及到词义问题,就属于词的反身用法,指代的是词自身。
反身指代用法可以很好地解释下列语言现象:
“和是一个连词”、“他写文章动不动就用虽然但是”。
这里的“和”、“虽然”、“但是”都是连词,不能充当语法成分,为什么这里却做了主语、宾语呢?
回答是:
这里的“和”、“虽然但是”用的不是它们作为连词本身的意义,而是词的反身指代用法,用的是它作为词的身份。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主要是指代这个词的身分、这个词的代表的音节、这个词所代表的语素、这个词所代表的汉字或所代表的汉字的构造,凡是词的反身指代用法,都可以在后面补充出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字或音节)。
例如:
①妈是一个形声字--妈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
②妈是一个单纯词--妈这个词是一个单纯词。
③妈是一个单韵母--妈这个音节的韵母是一个单韵母。
而词的一般用法绝对不可能这样使用。
比如:
④我妈来了--我妈这个词来了?
⑤小妹最喜欢妈妈-小妹最喜欢妈妈这个词?
上面前三例就属于词的反身指代义用法,④⑤例属于词义的一般用法。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和一般用法有很大差别,一般用法要涉及到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而反身指代用法不涉及到词义,而是涉及到词自身的一些构成要素,可能是词的形式、音节、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等等。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也不同于英语的自身代词,自身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仍然有词义,指代动作行为发出者本身,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大多有亲自这样的含义。
而词的反身指代意义是指代词自身,任何一个词都可以有反身指代义。
自身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仍然有词义,指代动作行为发出者本身,表示强调,加强语气。
第一,范围大小不同:
自身代词只涉及到代词问题,是与人称代词相对应的几个代词,范围很小,而词义的反身指代用法涉及到所有的词,任何一个词,范围要大的多。
第二,从意义上看,自身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仍然有词义,指代动作行为发出者本身,英语的代词反身指代用法主要是表示强调,加强语气,往往可以用自己、亲自等词对应翻译,所以反身代词有自己固定的意义,例如Idothethingmyself.(我自己做这件事);而词义的反身指代用法不是词义,可以涉及到词的某一个方面,如记录的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或代表的音节、声母、韵母等等。
词的反身指代用法可以回答解释“和是一个连词”、“他写文章特别喜欢用不但、而且这类词”这样的句子。
因为连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而这里的连词却做了主语和宾语,这里它们并不是这个词义本身具有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这里的“和、虽然、但是”用的不是它们作为连词本身的意义,而是反身指代用法,用的是它作为词的身份。
九、什么是言语义?
与概念义是什么关系?
词的言语义是词在句子中临时获得的意义,言语义不是固定在词中的意义,而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使用词语而产生的,这种意义只存在于具体的句子中,离开具体的句子,离开使用这个句子的语境,词的言语义也就消失了。
试比较:
①a.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b.深山里毒蛇猛兽很多,你们可要当心点儿。
②a.二胡很胖,笛子则很瘦,两个人的身材刚好相反。
b.二胡属于弦乐器,笛子属于管乐器。
③a.高粱涨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
b.他激动得涨红了脸,她则笑弯了腰。
④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这几天都是晴天,往年可难得这样的好天气。
⑤a.说话要讲逻辑,写文章更需要逻辑逻辑。
b.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对于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很有好处。
言语义不但是临时的,不固定的意义,而且由于事物特征的多样性,其所指称的对象同样是不固定的,指代的意义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修辞手段,同样一个词语,可以获得多个临时意义,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同样的临时意义。
例如:
⑥书籍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
⑦书籍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
⑧书籍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
⑨书籍是穿越激流险滩的航船。
⑩书籍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
⑥-⑩这几个例子中的“书籍”,从开启未知大门的功能看,它获得了钥匙的临时意义,从攀登知识高峰的作用看,它获得了阶梯的临时意义,此外还有从无知到有知的桥梁意义,征服困难和指引方向作用的航船、灯塔等临时意义。
而反过来看,“钥匙、阶梯、桥梁、航船、灯塔”在这些句子中又获得了“书籍”这一临时意义。
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是书籍”。
可见,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由于其特征的某些相似性是完全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汉语 专题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