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docx
- 文档编号:940919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99KB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docx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
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复习模拟试题
(内部资料)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和本质(名词解释)
政治涵义的共同特点:
(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
(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政治的本质。
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
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
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党政民族地区等。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
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
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的行为。
2.政治的作用(简答)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1.政治关系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1)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2.政治关系的特征(简答)
(1)客观性。
政治关系有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2)复杂性。
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
(3)变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
3.政治角色(名词解释):
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治地位相适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
这些规范化的行为模式有法律规定的、也有约定俗成并为社会广泛认可的。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认可,政治主体或社会都对特定的政治角色抱有某种“角色期望”。
这种“角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主体的行为。
4.政治权力(名词解释):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具有强制性影响的社会权力,即不顾他人的意志强迫他人行为的能力(power)。
权利与服从有关。
5.政治系统与社会的关系(简答)
政治系统是开放的,它的界限是无形的。
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与社会存在着不断的交流过程。
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
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输入。
包括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和支持两个内容。
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有五种:
一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二是对行为管制的要求,指以法律形式保障公共安全及规范经济行为、婚姻、卫生、环保等;三是有关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要求,如税收、财政等方面的要求;四是传递信息的要求,指社会公众对政治决策过程信息的了解需求,即要求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五是公众参与政治过程和获得更多政治权利的要求。
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与反抗都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动力。
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有两种:
一是政治资源性支持。
即政治主体积极响应、声援政治系统发出的动员。
二是政治服从性支持。
即政治主体遵守政治系统指定的政策方针等。
政治系统对社会的输出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资源的获取,如政治系统对税收、战利品、贡品等方面的要求;
(2)行为管制;(3)分配社会资源,包括产品、服务、荣誉、地位等;(4)精神性输出品,包括公众确立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等。
6.政治结构的含义(名词解释)
(1)政治结构就是政治主体(也叫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的组合模式。
(2)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司法、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3)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力义务关系。
(4)政治结构的形成具有自发性的成份,也有自觉性的成份。
7.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简答)
(1)政治关系或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也就是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它是由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2)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指各种政治主体及其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范性。
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角色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表现出政治活动特有的规律性。
8.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简答)
(1)政治关系的非对抗性质这是由它的阶级关系决定的。
它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个人、集体和国家关系。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国家利益优先,整体高于局部,集体高于个人,在此基础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
(2)“议政合一”体制的基本特征。
就是只立法权和行政权同属于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或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
民意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他不与任何机构分权,只在具体职能上分工。
即“有分工、五分权”。
社会主义国家各政治主体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第三章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制度的含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及有关的制度,也就是前面所述政治结构的内容。
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的统治原则和统治方式的总和。
包括国家的阶级本质、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政治学所研究的政治制度是广义的政治制度。
2.政治制度的作用(简答或者论述)
(1)从政治的使命上看,它起着落实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归属、控制、分配、调节和使用的作用。
也就说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行使政治统治权利的制度和组织保证。
(2)从政治制度的地位上看,它对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和意识形态发挥作用,起着保护作用。
因为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不仅对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经济基础也起着相当大的反作用。
(3)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机制上看,他是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框架和轴心。
(4)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形式上看,政治制度具有合法的强制性,也就是说,他已经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5)每一种政治制度一经产生,它还有自我维护的作用。
3.影响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简答)
(1)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也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2)阶级力量的对比。
归根到底与经济基础是一回事,但是,在整个经济基础不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阶级力量的相对变化、同一阶层内部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可能会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
(3)经济结构。
(4)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各阶级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等。
4.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简答或者论述)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①“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在民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做主,被认为就是民主的基本含义。
②“代议制”原则。
代议制又称为代表制,主要是解决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即政体问题,代议制就是由公民选出代表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即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又叫议会民主制。
③分权和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也不一定是三权鼎力式的。
在英国,立法权由下院掌握,得到下院多数议席的政党成为执政党,由它的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即掌握行政权。
德国、日本等也是如此。
三权分立和制衡在美国宪法和政治实践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④法治原则。
包含两层含义:
已有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就是制定的较好的法律。
法治思想的其它内容还有: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事;依法审判、依法征税、依法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等。
⑤人权原则。
所谓人权,就是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
人权包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大类。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重点):
①人民当家做主。
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其主要表现就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共同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行使权力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最高权力机构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的是最高的、全部的,不存在分权于制衡问题。
②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切。
人民当家做主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党领导一切,但是也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法治国,这是对过去人治的纠正。
③无产阶级专政。
④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政体形式,即共和制。
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以上四个基本原则中的第二条(党代表人民利益)和第三条(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独创。
第四章政治利益分析
1.利益的本质(名词解释)利益是政治分析的逻辑起点。
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它构成人的第二本能系统。
人的第一本能是系统刺激—反应系统。
需要的最大特点就是寻求满足,这也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动力。
2.利益集团(名词解释)
(1)利益集团的本质是人的社会需要有形成利益集团的自然趋势。
因为人们的很多需要无法单独去实现,必需结成一定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变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就是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2)利益集团的产生。
社会成员利益的某种一致性,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利益要求,导致利益集团的产生。
其直接原因就是现代社会的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利益的分化。
3.利益的非对抗性的表达(简答)
(1)通过个人关系进行表达。
现代社会对这种表达方式一般都进行了法律上的规范,也就是将这种隐蔽性的表达方式合法化。
(2)通过政治党团进行表达。
通过政治党团表达群体利益也是现代利益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不同的利益团体可以通过影响各种各样的选举(如政府选举、议会选举等),通过支持不同的候选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3)组织游说活动。
游说活动因为隐蔽性强,所以也是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4)通过社会舆论进行利益表达。
社会舆论作用的大小与新闻自由的程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5)通过立法和政策咨询的方式进行表达。
4.利益综合(名词解释)所谓利益综合,就是把个人或小群体的分散利益要求集中丶归纳和提炼为整体的、全面的利益要求,使之与集体的及社会主导性群体的利益要求紧密结合,进而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或政策予以满足的过程。
5.利益综合的过程(简答)
(1)利益表达。
利益的本质就是需要,因此,利益关系就是政治行动的动力。
各种利益群体都会根据利益关系而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对其他利益群体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
(2)政策规划。
通过各种途径对政策决策者施加影响,试图使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有的利益群体还会对政治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即政策规划)。
(3)政治决策。
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政治抉择。
常规情况下的政治抉择就是政治决策。
也就是政治系统以社会的名义和强制的方式,制定和实施最后的解决方案。
6.政治平衡(简答)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
(1)利益平衡不是利益平均,而是利益分配保持在一个为各利益群体所能够接受的限度内。
(2)在社会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的条件下,政治关系是不可能保持长期平衡的,社会利益的失衡是社会不稳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3)社会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利益和政治关系平衡的副产品。
(4)社会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平衡的前提是保证被统治阶级(也就是社会最低层的阶级)的利益要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一个不断改善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第5章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在利益分配和调整中所制定的法律规范。
公共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政治生活的政策管理,即政治管理;一个是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即社会管理。
公共政策都是通过法律或征服命令的形式发布和推进的。
公共政策的范围是公共领(publicsphere),它与“私生活领域”(如家庭、亲情内部关系等)相对应。
2.公共政策的特征(简答)
(1)公共政策作用的二重性——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的阶级性质,而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的超阶级性质。
(2)公共政策的系统性。
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复杂性,来源于社会利益的负责性。
(3)公共政策的超前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具有社会发展的预测功能。
(4)公共政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按照自己的需要制定政策,这是主动性方面;接受来自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再进行综合,最后形成公共政策,这是其被动性。
3.公共政策的制定(论述)
(1)公共政策的规划
(1)确定政策目标。
也就是把要达到的目的搞清楚。
(2)收集和论证各种解决方案。
由于社会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复杂性,需要特别注意每一种方案所代表的利益关系的区别。
这种收集和论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权衡不同的利益关系的过程。
(3)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和配套措施。
(2)公共政策的执行。
政策执行包括政策的解释、组织和实施。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的落实过程。
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政策有效执行依赖于合理的政策规划、必要的政策资源、恰当的时机以及监督、反馈和纠偏机制。
(3)公共政策的评估
(1)政策的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要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必须撇开与政策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因素。
因为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或者社会群体往往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2)政策评估还必须观察和收集相关利益各方的反映。
第六章政治录用
1.政治录用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录用是指政治系统对社会成员和组织的选择和诱导。
所谓选择是指政治系统通过选举、委任等方式使某些社会成员或组织担任适当的政治角色。
而诱导则是政治系统给予某些社会成员一定的精神或物质鼓励,促使其参与政治活动,担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
对象包括两类:
(1)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如政府官员、议员等,也叫政治精英,即掌握政治权力的政治领导者,或接近政治权力并力图对其产生影响的政治角色。
政治精英是政治录用研究的重点内容。
(2)非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如一般党员、选民等。
2.文官体制的特点(简答)
文官不受党派控制,也就是不参与以党派斗争为基础的政治斗争,从而保证了以下几点。
(1)文官的专业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政府日常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文官的非政党色彩(并非不可参加政党)也保证了政治精英决策的正常实施;(3)在政治精英大换班的时候,使政府的日常工作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基本不受影响;(4)文官体制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使支付的决策和执行功能分开,政治精英负责决策,公务员负责执行;(5)两种体制的分权的另一个结果是造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衡。
这也是双重体制的一个制度性优势。
第七章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
1.意识形态的含义(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是一种系统的政治文化体系的概念,是统治阶级理论化的阶级意识,包括哲学、政治、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意识。
因此,意识形态不仅仅是政治信仰,它更是被统治阶级理性化、抽象化。
体系化了的阶级意识。
正因为如此,意识形态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是一种精神和理性的麻醉剂。
2.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简答或者论述)
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说,凡是有助于论证统治合理性的文化都可以归入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有关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中的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包含的内容都是相当理性化和体系化的。
(2)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3)哲学思想和宗教等。
意识形态的功能来说,
(1)意识形态承担着为统治合法性进行辩护的任务。
(2)不同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各阶级或特殊利益集团实现自己利益的理论工具。
(3)意识形态的副作用主要是在于它的保守性。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成为压制创新的理论工具,甚至会造成政治团体的分裂。
3.政治舆论(名词解释)政治舆论(PoliticalOpinion)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主体传达自己政治意愿和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任何政治主体(包括民族、阶级、利益集团、公民、政治官员等)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而任何利益在本质上都要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
政治主体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就必须首先进行自我表达,以争取更多的支持。
政治表达是政治活动的逻辑起点。
在这种利益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政治舆论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利益表达,它是政治主体实现自我利益要求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政治文化(名词解释)广义的政治文化按照约束性的强弱可分为狭义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政治舆论、意识形态、政治性法律等。
按着狭义的文化概念,政治文化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称,这里讨论的是后者。
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识是政治文化中的理性成分;
(2)政治情感是政治文化中的非理性成分;(3)在政治评价中,非理性与理性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5.政治文化的功能(简答)
(1)政治文化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政治主体既是现有政治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政治文化的创造者。
(2)政治文化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
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推销自己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以便使更多的社会公众按着自己的政治文化去认识和理解各种政治现象,以维护和增加统治的合法性。
(3)政治文化是维持政治系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起着重要维护重要,同时政治文化的种种弊端也会对政治系统起着破坏作用。
(4)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政治文化的解体会对政治系统产生严重的冲击,甚至会导致政治系统的瓦解。
6.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系统努力将自己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得到公众认同的过程,即将自己的政治文化内化于公众的过程。
(1)从政治社会化的对象方面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获取政治知识和参与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2)从政治系统本身来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于自己存续的社会环境。
(3)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灌输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传递政治信息,展示政治形象等。
(4)政治社会化属于二级社会化,它的对象都具有了相当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5)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过程。
(6)推广有利于本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规范,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
第八章政治变迁和政治文明
1.马克思·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名词解释)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认为,现代社会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差异性大,所有这些使直接民主变得不可能。
管理国家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它只能职业化,只能是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并具有相当能力的精英的一种职业。
而普通人缺乏选择政策的能力,他们只是有能力选择领导人。
他认为,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就像市场一样,是一种最淘汰弱者的制度机制,她使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古典民主理论的问题在于,它把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力授予选民,而把人民选择代表当成第一位的事。
这是一种颠倒。
民主本来的含义不是由人民进行统治,民主不同于独裁专制的要害在于,“民主不过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
”
2.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名词解释)
美国政治学家、以政治制度研究见长的达尔认为,权力的安排是竞争性的,是众多利益集团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过程。
而政治决策则是政府部门试图调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
民主的实际意义不在于多数人统治还是少数人统治,而在于群众的广泛参政。
他用“多元政体(polyarchy)代替“民主政治”的概念。
他认为“多元政体”是“现实的民主”。
达尔认为:
“辨识现代民主政体的依据,要看是否存在各种团体和组织,看他们是否拥有合法地位,以及它们相对于政府是否独立,彼此之间是否独立。
”也就是说,复杂和丰富的结构(即团体和组织)是民主的基础和民主得到巩固的保证。
3.卡尔·波普的“民主悖论”(名词解释)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卡尔·波普,是著名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以证伪理论出名,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
他反对共产主义的理由是,人类迄今还没有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他认为,传统的民主理论将民主看成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和执行权力,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选举了一个专制的统治者,那么根据多数原则,我们必须服从这个专制者。
但是同样是根据多数的原则,又要求我们不服从这个专制者,因为他否定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
这就是他的著名的“民主悖论”。
4.政治民主的基础(简答)
(1)经济基础。
(2)法制基础。
法治的完备不仅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
政治现代化就是制度化和规范化。
(3)社会自治。
社会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
社会自治的广泛性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基层民主,对保障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的稳定性推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4)民主制度的真正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关系。
现代民主所要解决的首先是日益分化的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
同时,从根本上说,作为现代公共权力形式之一的政治权力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服务性的形式,和任何服务一样,它也要受到服务对象(民众)需求的影响。
5.政治改革的含义(名词解释)
改革也叫改良,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或政治权威主导,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进行,其最终目标是更好地维护现存体制。
政治改革是对上层建筑的不断调整的过程,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常规形式。
改革是建设,通过修补、维护和改造旧的上层建筑,不断创造政治稳定。
改革是为了维护既有的上层建筑,成功的改革也确实能够起到这种作用。
6.政治改革的条件(简答或者论述)
改革势力必须有效地控制国家政权。
任何改革最初都表现为离经叛道,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攻击,从这一点上讲,改革试图一开始就在旧的复杂的矛盾中增加了新的矛盾,加上改革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风险因素,有可能会使各矛盾方从不同的角度联合攻击改革。
能够利用或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是改革的基本前提。
国家政权实际上在三个方面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1)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条件。
(2)牢固地掌握国家政权是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有力手段。
(3)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切合实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方案。
所谓切合实际首先是不能脱离国情,包括传统和现实条件;其次不能脱离时代,要有实现改革目标的系统计划。
也就是要有程序观念,有计划地将最终目标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防止盲目地进行单项改革。
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风险的不断积累。
改革的过程在本质上虽然化解旧的矛盾,但同时要也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而且随着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放松,利益主体和政治主体的表达欲望会更加强烈。
一旦出现社会控制和政治控制的失误,所有这一切不断积累的风险就会暴发出来,形成破坏性的力量,造成改革的停顿甚至后退,使风险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积累。
7.政治革命(名词解释)
政治革命的含义。
政治革命就是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政权,政权的暴力更替可能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可能不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
就前一种情况而言,革命往往是以相当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社会的深刻变革可能是进步性的,也可能是后退性的(如伊斯兰原教主义革命),或者难以用进步和倒退来进行简单的评价。
后一种情况仅仅只是政权的更替。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讲,只有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进行政治革命才是合理的,是革命的“常态”。
政治革命应该包含着多种进步的目标——经济、文化、法律、生活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权、政治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原理 四川省委 党校 在职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政治学 原理 模拟 试题 内部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