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940682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28.14KB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农业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eeconomics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20*******
课程归属单位: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
制定时间:
2006年12月1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及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
《农业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市场的开发利用、农业中生产力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分析论述,来阐明我国农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及其运用。
学习该课程,要求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明确党的有关农业经济的方针、政策及其所依据的客观规律。
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总结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农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分析国外发展农业经济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课外阅读报刊,关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掌握当代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经济科学、管理科学问题研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经济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5)了解农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
学时安排:
72学时(理论学时:
64学时实验学时:
8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1)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阐明的许多经济规律或经济理论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起着支配作用,因而农业经济学应当研究政治经济学所阐明规律和理论。
但农业除具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许多重要特点,因此,农业经济学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简单重复,它要研究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般经济规律在农业中发挥作用时所产生的更加具体的规律和要求。
(2)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农业经济学要认真借鉴这些理论的科学内涵,以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3)与农业自然、技术科学的关系:
农业是一个经济—技术—生态的复合系统,其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技术规律和自然规律,但具体的技术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农业经济学是从经济、技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农业经济的运动规律。
因此,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同时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其先修课程有: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参考资料:
(1)教材:
《农业经济学》第四版朱道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考书:
①《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②《农业经济学》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农业经济学》谭向勇辛贤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考资料:
①《农业经济问题》(期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②《中国农村经济》(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③《中国农村观察》(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④《农业经济学》F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
⑤《农村经济》(期刊)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及多媒体教学。
7、考核及成绩评定:
(1)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2)成绩评定采用综合评分,即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外作业2次6%、课堂讨论2次6%、课堂出勤率8%、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64学时)
第一章导论(4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部门经济学。
学习农业经济学,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是步入农业经济学殿堂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章将首先介绍农业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介绍经济和经济学相关内容,最后介绍农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以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为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正确理解农业的概念;
2、掌握农业的最根本特点及派生特点;
3、正确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
4、正确认识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5、正确理解农业对中国的特殊性;
6、了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7、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问题的实质;
8、弄清经济与经济学的含义及类型;
9、了解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0、掌握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1、了解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的概念、特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教学难点:
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正确认识中国的“三农”问题。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农业(2学时)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特征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三、农业对中国的特殊性(“三农”问题)
第二节经济学(0.5学时)
一、经济
二、经济学
第三节农业经济学(1.5学时)
一、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农产品需求与供给(6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从事农产品市场开发,在理论上必须掌握农产品需求和农产品供给的基本原理。
本章首先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内涵、农产品需求函数、农产品需求表、农产品需求曲线的描述分析总结出农产品需求定理,在分析农产品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接着通过对农产品供给的内涵、农产品供给函数、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农产品供给曲线的描述分析总结出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分析农产品供给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和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掌握农产品需求的内涵及农产品需求定理;
2、弄清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条件;
3、掌握影响农产品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4、掌握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以及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
5、弄清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涵义及实质;
6、掌握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及农产品需求交叉原理对农产品市场开发的指导意义;
7、了解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8、掌握农产品供给的原理;
9、掌握农产品供给弹性理论(概念、特点、种类);
10、了解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及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11、了解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过程;
12、掌握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农产品需求原理、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农产品供给原理;农产品供给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
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需求定理的作用;吉芬效应;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及其经济学意义;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及类型;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过程;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农产品需求(2.5学时)
一、农产品需求原理
(一)农产品需求的内涵
(二)农产品需求原理
(三)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农产品需求弹性
(一)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二)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三)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
四、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农产品供给(2.5学时)
一、农产品供给的内涵
二、农产品供给的原理
(一)农产品供给函数
(二)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
(三)农产品供给曲线
(四)农产品供给定理
三、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四、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五、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六、农产品供给弹性
(一)农产品供给弹性的概念
(二)农产品供给弹性特点
(三)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种类
七、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第三节农产品供求均衡(1学时)
一、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
二、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6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供求双方是市场的两大主体,供求双方的行为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
由于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流通环节不同,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形态也可分为不同的形式。
本章首先介绍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点、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其次,从分析市场要素、市场类型入手,介绍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及其发展变化状况;再次,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农产品价格水平、农产品差价和比价、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的意义及需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最后,在我国农产品价格的调整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标及主要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掌握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点;
2、弄清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
3、掌握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各环节的特点及作用;
4、了解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
5、掌握市场的概念、要素、类型;
6、了解我国农产品收购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的特点、形式及现状;
7、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
8、了解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农产品价格水平;
9、掌握农产品差价和比价的类型及特点;
10、掌握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11、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
12、了解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过程及各阶段政府对农产品价格采取的政策措施;
13、了解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发展变化;
14、掌握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标及主要政策。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各环节的特点及作用;市场的概念、要素、类型;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的意义及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难点:
农产品差价和比价的类型、特点及计算;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标及主要政策。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农产品流通(1.5学时)
一、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产品流通的概念
(二)农产品流通的特点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概念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
三、农产品流通环节
(一)农产品收购、批发和零售
(二)农产品的分级、加工、储存和运输
四、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
(一)农产品采购策略
(二)农产品销售策略
第二节农产品市场(1.5学时)
一、市场
(一)市场及其要素
(二)市场类型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及其发展变化状况
(一)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农产品零售市场
第三节农产品价格(2学时)
一、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
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农产品价格水平
(一)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
(二)农产品价格水平
三、农产品差价和比价
(一)农产品差价
(二)农产品比价及其变动规律
四、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
五、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
(一)农产品价格合理化的意义
(二)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四节我国农产品价格及政策(1学时)
一、我国农产品价格的调整与发展变化
(一)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情况
(二)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发展变化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标及主要政策
(一)确保农产品总量的有效供给:
产量目标
(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目标
(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结构目标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的各种补贴。
首先是保护价收购的补贴;其次是粮棉流通补贴。
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5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本章在简要介绍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及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承诺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弄清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
3、掌握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4、了解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
5、掌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
6、了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7、弄清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8、了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9、掌握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及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0、了解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指导和应用;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及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1学时)
一、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成本学说
(二)比较成本学说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三、战略性贸易理论
第二节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及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1学时)
一、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
二、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第三节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1学时)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品种结构演变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
第四节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2学时)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二、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特征
(二)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
三、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四、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及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五、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五章农业生产要素总论(2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在农业中生产要素一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实质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单一的生产要素不能形成生产力,只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现实中的农业生产活动。
基于上述理由,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功能以及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
2、了解生产要素分类的演变;
3、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
4、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及特点;
5、弄清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与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区别;
6、了解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及特点、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在技术层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0.5学时)
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
二、生产要素的分类
(一)生产要素分类的演变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
第二节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功能(0.5学时)
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
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
(一)自然资源
(二)劳动力
(三)资本
(四)科学技术
第三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1学时)
一、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
(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一)重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二)重视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作用
(三)重视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的作用
三、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经济效益
第六章农业自然资源:
土地和水资源(7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农业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本章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本章在介绍土地的概念、作用、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与特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及重要意义;追加投资适合度和土地报酬规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内容;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农地制度和农地市场状况;最后介绍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正确认识土地、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作用;
2、掌握土地资源的特性;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4、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合理利用的原则;
5、掌握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明确其重要意义;
6、了解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状况、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
7、掌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与重要意义、条件;
8、掌握土地制度的内涵;
9、弄清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现状与问题、改革与完善;
10、掌握土地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11、正确理解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2、了解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总的变化趋势;
13、弄清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概念以及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级差地租的分配;
14、了解中国农地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15、正确认识建立与完善农地市场的必要性;
16、思考中国农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7、弄清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概况及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的途径。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的特性;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合理利用的原则;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意义。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土地市场的含义与特点;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水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概况。
教学难点:
追加投资适合度和土地报酬规律;中国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分析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级差地租的分配;中国农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中国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土地资源概述(1学时)
一、土地的概念及作用
二、土地的特性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与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二节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1学时)
一、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及重要意义
二、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状况及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途径
(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状况
(二)我国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途径
三、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
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与重要意义
(二)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
(三)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2学时)
一、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二)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
二、土地产权
(一)产权
(二)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三、中国的农地制度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二)中国农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三)中国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四节土地市场(2学时)
一、土地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一)土地市场的含义
(二)土地市场的特点
二、地价与地租
(一)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土地的价格
(三)地租
三、中国农地市场
(一)中国农地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二)建立与完善农地市场的必要性
(三)中国农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五节水资源(1学时)
一、水资源概述
(一)水资源的概念
(二)水资源的特征
二、中国水资源概况
三、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概况
(一)中国农业用水的阶段性发展
(二)中国农业用水现状
四、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的途径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5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这些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兴衰成败。
本章首先对农民、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乡村人口)、农民工、农业劳动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再从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角度分析论证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
最后对劳动力市场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论证了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弄清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正确认识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3、了解我国农业(村)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4、掌握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概念和指标;
5、弄清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6、掌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计算;
7、正确认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8、弄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9、了解农业劳动力过剩的表现形式;
10、了解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理论模式;
11、掌握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2、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13、明确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农民、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乡村人口)、农民工、农业劳动力等概念。
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概念和指标;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制约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农业劳动力概述(1学时)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二)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三、中国农业(村)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第二节农业劳动力利用(2学时)
一、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一)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概念和指标
(二)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经济学 课程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