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印刷电路板的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940199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86.54KB
PCB印刷电路板的基础知识.docx
《PCB印刷电路板的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B印刷电路板的基础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CB印刷电路板的基础知识
印刷电路板(PCB)基础知识
对PC中的主板、显示卡来说,最基本的部分莫过于印刷电路板(PCB:
PrintedCircuitBoard)了,它是各种板卡工作的基础。
对具体产品而言,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各项指标和最终性能。
什么是印刷电路板(PCB:
PrintedCircuitBoard)
印刷电路板(PCB:
PrintedCircuitBoard)几乎是任何电子产品的基础,出现在几乎每一种电子设备中,一般说来,如果在某样设备中有电子元器件,那么它们也都是被安装在大小各异的PCB上。
除了固定各种元器件外,PCB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各项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电路。
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复杂,需要的元器件越来越多,PCB上头的线路与元器件也越来越密集了。
电路板本身是由绝缘隔热、并无法弯曲的材质制作而成,在表面可以看到的细小线路材料是铜箔。
在被加工之前,铜箔是覆盖在整个电路板上的,而在制造过程中部份被蚀刻处理掉,留下来的部份就变成网状的细小线路了。
——因这个加工生产过程,多是通过印刷方式形成供蚀刻的轮廓,故尔才得到印刷电路板的命名。
国。
——这些线路被称作导线(conductorpattern)或称布线,并用来提供PCB上元器件的电路连接。
PCB中的导线(ConductorPattern)
PCB上元器件的安装
为了将元器件固定在PCB上面,需要它们的接脚直接焊在布线上。
在最基本的PCB(单面板)上,元器件都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都集中在另一面。
这么一来就需要在板子上打洞,以便接脚才能穿过板子到另一面,所以元器件的接脚是焊在另一面上的。
因为如此,PCB的正反面分别被称为元器件面(ComponentSide)与焊接面(SolderSide)。
对于部分可能需要频繁拔插的元器件,比如说主板上的CPU,需要给用户可以自行调整、升级的选择,就不能直接将CPU焊在主板上了,这时候便需要用到插座(Socket):
虽然插座是直接焊在电路板上,但元器件可以随意地拆装。
如下方的Socket插座,即可以让元器件(这里指的是CPU)轻松插进插座,也可以拆下来。
插座旁的固定杆,可以在您插进元器件后将其固定。
而对于Intel的CPU而言,包括Prescott和最新的Core2DuoCPU,则需要如下图右方的SocketT插座以供安装。
主板上的CPU插座(左为Socket,右为SocketT)
PCB的连接
如果要将两块PCB相互连结,即在物理上将两块PCB在电路上连接起来,则一般需用到俗称“金手指”的边接头(edgeconnector)。
金手指上包含了许多裸露的铜垫,——这些铜垫事实上也是PCB布线的一部份。
——将其中一片PCB上的金手指插进另一片PCB上合适的插槽上(一般叫做扩充槽Slot)。
在计算机中,像是显示卡,声卡或是其它类似的界面卡,都是借着金手指来与主机板连接的。
边接头(俗称金手指)
PCB的颜色
一般,PCB的以绿色或棕色居多,——当然也有部分产品采用更绚丽漂亮颜色的,不过,多是出于外观而非产品性能或生产要求方面的考虑——这是防焊漆(soldermask)的颜色。
对PCB来说,防焊层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绝缘的防护层,可以保护铜线,也可以防止元器件被焊到不正确的地方。
在防焊层上另外会印刷上一层网版印刷面(silkscreen)。
通常在这上面会印上文字与符号(大多是白色的),以标示出各元器件在板子上的位置。
网版印刷面也被称作图标面(legend)。
左为有白色图标面的绿色PCB,右为没有图标面的棕色PCB
PCB的分类
对印刷电路板而言,对其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根据层数分类最为常见。
单面板(Single-SidedBoards)
我们前面说到过,在最基本的PCB上,元器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集中在另一面上。
因为导线只出现在其中一面,所以我们就称这种PCB叫作单面板(Single-sided)。
相对而言,单面板在设计方面存在很多限制(因为只有一面,布线间不能交叉而必须绕独自的路径),在处理复杂电路时往往力不从心,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除非电路确实十分简单。
左为单面PCB表面,右为单面PCB底面
双面板(Double-SidedBoards)
这种电路板的两面都有布线。
不过要用上两面的导线,必须要在两面间有适当的电路连接才行。
这种电路间的「桥梁」叫做导孔(via)。
导孔是在PCB上,充满或涂上金属的小洞,它可以与两面的导线相连接。
因为双面板的面积比单面板大了一倍,而且因为布线可以互相交错(可以绕到另一面),它更适合用在比单面板更复杂的电路上。
以互相交錯(可以繞到另一面),它更適合用在比單面板更複雜的電路上。
左为双面PCB表面,右为双面PCB底面多层板(Multi-LayerBoards)
为了增加可以布线的面积,多层板用上了更多单或双面的布线板。
多层板使用数片双面板,并在每层板间放进一层绝缘层后黏牢(压合)。
板子的层数就代表了有几层独立的布线层,通常层数都是偶数,并且包含最外侧的两层。
大部分的主机板都是4到8层的结构,不过技术上可以做到近100层的PCB板。
大型的超级计算机大多使用相当多层的主机板,不过因为这类计算机已经可以用许多普通计算机的群组代替,超多层板已经渐渐不被使用了。
对多层板而言,因为PCB中的各层都紧密的结合,一般不太容易看出实际数目。
。
双层板中,导孔(via)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打穿整个板子即可。
但对多层板而言,则复杂了许多,比如说如果只想连接其中一些线路,那么使用导孔可能会浪费一些其它层的线路空间,因此,埋孔(Buriedvias)和盲孔(Blindvias)技术便应运而生了,因为它们只穿透其中几层,其中盲孔是将几层内部PCB与表面PCB连接,不须穿透整个板子,而埋孔则只连接内部的PCB,所以光是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在多层板PCB中,整层都直接连接上地线与电源。
所以我们将各层分类为讯号层(Signal),电源层(Power)或是地线层(Ground)。
如果PCB上的元器件需要不同的电源供应,通常这类PCB会有两层以上的电源与电线层。
PCB上的元器件安装技术
插入安装技术(THT:
ThroughHoleTechnology)
将元器件安置在板子的一面,并将接脚焊在另一面上,这种技术称为“插入式(ThroughHoleTechnology,THT)”安装。
大致说来,这种安装方式,元器件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并且要为每只接脚钻一个洞,它们的接脚也要占掉两面的空间,而且焊点也比较大。
但另一方面,THT元器件和SMT(SurfaceMountedTechnology,表面安装技术)元器件比起来,与PCB连接的构造比较好,像是排线的插座,需要能耐压力,所以通常它们都是THT封装。
HT元器件(焊接在底部)
表面安装技术(SMT:
SurfaceMountedTechnology)
使用表面安装技术(SMT:
SurfaceMountedTechnology)的元器件,接脚是焊在与元器件同一面。
这种安装技术避免了象THT那样需要用为每个接脚的焊接都要PCB上钻洞的麻烦。
而另一方面,表面安装的元器件,还可以在PCB的两面上同时安装,这也大大提高了PCB面积的利用率。
表面安装的元器件焊在PCB上的同一面。
另一方面,SMT也比THT的元器件要小,和使用THT元器件的PCB比起来,使用SMT技术的PCB板上元器件要密集很多。
相比较而言,SMT封装元器件也比THT的要便宜,因此如今的PCB上大部分都是SMT。
因为目前PCB的生产过程中均采用全自动技术,尽管SMT元器件的安装焊点和元器件的接脚非常小,倒不会增加生产中的难度,不过,当出现故障维修时如果需要更换元器件,则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CB的设计流程
在PCB的设计中,其实在正式布线前,还要经过很漫长的步骤,以下就是主要设计的流程:
系统规划
首先要先规划出该电子设备的各项系统规格。
包含了系统功能,成本限制,大小,运作情形等等。
制作系统功能区块图
接下来必须要制作出系统的功能区块图。
区块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标示出来。
按功能不同分割PCB
将系统分割数个PCB的话,不仅在尺寸上可以缩小,也可以让系统具有升级与交换元器件的能力。
系统功能区块图就提供了我们分割的依据。
比如说对PC而言,就可以分成主板、显示卡、声卡、软盘和电源供应器等等。
设定板型、尺寸与安装方式
当各PCB使用的技术和电路数量都决定好了,接下来就是决定板子的大小了。
如果设计的过大,那么封装技术就要改变,或是重新作分割的动作。
在选择技术时,也要将线路图的质量与速度都考虑进去。
绘出PCB的电路原理图
概图中要表示出各元器件间的相互连接细节。
所有系统中的PCB都必须要描出来,现今大多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的方式。
下面就是使用CircuitMakerTM设计的范例。
PCB的电路概图
电路模拟
为了确保设计出来的电路图可以正常运行,必须先用计算机软件来仿真模拟。
这类软件有很多,大都可以读取概图,并且用许多方式显示电路运作的情况。
这比起实际做出一块样本PCB,然后用手动测量要来的有效率多了。
将元器件放上PCB
元器件放置的方式,是根据它们之间如何相连来决定的。
它们必须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与路径相连接。
所谓有效率的布线,就是牵线越短并且通过层数越少(这也同时减少导孔的数目)越好,不过在真正布线时,我们会再提到这个问题。
下面是总线在PCB上布线的样子。
为了让各元器件都能够拥有完美的配线,放置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导线构成的PCB总线
PCB的设计流程
测试布线
如今,很多软件可以检查各元器件摆设的位置是否可以正确连接,或是检查是否正确运行。
这项步骤称为安排元器件。
如果电路设计有问题,在实地导出线路前,还可以重新安排元器件的位置。
导出PCB线路
在原理概图的连接,现在将会实地作成布线的样子。
这项步骤通常都是全自动的,不过一般来说还是需要手动更改某些部份。
下面是2层板的导线模板。
红色和蓝色的线条,分别代表PCB的元器件层与焊接层。
白色的文字与四方形代表的是网版印刷面的各项标示。
红色的点和圆圈代表钻洞与导孔。
最右方我们可以看到PCB上的焊接面有金手指。
这个PCB的最终构图通常称为工作底片(Artwork)。
使用CAD软件作PCB导线设计
每一次的设计,都必须要符合一套规定,像是线路间的最小保留空隙,最小线路宽度,和其它类似的实际限制等。
这些规定依照电路的速度,传送讯号的强弱,电路对耗电与噪声的敏感度,以及材质质量与制造设备等因素而有不同。
如果电流强度上升,那导线的粗细也必须要增加。
为了减少PCB的成本,在减少层数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这些规定是否仍旧符合。
如果需要超过2层的构造的话,那么通常会使用到电源层以及地线层,来避免讯号层上的传送讯号受到影响,并且可以当作讯号层的防护罩。
电路测试
为了确定线路能够正常运行,还必须要通过最后检测。
这项检测也可以检查是否有不正确的连接,并且所有联机都照着原理概图走。
电磁兼容性问题
没有照EMC(电磁兼容)规范设计的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便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并且干扰附近的电器。
EMC对电磁干扰(EMI),电磁场(EMF)和射频干扰(RFI)等都规定了最大的限制。
这项规定可以确保该电器与附近其它电器的正常运作。
EMC对一项设备,散射或传导到另一设备的能量有严格的限制,并且要求设计时要减少对外来EMF、EMI、RFI等的磁化率。
换言之,EMC规定的目的就是要将电磁辐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不过,从理论上讲,这其实是一项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实应用中大多会通过使用电源和地线层,或是将PCB放进金属盒子当中以解决这些问题。
电源和地线层可以防止讯号层受干扰,金属盒的效用也差不多,能够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
电路的最大速度得看如何照EMC规定做了。
内部的EMI,像是导体间的电流耗损,会随着频率上升而增强。
如果两者之间的的电流差距过大,那么一定要拉长两者间的距离。
这也告诉我们如何避免高压,以及让电路的电流消耗降到最低。
布线的延迟率也很重要,所以长度自然越短越好。
所以布线良好的小PCB,会比大PCB更适合在高速下运作。
PCB的制造流程
PCB的制造过程由玻璃环氧树脂(GlassEpoxy)或类似材质制成的「基板」开始。
影像(成形/导线制作)
制作的第一步是建立出元器件间联机的布线。
目前多采用负片转印(Subtractivetransfer)方式将工作底片表现在金属导体上。
这项技巧是将整个表面铺上一层薄薄的铜箔,并且把多余的部份给移除。
追加式转印(AdditivePatterntransfer)是另一种比较少人使用的方式,这是只在需要的地方加上铜线的方法,不过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如果制作的是双面板,那么PCB的基板两面都会铺上铜箔,如果制作的是多层板,接下来的步骤则会将这些板子黏在一起。
正光阻剂(positivephotoresist)是由感光剂制成的,它在照明下会溶解(负光阻剂则是如果没有经过照明就会分解)。
有很多方式可以处理铜表面的光阻剂,不过最普遍的方式,是将它加热,并在含有光阻剂的表面上滚动(称作干膜光阻剂)。
它也可以用液态的方式喷在上头,不过干膜式提供比较高的分辨率,也可以制作出比较细的导线。
遮光罩只是一个制造中PCB层的模板。
在PCB板上的光阻剂经过UV光曝光之前,覆盖在上面的遮光罩可以防止部份区域的光阻剂不被曝光(假设用的是正光阻剂)。
这些被光阻剂盖住的地方,将会变成布线。
在光阻剂显影之后,要蚀刻的其它的裸铜部份。
蚀刻过程可以将板子浸到蚀刻溶剂中,或是将溶剂喷在板子上。
一般用作蚀刻溶剂的有,氯化铁(FerricChloride),碱性氨(AlkalineAmmonia),硫酸加过氧化氢(SulfuricAcid+HydrogenPeroxide),和氯化铜(CupricChloride)等。
蚀刻结束后将剩下的光阻剂去除掉。
这称作脱膜(Stripping)程序。
您可以由下面的图片看出铜线是如何布线的。
PCB的布线步骤
PCB的制造流程
钻孔与电镀
如果制作的是多层PCB板,并且里头包含埋孔或是盲孔的话,每一层板子在黏合前必须要先钻孔与电镀。
如果不经过这个步骤,那么就没办法互相连接了。
在根据钻孔需求由机器设备钻孔之后,孔璧里头必须经过电镀(镀通孔技术,Plated-Through-Holetechnology,PTH)。
在孔璧内部作金属处理后,可以让内部的各层线路能够彼此连接。
在开始电镀之前,必须先清掉孔内的杂物。
这是因为树脂环氧物在加热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而它会覆盖住内部PCB层,所以要先清掉。
清除与电镀动作都会在化学制程中完成。
多层PCB压合
各单片层必须要压合才能制造出多层板。
压合动作包括在各层间加入绝缘层,以及将彼此黏牢等。
如果有透过好几层的导孔,那么每层都必须要重复处理。
多层板的外侧两面上的布线,则通常在多层板压合后才处理。
处理防焊层、网版印刷面和金手指部份电镀
接下来将防焊漆覆盖在最外层的布在线,这样一来布线就不会接触到电镀部份外了。
网版印刷面则印在其上,以标示各元器件的位置,它不能够覆盖在任何布线或是金手指上,不然可能会减低可焊性或是电流连接的稳定性。
金手指部份通常会镀上金,这样在插入扩充槽时,才能确保高质量的电流连接。
测试
测试PCB是否有短路或是断路的状况,可以使用光学或电子方式测试。
光学方式采用扫描以找出各层的缺陷,电子测试则通常用飞针探测仪(Flying-Probe)来检查所有连接。
电子测试在寻找短路或断路比较准确,不过光学测试可以更容易侦测到导体间不正确空隙的问题。
元器件安装与焊接
最后一项步骤就是安装与焊接各元器件了。
无论是THT与SMT元器件都利用机器设备来安装放置在PCB上。
THT元器件通常都用叫做波峰焊接(WaveSoldering)的方式来焊接。
这可以让所有元器件一次焊接上PCB。
首先将接脚切割到靠近板子,并且稍微弯曲以让元器件能够固定。
接着将PCB移到助溶剂的水波上,让底部接触到助溶剂,这样可以将底部金属上的氧化物给除去。
在加热PCB后,这次则移到融化的焊料上,在和底部接触后焊接就完成了。
自动焊接SMT元器件的方式则称为再流回焊接(OverReflowSoldering)。
里头含有助溶剂与焊料的糊状焊接物,在元器件安装在PCB上后先处理一次,经过PCB加热后再处理一次。
待PCB冷却之后焊接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准备进行PCB的最终测试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PCB 印刷 电路板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