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三江并流.docx
- 文档编号:940073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83KB
《山海经》与三江并流.docx
《《山海经》与三江并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海经》与三江并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海经》与三江并流
《山海经》与“三江并流”
潘发生
中国西南地区是块神秘的地带。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教授在对西南地区古今植物及其区系成分进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国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岭南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
(1)“在冰期时,云南没有遭到大陆冰川的直接袭击,”因而“北部山地成为古北大陆起源的古老植物的定居场所……像丽江的玉龙雪山和中甸的哈巴雪山,都蕴藏着大量的高山和亚高山植物,素有‘世界花园之母’之称,驰名中外。
它是杜鹃、报春、龙胆等名花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2)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知云南为什么会成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而且会联想到人类起源的自然历史条件。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的起源地很可能是在中国西南部,他们绘制了这样一张云南人类进化图:
1400万年前的“前人”——开远拉玛古猿——禄丰拉玛古猿——400万年前的“真人”——元谋人——昭通人——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丽江人和昆明人。
(3)人们也从滇西北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发现的大量的石棺古墓群中得知,早在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大批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族。
近几十年来,不管是人类和华夏文明起源地探讨,还是三星堆文化的探秘热……一切,都使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中国西南地区与上古奇书《山海经》之间有了一种绝妙的联系。
一、关于《山海经》及其记载的地理方位
《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的作品,成书于公元前476年至前200年。
(4)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于夏禹时代至商朝初期,即公元前2070年至前1500年,因为该书属于“夏文化”的范畴。
(5)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人们的共识——《山海经》是一部记述远古时期古昆仑山及其周围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和神话等内容的综合性的地理书,也是一部从上古流传至今的绝无仅有的奇书。
关于该书描述的地理位置,有的说是写以今天的中国为中心的古亚洲的地理,也有的说是写古日本的地理,还有的说是写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地理。
对书中“古昆仑”位置的讨论也如同人们探寻詹姆斯笔下的“香格里拉”一样,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这种悬念,多少年来启迪着无数好奇心强的人们探索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也给这部奇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
揭开《山海经》之奥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去勇敢而不断地探索。
既然《山海经》记述的是数千年前的地理,相信只要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得当,就会有揭开奥秘的一天。
像扶永发先生所写的《神州的发现》,把着眼点放在古书中记载的那些万年不变的东西上,并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寻找和发现与现实相吻合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寻找和发现《山海经》与现实地理环境条件相吻合的区域,人们首先要问的是数千年前古人所记述的东、南、西、北,是否与现代人的方位概念相一致?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写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东荒之中,有山名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卷十六《大荒西经》则写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吴姖天门,日月所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用日月升起和降落来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说明《山海经》所记述之方位与现代地理方位是一致的。
假设《山海经》记载的地理位置是“古神州”的话,那么卷一《南山经》及卷十五《大荒南经》描述的就是“古神州”南部的地理环境和物种,卷二《西山经》和第十六卷《大荒西经》描述的就是“古神州”西部的地理环境及物种,而卷三《北山经》和卷四《东山经》描述的分别就是“古神州”北部和东部的地理环境和物种。
只要确定了这些方位的大致轮廓,《山海经》的所记载之地理位置便一目了然。
二、《北山经》与横断山三江并流区
读了《山海经》之《北山经》所描述的地理环境和动植物物种,使人感到惊讶。
因为,其一,在《北山经》中多次提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名称——“冬夏有雪”之山和“四节生毛”的“旄牛”,相信每个读者联想到的会是青藏高原;其二,整个《北山经》介绍了三条并列的大山脉,它们北高南低、山川相间、南北走向,与今天滇西北横断山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不谋而合。
(一)滇西北横断山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
1、水平观
横断山是藏东及川滇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因其横隔东西交通而得名,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其山川排列从左到右依次为:
高黎贡山(在西藏境内又称伯舒拉岭);怒江(从德宏州流入缅甸后叫萨尔温江);怒山山脉(在西藏境内又称他念他翁山)——怒山山脉南段的碧罗雪山在云南维西县境内,北段的梅里雪山在云南德钦境内,主峰为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十分发育而壮观,为藏区著名的神山和云南省最高的山峰;澜沧江(从西双版纳流入老挝后称湄公河);云岭山脉(在西藏境内称宁静山脉、芒康山)——在德钦县境内,上段称察里雪山(5263米)和甲午雪山(5220米),下段称为白茫雪山(5429米);金沙江(为长江上游),在滇西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和深切山谷成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中甸大雪山(在四川境内又称沙鲁里山脉和贡嘎山脉)——在云南境内北有巴拉格宗雪山,南有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
在植被区划上,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正好处于云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向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过渡的地带,这不仅使其成为亚热带生态类型和寒温带生态类型交汇复合最为典型的地区,而且南北植被分布状况和动植物种类的分异现象也十分明显,南段2600米以下为亚热性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分布有大量的云南松、光叶珙桐、桤木、棕榈、漆树、青冈、桃、李、华榛、楛木和核桃等植物,而北段高寒山区则分布有大量的冷杉、云杉、高山松、落叶松、高山柏、栎树、桦树、杨树、箭竹、栒子、花楸、杜鹃花、龙胆花、报春花、野韭菜、滇紫草、秦艽等植物和牦牛、犏牛、麝、岩羊、黑熊、棕熊、秃鹫、白马鸡等动物。
2、垂直观
滇西北素以山高谷深著称于世,从闻名遐迩的虎跳峡谷(海拔1600米)到神奇秀美的太子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相对高差5140米。
随海拔的升高,气候呈现出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和冰漠带等多种气候垂直带分布类型。
在立体的地形及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立体分布的植被生态类型。
从河谷到山巅,依次表现为干热性灌草丛带(2000米以下)——亚热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带(海拔2000—2600米)——温性常绿针叶林带(2600—3000米)——寒温性针叶林带(3000—4000米)——高山灌丛草甸带(4000—4700米)——高山流石滩疏生植被及苔藓地衣带(4700—5000米)——终年积雪带(5000米以上)。
正因如此,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包含了相当于从中国南部亚热带到北半球极地约70个纬度的水平带生态类型。
横断山脉北高南低,南北走向,三江河谷为南部热带、亚热带植物北上和北部寒温带植物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立体地形的垂直分异环境又为南北交流的异种成分提供了相应的生存空间,十分有利于物种的保留与分化,加上渊远的古地史因素,使这里动植物区系突现出种类丰富、古老和特有成分多、地理成分错综复杂、与周围联系广泛等特征。
据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编辑委员会2001年编制的《三江并流》(6)一书记载,滇西北三江并流区的高等植物不下210科、1200属、6000种,以占中国0.2%的国土面积容纳了全国20%的高等植物,其中,中国特有种达45%,是欧亚大陆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植物区系有15种地理成分,其中属的地理成份以北温带成分最多,占20.2%,东亚成分占13%,热带亚洲成分占13%。
动物中,兽类173种,鸟类41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36种,淡水鱼类76种。
正因如此,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才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成为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北山经》之记述与滇西北三江并流区自然环境十分吻合。
1、描写了山川相间、南北走向的三条山脉
《北山经》在介绍各山脉的各座高山时,都始于南,止于北,走向呈南北,如“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
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
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
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
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说明每条山脉又被两条北南走向的江河所夹,因而山脉上的各支流分别流向东、西两边的“河”之中。
第一条山脉“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提山,凡二十五山”。
倪泰一先生在《山海经白话全译》(7)中把“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解释为“北方第一列山系的头一座山,叫做单狐山”。
从《北山经》“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逢水出焉,而西流注入泑水……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杠水出焉,而西流注入泑泽……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等记述可知,在第一条山脉的西边有一条称为“泑水”的江河,在山脉北段有一座终年积雪的小咸山。
第二条山脉“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
倪泰一先生称之为“北方第二列山系”。
从《北山经》“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
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于浮水”等记述可知,第一条山脉与第二条山脉之间有一条称为“浮水”江河,第二条山脉在江河的东面。
又从《北山经》“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
是山也,冬夏有雪”的记述可知,第二条山脉的西面有一条称为河的大江,东面则有条名为“旄水”的江河,有名为狂山和姑灌之山两座终年积雪的雪山,分别位于此山系的中段和北段。
第三条山脉也就是倪泰一先生所称的“北方第三列山系”,“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
从“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绳水出焉,潜于其下……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等语可知,在第三条山脉脚下有名为“绳水”或“河”的江流,在山脉的中段,有称为“空桑之山”的雪山。
据史书记载,“旄水”和“绳水”指的是今天滇西北的金沙江。
乾隆年《滇云历年传》写到:
“金沙江即若水,夷名穆鲁乌苏,发源于旄牛石下,旄音厘,与厘通,故名厘水,讹丽,此丽江之所由称”。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卷二吕甫按写到:
“绳水,又名念诺水、麽些江、犁牛河、丽水、神川、布赖楚河、巴楚河、泸水,今名金沙江,绳水其本名也”。
由此可以推知,第一条山脉当为怒山山脉,西部“泑水”或“河”当为今之怒江,山脉南段为碧罗雪山,北段的“冬夏有雪”的“小咸山”则是梅里雪山;第二条山脉当为云岭山脉,其“冬夏有雪”的“狂山”和“姑灌之山”应分别为白马雪山和甲午雪山,山之西面的“河”当为澜沧江,山之东面的“旄水”当为金沙江;第三条山脉为中甸大雪山脉或称沙鲁里山脉,包括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和巴拉格宗雪山,山下之“绳水”或“河”当为金沙江。
2、描写的山脉之地势北高南低
古人的“冬夏有雪”之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年积雪的雪山,其实,“冬夏有雪”一语已经告诉我们,这些山的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
第一条山脉,从南至北共25座高山,但只有到北段的第十五座山,才为“冬夏有雪”之山;第二条山脉,从南至北共17座高山,但只有到第七座和第十三座山,才是“冬夏有雪”之山;第三条山脉,从南至北共46座高山,但只有到北边的第三十座山,才是“冬夏有雪”之山。
这说明每条山脉,北边较高,南边较低,与滇西北横断山三江并流区之地势是一致的。
3、描写的生物物种与三江并流区基本一致
从动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看,在《北山经》记载的可识别的22属植物和13属动物中,除橐驼一种外,其余的均与今天横断山三江并流区分布的种属相同,而且,分布于山脉南部的动植物以云南北亚热带和温带的物种一致,植物如机木(桤木)、棕橿(棕榈)、漆(漆树)、樗(臭椿)、葵、桃、李、榛、楛木、芍药(野牡丹)和动物飞鼠(鼯鼠)等,它们分布的海拔上限一般在2800米;而分布于山脉北段的动植物如茈草(紫草科植物)、秦椒(龙胆科秦艽,为滇西北藏区盛产的著名药材)、竹箭(箭竹)、栒(栒子)、旄牛(牦牛)、柝鸠(秃鹫)和罴(棕熊)等则为寒温性和高寒性物种,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带。
这就是说,《北山经》描写的位置处于中国西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向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过渡的地带,而动植物学家所划的中国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水平分界线就横跨横断山,把三江并流区一分为二。
(8)
《北山经》在描述第一条山脉时写到: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或曰旄牛”。
这无疑指的是今天所说的牦牛。
《辞海》写到:
“牦牛亦称‘犛牛’、‘氂牛’、‘旄牛’、‘髦牛’……原产亚洲中部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及其邻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田允波等的《中国牦牛与生态环境》一文写到:
“这一地区的自然、社会生态条件的差异,使我国牦牛种群分成青藏高原型和横断山高山型两大生态类型,前者更适应生存于寒冷干旱型气候,后者更适应生存于寒冷半湿润气候”。
我国牦牛数量约占世界的90%,滇西北高原分布有50000头左右。
(9)据史料记载,今天的滇川藏交界带,在东汉(公元25~220)时期属于“越嶲牦牛地”和旄牛徼外白狼部落,(10)这里的民族以牧业为主,饲养牦牛和犏牛。
因而在横断山区,农牧民随季节垂直迁移牧场和食用酥油奶渣的生活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到云南的游客,也只有到滇西北高寒藏区,才能看到牦牛和犏牛。
至于“北山经”多处提到的“飞鼠”,就是动物志所说的鼯鼠,历来被当作是滇西北高原的土特产而载入史书。
《元一统志》写到,滇西北巨津州临西县(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和通安州(丽江县)的土特产有:
“赤山白鸡、猴、飞鼠、熊皮、麝……”。
清代余庆远编写的《维西见闻纪》“器物”一章写到:
“飞鼠,即鸓鼠,《尔雅》谓之鼯鼠,郭璞注云:
‘鼯壮如小狐,似蝙蝠,毛紫赤色。
’是也。
康普、叶枝、浪沧江山谷中产之”。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也写到:
“飞鼠产于金沙江边,丽江、云龙皆有之,其形宛似蝙蝠,大如面盆,毛身而翼飞,其毛红色,脊上皆白鎗,皮可为衣,土人取之,食其肉,货其皮。
”
在《北山经》提到的分布于第三条山脉的是有四支脚的“人鱼”,至今被当地人称为娃娃鱼、四脚鱼和雪鱼,动物学家称之为山溪鲵,在云南就分布在处于中甸大雪山脉上的滇西北香格里拉(中甸)县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溪流中,是民族传统药用动物。
北山经所写的三列山系分布多的“松柏”,指的是构成今滇西北横断山三江并流区大面积森林植被的松科和柏科树种,如长苞冷杉、油麦吊云杉、高山松、云南松、华山松、大果红杉(落叶松)、滇藏方枝柏、高山柏、干香柏和侧柏等,它们多为中国和横断山特有种。
上述一切说明,《山海经》记述的大多数动植物是中国西南山地至今大量分布着的种类。
三、《山海经》描述的南部、西部和东部分别与西南地区之南部、西部与东部的生态境相吻合
1、《山海经》南部的地理环境和动植物物种
卷一《南山经》写到: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又东北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其祠之礼,毛用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其上多辛丹,其下多荆杞”。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多犀、兕,多象……多怪兽,多大蛇……有凤皇、鹓雏”。
卷十五《大荒南经》写到:
“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暖有文贝、离俞、丘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从上记述可知,《山海经》描述的南部山地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有白猿、犀牛、大象、大蛇(巨蟒)、凤皇(孔雀)、鹰、熊、虎、豹、狼,植物有稻米、白菅、辛丹(楠木),其下多荆杞。
由于多犀、多象、多怪兽、多怪蛇、多大蛇、多蝮虫、多怪木,而“不可以上”。
这与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南部之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气候和动植物种类是何等的相似。
2、《山海经》西部的地理环境和动植物物种
卷二《西山经》写到: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
植物多箭竹、桑、漆木、棕、榛,动物多蚱牛乍牛、羬羊、鸮、白雉、麝、犀牛、虎、豹等,“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卷十六《大荒西经》则写到“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
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渭沃之野”。
“西海之南……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有寿麻之国……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
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这就告诉我们,《山海经》描述的西部山川,开始是属于亚热带气候,植物有松树、箭竹、漆树、榛木等为主,动物以牛、羊、猫头鹰、白雉、麝、犀牛、虎和豹子等为多,在西北方三百里还有一座名为申首的雪山(大理苍山和高黎贡山都在西北方),好似滇西临沧地区、大理州、保山地区和怒江州的环境。
然而再往西的“大荒西经”之地,“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渭沃之野”,“爰有大暑”(热带气温高)而“疾呼无响”(中午人们都躲进房里避暑,街上无人,不论你怎么叫喊,房里的人也不会出来),这不正好是云南的腾冲、瑞丽、耿马和缅甸的邦隆一带的自然环境吗?
扶永发早在《神州的发现》一书就作过探讨指出,“投物辄然”的“炎火之山”即是云南腾冲的火山群;“正立无景”(中午站立地面无人影子)是北回归线旁(耿马一带)所具有的自然现象。
由此可知,《山海经》之西的自然环境与今天云南西部之环境、气候和动植物分布是何等的相似。
关于犀牛(即“犀”或“兕”),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代,中国的西南地区是最重要的野生印度犀的栖息地,如《华阳国志》卷1~3都写到四川和云南产犀。
《三国志》卷43写到:
云南犀革便“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中国分布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45年被猎杀在云南西双版纳。
(11)
3、《山海经》东部的地理环境和动植物物种
卷四《东山经》篇幅甚少,但也写到: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以桑柘……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这些描述也与中国西南之环境相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千年前的古人所记载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特征,与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特征是何等的相似,而且物种名称和区系划分也与现代相吻合:
其一,从《山海经》北部地理环境看,有山川相间、南北走向且北高南低的三条并列的山系,各山系之北段有海拔高于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的雪山,有代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典型物种的牦牛,这种集牦牛、雪山和三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为一体的,在整个中国只有滇藏川交界的横断山三江并流区。
其二,从《山海经》西部和南部地理环境看,西有“投物辄然”的火山群,西南处在正立无影的北回归线上,南部有大象、白猿、大蟒、犀牛、楠木等热带和亚热带生物物种,这与今天的云贵高原环境一致。
其三,从动植物区系上看,《南山经》和《西山经》展现的是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分布的多为热带和亚热带物种;而《北山经》描述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向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区过渡的地带,分布的多为是温性和寒温性动植物。
而且书中没有一处把在《南山经》和《大荒西经》中记载的如“多怪木,不可以上”、“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和“疾呼无响”等热带气候特征以及如白猿、大象、大蛇、檀香木和楠木等热带动植物错误地写到“冬夏有雪”的《北山经》中去,也没有把《北山经》记载的如“冬夏有雪”等寒温带气候特征以及寒温带物种如旄牛、野韭菜、桃和李树等写到《南山经》中。
数千年前《山海经》编著者的地理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能达到如此水平,真是耐人寻味,难怪会有人怀疑此书是否为外星人所为。
但无论如何,能集这些综合自然生态地理特征为一隅的,整个亚洲只有以云南为重心的中国西南地区。
参考资料:
(1)薛纪如、姜汉侨主编《云南森林》,云南科技出版社和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39页
(2)吴征镒、朱彦丞主编《云南植被》,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和37页。
(3)朱净宇著:
《云南之谜》,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4)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2页。
(5)扶永发:
《神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自序”第1页。
(6)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编辑委员会编《三江并流》2001年深圳印刷版。
(7)倪泰一:
《山海经(附白话全文)》,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8)吴征镒、朱彦丞主编《云南植被》,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附《云南植被图》。
(9)田允波等:
《中国牦牛与生态环境》,载《中国牦牛》1997年第一期。
(10)云南省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
《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1)蓝勇著:
《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海经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