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docx
- 文档编号:939646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52.84KB
《组织行为学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docx
《《组织行为学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第一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
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工作行为-完成组织赋予的工作任务的行为)的基本规律。
3、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
现代组织是一种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即组织是一个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完成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从而构成一个整合的系统。
电视连续剧《亮剑》。
4、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
重点运用普通心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解释组织中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后面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对个体工作行为与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和影响方式(个性、动机、态度、信仰、价值观等)。
个性—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电影《黑砲事件》的故事,电视连续剧《最后诊断》故事。
2、群体:
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工作群体的行为规律及
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群体中的成员如何相互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群体的工作绩效,研究影响群体工作绩效的群体内外因素及影响方式,以便使群体成员一起紧密合作并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
阿西实验。
3、组织:
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重点放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方式和影响度,并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度。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综合性):
多学科综合研究
2、层次性:
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
3、权变性:
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4、科学性:
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
5、适用性(应用性):
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系统性:
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
与组织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一、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实践背景
1、科学管理实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10月—1912年2月,泰勒在美国国会特别调查委员会接受质询。
2、工业心理学研究
3、霍桑实验研究
4、其他相关实践性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2、工业心理学的产生:
1892,胡戈·蒙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工业心理学实验室,为工业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12年,《心理学与经济生活》(德文),1913年被翻译成英文,书名改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最最适合的人:
研究工作对人的要求,寻求最适合从事他们所要做的工作的心理品质的人。
辨识具有最适合从事其所做工作心理品质的人。
最最适合的工作:
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从每一个人那里获得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和效率。
寻求确定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环境)下才能使每个工人达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工作效率
最最理想的效果:
研究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企业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
研究对人的需求施加一定的影响的必要性,调整其心理品质,寻求工作与人的心理品质的最佳结合。
最最适合的人—辨识具有最适合从事其所做工作心理品质的人
最最适合的工作—寻求确定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环境)下才能使每个工人达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工作效率。
最最理想的效果—研究对人的需求施加一定的影响的必要性,调整其心理品质,寻求工作与人的心理品质的最佳结合。
3、社会学与工业发展
4、霍桑实验和“社会人”假设
5、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
6、群体动力理论:
1947年
7、社会测量学:
7、行为科学的产生
8、管理心理学1958年,莱维特
9、组织心理学,1960年代初期,莱维特为《心理学年鉴》所撰写的文章中所用。
10、组织行为学,1960年代中期
图示—表示组织行为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其“管理以人为本”这一现代管理基本观念的演变过程。
工业革命所导致的工业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
工业心理学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霍桑实验研究、社会人假设、人群关系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群体动力学、社会测量学
科学统一运动与科学综合思潮的影响
行为学科产生
管理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相关学科(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理论来源)
1、普通心理学:
研究人类个体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2、社会心理学:
研究在人与人互动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3、工程心理学:
研究人与机器系统、信息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一般规律。
4、社会学:
研究人类社会性行为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因素,如群体、组织结构、人际互动、家庭,社会阶层、权力、冲突、沟通等
5、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特征、规律的科学。
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研究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各社区文化的异同,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结构、功能和象征,研究个人与文化或社会的关系等。
6、政治学:
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2、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内容: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协变量
假设
因果关系
相关性
效度
信度
普遍性
3、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者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访谈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沟通方式直接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分为有组织的访谈和无组织的访谈。
调查法(问卷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针对某种心理品质、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或者行为特征(倾向)或者行为影响因素,运用内容明确的调查表或者调查问卷,让被研究者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回答,再据此分析、研究被调查者心理品质、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或者行为特征(倾向)或者行为影响因素的方法。
做问卷调查:
您的自尊水平如何?
测量(验)法:
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者精密的测量仪器对被研究者的有关心理品质或者行为特征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
(如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罗夏墨痕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
实验法:
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
个案研究:
指对个体、群体、或者组织以各种方法收集各方面可能的资料以供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教学内容
第二章 个体行为差异
第一节 个性
一、个性的概念及其特点
1、
2、
3、
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个性形成与发展理论
儿童早期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古语“三岁定八岁,八岁定终身”。
人的个性成长与发展终止于中年期。
2、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理论关于个性发展阶段的观点
阶 段
年 龄
面临的个性发展危机
个性品质、特点
解决危机成功
解决危机失败
婴儿期
出生—1岁
信任与不信任
基本的信任感
不信任、恐惧
幼儿前期
1—3岁
自主与羞怯、怀疑
自主、自我控制
疑惑、自我怀疑
幼儿后期
4—5岁
疑惑
创造性、勇敢、目的性
自责、无价值感
学龄期
6—11岁
勤奋与自卑
勤奋
自卑
青春期
12—20岁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自我认识充分
角色混乱
成人初期
20—30岁
亲密与孤独
合群、爱
孤僻
中年期
30—65岁
创造性与停滞
继续成长、关心他人
失望、自私自利
晚年期
65岁以上
完善与绝望
完善
绝望、停滞、无意义感、无价值感
青春期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阶段。
3、阿吉里斯的“成熟—不成熟”个性发展理论
(二)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个体生理因素
3、家庭的影响
4、学校教育的影响
5、环境、社会实践的对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个体典型的、稳定的且不以活动的目的、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
特点:
“天赋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决定的,因其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点密切相关。
稳定性—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有同样的表现,也即在极其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在个体身上以同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目的、动机。
可变性—
2、气质的结构
气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由个体多种心理活动特征交错综合在一起。
①感受性:
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觉察)能力。
②耐受性:
人在经受外界刺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
③指向性:
个体在经受外界刺激时做出反应的方向和强度。
④反应灵敏性:
指心理反应的速度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
⑤行为可塑性:
人依据外界事物变化情况而改变自身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
如,个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难易程度。
⑥情绪兴奋性:
情绪兴奋性强度和情绪向外表露的强度。
⑦外倾性和内倾性:
个体在经受外界刺激时做出反应(动作反映、言语反应、情绪反应)倾向于个体外部还是内部。
3、气质的类型:
(1)生物形态学气质类型理论
①克瑞奇米尔的体型气质类型学说
②谢尔顿的体型气质类型学说
(2)古川竹二的血型气质类型学说
(3)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学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粘液、黄胆、黑胆、血液。
粘液生欲大脑、黄胆生于胃、黑胆生于肝、血液生于心脏。
根据人体内四种体液中某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希波克拉底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由四种体液组成的混合体液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由四种体液组成的混合体液中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由四种体液组成的混合体液中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由四种体液组成的混合体液中黑胆汁优势)。
气质类型
行为特征
胆汁质
热情、积极、生气勃勃、表里如一、刚强、好冲动、易感情用事、坚毅果敢、明显外倾、情绪兴奋性强、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动作迅速
多血质
动作敏捷、灵活好动、兴趣广泛多边、情感丰富且变化迅速、具有可塑性和外倾向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露、反应速度快而且灵活、思维灵活、粗枝大叶、喜交往但不深刻
粘液质
沉着、寡言少语、谨慎冷静、心宽体胖、稳重、踏实、情绪兴奋性弱、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内倾明显、反应速度快而且稳定
抑郁质
行动迟缓、孤僻、情绪体验深刻而且持久、情绪不易外露、严重内倾、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生活中遇到波折容易产生沉重感情、善于察觉别人行动中的细微变化、多疑、感情脆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行为学跟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 行为学 人力 资源管理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