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docx
- 文档编号:939642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32KB
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docx
《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
《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
黄湘燕,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经济学部教授,主讲《资本论》导读、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等课程。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用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创作出来的一部最主要的著作,全书共4卷,六大本,122章,300多万字,4600多页,一百多年来,它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具有伟大的生命力。
对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经济学经典著作有三部: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经济学的著作有成千上万,这三部经济学经典著作是必须要读的,或值得一读。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在欧洲许多国家受到追捧、走红、热销,销量比往年倍增。
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布吕克自称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也在翻阅《资本论》。
一百多年了,为什么《资本论》经久不衰?
因为它是一门科学。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到底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是马克思那个时代19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界一个重大的、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有多少学派在进行研究探讨,乌托邦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社会主义……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唯独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虽说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但它的基本理论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它的时代价值。
在世纪之交,西方媒体推出了评选千年风云人物或千年思想家的活动,按照得票的多少依次是:
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
马克思是高居榜首,名列前茅的。
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
“绝大部分人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就过时了。
但马克思的作品把伟大和生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指导意义如何?
为什么要来学它?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心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这是由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决定的。
这是《资本论》内容的特殊性,也是它的主题思想。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三大支点”,即一个基础、一个中心、一个结论组成的一个逻辑链。
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创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和价值运动的规律,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这就为他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对抗性矛盾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些著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但他们没有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没有回答商品价值量如何确定的问题,因而不能把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
而马克思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这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他还说到“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的一个关键,并且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等一系列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提供了理论前提。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引出两条主线:
一条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全部关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资本论》第一卷是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在生产过程的对立,《资本论》第二卷是讲资本与雇佣劳动在流通过程的对立,《资本论》的第三卷是分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在分配过程的对立。
另一条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贯穿在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扩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决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个中心——剩余价值。
全部《资本论》都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中心展开的,榨取剩余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全部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
围绕这个中心,马克思分析了三个过程,阐述了十大理论:
第一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三大理论。
第二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阐明了单个资本再生产论(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等两大理论。
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阐明了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借贷资本和利息论、地租论、收入源泉论等五大理论。
第四卷,是史论,剩余价值学说发展的历史。
由此可见,《资本论》全书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体系完整,是博大精深的理论。
一个结论——资本主义灭亡,揭示了两个必然。
《资本论》科学地证明了一个道理,这就是:
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特殊的历史形式,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适应不了,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所以,从《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
正因为如此,由于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所以这部伟大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抱着坚定的理性信念走向革命。
现在,尽管我们早已进入社会主义,但在新的形势下,用《资本论》的理论来武装广大的干部,特別是教育年轻的一代,使我们科学地树立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仍是大有必要的。
有人认为《资本论》写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而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垄断阶段,所以《资本论》过时了,它不能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只要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没有过时,就不会过时。
恩格斯说:
“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楮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
而且,当代资本主义的客观现实清楚地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
因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没有改变,不过把这种客观必然性变成现实可能性的过程比马克思的设想要长期得多,复杂得多,曲折得多。
实际上,《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适应。
(1)资本的本质、目的和动机是榨取剩余价值。
资本追求增值、逐利,贯穿资本主义整个发展史。
在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追求价值增值、逐利,是靠直接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甚至不惜借助于侵略战争进行殖民掠夺。
一百多年过去了,资本明火执仗的赤裸裸的逐利方式难以为继。
于是资本积累变换了方式,借助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工具来加以包装、加以掩盖,追求资本价值增值。
尽管马克思生前没有看到当今金融资本别出心裁的运作方式,但马克思对资本的本质的揭示并没有过时。
对于资本追求价偵增值逐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这段话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追求增值、逐利、贪婪的本性。
近些年来,华尔街金融资本为了追求增值、逐利,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借助于日益国际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把抵押的房地产加以包装债券化后分销到全世界,把资本转移到自己手中。
这些金融资本不断变笤花样地推出新奇的金融创新工具不过是瓜分价值的手段创新。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许多专家们认为,这是由美国的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调,金融创新失控、金融市场监管缺位等等造成的。
这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本身来看问题,是不够的。
必须联系资本的本质,因为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髙表现形式,佥融资本的运作成为资本运作的最高形式。
正是金融资本的投机贪婪性,直接造成了今天严重的金融危机。
只有联系资本的本质才能深刻认识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一直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得到自发的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依然多次爆发。
1987年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美国股市的狂跌风潮,引发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南美、墨西哥、阿根廷的债务危机等一系列的金融风险,都强烈震撼着资本主义世界。
一是说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依然对现实有解释力,尽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调控干预的措施,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改变,危机的时间长短不—,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危机始终是存在的,仍然周期性爆发,这是客观事实。
因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的根本依据。
二是从危机的实质来看,依然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为了追求价值增值,不断扩大生产,生产无限扩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低下,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无限性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限性的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是从危机的发展来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过剩的危机是以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基础的周期性的危机。
因为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有数年使用寿命,当使用年限到期,“寿命”完毕时,又恰逢经济萧条价格低迷之时,生存下来的企业为求发展,趁机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从而带动资本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继而带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促使经济开始逐步回升复苏。
但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
相反,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又积累了新产能,加剧了下一轮的生产过剩,所以又为下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
因此,马克思说固定资本更新便成为经济危机的“物质技术基础”。
而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决定广资本主义每隔8—10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这就形成了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在内的所谓周期性经济危机。
正是在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由此形成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四是从经济危机的演进的路径来看,马克思还提出危机不是从零售业开始,而是从批发业和金融业开始。
这次经济危机就是从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经济危机。
(3)无论是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马克思指出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当然,《资本论》出版140多年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这些原理仍然适应。
但资本主义局部的质变还是有的,当代资本主义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过自我调整,现在比过去成熟多了:
(1)从社会生产力看:
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不仅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有了很大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
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010年60万多亿美元,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14万多亿美元,人均4万多美元。
(2)从生产关系来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特别是股份制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干预作用,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资本私人占有的局限性。
现在私人资本普遍转变为社会资本,私人资本高度社会化;资本进一步股份化、证券化,这些都大大突破了资本私人占有的局限性。
(3)从阶级状况来看: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劳资矛盾虽然还是主要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论 伟大 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