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docx
- 文档编号:939498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9.16KB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docx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有哪些任务?
教学: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
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中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
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
(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
地位的一部分;
(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
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
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
(2)教学目的: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内容:
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
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
(4)教学方法:
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6)教学反馈:
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
(7)教师:
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
(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
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3)教学内容(课程):
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
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4)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他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
在方法的进程中,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
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
(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
教师要有意识
6)教学活动的反馈主要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
的去扑捉学生的反馈,从而获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工作。
(7)教师:
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
他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
去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2章过程论
1、教学过程的定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
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
(1)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
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2)从交往实践看,交往过程中的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
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第三,交往实践方法的特殊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的需要;
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很明显;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知识传递功能;
(2)技能形成功能;
(3)智能培养功能;
(4)个性发展功能。
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第3章目的论
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006年)。
(1)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
(2)教学目标的划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
(3)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检验标准之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是否达到。
2、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
(1)指向作用:
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激励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该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标准作用:
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反馈信息,以便使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2000年:
论述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
2002年:
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
2002年:
简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2005年:
论述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
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举例说明。
第4章原则论
1、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性质:
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
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布、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任务、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
2、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
(1)主观性和客观性
(2)继承性和发展性
(3)全面性和系统性
(4)实用性和有效性
3、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4、教学原则的作用?
(1)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2)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
(3)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4)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简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和实施要求。
(2000、2001年)
教学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有整体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
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
实施要求:
(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
(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6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创造原则?
(2002年)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
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贯彻或实施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实施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实施要求:
(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
(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8、简述有序性原则及实施要求。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实施要求:
(1)把握好教学的内容的序;
(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9、教学中如何贯彻师生协同原则?
(2002年)
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实施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10、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
(1)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学生;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11、试述反馈调节原则的意义及实施要求。
(2000年)
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要求:
(1)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
12、教学最优化原则及实施要求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实施要求: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
(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13、教学原则的评述。
(1)教学原则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原则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
要实现教学最优化,要综合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整体功能,才能顺利地解决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
(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要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
1999年:
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
2005年:
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5章主体论
1、“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为代表,他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2)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自变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学生的学习;
(3)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4)强调学生的内因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
各种外部条件,创造并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为环境的主体,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都很难起作用,也就不会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
(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
(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
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
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
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教与学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关系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依存关
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教师的教通过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
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兴趣、态度等也影响教师的教;
(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
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4、几种学生观。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
(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5、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
(1)知识的传授者;
(2)学生的榜样;
(3)集体的领导者;
(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5)心理治疗工作者;
(6)学者和学习者。
5、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1)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能力:
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2002年:
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学论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05年、2009年:
评述“学生中心论”。
2006年:
结合体育案例,说明体育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007年:
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第6章课程论
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
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其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3)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
(4)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3、显课程与潜课程。
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和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
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
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嫉妒等。
4、课程结构:
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
5、课程的综合化:
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教育效果。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学科课程:
也称“分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
优点是:
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使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缺点是:
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更新。
(2)活动课程:
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的课程。
主要特点:
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联系:
(1)两者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学科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活动课程则强调“经验”的作用;(3)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而言,二者是相关作用,互为补益的关系。
第7章方法论
(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
(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
讲授法和学习法;
(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
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
(3)依据学生认知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
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
(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知觉方法、逻辑方法、认识方法、
控制学习的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刺激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的方法)、检
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法、书面法和实际操作法)。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讲授。
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学习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
(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
(5)依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5、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要树立完整的观点;
(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6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现代化;
(2)心理学化;
(3)民主化;(4)个性化。
7、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试验紧密结合;
(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8章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和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功能:
(1)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
(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2、班级授课制及其特点。
班级授课制:
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特点是:
(1)学生固定
(2)教师固定(3)内容固定
(4)时间固定(5)场所固定。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局限性:
(1)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
(2)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4、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
(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
(2)改班级授课制的过程;
(3)改革班级授课之中的个别化工作。
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目标?
(1)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
(2)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效率;
(3)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
(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第10章教学环境论
1、教学环境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构成要素:
(1)物理因素;
(2)各种教学设施;(3)社会信息;
(4)座位编排方式;(5)班级规模;(6)人际关系;
(7)校风班风;(8)课堂教学气氛;(9)其他因素。
2、教学环境的特点?
(1)规范性;
(2)可控性;(3)纯化性;(4)教育性。
3、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2000年
(1)导向功能:
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凝聚功能:
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不同来源和背景的儿童聚合在一起,使其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3)陶冶功能: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激励功能:
可以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机,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幵展,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5)健康功能:
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响;
(6)美育功能: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重点 复习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