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
- 文档编号:939477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76.64KB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高考题组】
考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1.(2018·全国卷Ⅰ·T27)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选B。
理解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科举考试状元南北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理学的影响力扩大。
B
正确选项
表格内容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造成了文化格局的变化。
C
本身错误的选项
宋元之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但中原经济并未急剧衰退。
D
本身错误的选项
明清都城在北京,政治重心南移说法错误。
2.(2018·全国卷Ⅱ·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选C。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据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的耕作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如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稻麦轮作技术、筒车等,这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C正确。
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动力,故A不正确。
土地集中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故B不正确。
海外贸易的拓展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不正确。
3.(2018·天津文综·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
【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种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
A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D为曲辕犁,C为灌溉农具翻车,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4.(2018·福建文综·T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选C。
整合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发现,明清皇帝到先农坛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均在开春,亦即春耕农忙时节。
联系到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史实,作为一国之君,其政治姿态实际上体现了重农的治国理念。
故选C。
5.(2018·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
A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
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
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6.(2018·浙江文综·T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判断:
A所说的“瓷路”,汉代尚未有精美的瓷器外销,主要是丝织品,符合题意,为不正确选项;B表述符合古代中国丝绸效应的史实,排除;C说法符合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的史实,排除;D符合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贸易限于区域的史实,排除。
7.(2018·北京文综·T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解析】选C。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但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才成立。
故只有C最符合题意。
8.(2018·福建文综·T15)《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B。
根据试题材料信息,可以知道唐代工匠不可随意转行,并且政府严格规定了工匠技艺传授培养的对象和年限。
再结合所学古代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控非常严厉这一事实,即可判断①④的说法有违材料和史实,只有B是符合题意的。
9.(2018·四川文综·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析】选C。
A时间为汉代,与题干商代不符;B发生在元朝;D中《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主要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证明题干信息。
C中甲骨文为商代的卜辞,时间吻合,“祭祀蚕神”说明统治者对纺织业的重视,故选C。
10.(2018·天津文综·T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选B。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A、C、D不符合题目要求。
【预测题组】
1.《盐铁论·水旱》载:
“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解析】选C。
材料反映铁器等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加固训练】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选D。
材料中的“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较大的投资是灌溉、播种、肥料方面,反映的正是精耕细作。
2.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
这项发明 (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推动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解析】选C。
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其上记载:
……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同已了毕,谨书姓名上石。
材料反映北宋时期 ( )
A.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B.官员盘剥工商业者的现象严重
C.出现手工工场
D.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
【解析】选A。
材料中“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的信息说明A正确。
3.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解析】选B。
材料涉及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并未涉及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故A错误;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盐铁官营制度,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故D错误。
4.古代的都城往往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手工业以技术密集和产品精良为特色,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民间市场狭窄
B.官营手工业垄断
C.统治阶级需要
D.都城具有吸引力
【解析】选C。
官营手工业为统治阶级服务,大都分布在都城和城市中,其分布特点即可反映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选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犁牛耕、施肥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可结合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
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以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
答案:
建议一:
“春秋战国”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
理由:
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
建议二:
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
理由:
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及其成就。
【备选习题】
有史书记载:
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解析】选A。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棉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再销售给商人。
这说明,在这些地区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故应选A。
【拓展延伸】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意义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的标志,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
遗憾的是,由于力量单薄,不足以撼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结构,同时,由于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它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第一轮 复习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