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docx
- 文档编号:938399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7KB
海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docx
《海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海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海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分析
一、海城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海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北端,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开发带和辽南中部城市群之中,是鞍山市所辖县级市。
海城1985年撤县建市,全境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29个镇区,其中包括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3万。
海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辽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其中菱镁矿石探明储量为26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74%,占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滑石探明储量5700万吨,品位堪称世界之最,有“世界镁都”和“滑石之乡”的美誉。
海城市场经济非常发达,全市现有大小专业市场60多处,其中西柳服装市场是全国三大布衣市场之一,南台箱包市场是东北最大的箱包市场。
近年来,海城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加快建设“五点一线”经济开发带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抢抓双重机遇,做强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科学快速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市场和区位等独特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地区财政收入实现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税收实现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5家,同比净增加87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税收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个主要经济指标上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再造一个新海城”的奋斗目标。
二、海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具体做法
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势头。
按照新型工业化、节能环保化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为牵动,推进工业发展。
相继建成辽宁纺织工业园腾龙服装、翔鹭化纤、大屯后英钢铁工业园、后英集团复合镁砖、飞虎纺织、东越制衣、西四石油机械和银峰江标风力发电设备等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了海华高科技工业园、惠丰精细化工产业园、峰驰冷轧薄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动力强的支柱型工业项目。
通过强化对外招商,英国美顿、意大利意米法比、香港威海集团、浦项耐火等国际跨国大公司纷纷落户,开放型工业经济格局全面形成,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0家,其中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30家以上,超2亿元企业两家。
加快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发展,规划建设了“一带、两区、八园”,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71.26平方公里,培育形成了矿产品加工、钢铁、纺织和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坚持发展现代农业首要任务,累计投资1.36亿元加快了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海岫路特色农业示范带和中小设施农业示范镇建设,投资2.9亿元完成了一批农田水利和生产设施建设,全市形成了以优质米、南果梨、肉蛋鸡等生产为主的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点农业园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带动全市50%以上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
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5万亩,农业总产值实现58.5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先进县、全国绿色蔬菜和水果基地县,荣获省市“大禹杯”竞赛20连冠。
同时,积极创新新农村共建模式,相继推进实施了“百家企业帮百村”和“村校、军民、干群”共建新农村活动,引导民营、金融资本和先进技术向农村合理流动,两年来,共吸引和引导资金12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了“两建、四清、六改”,有效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此外,还加快了新型农民培训,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三是积极扶持专业市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以硬件改造、软件配套、增强辐射为重点,先后投资2亿元完成了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和中小后山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改造,全市各类专业市场达到55处,10多万人围绕市场开展经营活动,西柳服装和南台箱包两大市场地产品份额分别达到38%和50%。
现代商业发展迅速,普临、亿家大型商业集团实力显著增强,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国内大型连锁商业机构全面进驻,碧桂园滨河地产、香港中基河滨花园、万和城商业地产、宏际五星级、柳月香城四星级酒店全面开工,“信福工程”、“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三大市场工程全面推开,此外,信息、物流、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也齐头并进,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是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拉开骨架、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全面加快城市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
三年投资3.28亿元,完成了国省干线、海耿路、大白桥城市西出口和沈大高速公路南台出口等重点路桥建设工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交通指挥系统,新建五座客运分站,新增公交线路3条。
全面加快老城区改造,启动了北关广场及周边改造工程和棚户区改造,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3.8万平。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实施了海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现代化中等河滨城市已经初现雏形。
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顺利完成了10镇100村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村通油路305公里,全市20万农民喝上放心水,3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五是不断优化环境,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完善为企服务,增强城市发展吸引力。
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金融单位合作机构,加快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和集约、节约利用闲置地、废弃地以及合理调规,有效破解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电力和土地三大瓶颈性问题;全面实施矿山综合整治、取缔城区客运三轮车和政府拆迁、净地出售三大工程,切实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行为;今年又举全市之力深入推进“项目环境年”活动,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保姆式服务,进驻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精简到108项,全面推行了项目建设并联审批和项目审批手续代办制,深入开展了打黑车、治理“三乱”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提高为企服务效率,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营造了公平、有序、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六是更加关注民生,和谐海城初现雏形。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实施教育两免一补和教育布局调整,撤并农村小学110所,建成了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0所,完成了部分高中的新建,全面消除了学校D级危房;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参合率达90%以上;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合作保险,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长154.7%和280%。
纵深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三年城镇实名制就业实现42644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扩大低保覆盖面,实现了应保尽保。
建成并启动海城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建立重大决策信访评估等制度,全市信访总量比2004年下降68%。
建立城乡流动派出所和维稳防范“四加一”工作模式,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三、制约海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其地理特色和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纵观海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区间发展不平衡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
据市统计局的统计,海城市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镇区如:
英落镇、腾鳌镇、甘泉镇、牌楼镇、西柳镇、八里镇,两税收入达到88506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49.5万元。
而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镇区如:
孤山镇、岔沟镇、接文镇、高坨镇、西四镇、望台镇,两税收入为365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278.5万元。
分别相差24倍和16倍。
收入上的不断拉大导致两极进一步分化,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发展空间问题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多年来的招商引资已将规划内的土地占满,县域产业基地发展空间问题十分紧张。
以腾鳌镇为例:
该镇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2.8k㎡,目前已利用2.6k㎡。
2007年落户腾鳌的恒江钢铁物流有限公司,该项目将占地2k㎡,总投资9500万元,预计2009年全部达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2600万元。
为使该项目尽早落户投产,腾鳌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500万元,用于给农民征地补贴。
原来的产业园区规划已很难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充分供给为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的供给充分,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近几年,海城县域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市还有60%的村未通自来水,33%的村未通宽带,53.2%的村未通有线电视。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不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服务人员是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广大农民的引路人和领导者,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落后。
由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滋生随遇而安、知足长乐、得过且过的观念和行为,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是文化素质低下,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
据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公共服务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9.43%。
县域经济竞争的主体文化、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
五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
就目前来看,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仍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造成大企业、效益高的矿产企业贷款容易,甚至上门服务。
而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型企业贷款门槛高、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银行担心企业逃废债务;缺少信用担保机构。
六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
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
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主权。
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尽量“放权松绑”,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
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
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要加大对县级上项目的扶持力度。
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是向我们海城这样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辐射带动较近的兄弟县市。
同时,在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拓宽思路,进一步搞好投资项目的衔接和安排,精心编制项目规划,突出项目特色,增强项目的吸引力。
要切实搞好“十一五”项目库建设,挖掘一批有潜力、有实力、有吸引力的项目。
围绕“五点一线”经济开发带和辽南中部城市群做文章,积极构思、布局一批有潜力、有影响、能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型项目。
促进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深入抓好人畜饮水、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坚持依靠人口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把推广常规技术、优良品种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加大科普力度。
要千方百计保证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人,狠抓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
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县域科技人才前来创业,发展“能人经济”。
搭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
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
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建议建立省、市两级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协调工业经济运行及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涉及融资、信用环境建设、债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由省信用担保集团牵头,市工业发展局联合有资质的大企业组建市担保公司,发挥担保公司巨大的融资潜力,为我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做到发展有新思路。
要以“四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体为:
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民营化。
一是坚持工业化方向,以矿产品开发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率先发展,带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在工业,出路也就在于工业,只有工业的率先发展,全县经济跨越发展才有可能。
立足县情实际,力争以工业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化方向,要以产业的率先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是坚持城镇化方向,以建制镇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城镇化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坚持民营化方向,以骨干民营企业率先发展,带动县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最具活力。
消除各种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环境、体制和机制障碍,放手、放胆、放开发展民营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城 经济发展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