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 文档编号:936779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94KB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的依据和原则。
通过对广大一线教师和有关专家的调查和问卷所得到的信息,从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这些调研结果为本次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次修订把握“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适当降低某些条目的要求(如“了解”降为“知道”),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一定的限制,并修改了有关的“活动与探究”条目,化学用语和定量计算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要求上,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内容组织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二、修订的具体内容。
1.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在“前言”部分,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
(2)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
(3)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增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4)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的地适应现代生活。
(5)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2.调整“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求。
(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
为保证科学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本次修改将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3方面扩展到4方面。
在12页新增加了“(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实验活动”的要求:
见12页1—8(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2)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在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之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
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增加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修改了有关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活动的指向更为明确,要求更为合理。
(4)删去“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具体内容,降低其要求。
删去的实验主要有:
①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②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③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④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产生了新的物质;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⑥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氯化铜反应等等。
降低要求的实验有:
具体见表1
表1降低要求的实验
主题(单元)《标准(实验稿)》《标准(2019年版)》
二
(一)④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
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二(四)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②使用PH试纸检验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二(四)④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
④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
四
(一)②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
②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
四
(一)③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
③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
(5)增加少量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加强实验的针对性。
如增加了主题四
(二):
:
①实验:
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②设计实验证明:
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3.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
《标准(2019年版)》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
还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要求。
见表2修订后降低学习水平的内容
主题(单元)《标准(实验稿)》《标准(2019年版)》
二
(一)2.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二
(二)7.了解结晶现象。
8.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三)3.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二(四)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四
(一)1.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四
(一)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四
(二)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3.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五
(一)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3.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三)2.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2.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4.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作了更为准确、具体的描述;有的将综合的内容分条目具体阐述,有的对学习内容作了一定的限制(见表3),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表3进一步明确要求的课程内容
主题(单元)《标准(实验稿)》《标准(2019年版)》
二
(一)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二
(二)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容剂组成的。
4.知道水是最重要的容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二
(二)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四)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三
(一)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三(三)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四
(一)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5.更新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
本次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的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情景(见表4)。
表4新增加的情景素材
更新的视觉情景素材实例
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自来水的生产工艺;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保措施;我国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分布;新型陶瓷;二氧化碳排放与“酸雨”。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锈钢餐具;食品中的乳化剂;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桂花十里飘香;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干电池和充电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元素化合物知识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海水的主要成分;铁的几种氧化物;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化学实验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
每个主题(单元)增加的学习情景素材不仅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更贴近了实际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同时,删去某些针对性不强的情景素材。
如“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照相底片的感光”、“光化学烟雾”等,
6.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
(课标中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经验和问题重写“教学建议”,确立建议新的框架结构,充实有关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优化等方面的内容,更贴近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教学要求;针对教学实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从实践中选择典型实例并辅以扼要的说明。
(例4、例5)《例4.“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单元教学目标34页;例5.“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反思38页》;通过案例,使教学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评价建议。
根据课程评价指导的过程性重写“评价建议”,确立新的建议框架结构,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使用、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方面,增加了具体的实例(例6、例10、例11、例1246页),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例7、例8、例9,更好地突出了评价过程的实践操作性。
(3)教材编写建议。
对原有的建议和要求进行重新审核,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特点,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由原来的九点调整为六点,并提出新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
如增加“
(一)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增加“(六)采用生动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等。
在修订时吸取了实验区教材使用的经验,调整了有关实例,如删去原(四)中的两个实验活动等。
(4)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
根据现实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突出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组织、教与学经验的总结等,并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一个完整的实例“山中之宝—石灰石”,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三、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深入研究启蒙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规律。
《标准(2019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
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地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刚上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有着新奇感,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引导,使学生将好奇转化为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特殊规律不了解,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通过问题、图表、模型、歌谣、谜语、小实验等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依据生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化学概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化学符号知识,减少学习分化的现象,增加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教学设计应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本
十年的化学课程改革实践表明,教师通过对学习任务进行“三维目标”的分析,能较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实践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现实教学中较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目标分离的倾向,偏重知识与技能,弱化过程体验,忽视对化学知识人文内涵的认识。
因此,从制订学期总体的教学方案到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一以贯之地思考如何落实科学素养的目标,其具体要素如何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特别要注意挖掘化学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价值观目标要素,目标的指向要具体、清晰、可行,在实践中能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3.充分发挥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价值。
我们都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但恰恰又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看,“科学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落实仍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必须形成观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内容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倡导以实验为主的活动,但更重的是基于实验收集证据,进行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标准(2019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在“课程内容”中规定了学生必做的八类化学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因此,化学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教师要从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两方面扭转当前存在的忽视实验得倾向,更好地发挥实验探究的教学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新课程 标准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