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某知名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36394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8.76KB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某知名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
然而,商代的方国
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
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
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
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
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
2.《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
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3.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
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5.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①秦国实力的强大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
“应当相信,秦代
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7.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
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
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化
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
9.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
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
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盡,督大奸猾。
”这说明西汉时期
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10.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
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三公九卿制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一省制
11.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
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
这表明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
12.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
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1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②君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15.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照、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帝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勋。
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16.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
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17.“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人民”和“统治”两个词合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
治之意。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
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
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8.在雅典人看来,在平等公民组成的城邦中,以一人高高凌驾于全邦人民之上是不合乎自然的。
如果某行政官权势太大,就可能危害国家,公民就可以在每年举行一次的秘密投票中把他驱逐出境。
这种放逐法类似于现代的
A.弹劾B.监察C.任免D.制衡
19.《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
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实质上是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20.学者在研究雅典民主制时发现,尽管理论上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但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
辩才和对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雅典的民主制度与民主氛围一致
②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与公民行使平等的权利无关
③政治家拥有特殊话语权
④古希腊民主制存在局限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21.布鲁图是迦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
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
按照《十二铜表法》的规定
①卡西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卡西可以随意处置布鲁图
③卡西有权依法拘禁布鲁图
④卡西无权要求布鲁图还债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2.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
罗马法发
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23.《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维尔•杜兰特说:
“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
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专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A.皇帝随心所欲,任意颁布法律
B.法律类型众多,条文相互冲突
C.统治范围扩大,法律不断充实
D.贵族平民对立,法律难以化解
2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
④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两大题,52分。
第25题30分,第26题22分。
)
25.(30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央、地方管理制度的情况都会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
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
从唐代开始。
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
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
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
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说了: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1941年,主持复兴书院的马一浮邀请钱穆前往书院讲演,钱穆的演讲主题便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
“国人竞诟中国传统政治,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帝皇专制。
余窃欲辨其诬。
”马一浮听后,大为赞赏。
———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
》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10分)
(2)材料二所述钱穆的论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试以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为例论述这一观点。
(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10分)
26.(22分)中西古代历史上都注重法律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
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
———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
材料二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语言,不作记录。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以上材料均摘自《早期罗马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
(8分)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
(2分)
(2)材料二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与材料一、二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
里?
(4分)
(3)依据材料三,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
为什么?
(8分)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48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C
试题解析:
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C项。
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
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
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
考点:
商周的政治制度。
2.B
试题解析: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
商周政治制度。
3.B
试题解析:
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
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分封制、宗法制。
4.C
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考点:
分封制度。
5.C
试题解析:
①②③④均是秦灭六国的条件。
考点:
秦朝统一天下的条件。
6.C
试题解析:
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
秦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7.B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考点:
秦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8.A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可知,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都属于制度,反映了大秦帝国时代国家管理制度化,A符合题意;古代中国都是人治,选项不符合题意;礼仪与政治一直是紧密联系的,C不符合题意;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专制而非民主政治,D不符合题意。
考点:
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9.B
试题解析:
“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这是西汉才有的,所以A项错误;“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
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盡,督大奸猾”,可见西汉监察方式多样并且灵活,所以B项正确;但刺史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没有指明他上专门用来监察各地情况的,故C项是错误的;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是对自己管理范围的职责,并不是说明其权限扩大,D项不对。
考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
10.B
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
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政治制度。
11.A
试题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所以本题选A,B和C和D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代政治制度。
12.D
试题解析: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①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②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③④正确。
选D。
考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3.A
试题解析:
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考点:
明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C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大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故①②正确,答案选C。
考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5.D
试题解析:
“完全”的表述的程度失当,故A项是错误的;勤政作风是是封建王朝的兴盛和治世的必要条件;B项属于常识性错误,是错误的;而C项的表述康熙帝和乾隆帝都不涉及,是错的;材料反映的三位皇帝都涉及,故选D项。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6.D
试题解析:
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
17.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实行的,A项不正确;发放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B项不正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是克利斯提尼时期,C项不正确;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是梭伦时期,D项正确。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18.A
试题解析:
弹劾有控告和制裁的意思,与材料中意思相近,故A是正确答案。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
19.B
试题解析:
材料中“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说明作者对古希腊民主政治持批判态度,实质上作者是在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危害国家的稳定,故选B项。
A、C、D三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也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20.B
试题解析:
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是雅典民主制度的规定,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辩才和对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则是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氛围,故①不符合题意,上述史实证明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与公民行使平等的权利有很大关系,故②错误;所以排除A,选B。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21.D
试题解析:
《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平民的利益,有权利要求还债,但有了限制,不能像习惯法一样去随意外置,所以D是正确的选项。
考点:
《十二铜表法》。
22.A
试题解析:
罗马法的发展过程是习惯法到成文法,最后是《民法大全》,形成法律体系,所以A项应该是正确答案。
考点:
罗马法,法律常识。
23.C
试题解析:
公元1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形成。
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都需要法律来化解,法律不断充实。
考点:
罗马法的发展。
24.C
试题解析:
①②④都是正确的知识点,而③的《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利益的法律,是错的。
故选择C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比较、评价。
二、非选择题:
(共两大题,52分。
第25题30分,第26题22分。
)
25.(30分)
(1)目的:
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
(4分)
特色:
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6分)。
(2)观点:
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2分)
论述:
唐朝:
皇权相权是划分的,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2分)唐朝三省长官皆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2分)
明朝: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2分)明太祖时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2分)
(3)创新:
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省为中央派出机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
(答出2点即可,满分4分)
历史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分)
试题解析:
第
(1)小问从材料中“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以及“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可得出结论。
第
(2)小问,可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句中可以分析出来结论;论述部分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解释说明即可。
第(3)小问从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历史作用。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科举制、唐明两代政治制度。
26.(22分)
(1)特点:
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8分)
相同点:
皇权至上,皇帝的命令成为法律的来源之一,具有绝对的效力。
(2分)
(2)指导原则:
自然法。
(2分)
表现:
强调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2分)
(3)不合理。
(2分)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很可能会出现诉讼过程的前后矛盾,不利于客观公正;(2分)不用法律术语就会败诉,就会使一部分人,即使是受害者也因表述原因而败诉;(2分)另外,向一部分不识字的人关闭了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大门。
(2分)
试题解析:
第
(1)小问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答,相同点结合材料原话“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知名 中学 学年 历史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