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
- 文档编号:936316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8.19KB
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
《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第
卷(选择题,共65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65小题,每小题1分,共6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传说中的织女和牛郎因为相爱被王母强行拆散只能一年一度相望银河,喜鹊受其感动自发搭建一座鹊桥助其夫妇相会,“乞巧节”本为妇女向织女乞求纺织技术提高交流技艺的传统节日,现在却成为中国的情人节(结果悲惨),从乞巧节中的牛郎和织女这一主角所反映的是中国小农经济的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生产模式
C.封闭保守退隐山林的悠闲别致D.一牛一犁的耕作方式
2.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
这种授田制
A.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
C.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D.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
3.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违背.抵触)”。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4.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
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5.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6.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
“开门七件亊,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
A.茶叶的种植己经遍及全中国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
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
7.在小说《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描述:
入得城(东京)来,但见:
“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
风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
……豪门富户呼卢会,公子王孙买笑来。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宋代夜市繁华B.都会城市富庶繁华
C.宋代市坊已分离D.古代贫富差距悬殊
8.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拖庇于官僚依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置,异化的力量。
这主要反映了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B.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D.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9.明清时期,在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广东、江苏,其人口密度已然很高,但(经济)仍有显著的增长。
江苏拥有全国最高密度的人口,但却成为一个(传统)“工业区”。
这种现象说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
A.人口过多不会对经济造成压力B.人口越多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人口优势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D.经济发展必然使人口迅速增长
10.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1.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
“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12.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
“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13.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出现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江南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14.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15.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洋务运动之后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16.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如果当年金圆券的购买力以1计算,12月跌至0.0603,1949年2月跌至0.0000002,相当于金圆券发行时的500万分之一。
上述现象
A.说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强
B.是政府刺激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C.反映了国民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D.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直接关系
17.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⒒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D.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18.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织《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率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
这表明我国当时
A.试图用经济手段来管理工业部门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意识到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D.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国民经济
19.观察下表,导致表中会议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召开时间
会议类型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3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8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10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对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全面反思B.应对国内严重困难的需要
C.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现端倪
20.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的规定。
这突出反映了
A.法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D.中国经济环境趋于稳定
21.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22.有学者认为:
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
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A.争取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开始开展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1907年,清廷创办《政治官报》发布“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各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办法办理”的启事。
由此可以看出
A.报刊业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B.报刊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C.官办报刊涉足广告业务D.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
2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25.下面是北美洲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恶化水灾泛滥B.大批土著被卖为奴
C.殖民者掠夺和屠杀D.工业污染损害健康
26.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
“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
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
”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7.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A.荷兰的阿姆斯特丹B.法国的巴黎C.英国的伦敦D.意大利的威尼斯
28.1637年,菲律宾检察总长孟法尔坤向西班牙国王报告说:
“美洲白银运往菲律宾后,由那里转入我们宗教及王室的敌人(回教徒及其他异教徒)之手,而最后则流到中国去。
”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对中国抱有敌视态度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经济发展使拜金主义盛行D.中国与早期全球化存在联系
29.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
出现上述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D.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30.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已经颁布《垄断法》,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提供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垄断法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B.使英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C.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最终确立D.使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31.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B.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C.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D.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32.1911~1913年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
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
材料反映出
A.英德两国尚未采取济贫措施B.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
(注:
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
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
万金镑)
51.2
101.3
207.1
A.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34.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35.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1913
1920
1925
1929
1933
1938
汽车产量
39万辆
223万辆
427万辆
536万辆
193万辆
249万辆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36.“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37.1930年5月,美国国会提供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到1931年底,有31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
这种状况
A.有利于缓解各国的经济危机B.有利于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C.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D.在二战后有明显的改善
38.“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的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2000年1月国情咨文)克林顿总统描述的这一社会现象主要得益于
A.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政策
C.完全消除种族歧视现象 D.倡导“新经济”发展模式
39.1979年,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她信奉自由企业理论,推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措施,为英国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经济理论
B.发展经济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时调整政策
C.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D.资本主义国家巳发展到了超越国家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40.“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具有这些特点的经济模式或体制是
A.中央统制经济B.计划经济C.“社会市场经济”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41.《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
“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2.“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
43.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44.“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A.实施有其必然性B.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C.有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必要性D.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
45.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一把双刃剑B.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金缺口D.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供了时机
46.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
”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
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
该思想家应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
47.董仲舒提出: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这句话的寓意不包括
A.“君权天授”B.“屈君而伸民”
C.“天人合一”D.“屈君而伸天”
48.《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
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
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注重法治,强调依法治国B.注重人治,强调因人而异
C.注重以礼入法,强调人伦D.注重等级,强调法分贵贱
49.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这一主张不能说明顾炎武
A.积极提倡经世致用思潮B.批判心学脱离社会现实
C.认为心学背弃儒学正统D.主张彻底废除儒家思想
50.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古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51.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52.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
“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53.传统民间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三月八,去种瓜”、“过了惊蛰节,整地不能歇”。
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只为农业服务B.建立在经验和总结基础上
C.精准的预测性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54.有人在评论李贽时说:
“他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D.军事上被动挨打
55.我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56.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57.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
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58.有人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维新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受到维新派的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5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不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D.“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60.从“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B.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C.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D.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61.某学者说:
“‘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
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碑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
”该学者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说法B.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主张
C.否定尊孔复古逆流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62.先秦思想有非儒即墨之说。
但秦以后,墨学几成绝学,鲜有学者问津。
20世纪初,墨学再热。
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人争言墨”“家传户诵,几如往日之读经”。
20世纪初墨学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
A.墨学民主平等主张迎合时代需要B.知识分子通过振兴墨学应对民族危机
C.西学已渐入末路知识分子反求于中学D.知识分子借墨学提倡社会公平公正
63.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64.“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617 学年 下学 期高一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