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评述.docx
- 文档编号:936063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KB
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评述.docx
《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评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评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评述
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
F273.1文献标识码:
A
内容摘要:
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研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本文从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出发,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进行整理,提出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的途径。
并从企业创新的内涵与特点、企业创新的过程、企业投入产出和系统等角度归纳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现有评价体系,简要评述现有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提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述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和世界格局日趋多样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
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创新指数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9位,虽然有部分指标表现突出,但整体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创新环境和动力令人担忧。
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中仅有220家企业具有海外业务,高达86%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在30%以下,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高能耗和高原材料消耗等获得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资源紧缺更加严重,环境恶化日益突出,企业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仅靠廉价劳动力和高消耗,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总体看来,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承担着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还面临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动力缺乏等问题,诸多企业未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创新成果偏少,效益很低,甚至很多企业没有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
面对这些严峻的事实,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基础和现状等方面入手,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这样才能促进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最佳效益,达到国家的政策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不断加深,本文从创新理论入手,对现有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方法研究进行梳理,思考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厘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注意事宜。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起源与界定
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J.A.SChump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并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他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创新可以从产品、工艺方法、买卖市场、原材料供给来源和企业组织形式这五个生产要素和条件划分。
随后,在著作《经济周期》(1939)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中,熊彼特补充了创新理论,并将对创新的研究建成体系。
他认为生产的技术革新和方法变革在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即技术创新理论有着重要地位。
尽管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并未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特别重视。
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经济学家基于熊彼特的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能力展开广泛研究,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创新能力界定。
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力,是企业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获得、吸收、掌握以及应用,提升目前的生产和创造技术的能力(Lall,1992);是在创新活动中,环境多变和资源稀缺激发个人和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利用能力(Tura,2005);是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盈利,研发新产品而不断创新的能力(Szeto,2000);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产生新思想,并将由新思想创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受到管理水平、内部资源、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制约(Richard,2009)。
另外,企业创新能力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资源或特征,包含知识、技术、工艺方法、产品和组织等因素在内的不同于日常的资源(Guan,2003);是组织在对企业的创新战略进行部署和支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综合特征(Burgelman,1989)。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逐渐加入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对技术创新的理论成果展开广泛学习。
沿用熊彼特的观点,傅家骥强调,创新应该将原来的均衡打破,企业家可以通过对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这是一个综合过程。
随后,其学生柳卸林对此观点进行扩充,界定技术创新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不断展示的过程,包含产品、过程和相关组织等方面的创新。
该界定相对宏观,并且对过程创新给予重视。
魏江、许庆瑞则比较赞同理查德的观点,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为满足市场用户需求,形成一种新想法,并将此想法运用到新产品生产过程中,与理查德不同之处,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创新成果本身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
根据研究现状可知,企业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亦可以是某几个方面的综合创新,但一定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各个方面,与每个环节都有着紧密联系。
企业创新源于企业组织对创新机会的发现,经过创新构想的提出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出售,最终实现创新的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通常以创新决策为核心,从投入、管理、开发、生产和营销等方面分别进行提高。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基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国内外学者选择的角度各不相同,国外学者主要从组织行为、产品开发生产、企业主体、技术和知识、创新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动力和要素等视角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则从系统、创新过程以及投入产出等视角出发,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文献及其观点见表1。
(三)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企业自身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企业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欠缺。
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是社会实践的结晶,为企业创新奠定基础,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对知识的高效获得和应用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第二,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分配利用不合理,员工的福利待遇得不到重视。
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的分配情况和员工待遇情况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程度呈正相关。
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偏低,员工的待遇不理想,不能使员工发挥最佳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创新的积极性,这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应该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第三,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严重受阻。
企业各方面的制度上出现的狭小漏洞,都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企业自身的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比较大,企业自身之外的因素作用也不可忽视。
第一,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比较落后,科研的环境有待优化。
第二,企业或行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不足。
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忽视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和合作,欠缺与外部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知识库更新缓慢,导致企业创新受到影响。
第三,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力度太低,企业是通过服务社会与政府取得利润而发展的,若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必然会缺少创新的动力。
(四)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从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进行考虑(见图1)。
首先,企业自身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方面,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学习机制,激励员工掌握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深对创新的理解,发挥其创造性。
企业投入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强面向应用型研究的创新机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硬件基础,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人员的层次和规模。
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对创新投入严重偏低,使得企业发展受阻技术,研发作为创新的上游和核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企业制度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制度,将创新管理纳入管理职能,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从管理到运营各方面的提升。
其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
政府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进一步加深管理改革,认清自己在培育和提升过程中的位置。
一是要梳理现行的经济政策,创造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可以发展。
二是改变政府主导企业的模式,通过对科学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三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在经济和政策方面都要进行鼓励,增加企业创新动力。
四是完善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服务项目,及时公布实时信息,提供服务支持,使企业在充分的“软服务”中走创新发展道路。
再次,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
经济全球化使得外国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国外,使得企业缺乏对该类技术的部署、投入和积累,造成企业技术的短板,因此,需要社会企业之间相互扶持,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认识和掌握。
另外,我国的科研院所与企业是相互独立的,研究成果在转化衔接时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通过增加产学研的合作,让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在技术发展中给予企业充分支持,将理论和应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最后,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监督、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只有这三者的关系和谐稳定,才能更好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者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逐渐重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没有形成统一观点。
目前,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界定并划分构成要素,虽然形成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思想,但对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划分还存在很多分歧。
研究内容分散、庞杂,出现理论和现实相互脱节,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依然存在异议,阻碍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措施制定和活动实施。
因此,必须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把握到位,才能更准确的评价创新能力。
另外,只有保证企业的内外因素之间平衡协调的关系,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学者们根据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划分情况,建立的指标体系存在差别。
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主要从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来源和阻碍因素、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政府作用等六个方面入手。
基于国家、地区或者行业的视角,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即强调创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也关注了创新的环境和绩效,从这些方面对企业创新进行研究。
国家统计局和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侧重技术创新的潜在资源、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活动,以这4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建立企业创新能力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分别基于企业创新内涵与特点、创新过程、投入产出以及系统等不同的视角,构建各不相同的指标体系(见表2),这些视角存在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之处。
在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时,研究者应对自己选择的视角有充分的理解,并尽可能考虑全面。
从上述可知,基于创新内涵、基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都缺少动态性和系统性,比较适合于截面研究,基于创新过程、基于系统的视角相对全面,更符合评价研究的要求,其中系统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现有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我国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晚,虽然近些面来取得很大进步,但对创新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全面统一体系标准,甚至分歧较大;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指标的划分标准存在很大差别,很难进行行业及企业间的对比;有些研究虽然能够全面考虑到时间、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但未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列出,缺少企业创新能力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及环境与企业创新相互影响的研究;忽略企业创新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使得选取的指标不科学,降低评价结果的实用价值。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创新主体对创新能力做出有效评价,进而展开创新活动。
作为研究的工具,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评价方法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并将各种评价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创新能力评价中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综合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方法,并逐渐由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向采用以一种评价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综合评价方法转变,如将层次分析法分别与熵权TOPSIS法、向量规范法、Delphi法、或Saaty1-9标度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灰度关联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等。
采用一种评价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即数据的主观性太强,在评价过程中缺乏检验,大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两种及以上的综合评价方法则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的效果,避免单一评价方法的缺陷,增加评价准确性,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总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在不断增加和替换,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评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同一企业进行评价研究,如何确定哪种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
不同的评价方法可能是互补的,但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也是相互制约的。
不同的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异,有的比较适合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如综合模糊评价法,有的则对定量指标处理更有效。
结论
随着国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者和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在创新理论、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但目前学者们对企业创新的界定还存在差异,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虽然日益多样化的研究视角、评价方法和指标给学者们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空间,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创新的内涵把握不到位,导致研究视角出现偏差;指标体系考虑欠缺,造成指标相互重叠或失去意义;越来越复杂的评价方法无法被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出现脱节,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甚至结论相反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选择研究视角时,应深刻地把握创新理论内涵,准确定位企业的现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在选择指标时,应当分别考虑定性和定量指标,尽可能减少主观性的指标;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应避免评价指标的简单加和,尽量把各类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从独立的、分散的、静止的角度转变为联系的、整体的、发展的角度,使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与未来;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掌握方法的适用性、构造原理和特点,为避免采用一种方法造成评价偏差,尽量多选择几种方法进行评价,从中选出更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考虑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总之,在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中,从理论认识到理论实践,应尽量避免每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创新 能力 及其 评价 研究 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