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 文档编号:935516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3.12KB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4单元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如:
3.5÷5=0.7
②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如:
3.5÷0.5=7
(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如:
3.5÷1=3.5
5、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
6、商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例如:
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如5.3…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5.3…3.12323…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
(如5.333…的循环节是3,4.6767…的循环节是67,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
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5.333…写作5.3;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7.4343…写作
7.43;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10.732732…写作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如有简便方法可采用“带着符号搬家”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1)确定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平移:
1.平移的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平移图形的画法:
(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或线段。
(2)将关键点或线段按所需方向平移到新位置,描出各点(或线段)。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平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平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平移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平移、对称
1.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
(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平移的格数和方向;
(3)平移,描出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1)先选好基本图案;
(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
(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整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
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
又是5的倍数。
(同时也是1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二)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最小的是6。
)
同时是3和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
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同时是
3和5的倍数,一定是15的倍数,最小的是15。
)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
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一定是3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9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它也一定是3的倍数。
㈣找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方法:
1、列乘法算式,思考:
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列除法算式,思考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
本身。
找一个数的因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
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等。
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
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关键点:
弄清楚起始状态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
㈠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
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1)割补法
(2)数方格法(3)重叠法(4)合拼法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
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二)动手做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有3条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无数条高。
垂足所在的边就是高所对应的底。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在两条平行边之间画垂线段)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
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从顶点向对边画垂线段)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在上下低之间画垂线段)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
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a=s÷hh=s÷a
补充知识点:
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是相等的。
(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因此: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2a=2s÷hh=2s÷a
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b)h÷2
a=2s÷h-bb=2s÷h-ah=2s÷(a+b)
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去尾法和进一法练习题
一、去尾法
1、一块布可以做5.8件同样的衣服,实际做了( )件。
2、一堆木料可以做8.8张写字台,实际做了( )张。
昨天,一批工人生产的零件可以组装5.6台电视机,实际组装了( )台。
3、游乐园门票2元一张,5.8元可以买多少张?
10元呢?
10.6元呢?
9.8元呢?
4、学校运回124套课桌椅,每间教室需要摆放25套,够几间教室?
二、进一法
1、一堆煤用一辆汽车2.8次可以运完,实际要运( )次。
2、山上的游客一次运完需要5.3辆客车,实际用了( )辆客车。
一间教室的地砖一天铺完需要3.6个工人,实际需要( )个工人;如果一天铺完需要3.3个工人,实际需要( )个工人。
3、妈妈榨回26千克菜油,如果5千克装一桶,需要准备多少个油桶?
如果6千克装一桶,则需要准备多少个油桶?
4、仓库里有520袋面粉,1个工人1天可以搬80袋,多少个工人1天可以搬完?
如果1个工人1天搬100袋,多少个工人1天可以搬完
75.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让我们先解答一道题,研究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情况。
例如:
某校买了23张办公桌,单价是106元,求共用了多少钱?
这道题列式为:
106×23,按照正常的计算方法,是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过程是比较繁杂的,如果利用乘法分配律,则可以使运算变得简便。
106×23=(100+6)×23
=100×23+6×23
=2300+138
=2438(元)
又如,遇到如下情况的题目,也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9×7+55×7+16×7=(29+55+16)×7
=100×7
=700
这道题里的三项都有因数7,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91.除法和减法有什么关系?
除法可以看作是连续减去相同数的减法。
被除数相当于被减数,除数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减数,连续减的最多的次数就是商,最后的差就是余数(可能是零)。
例如:
(1)35÷7=5
也就是35-7×5=0
于是35-(7+7+7+7+7)=0
所以35-7-7-7-7-7=0.
又如:
(2)97÷23=4(余5)
也就是97-23×4=5
所以97-23-23-23-23=5.
110.在求近似数时,有时使用“进一法”,有时使用“去尾法”,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进一法--在截取数的近似值时,把舍去的部分去掉后,在保留部分的末位上加1,这种截取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例如,把π=3.14159……用进一法截取到百分位时,近似值为3.15。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取进一法。
例如:
每条麻袋能装粮食75公斤,现在有1380公斤粮食,需要麻袋多少条?
解:
1380÷75=18.4(条),
或1380÷75=18(余30)。
结果得18.4条,如果按照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那么应该得18条麻袋。
如果只用18条麻袋的话,余下的30公斤粮食往哪里装呢?
根据题意,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即
1380÷75=18.4≈19(条)
答:
需要麻袋19条。
去尾法--在截取数的近似值时,把舍去的部分去掉后,所保留的数不变,这种截取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例如,把π=3.14159……用去尾法截取到千分位时的值为3.141。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取去尾法。
例如:
每件儿童衣服要用布1.2米,现有布17.6米,可以做这样的衣服多少件?
解:
17.6÷1.2=14.66……
或17.6÷1.2=14(余0.8)
结果得14.66……,如果按照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那么应该得15件。
但是做衣服的事儿,大家都明白,剩下的布虽然能做0.6件,但是不够做成一件的布,只能采取去尾法。
即
17.6÷1.2=14.66……≈14(件)
答:
可以做成这样的衣服14件。
117.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规定的?
小数乘法的法则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求出积;
(2)再看被乘数和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小数的末尾出现0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
例1:
6.49×7.5=48.675
例2:
取积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46×1.67=9.1182≈9.12
118.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规定的?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例1:
117÷36=3.25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它变成整数;
②看除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几位(位数不够时补0);
③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例2:
104.4÷7.25=14.4
(3)取商的近似值
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遇到小数除法不能除尽或所得的商的小数位数太多,但实际又不需要,可以根据要求和具体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例3:
122÷16≈7.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29.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指的是什么?
去括号的法则是: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例如;
5a+(4b-3a)-(2b+a)=5a+4b-3a-2b-a=a+2b。
添括号的法则是:
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例如:
4a-3b-2c=4a-(3b+2c);
7a+2b-5c=7a+(2b-5c)。
240.比、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60:
什么叫做化法和聚法?
怎样进行化法、聚法的教学?
化法--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叫做化法。
例如:
12米6厘米=( )厘米。
12米6厘米=1206厘米。
聚法--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变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叫做聚法。
例如:
20875千克=( )吨( )千克。
20875千克=(20)吨(875)千克。
化法是用相应的进率乘以高级单位的量数。
例如,5米=?
厘米,用进率100乘以5,就得到5米=500厘米,如果是5米70厘米=?
厘米,那么在500的基础上再加上70,得5米70厘米=570厘米。
聚法是用低级单位的量数除以相应的进率,所得的商就是高级单位的量数;如果有余数,则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量数。
根据需要,余数也可以继续除下去,把得到的小数商作为高级单位的量数。
例如,75000千克=?
吨,用进率1000去除,得到75000千克=75吨,如果是75300千克,就得到75300千克=75吨300千克;根据需要,也可以把300继续除以1000,得到75300千克=75.3吨。
由于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很多是10、100、1000的,因此,化法和聚法一般用口算就可以了。
在口算时,要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进行练习。
例如:
(1)学生容易产生漏写0的错误。
(2)学生容易产生多写0的错误。
有时,学生容易把不同的进率相互混淆,以致造成化聚错误。
例如,4.25小时误以为是4小时25分。
教学时可以对各种进率进行比较归纳。
例如,千米与米,吨与千克,千克与克,升与毫升等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小时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
如果两个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那么与它们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那么与它们相应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
308.什么叫做割补法和分割法?
割补法和分割法都是计算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也是一种思考方法。
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割补法是指:
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割下来,填补在图形的另一部分,在原来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其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旧的图形,以利于计算公式的推导。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可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梯形通过割补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圆通过割补可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等。
(1)平行四边形割补后转化为长方形:
(2)梯形割补后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分割法是指:
对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不能使用割补法,可以利用不规则图形的凹凸特点,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如:
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先将各个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总面积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这种计算不规则图形的方法,叫做分割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年级 数学 14 单元 知识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