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34620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51.87KB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全部教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
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
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
(师板书:
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
“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
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
“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天门、楚江、孤帆、日。
)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
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
诗中哪一句写了?
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
理解“至此回”。
指名读读!
(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
(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
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仅仅是绿吗?
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
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画一画?
(生板画孤帆、红日。
)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
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
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
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
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
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
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
(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
(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
(出示课件:
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
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
(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
(板书:
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
(加动作背《天门山》。
)
5.总结:
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内容解读:
本首诗出自于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
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是为了说明真正美的事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美的,不会因为形态、环境的改变而失去本真的美。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选编本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引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外,还通过优美动人的诗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与已有知识的关系: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作品,包括各种主题。
苏轼的作品之前也有接触,二年级学过《花影》,三年级学过《赠刘景文》,均是苏轼精妙的佳作;在本册的第五单元学习过刘禹锡的《望洞庭》,同是描写湖的诗篇,却表现出不同的美感;关于西湖美景的诗篇有很多,第六册时学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经典诗句;而在本单元前一课学习的课文是《三潭印月》,正是“西湖十景”之一,所以学生对西湖已经能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多重情境,感受诗文意境。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将晴雨西湖像一幅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好的感受西湖的动人,本课将设置各种情境,并相互交织,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苏轼笔下西湖的美丽。
1.图片情境——教师搜集在不同天气、不同角度下的西湖美景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2.文字情境——对诗句进行详细、生动的讲解,使诗句成为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
3.语言情境——这里主要是依靠对这首充满韵律的古诗进行诵读来创建情境,既包括老师的诵读,也包括学生的诵读。
好的语言创设的情境更能吸引注意力并产生画面感。
这三种情境不是单独设置,在授课过程中是互相辅助、交织进行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在图片的帮助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挥想象,走入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5.感受诗中语言文字之美,积累喜欢的词语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前两句精妙的对比手法并体会后两句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由《三潭印月》到“初晴后雨”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潭印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里的景色吗?
(预设:
生答西湖)
2.看来西湖的美景在大家的脑海里印象深刻,大家还知道西湖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吗?
(预设:
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塔等,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呈现西湖美景的图片。
)
3.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杭州西湖真是风景如画呀,难怪古往今来会有这么多描绘、赞颂西湖美景的佳作流传下来。
在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这位诗人大家之前也学过他的作品,他就是苏轼。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留下许多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着“西湖绝唱”之称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苏轼是怎么描绘西湖美景的。
二、理解诗题,把握诗眼。
1.(课件呈现古诗)请大家把这首古诗的题目读两遍。
相机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预设:
生先自由读两遍,再请三四个同学读,可能会存在断句问题。
)
2.大家读得的都很用心,谁能告诉我在这个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呢?
(预设:
生1:
我感受到天气变化,“初晴后雨”表明开始时晴天,后来下雨了。
)
相机板书:
在“初晴后雨”下划线,注明天气变化
非常棒,你从诗题中读出来天气是由晴转雨,谁还有其他发现?
(预设:
生2:
从“饮”字可以看出来诗人可能在喝些东西,可能是酒,也可能是茶)
相机板书:
在“饮”下画圈,注释饮酒。
很有想象力,苏轼可能是在饮茶,也可能是在饮酒。
苏轼和李白一样,都是酒仙,特别喜欢饮酒,所以这里人们一般认为苏轼在和朋友一起饮酒。
那么还有没有告诉我,“湖上”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
生3:
这个湖应该就是西湖吧。
)
相机板书:
“湖”下画三角符号,标明西湖。
这个“湖”确实就是西湖,现在天气、地点、事件和人物都知道了,大家能不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
指名三、四名同学回答)
总结:
从诗题上我们能看出,诗人和朋友一起在西湖之上泛舟饮酒,经历了天气从晴到雨的变化。
三、初读品韵,感受诗的音韵美和语义美。
1.苏轼是怎样来描绘西湖这“初晴后雨”的美?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
(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并询问哪些字词比较难,潋滟、空濛、亦)
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些词语。
1潋滟(liànyàn):
课件呈现拼音及词义。
提示都是前鼻音,韵脚一致,都与水有关,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先指读,再跟读,读完词语之后再读所在的诗句。
)
2空濛:
课件呈现词义。
提示都是后鼻音,韵脚一致,形容水雾迷蒙的样子。
(读法同上)
潋滟和空濛两个词都是叠韵词,不仅语义美得具有画面感,而且读起来顺畅动人。
③亦(yì):
课件呈现拼音及词义,提示亦表示“也”的意思,读法同上。
3.试试把整首诗连起来读。
①指名一位同学读。
②课件播放范读。
(提示学生认真听范读的停顿、轻重和徐急)
③PPT上呈现诗文节奏4—3,并标明短停顿和长停顿,教师范读。
④随机三位同学读。
(同学互评)
⑤全班按照节奏齐读。
四、精读解意,品味诗的意境美。
过渡:
大家读的诗真是越来越好听了,听得我都陶醉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理解诗意,看看苏轼笔下“初晴后雨”的西湖究竟美在哪里。
1.欣赏西湖晴天的明丽——水光潋滟晴方好
①(课件出示第一句)齐读,然后请同学说说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生:
这句中有“晴”,所以描绘的是初晴的景象。
)
相机板书:
初晴
②那么初晴时西湖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
生:
水光潋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相机板书:
水光潋滟
③(课件呈现水光潋滟的西湖图片)水光潋滟的湖面真的是好美呀!
同学们还能想到其他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吗?
(预设:
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碧波荡漾)
4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思绪旅行,来感受这水光潋滟的西湖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西湖—古筝佛赞》)
教师旁白:
在一个春日的下午,诗人和好友一起在西湖上泛舟饮酒,微风带来了阵阵花香,像是杜鹃花,又像是月季花,岸边的拂柳不时随风摆动,湖面碧水荡漾、波光粼粼。
诗人不由得吟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
⑤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他有什么感受,用诗中词是怎样形容的。
(预设:
生:
“好”。
)
相机板书:
好。
⑥诗人用一个“好”字来表达对晴天西湖美丽的赞赏,咱们来一起读一下这句诗,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这个“好”。
(齐读三遍,再请同学单独读)
2.感受西湖雨天的秀美——山色空濛雨亦奇
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是明丽动人呀,正在诗人陶醉之时,湖面上不知不觉下起了雨,眼前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①(课件播放西湖雨天的图片,后呈现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请学生齐读一遍。
相机板书:
后雨
②诗人眼中的雨中西湖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
生:
山色空濛,就是水雾迷蒙的样子)
相机板书:
山色空濛
③为什山色是空濛的呢,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预设:
生:
下雨的时候空气中形成水雾,山在湖的周围比较远,可能看不清楚,所以是山色空濛。
教师可引导提示)
④说得真好,刚才我带大家思绪旅行去看了看水光潋滟的西湖,现在想请同学为我们说说你想象中的西湖雨天山色空濛的样子,想想诗句背后还会有怎样的一番景色,让大家感受一样西湖雨天的美丽。
(播放音乐《渔舟唱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两到三位同学。
)
教师预备旁白:
西湖之上下起雨来,空气变得湿润起来,丝丝凉意透过衣衫沁入皮肤,精神也更加清爽了,雨水落在湖面上溅起圈圈涟漪,湖边的青山在雨中显得迷蒙苍茫,若隐若现,甚是可爱。
(若学生说得已经足够动人,教师则不必再赘述,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
)
5面对这“山色空濛”的西湖,苏轼又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
生:
“奇”)
相机板书:
奇
6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怪吗?
(预设:
生:
奇妙)
7有一点我想问一下大家,前面说“晴方好”,这里说“雨亦奇”,苏轼究竟是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
(预设:
生:
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苏轼都喜欢,“亦”就是也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苏轼既喜欢晴天的西湖,又喜欢雨天的西湖。
)
3.感受西子喻西湖的别致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这么美,如果让你来写一个比喻句来表现西湖的美,你会怎么样比喻呀。
(预设:
镜子、月亮、画等,教师相机板书,又引出其他文人用来比喻西湖的句子)
②你们的比喻真美,我们来看看苏轼是怎么来比喻西湖的。
(课件呈现三四句诗文)请同学齐读。
③谁能告诉我苏轼把西湖比喻成什么?
(预设:
西子)
相机板书:
西子
④大家了解西子吗?
谁能说说。
(预设:
生:
西子就是西施,是古代的美人。
课件展示西施的图片,教师酌情补充: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沉鱼之貌”。
)
⑤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西子的美?
(预设:
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机板书:
淡妆浓抹
⑥理解“淡妆浓抹”的意思。
淡妆:
素净之美;浓抹:
明艳之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即形容西子不管做什么样的装束都很美。
⑦西子的淡妆浓抹之美和西湖的晴雨之美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生1:
西子的淡妆就像是雨天的西湖的秀美;而浓妆的明艳就像是西湖晴天的明丽。
生2:
诗人既表达了西子的淡妆浓抹之美,又表达了西湖的晴雨之美。
)
⑧大家总结得真好,诗人用的这种方法也叫作类比,所以这里的总相宜不仅指西子的淡妆浓抹,还指
(预设:
生:
西湖的晴雨之美)
相机板书:
总相宜
⑨这句诗后来成为千古绝唱,从此之后,西湖有了一个美丽的别称——西子湖。
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诗,感受一下西子湖的美丽。
五、诵读小结,回忆拓展。
1.再次描绘诗意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再次翻译整首诗。
(两到三位同学。
)
2.诵读巩固
刚刚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感受了作者带给我们的画面美,大家肯定有了更好的体会了,读起来肯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自由读(三到五遍)——指名读(四人)——齐读(三遍)
3.回忆迁移
①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我们在三年级也学过一首,大家还记得吗?
(预设:
指名背诵,教师起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这首诗中描绘的是西湖的什么景色?
(预设:
荷花)
4.作业
①基础性作业:
会认会写“亦”,能够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拓展性作业:
搜集苏轼的另一首写西湖的诗作《望湖楼醉书》(其一),自学理解其意,并多朗诵几遍,下次课展示。
板书设计:
总相宜
好奇
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 洞庭 / 山水色,白银 / 盘里 /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课后反思: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
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
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
“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
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
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
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外出旅游过吧?
说说你都去过哪?
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那真是个美丽的地方,这么美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去看看)(你觉得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先请大家欣赏(西沙群岛的风景图片)
师:
同学们看,这迷人的风光,美丽的小岛,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师:
对,这就是的西沙群岛。
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
师:
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版图。
师:
这是北京,这是海南岛,这是南海海域,在海南岛东南330公里的海域内,有一群岛屿,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想不想去畅游一番?
我们的“西沙群岛一日游”活动现在开始,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西沙群岛。
2、板书:
富饶(ráo)的西沙群岛。
(提前板书)
师:
“饶(ráo)”字是翘舌音,谁能把它读好?
师:
齐读课题。
师:
富饶是什么意思?
师:
就是指物产多,财富多。
二、检查预习
过渡:
在通往西少群岛的路上,老师设立了3个关卡,看你是不是能通过。
1.第一关,出示生字词
富饶岛屿山崖海参
学习多音字“参”
威武产卵栖息鸟粪
强调栖息的读音。
指导书写威武(这个词语既要求我们会认,还要会写呢!
请你仔细观察,它们什么结构你觉得哪个地方要给大家提个醒。
武松退场不要插把刀,我们不但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呢。
外面舒展,内要紧凑。
范写、练写、点评、再写。
)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成群结队各种各样飘飘摇摇千奇百怪
渔业工人四脚朝天祖祖辈辈懒洋洋
指名分行读齐读
2、第二关,通过预习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可以用文中的词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部编 三年级 上册 第六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