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docx
- 文档编号:934474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127.69KB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学期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及目的要求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
(一)、整理与复习
(二)、总复习
二、班级情况分析
我校螺城地区唯一的一所完小,外来工子女约占三分之二,学生的流动面较大,本班从二下接班到上学期,合计变动32个学生,但仍然保留55个,多数插班生学习基础较差,原因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他们随爷爷奶奶生活,缺乏学习帮助和监督,且多数学生所学的教材为人教版,与我们的北师大版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因此教学的着力点是新插班生的思想转化教育工作和知识补差工作。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调
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做好
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7、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进度:
(附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完成情况
行政检查
一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5
二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5
三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5
四
认识图形
5
五
认识图形
5
六
小数乘法
5
七
小数乘法
5
八
小数乘法
5
九
小数乘法,观察物体
5
十
观察物体、小数除法
5
十一
小数除法
5
十二
小数除法
5
十三
小数除法,
5
十四
游戏公平
5
十五
认识方程
5
十六
认识方程
5
十七
认识方程
5
十八
期末总复习
5
十九
期末总复习
5
二十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5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已学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万以内的加减与混合运算
三年级下册:
元、角、分与小数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数意义的认识;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后续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
小数的乘除法运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二、本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教学时数:
11课时
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共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法(第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利用知识迁移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互化。
4、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新授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数呢?
生:
整数、分数、小数。
师:
我们今天要进一步研究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小数。
想一想:
你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
生1:
测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42米。
生2:
测量体重时,我的体重是25.5千克。
生3:
去菜场买菜时,电子秤上常用小数来表示菜的质量以及价钱。
生4:
我跑50米只用了8.55秒。
……
师:
你们说的很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页,看看书上的一些图片,说一说这些小数所表示的意思。
二、动手操作,组织探索
1、小数的意义。
师:
你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吗?
动手分一分,并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然后与同伴相互交流。
学生展示:
师:
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看成“1”,涂色部分可以表示为
,也可以表示为0.1。
比较一下“1”和“0.1”的大小,“1”中有几个0.1?
生:
1比0.1大,“1”中有10个0.1。
师:
你能在这个正方形中涂出它的,并用小数表示出来吗?
试一试。
生1:
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可以表示为
,也可以表示为0.1.其中的3份表示为
,用小数表示就是0.3。
师:
同学们真聪明!
那么,你们能在这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01”吗?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生:
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涂上红色,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就是1/100,用小数表示就是0.01。
师:
其中59份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
,也可以是0.59。
师:
同学们推想一下
,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生1:
表示的是把一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1000分,其中的一份,应该是0.001
生2:
是一位小数,
是两位小数,那么
一定是三位小数。
生3:
老师,我有个问题,那0.17表示什么呢?
生4:
我知道!
0.17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7份。
(其他学生表示赞同)
师:
你能试着提几个这样的问题吗?
生1:
7.17中左边的7表示什么?
右边的7表示什么?
生2:
左边的7在个位上,表示7个1;右边的7在百分位上,表示7个百分之一。
生3:
左边的7表示7个1,右边的7表示7个0.01。
生4: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
0.8中有几个0.1?
0.25中有几个0.01?
生5:
0.8中有8个0.1;0.25中有25个0.01。
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和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
你能举几个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的小数吗?
并
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你发现什么?
(同桌练习,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1:
表示十分之几的都是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都是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都是三位小数……
生2:
我也是这种看法。
我还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平均分成100份,就能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就是平均分成1000份,就能写成三位小数……[
师:
说的真好!
看来你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好同学。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觉得你对小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1:
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2:
小数是分数的另外一种形式。
生3:
我有个一个疑问:
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那么其它的分数能否也用小数来表示呢?
2、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
3、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整数单位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
位
……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
十
分
位
百
分
位
千分位
……
计
数
单
位
……
万
千
百
十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
小数的计数单位:
一位小数是0.1,两位小数是0.01,三位小数是0.001……
三、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4页填一填
2、涂一涂
师:
同学们手里有很多正方形,其中有的平均分成10份,有的平均分成100份,现在我说一个小数,你能在相关的正方形上涂色来表示这个小数吗?
试一试,1.07
生:
我在1个没有格子的正方形上涂了色,表示1,再在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上涂上7小格,表示0.01,合起来就是1.07。
3、出示计数器:
拨一拨
师:
这里有一个同学们熟悉的计数器,仔细观察一下,与以往计数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
有一个小数点。
师:
我在不同的数位上都拨上3个珠子,谁能读一读这个数,在小组内说一说每个“3”各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
生1:
应读作三十三点三三三
师:
每个三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回答)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读的时候按顺序读出数字;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就是十分位,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就是百分位……。
请看第5页的数位顺序表,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同伴说一说。
师:
完成课本中的“试一试”,,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计数器上表示的小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五、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第6页第2、5题
2、家庭作业:
课本第6页第1、3、4题。
(直接填在课本上)
同步练《小数的意义》第1课时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课
一、基础知识
1、填空题:
(1)0.67读作:
()二十点零七写作:
()
(2)0.075读作:
()二点零七写作:
()
(3)0.4里面有()个0.1,17个0.01是()。
(4)一个小数,整数部分是100,十分位上是8,百分位上是9,这个小数写作()
2、对号入座。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0.064里面有()个千分之一。
A、64B、640C、6400D、64000
(2)100个0.001是()
A、0.00100B、0.010C、0.1D、100
(3)1个百分之一再增加()个百分之一等于1。
A、9B、10C、90D、99
(4)小数的最大计数单位是()
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D、没有
(5)小数最大计数单位是()
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D、没有
3、在括号里填上行当的分数或小数。
0.8=()0.008=()0.0029=()
=()
=()
=()
二、综合练习
4、错题分析。
(1)小数都比1小。
()
(2)0.54里面有4个0.01。
()
(3)2.7读作:
二点7。
()
5、小红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丢了,结果读成五万零五。
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有一
个零,原来的小数应是多少?
6、小数的整数部分是最小的自然数,千分位和百分位上都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各位
上是0,这个数是多少?
三、拓展提高
7、用0、2、5、8和小数点组成符合条件的小数。
(1)组成一个零也不读的小数:
()
(2)组成只读一个零的两位小数:
()
(3)组成一个小于1的三位小数:
()
(4)组成一个大于8的三位小数:
()
四、总结全课(略)。
五、布置作家庭作业:
同步练《小数的意义》第2课时
【教后记】
第3课时测量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的“测量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
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点:
1、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测量桌子的长、宽、高的记录。
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发现单位不统一。
教师:
这样有什么不好?
怎么办?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全部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据,便与比较。
二、分组测量
1、注意:
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教师在学生进行测量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2、学生测量后思考一下问题:
(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6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6米”。
(4)教室门2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学生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统一认识。
用米作单位时,当测量物体不足一米是,可以用小数表示;或者测量物体在不足整米数时,多出的部分用小数表示。
1米=100厘米,26厘米也就是
米,可以表示成0.26米。
2米1分米中,2米作整数部分,1分米是0.1米,2米+0.1米=2.1米,所以2米1分米=2.1米。
3、小结。
说一说怎样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三、活动拓展
1、第8页“试一试”第1题和第2题。
第一题:
一种军舰鸟,翼长2米1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
体重约1千克500克,用小数怎样表示?
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
指名板演。
113克=()千克
1千克500克=()千克
2米1分米=()米
为什么?
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
你是怎样想的?
第2题:
用小数表示下图的测量结果。
(1)让学生说一说读数。
(2)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3)集体订正。
2、课堂练习:
第8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说一说单位换算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补充练习(略)
2、家庭作业:
同步练《测量活动》
【教后记】
第4课时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第9-11页“比大小”。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通过比较大小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
4、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郑强9.87分,李明9.90分)
1、小组讨论:
9.87分和9.90分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
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
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90分比9.87分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张华的得分是9.96分,李明9.90分,他们的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也相同,就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96分比9.90分大。
2、把郑强、李明和张华这三名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
“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
”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李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
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2、5题。
2、家庭作业:
补充练习(略)
【教后记】
第5课时比大小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重、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探索小数的性质
1、比一比。
师:
0.2元和0.20元那个大?
2、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用实际情境说明两个小数的相等,如0.2元表示2角,0.20元表示2角0分,显然二者是相等的。
3、归纳概括出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得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二、练一练:
第6题:
写出在指定的两个数之间的三个不同的小数。
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第7题:
方格里只填一个数字,答案是多样的,鼓励学生填出多种答案,但不要求所有同学填出所有答案。
五、布置家庭作业:
同步练《比大小》
【教后记】
第6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复习
1、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
练习要求:
(1)根据小数点的位置,说出各数位的名称;
(2)写出这个小数;
(3)读一读这个小数,并说出小数的读法;
(4)说一说这个小数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看图写数。
1
0
(1)
分数()
分数()
分数()
小数()
小数()
小数()
(2)
小数()
分数()
3、填一填
(1)0.5就是
,表示()个
。
(2)0.24就是
,表示()个
。
(3)0.125就是
,表示()个
。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12页第1题:
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2、课本第12页第2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3、课本第12页第3题:
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4、课本第12页第4题:
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5、课本第13页第5题:
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6、课本第13页数学游戏: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二、布置家庭作业:
补充练习(略)
【教后记】
第7课时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具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超市购物情境,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
师:
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
酸奶1盒1.25元,饼干1盒2.41元,合计2件,合计3.66元。
(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交款、应交、实收、找零。
)
3、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板书课题:
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第八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