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专题一学生用1.docx
- 文档编号:933642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21.78KB
名师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专题一学生用1.docx
《名师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专题一学生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专题一学生用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专题一学生用1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名师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变化
1.物质组成、分类中的“4个标准”、“4个误区”
(1)“4个标准”——标准不同、类别不同
①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③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
④溶液、浊液和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2)“4个误区”
①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由12C和14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②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
NaHSO4、CuSO4、NH4Cl溶液呈酸性,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但这些物质均属于盐。
③误认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分别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相对应。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④误认为结晶水合物一定是混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如CH2—CH2,n值不确定,是混合物)。
2.牢记胶体知识6个关键点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nm)。
(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5)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
胶体与溶液一样呈电中性。
(6)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3.全面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有新物质生成是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都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角度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无能量变化。
题组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我国科学家预言的T碳(四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四面体分别取代金刚石结构中所有碳原子,如图)最近在实验室成功合成。
T碳属于( )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D.单质
2.下表对各组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液氧、空气、
Cl2、铜丝
H2CO3、H2O、
H2SO4、HNO3
NaCl溶液、盐酸、
CuSO4·5H2O
NH3、NaOH、
BaSO4固体
分类标准
单质
酸
混合物
电解质
不属于该类的物质
空气
H2O
盐酸
BaSO4
题组二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3.关于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外观上无法区分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B.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Fe(OH)3胶体电泳的实验中,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证明Fe(OH)3胶体带正电
D.将碳酸钙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
4.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B.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
C.从颜色上无法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D.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质相对比较稳定
题组三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5.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平行光照射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B.紫外线照射下,液态蛋白质凝固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D.铝遇到冷的浓硝酸发生钝化
6.下列过程均有沉淀生成,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B.两种不同品牌的墨水混合
C.向饱和BaSO4溶液中加入浓BaCl2溶液D.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名师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1.(2019·浙江选考)下列属于碱的是( )
A.C2H5OH B.Na2CO3C.Ca(OH)2D.Cu2(OH)2CO3
2.(2019·天津高考)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
C.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D.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
3.(2014·全国卷Ⅱ)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7·全国卷Ⅲ)PM2.5是指微粒直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2015·全国卷Ⅱ)Fe(OH)3胶体呈红褐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C.(2017·天津高考)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电泳
D.(2016·浙江高考)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2+、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是纳米铁粉对重金属离子较强的物理吸附
考点二 传统文化与STSE
1.化学与资源开发
(1)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①常规能源:
煤、石油和天然气。
②新能源:
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
(2)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①石油的分馏:
物理变化,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②石油的裂化:
化学变化,获得更多轻质油,特别是汽油。
③石油的裂解:
化学变化,获得短链气态烃,如乙烯、丙烯、甲烷等。
④煤的干馏:
化学变化,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
⑤煤的气化:
化学变化,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主要反应是C+H2O(g)
CO+H2。
⑥煤的液化:
化学变化,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2.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
“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
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3.化学与环境保护
(1)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原则是原子利用率为100%。
(2)环境污染
污染名称
主要污染物及形成原理
PM2.5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雾霾
SO2、NOx和可吸入颗粒物与雾气结合的混合物。
酸雨
SO2、NOx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2NO+O2===2NO2,3NO2+H2O===2HNO3+NO。
光化学
烟雾
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光照条件下生成复杂的污染物。
臭氧空洞
NOx、氟氯代烷等与臭氧发生作用,导致了臭氧层的损耗。
水体污染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可引起“水华”或“赤潮”。
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CO2气体的大量增加,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白色污染
各种废弃塑料制品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
4.化学与常见材料
材料
组成或性质
天然纤维
棉、麻
富含多糖纤维素,只含C、H、O三种元素。
蚕丝、羊毛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可水解。
人造纤维
将天然纤维(木材、甘蔗渣)经过化学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产品。
合成纤维
以石油、煤、天然气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加工制得单体,单体经聚合反应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六大纶。
硅材料
晶体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合金材料
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题组一 化学与传统文化
1.《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结晶C.蒸发D.过滤
2.《抱朴子·金丹》中有如下描述:
“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或以硫黄覆之,亦复得”。
对此段话的理解中肯定错误的是( )
A.“草木烧之即烬”的烬含有K2CO3B.“丹砂烧之”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该过程的“积变”是分解反应D.丹砂可能是HgS
[名师点拨]
巧解传统文化试题的思维流程
题组二 化学与STSE
3.(2020·山东模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尾气污染B.化妆品中添加甘油可以起到保湿作用
C.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不能用于导电材料D.葡萄与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在一起可以保鲜
4.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应提倡的是( )
A.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能减少酸雨的产生B.加大化肥、农药使用,提高粮食产量
C.将塑料焚烧处理,减轻白色污染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5.化学与生活、材料和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沟油可以用来制造肥皂或者生产生物柴油
B.为使水果保鲜,可在水果箱内放入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硅藻土
C.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D.酸雨以及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无关
1.(2019·全国卷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2.(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3.(2019·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4.(2017·全国卷Ⅲ改编)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是对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考点三 规范使用化学用语
1.规范化学用语中的“1图”、“7式”、“2模型”
1
图
结构示意图
S2-:
; Al3+:
7
式
电子式
结构式
CO2:
O===C===O;HClO:
H—O—Cl
结构简式
乙烯:
CH2===CH2;乙酸:
CH3COOH
分子式、化学式
臭氧:
O3;明矾:
KAl(SO4)2·12H2O
离子方程式
NH
水解:
NH
+H2ONH3·H2O+H+
键线式
2
模
型
球棍模型
丙烷:
空间充填模型
乙烯:
2.警惕化学用语常见的3类易错点
(1)书写电子式时的易错点
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
2s22p6B.四氯化碳的空间充填模型:
C.氮气的电子式:
D.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CO2的电子式:
B.乙炔的结构式:
CH≡CH
C.CH4的空间充填模型:
D.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3.有关化学用语表达,下列正确的是( )
A.CS2的空间充填模型:
B.Ca2+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
C.乙烯的结构简式:
CH2CH2D.氮原子最外层轨道表示式
[名师点拨]
书写电子式的一般思路
1.(2019·浙江选考)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电子式
B.丁烷的球棍模型:
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D.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
C
2.(2018·浙江选考)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Na+结构示意图:
B.乙烷的空间充填模型:
C.乙醛的结构简式CH3CHOD.氯化钙的电子式
3.(2019·江苏高考改编)反应NH4Cl+NaNO2===NaCl+N2↑+2H2O放热且产生气体,可用于冬天石油开采。
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
ClB.N2的结构式:
C.Na+的结构示意图:
D.H2O的电子式:
[专题全面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锌修饰的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可一步转化为乙酸。
CH4、CO2和CH3COOH均属于( )
A.有机物 B.共价化合物
C.电解质D.离子化合物
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B.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C.人类超量碳排放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3.最近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强度是钢60倍的碳纳米管新材料。
有关该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材料B.与
C互为同位素
C.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D.是一种新型高分子化合物
4.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
“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
宜外用,勿服”。
“鼻冲水”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A.醋B.氢氟酸
C.氨水D.稀硫酸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6.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煤经过气化、液化和干馏等化学变化过程,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
D.氮氧化物受紫外线照射后与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作用后形成光化学烟雾
7.《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酸钙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B.改燃煤为燃气,可以减少废气中S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发泡塑料饭盒适用于微波炉加热食品,不适于盛放含油较多的食品
9.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鲜花运输途中需喷洒高锰酸钾稀溶液,主要是为鲜花补充钾肥
B.草莓棚中使用的“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相同
D.《本草纲目》记载的“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的实验方法可用来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10.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均具有丁达尔效应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汽车尾气中由于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会造成光化学烟雾
D.脂肪、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CO2分子的电子式:
C.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表达式:
D.CO2分子的空间充填模型:
12.美国科学家用某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C60制成了“纳米车”(如图所示),每辆“纳米车”是由一个有机分子和4个C60分子构成。
“纳米车”可以用来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用肉眼可以清晰地看到“纳米车”的运动
B.“纳米车”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C60与12C是同位素
13.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由氮的氧化物和烃类等一次污染物,与它们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组成。
光化学烟雾导致眼睛及粘膜受刺激,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使人头痛、呕吐,甚至死亡。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化学烟雾的分散剂为空气
B.NO2为酸性氧化物
C.O2转化成O3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D.汽车节能减排措施可以缓解光化学烟雾带来的污染
14.纵观古今,化学与环境、材料、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B.刚玉、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
“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味酸”D.疫苗未冷藏储运而失效,这与蛋白质变性有关
1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中叙述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使用
《周礼》:
“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蔡伦造纸用此“灰”溶于水沤浸树皮脱胶。
“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B
鉴别
《新修本草》:
硝石“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用于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
利用焰色试验
C
浸出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D
性质
《本草纲目》:
“(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机诸药者”。
利用KNO3的氧化性
[加练题]
1.用化学用语表示NH3+HCl===NH4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
2.《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2019年2月14日举行了第十场比赛,即收官之战,精彩纷呈,体现了中国诗词博大精深,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有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成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B.“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4.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
A.CuSO4·5H2OB.FeSO4·7H2O
C.ZnSO4·7H2OD.KAl(SO4)2·12H2O
5.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使原料中所有的原子全部转化到产品中,实现“零排放”。
下列反应符合绿色化学这一特点的是( )
A.工业冶炼 Fe2O3+3CO
2Fe+3CO2
B.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CaO+H2O===Ca(OH)2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D.实验室制取氢气 Zn+H2SO4===ZnSO4+H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名师 解读 普通 高中化学 课程标准 专题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