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 讲义.docx
- 文档编号:933630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57.81KB
心理学史 讲义.docx
《心理学史 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 讲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讲义
第一章 古代前期西方的心理学观念
1.人类的知识体系是缓慢地逐渐地分化的:
最初,所有知识都包括在哲学里面。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新的科学发现得不断涌现,各门学科先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最先分化出来的是研究不那么复杂的现象的学科,如力学,天文学。
2.心理现象比生物现象更复杂,所以从哲学中分出来最晚,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取得独立地位。
3.哲学史从古希腊开始,所以心理学史也从古希腊开始。
公元前八——六世纪
4.古希腊人信奉万物有灵论,认为世界是原来就有的,并不是谁创造的。
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有神主宰着,但这些神不是全知全能的。
不过神的知识比人高,人可以祈求神的援助。
5.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乐的永生。
秘教之中阿尔阜斯秘教影响最大
第一节 从米利都学派到埃利亚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士:
米利都学派从泰勒士开始,他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泰勒士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万物由水生成,消灭后复归为水。
他认为灵魂是水造成的。
2.阿那克西曼德:
他是泰勒士的学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无限者指无定形的物质。
由无限者分出两种互相对立的物质:
热与冷。
热的在外,冷的在内,不断旋转,于是形成万物。
他模糊地猜测到世界是发展成的,生物有进化而来这些事。
是具有进化论思想的人。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毕达哥拉斯:
他认为,自然现象的基础不是物质的始源,而是数及其关系。
数构成了宇宙的“秩序”——社会“秩序”的原型。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2.简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论。
答:
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理性在脑,智慧也在脑,情欲在心脏。
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
只有人三者齐备,三者中只有理性是不死的。
3.毕达哥拉斯由实验发现了乐器的弦长与音高的关系,能奏出和美旋律的弦长之比是整数的,这是听觉心理学的一个发现。
三.爱弗斯学派与埃利亚学派
爱弗斯学派是古代西方辩证法思想的代表;埃利亚学派是古代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代表。
两派是对立的。
1.赫拉克利特:
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因为火永远在变化,所以他以火代表万物的根源;万物由火生成,复归于火。
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的身体是土,而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
2.巴门尼德:
认为只有思维.逻辑.才能达到真理,感官经验是虚妄的;存在的是可思维的东西,不可思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 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
一.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将世界是变的与不变的两种思想结合起来,认为,多样的变化的万物是由四种不变的物质,即他所谓的四根组成。
四根是土.水.火.空气。
他认为土.水.火.空气是不能自动组成的,必须另有物使之运动。
他称这种物为爱,憎。
爱使四根结合,憎使四根分离,由此生成万物。
2.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由四根构成。
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血液主要是火根;思维是血液的作用。
3.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构造;各人心理的不同是因为四根的配合比例的不同。
他认为,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
这可以说是后来气质与神经类型说的萌芽
4.恩培多克勒有生物进化的初步思想。
他认为世界先只有未分化的生质,后来才逐渐分化。
二.安那克萨哥拉
恩培多克勒认为,一切物由土.水.火.空气四根配合而成。
安那克萨哥拉则认为四根本来就是混合物。
世界是数目无限的小体(微种子),每个小体都含有世界一切相反的性质。
如冷与热.干与湿.明与暗等。
对于物体由于小体的比例的多少变异而产生的变化,他认为是“努斯”(即心)推动的结果。
努斯是极精细的流质,如空气。
遍布于宇宙中。
三.德谟克利特
1.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挥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世界只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它的数目无限。
无数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朝一切方向运动,因撞触而生成世界万物。
物与物间由于所含的原子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和排列的不同而不同。
人死时,灵魂原子完全分散,所以不存在不死的灵魂。
灵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别集中于感官.脑.心脏和肝脏。
脑是思想的器官,心脏是意气的器官,肝脏是欲望的器官。
2.,德谟克利特认为,客观上只有原子与虚空;颜色.滋味.冷热等感官都是主观的。
第三节 古希腊医学中的心理学观念
一.阿尔克迈翁
1.阿尔克迈翁是西方第一个从事动物解剖的人;他发现了视神经和中耳管。
2.阿尔克迈翁认为脑是感觉和思维的器官。
二.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
1.他认为,一切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与神无关。
2.他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
3.四液说:
希波克拉底将四根说系统化。
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生于脑(水根),黄胆汁生于肝(空气),黑胆汁生于胃(土根),血液生于心(火根)。
正是这四种液体“形成了人体的性质”。
羊癫风是由于脑失去了粘液
4.希波克拉底在《论水.空气和地域》一书中,论述了地理环境,气候等决定人的体质和民族的心理特性。
第四节 智者的兴起
一.普罗塔哥拉—智者
1.普罗塔哥拉是第一个“智者”,
2.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
3.普罗泰哥拉认为,人不是生来就好或坏的,人人都可以教育成为好公民。
二.苏格拉底—智者
1.苏格拉底是普罗塔哥拉的后背,也被雅典人称为智者
2.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以承认人的精神本原和自然界本原为出发点。
3.道德只是少数杰出人物所具有。
他认为贵族是真正道德的体现者。
4.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法是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
这个最后定义,苏格拉底认为是表现这个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人会同意的。
亚里士多德称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为“归纳的论证”。
苏格拉底自己称这个方法为“产婆术”,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
第五节 柏拉图
一.简述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灵魂三级论
1.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王者和执政者,第二等级是武士(军人),第三等级是农民.商人和手工艺人,是物质需要的供应者,奴隶在外。
第二.第三阶级要服从第一级的命令,各阶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这样国家才成为正义的国家。
2.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等,并与他的“理想国”的等级相应。
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
理性位于头部,意气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横膈膜与脐之间。
理性用意气控制欲望,犹如哲学家用武士控制平民一样。
灵魂三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人就成为正义的人。
二.伊迭耶与知识即回忆说
1.伊迭耶: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学说”,认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这些事物存在。
他将这些普遍性称为伊迭耶,一般译为理念,意为形式。
2.因为只有对伊迭耶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回忆。
这就是他的知识即回忆说。
第六节 亚里士多德
一.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1.亚里士多德他把灵魂分为三等:
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人则有理性的灵魂;
2.从植物到人,灵魂的等级越来越高。
高级灵魂包括低级灵魂的功能。
3.这三级灵魂是从世界开始就有的。
生物的种和属是不变的。
二.共同感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不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还有执行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上,抽象思维以下的中间功能的“共同感官”。
它感知“共同的感觉对象”,如运动.静止.数目.形状.大小.时间长短等。
他认为共同感官位于人的心脏区域。
三.心理功能的两分法
亚里士多德区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和动求两大类功能。
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和动作等过程。
四.对心理器官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的器官是心脏而不是脑。
第二章 古代后期中世纪西方的心理学观念
第一节古代后期的心理学见解
一.怀疑学派
1.皮朗是怀疑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达到心神恬静。
要达到恬静,必须默于不可知,安于不可知,对一切事物不下断语。
2.埃奈西德穆也怀疑因果律,认为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不可知。
他可以说是近代休谟的前驱。
二.伊壁鸠鲁学派
1.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后期唯物主义路线的代表人物。
在雅典创办哲学学校。
取名“花园”,后来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中心。
2.伊壁鸠鲁相信人人平等;他悟到真正的恬静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3.简述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⑴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在虚空中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原子的各种不同结合来解释。
⑵他把物体和组成物体的原子加以区分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不变的;原子具有“完整性”,即坚固性,因为原子不可能再分解。
⑶他认为原子具有各种极不相同的形态,这就是自然现象无限丰富,变化多端的原因。
4伊壁鸠鲁认为,思维依赖于感觉。
他毫不怀疑认识客观真理的可能性。
因为人有心智与灵魂。
5.伊壁鸠鲁认为,心智有两种作用,一是自动的,一是有意的。
6.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认为,一切感觉都伴随有痛苦或快乐的感情。
痛苦是因为人体中原有的安排适当的原子被扰乱,快乐是因为这种安排的恢复或得到新的平衡。
在他看来,生活的目的就是快乐。
而享乐就是没有痛苦。
7.卢克莱修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诗人,长诗《物性论》。
以宣传伊壁鸠鲁主义。
三.斯多葛学派
1.斯多葛学派由芝诺在雅典创立。
2.人应该服从理性。
一切事变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现,都是前定的,因此人应该听天由命,顺受一切。
主张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后来终于成为没落统治阶级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节 古代后期西方医学与有关心理学的生理基础知识
一.格林
1.格林是一个近乎自然神论者,并有目的论的思想。
他认为。
世界除了开始与神有关外,其后与神没有什么关系。
格林信奉目的论,认为人体的结构如此巧妙,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2.格林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并对脑的构造有进一步的认识。
3.格林认为心理的功能有两类:
一是理性灵魂的功能包括外部功能。
二是非理性灵魂的功能。
4.格林在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
从他开始,脑作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渐被巩固下来。
第三节 基督教约束下的心理学观念
一.最有影响的教父:
奥古斯丁
1.他认为,人和世界是有人格的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原罪”遗留给全人类,使每个人生来就是罪恶的,需要赎罪。
只有“全能的上帝的奇妙的恩赐”才能使人得救,而教会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离开教会,人就不能得救。
他的结论是:
教会权利必须大于世俗权力,教会必须统治世界。
2.奥古斯丁信奉二元论的心理学。
认为,对“心”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质的。
“身”是物的,是占空间的。
3.心与身的关系:
奥古斯丁认为,人是灵魂与身体的结合。
灵魂能指挥身体的一切活动;身体的生长依赖灵魂;感觉也是灵魂的功能。
他的身心二元论是心身交感和平行论的混合产物。
4.奥古斯丁认为灵魂有三种功能:
①自觉的记忆,②理智,③意志。
其中意志活动是最重要的,它贯穿于一切心理活动之中。
5.奥古斯丁的思想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无论对西方社会还是对基督教,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二.经院哲学的高峰:
阿奎那
1.阿奎那认为社会上的所有等级都是神定的,人民应该服从教会和封建主,而封建主则必须服从教会。
他说,罗马教皇是“基督的全权代表”。
2.阿奎那尽量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当它与基督教义冲突时,他就抛弃了它。
三.13-14世纪的英国进步思想家
1.罗杰尔?
培根:
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只是古代的权威,他的认识是否正确,应该用实际观察来检验。
抽象思维必须根据经验,强调依靠实验和数学研究自然。
并注重自然知识的应用。
2.邓斯司各脱:
他反对阿奎那关于理智与意志关系的主张,认为意志不受其他心理功能的左右,它支配理智而不受理智支配。
3.威廉?
奥卡姆:
他反对罗马教会的高压,主张教会只应管理宗教信仰的事。
第三章近代西方心理学
(一)文艺复兴时期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一.文艺复兴的含义
1.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是西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一般称这个时期为再生时期,也称“文艺复兴时期”。
2.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要发展工商业,迫切需要科学知识,要发展科学就要有进步的认识论。
所以思想家在这时都纷纷提出新的认识方法提倡从经验研究自然,在研究中运用数学。
所以从14世纪下半叶起,便产生了资产阶级反宗教.反神学的所谓“人文主义”运动,即是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
当时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
决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对抗。
二.人文主义运动
1.随着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因素的逐渐增长,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的重要,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和价值的重要,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回去寻找古希腊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化上的成就开始重视人.尊重人.研究人,并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反对禁欲主义,嘲笑僧侣,号召人们从幻想中走向现实世界。
这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运动”
2.脱拉西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不认识自己,决不能认识上帝”。
3.斐微斯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寓言作品《人的神话》,热烈歌颂人的力量。
三.新兴科学及其与宗教的斗争
1.哥白尼恢复了古代希腊人的太阳中心说。
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证了行星系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
这就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也称地动说。
2.开普勒推翻了天体运动不同质的谬论。
他是首先开始将归纳法和数学结合运用的人。
3.伽利略,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他用自造的天文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理论的正确。
4.维萨留斯以亲身的解剖实践为证据写成了《论人体构造》。
5.塞尔维特发现了肺循环。
6.哈维以动物的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
他又影响了笛卡尔,启发他以机械作用去解释生理过程。
7.布鲁诺根据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结论。
第二节 进步思想家及其心理学的见解
一.达?
芬奇—多方面的天才
1.达芬奇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理。
2.达芬奇提出人眼对远近物体的知觉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线条透视;②节目透视;③空气透视;④移动透视;⑤双眼视差。
二.特莱西奥:
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应该用实验去研究自然界。
三斐微斯
1.在认识论方面,斐微斯强调感性经验,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2.斐微斯对心理学有很大的贡献,他强调情感的作用,包括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
他认为情感可以加强记忆,也可以阻碍记忆。
第四章近代西方心理学
(二)
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第二节 笛卡儿
笛卡儿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个将代数方法应用到几何学中去。
论述笛卡尔的理论体系
一.唯理论-认识论
1.笛卡儿认为方法论.认识论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
他说:
没有比知道人类知识是什么和它达到多么远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2.笛卡儿的认知论是唯理论,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
3.他看重追求知识的方法,不重视实验方法,而偏重数学的演绎推理。
4.笛卡儿认为,主观上明白的观念,并非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观念”,也称天赋观念。
天赋说明了观念的来源:
它们只是从心或意识发展而来,与感觉经验无关。
二.简述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世界观
笛卡儿认为世界上有上帝,有灵魂(心),有物质,三者都是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其中,绝对独立存在的只有上帝,灵魂与物质只是相对的独立,它们须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三.心身交感论-心身关系
1.笛卡儿认为,心能影响身,这的确是事实。
但是他又说身对心有着更大的影响。
心身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2.他对心身间的关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论。
3.笛卡儿选择脑中的松果腺作为灵魂的驻所。
四.论反射
虽然笛卡儿没有直接提出“反射“的术语。
但是他提出了“这是一种不受运动的意志所控制或决定的运动。
在心理学史上笛卡儿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
五.论情绪
1.笛卡儿认为只有六种原始情绪:
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
一.逢会论
1.格林克斯提出了逢会论。
认为感觉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与人体;而是上帝。
当物与人体正发生作用时,是上帝使其灵魂产生感觉,外物与人体的作用只是适逢其会,是偶然的原因。
2.马勒伯朗士是另一个逢会论者,著有《对真理的追求》。
马勒伯朗士受笛卡儿灵魂与肉体互相独立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不仅肉体不能作用于灵魂,使灵魂产生感觉或思想,灵魂也不能作用于肉体,使肉体产生动作。
如二者有作用的话,那是一种偶然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上帝。
二.复合感觉
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孤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即刻的是意识不到的。
马勒伯朗士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
第四节 斯宾诺莎
一.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自因说
1.笛卡儿认为世界有三个实体:
上帝、灵魂和物质。
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个,他称为上帝的实体。
他所谓的上帝实则指无限永恒的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于错综复杂.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中,它们存在和变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称自因说。
3.人只能认识这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即心与物。
二.唯理论与《伦理学》一书
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是《伦理学》。
他认为知识分三种:
第一种是感性的知识,第二种是理性的知识,第三种是直观的知识。
三.心身平行论
在斯宾诺莎看来,思维(心灵)和广延(物质)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可是他将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却不能相互决定。
四.论联想和情感
斯宾诺莎认为,联想的条件是同时经验到。
斯宾诺莎认为情绪有两类,一类是心的主动状态,另一类是心的被动状态。
第五章近代西方心理学(三)
17世纪的英国和德国
第一节 英国的社会背景
一.培根新工具的提出
1.1620年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山祖弗兰西斯?
培根出版了《新工具》,培根提出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
他认为人类应将认识的着眼点放在自然方面,认识的任务是研究自然,认识的目的是控制自然。
他曾经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名言。
第二节 霍布斯
一.机械唯物论
1.霍布斯认为,世界由具有广泛和各种形状的物体所构成。
物体的特性只有数量上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异。
二.论人性
1.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压迫他人,提高自己。
三.论感觉与梦境
1.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
感觉的发生过程如下:
外界物体的运动作用于人的感官,感官也产生了运动,如此一步步神经也动了起来,运动最终传到脑,使脑中物质也产生了运动,于是人就产生了感觉。
2.霍布斯以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
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现不出来。
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
四.联想主义的萌芽
霍布斯以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发生时间上的接近。
霍布斯将联想分成两种,一种是无指导的、无计划的、非恒久的。
另一种是有个欲望或计划节制的。
后人把前者称为自由联想。
第三节 洛克
对比洛克与笛卡儿的观点
一.经验论-认识论
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著作《人类悟性论》1690年出版。
书中反驳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宣传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洛克反驳当时传统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
他认为人不存在未有经验之先就有意识到的所谓固有观念或固有原理。
二.简述洛克的感觉与反省两源说
1.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经验是指人出生以后的阅历。
他认为人在出生时向张白纸,最初没有字,一切字由经验印上去的。
经验的材料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即反省。
2.洛克把人所能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统称为观念。
又将一切观念分简单与复杂的两类。
3.洛克以为反省是观念的另一来源,称它为内感官,以别于耳.目等外感官。
4.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
它在认识论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将反省看作是认识的一个来源,无疑与当时流行的机械论观念有关。
三.外物的原始性与次起性
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区分为原始性与次起性;如广延、形状、体积、动静、不可入性.数目等是原始性,
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种类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色、声、香、味等感觉的能力是次起性。
四.联想主义的开始
联想一直是心理学史上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
洛克最先使用“联想”这一词语。
他在《人类悟性论》第四版加了一章,题作“联想”。
第五节 莱布尼茨
论述莱布尼茨的体系
莱布尼茨是著名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可以说是德国的第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一.唯理论-认识论
莱布尼茨的重要著是《单子论》和《人类悟性新论》。
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同笛卡儿一样是唯理论者。
他相信人固有观念,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
它需要经过一段发展的过程,即需要人们心中潜在的普遍的知识,逐渐地展开,才能成为一种非常清晰的观念。
他认为人心既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座成形的雕像,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经过加工、琢磨、才能渐次成为一座雕像。
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是理性真理,一种是事实真理。
二.简述莱布尼茨单子论-世界观
1.“单子论”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单子是实体,是“物的元素”。
2.单子论有无数等级,从最低到最高。
世界的最高单子是上帝,上帝也是原初单子,由他发射出一切其他单子。
人的构造与世界相似,是由身体中的最低的到最高的单子构成,人身的最高单子就是人的灵魂
三.预定和谐说-心身关系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虽然各自独立,但却与其余单子并存于同一世界内。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他创造之时已经把每一单子造得在它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反映世界的一切其他单子的状态。
即神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就已经保证了它们的一致和和谐。
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它的个性包含着似乎在萌芽状态的无限的东西。
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说”来说明心与身的关系。
四.论微觉与统觉
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称为微觉。
最明白的叫做统觉。
他认为,微觉是明白性等于零,或几乎等于零的观念
第六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四)
18世纪的英国
第一节英国当时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约翰.托兰德认为只有人脑这个具有特殊构造的物质才有思想
第二节 贝克莱
贝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地名言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被感知之物,而感知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方面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别。
他说不仅“第二性的质”如色、声、味等是主观的,就是“第一性的质”如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也是主观的。
。
二.空间知觉的经验论
1贝克莱在他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
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
2.贝克莱指出,眼球转动的感觉与距离的大小之间本来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可是,由于心灵根据经验发现。
在这两类观念之间就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的联系。
3.贝克莱用联想主义方法,用经验论来处理空间知觉。
4.总起来说,贝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而且是对以往古人见解的很好整理和总结。
第三节 休谟
一.不可知论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史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