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导学案模版.docx
- 文档编号:9331871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6.67KB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导学案模版.docx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导学案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导学案模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导学案模版
长春堡镇教管中心小学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下册
主备人
王志兵
执教人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学 案
导 案
复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蓑”、“牧”等生字;能准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会背诵并默写《牧童》。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牧童》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牧童》的学习,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导入新课,强化目标。
(2分钟)
故事导入
从传说中的“八仙过海”的故事导入:
一天,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说就是本文的作者吕岩)云游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连片的草地、悠闲的牧童,一时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牧童》就是吕岩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导入后要正确、规范的书写课题,这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
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
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读全诗,发挥想象,你听到了什么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
10分钟)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2、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得轻缓,后两句应读得亲切自然。
朗读节奏为: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教学生读生字词并理解词语内容。
教师出示生字词“蓑衣”并讲解词义。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
4、读全诗,发挥想象,你听到了什么动听的声音,(悠扬的笛声。
)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有趣事情。
)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合作探究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时间:
5分钟 )
1、强调“蓑”字的读音。
2、教师相机指导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
铺开。
弄:
逗弄。
饱饭:
吃饱了饭。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3、老师回答学生相关质疑。
展示交流
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两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三四声”突出了什么?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3、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4、我知道这首诗诗句的意思。
5、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吗?
读古诗,感受意境。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15分钟 )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两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三四声”突出了什么?
(1)这两句诗给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放眼望去,原野上碧草如茵;静心倾听,晚风中牧童的笛声悠扬。
(2)“铺”字既描绘出草的葱茏,又展现出原野的平缓开阔,意境悠远。
“六七里”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
(3)“弄”字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仿佛笛声是为晚风而来,又仿佛笛声是牧童顽皮灵性的自然流露,把风中笛声的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4)“三四声”突出了傍晚的寂静。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1)牧童放牧回来已经是黄昏,晚饭吃的饱饱的,无忧无虑,我看到了心情舒畅、生活无忧无虑的牧童。
(2)清风明月相伴、自由自在的归来。
3、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诗人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一种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
4、我知道这首诗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后已经是黄昏时分。
没脱蓑衣,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
5、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吗?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指名读古诗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
巩固练习
给下列字组词
铺()蓑()
笛()卧()
饱()明()
牧()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
(时间:
2分钟)
学生分组完成后再集体讲评
1、结合本课学习的生字词组词。
2、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达标检测
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
2分钟 )
引导学生结合老师对古诗的讲解,正确写出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后已经是黄昏时分。
没脱蓑衣,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
拓展延伸
1、学了这首古诗,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牧童形象。
2、我也有差不多的生活经历,我想和同学们分享。
布置任务,强化要求
(时间:
2分钟)
1、背诵古诗并会默写古诗。
2、搜集有关牧童的古诗。
盘点收获
1、这节课我有很多收获,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2、我还有下列不明白的问题想请教老师或同学。
总结归纳
(时间:
2分钟 )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分钟安全提醒:
导学反思:
长春堡镇教管中心小学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下册
主备人
王志兵
执教人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2课时
学 案
导 案
复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遮”、“篙”、“棹”等生字;能准确读写“遮头”、“使风”等词语;会背诵并默写《舟过安仁》。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舟过安仁》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舟过安仁》的学习,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淘气、可爱、天真的孩童形象。
导入新课,强化目标。
(2分钟)
激趣导入:
诗人吕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连片的野草、悠扬的笛声、和煦的晚风、高悬的明月、无忧无虑的牧童。
相信同学们对那样的生活很向往。
现在,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去看看诗中两个无忧无虑的小渔童在做什么。
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淘气、可爱、天真。
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
1、了解诗人,交流这首诗的来历。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
10分钟 )
1、介绍诗人,介绍诗的来历: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舟过安仁》一诗是杨万里乘船路过安仁时所遇情景:
两个小渔童或是迷恋于优美的山色,或是陶醉于碧绿的水光,或是专注于结网垂钓,没有下雨但却张着伞,原来是为了借助风力让船在水中游荡。
我们可以想象这两个小渔童玩得是多么的开心。
2、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时语气要有对孩童行为的疑问,有理解后的恍然大悟,舒缓张扬。
朗读节奏为: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教学生读生字词并理解词语内容。
教师出示生字词“遮头”、“使风”并讲解词义。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
合作探究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遮”、“篙”、“棹”字的读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时间:
5分钟 )
1、强调“遮”、“篙”、“棹”字的读音。
2、教师相机指导。
师适时板书并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3、老师回答学生相关质疑。
展示交流
1、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看到一样的情景,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2)从“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我知道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
3、诗人喜欢这两个孩子吗?
为什么?
4、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15分钟 )
1、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看到一样的情景,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我好像看到了两个小孩坐在一叶小舟上,收起了竹篙,停下了划动的船桨。
我会想坐在船上却不撑篙,不划桨,那船要怎么移动呢?
)
(2)从“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两个小渔童的别出心裁。
两个小渔童收篙停棹的原因是:
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行。
)
2、我知道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
(一只小船上的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中;怪不得天没有下雨,孩童却张开雨伞,原来不是为了挡雨,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行。
)
3、诗人喜欢这两个孩子吗?
为什么?
(诗人对这两个孩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并对两个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
4、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5、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
巩固练习
给下列字组词
篙()棹()
遮()使()
停()渔()
舟()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
(时间:
2分钟)
学生分组完成后再集体讲评
1、结合本课学习的生字词合理运用来组词。
2、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达标检测
1、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解释下列字词
篙
棹
怪生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
2分钟 )
1、引导学生结合老师对古诗的讲解,正确写出诗句的意思。
(一只小船上的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中;怪不得天没有下雨,孩童却张开雨伞,原来不是为了挡雨,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行。
)
2、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及老师的讲解解释词语。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拓展延伸
1、学了这首古诗,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两个小渔童形象。
2、我有话对两个小渔童说。
布置任务,强化要求
(时间:
2分钟)
1、背诵古诗并会默写古诗。
2、复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盘点收获
1、这节课我有很多收获,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2、我还有下列不明白的问题想请教老师或同学。
总结归纳
(时间:
2分钟 )
《舟过安仁》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分钟安全提醒:
导学反思:
长春堡镇教管中心小学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下册
主备人
王志兵
执教人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3课时
学 案
导 案
复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媪”字,会写“醉”、“媚”、“锄”等生字;能准确读写“茅檐”、“相媚好”、“翁媪”等词语;会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的情景,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中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词《清平乐.村居》的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
导入新课,强化目标。
(2分钟)
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两首诗一首写了“牧童”对大自然“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热爱,后一首则表现了“渔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天真和无邪。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儿童的词,看看在这首词中表现的又是儿童的什么?
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
难点:
能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
1、了解诗人,介绍词的特点。
2、自由读词,借助拼音读句子,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自学生字词语。
4、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5、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
10分钟 )
1、了解诗人,介绍词的特点。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词的特点:
a、题目形式不一样。
诗只有一个标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词的题目,词牌与词题中间空一格。
朗读时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b、句式不同。
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词的每句字数不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教学生读生字词并理解词语内容。
教师出示生字词“茅檐”、“相媚好”、“翁媪”、“亡赖”并讲解词义。
(茅檐:
茅屋的屋檐。
相媚好:
词中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
)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评。
)
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词,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词、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醉”、“媚”、“锄”、“剥”、“媪”字的读音)
3、再自由读词,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时间:
5分钟 )
1、强调“醉”、“媚”、“锄”、“剥”、“媪”字的读音。
2、教师相机指导
师适时板书并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村居”就是供人居住的农村院落。
(诗人辛弃疾因谏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于江西信州乡村)。
“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矮小。
“溪上青青草”是说村子前的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醉里吴音”他们说的是江浙地方的口音,讲得很亲热,给人一种陶醉的感觉(这地方注意指导学生看书中的插图)。
3、老师回答学生相关质疑。
展示交流
1、师生交流,理解词的意思。
(1)这首词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2)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词中都写了。
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有老爷爷,老奶奶的呢?
(3)作者认识这家人吗?
理由?
(4)初次见面,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理由是什么?
2、我知道这首词的意思。
3、自由读词,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15分钟 )
1、师生交流,理解词的意思。
(1)这首词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老爷爷,老奶奶,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
他们是一家人。
)
(2)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词中都写了。
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有老爷爷,老奶奶的呢?
(从“翁”“媪”可以看出来。
“翁”是指老公公,而“媪”则指“老婆婆”。
)
(3)作者认识这家人吗?
理由?
(不认识。
“白发谁家翁媪”,“谁家”说明作者不认识。
)
(4)初次见面,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理由是什么?
两位长者安详、幸福、悠闲,从“相媚好”可以看出。
这老两口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因为他们所说的是江浙口音(吴音)。
大儿子、二儿子勤劳(“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但小儿子很调皮(“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我知道这首词的意思。
(茅草屋的屋檐很低矮,房屋前面的小溪边长满了青草。
屋里的一对老夫妻站在窗口,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对语。
他们是哪儿的人呢?
听口音是江浙一带的人。
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给豆子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只有小儿子最调皮,卧在小溪岸边的地上,剥溪流中的莲蓬。
)
3、自由读词,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的公公、姥姥。
)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
巩固练习
给下列字组词
媪()醉()
媚()锄()
剥()织()
莲()笼()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
(时间:
2分钟)
学生分组完成后再集体讲评。
1、结合本课学习的生字词合理运用来组词。
2、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达标检测
1、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解释下列字词
村居
茅檐
相媚好
翁媪
亡赖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
2分钟 )
1、引导学生结合老师对这首词的讲解,正确写出词句的意思。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给豆子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只有小儿子最调皮,卧在小溪岸边的地上,剥溪流中的莲蓬。
)
2、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及老师的讲解解释词语。
(“村居”就是供人居住的农村院落。
(诗人辛弃疾因谏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于江西信州乡村)。
茅檐:
茅屋的屋檐。
相媚好:
词中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
)
拓展延伸
1、在这些孩子中,作者最喜欢谁?
为什么?
2、结合词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写下来。
布置任务,强化要求
(时间:
2分钟)
1、背诵这首词并会默写这首词。
2、回家把这首词有感情地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盘点收获
1、这节课我有很多收获,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2、我还有下列不明白的问题想请教老师或同学。
总结归纳
(时间:
2分钟 )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这首词景美人更美,描写出了和谐美满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溪~~~青青草~~~(景美)
~~~相媚好~~~ (人和)
~~~亡赖~~~ (情真)
~~~醉~~~
一分钟安全提醒:
导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课导学案 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