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7页word.docx
- 文档编号:932818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35KB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7页word.docx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7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7页word.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7页word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中国诗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可以让我们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旷世奇才,一生爱月咏月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
请同学们打开文本,仔仔细细的再读上两遍。
苏东坡有这样一句话: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我要求同学们: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学生自读,个读。
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停顿。
他在哪里停顿特别好?
用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来齐读这首诗。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在小序中发现什么)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
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
(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
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
(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
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
(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
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
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
“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
”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
”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
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
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
(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师:
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
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
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词,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学生齐读全词)
师:
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
生:
中秋。
师:
从哪里看出来。
生:
小序中有“丙辰中秋”。
师:
苏轼是第一个开始大量的使用小序的词人。
(学生齐读小序。
)小序中还能让我们了解什么?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师:
说到这儿,你能不能概括一下小序是用来干什么,交待什么?
(写作的背景和目的。
)
师:
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
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生:
小序中提到了“兼怀子由”,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
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
师:
(点击怀子由网页)苏轼和他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
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
二苏诗文相近,几十年间,二人聚少散多,以诗文往来,从未间断。
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生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
师:
好,这个同学能抓住关键字回答问题。
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都没有办法长圆,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都是人之常情,必须承认离别、不能相聚的现实。
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憾。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感到他和弟弟的分离。
生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和他弟弟没有团聚。
生2:
“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
因为月圆人团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师:
他是在对月亮进行赞美还是埋怨?
(埋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呢?
他看到月亮朗照在高空,是一轮如轮如盘的圆月,自己特别想与亲人分享着美丽的月色,但子由却不在,所以他埋怨月亮了。
(齐读)把这种满园的情绪读出来。
“明月不谙离恨苦”(晏殊),此事实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是月亮惹得祸吗?
不是。
月亮知道苏轼在怀念弟弟吗?
苏轼与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我们替月亮说句话吧,(课件)以月亮的口吻来回答苏轼的疑惑,当苏轼仰望夜空,感叹:
明月,你到底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朗月高照呢?
月亮会回答什么呢?
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
是君思弟情太深。
齐读“转朱阁——何事长向别时圆”,教师板书(怀子由离愁别恨)大家在朗读时,一直处理得比较低沉,有一种离愁别恨酝酿在里面。
师:
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
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
“兼怀子由”中的“兼”字。
师:
这个“兼”是“同时”,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朗读)。
看看那些文字透露出了这种信息,把他画下来。
你还读出了什么?
怎么知道的?
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
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
知人论世。
师:
(点击知人论世网页)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
同样,我们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必须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
(孟子曾说过: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
”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对他的情况、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论述,即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古代圣贤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读书诵诗手段,也成为古代文学鉴赏评论的重要方法。
)
(点击苏轼的遭遇网页)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到密州。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可见苏轼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
政治失意。
师:
苏轼这种失意后郁闷的心情,以及对重新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
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上阕描写到月亮的句子,注意结合注解。
生:
“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等都是写月亮。
师:
把月亮代进去,依字面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简要翻译上阕的意思)
师:
其实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
朝廷。
师:
把朝廷代进去,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生:
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师:
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生:
因为苏轼虽然身处密州,但是心里仍然十分挂念朝廷的情况。
师:
其实“今夕是何年”还有更深的含义。
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
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师:
归去,该怎样理解?
就是回家,朝廷是苏轼的家吗?
怎么理解这个家?
(原来的生活)
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朝廷的忠诚,朝廷虽然不是苏轼现实中的家,却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
很好,其实中国文人往往把朝廷当作精神家园,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
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
即使回到朝廷做官又能怎样?
生:
起舞弄清影,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孤孤单单。
还不如在人间密州来得逍遥。
师:
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出他矛盾的心情:
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不过,高高在上的月亮在苏轼的笔下,成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可望而不可即。
哪两个字讲出了他的矛盾?
“欲”“恐”
朗读。
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读出来。
在朝廷里很冷。
朝廷怎么会寒冷,这里的寒冷怎么解释?
生:
朝廷肯定不会寒冷,这里的寒冷应该是朝廷中复杂的政治斗争,让苏轼感到害怕心寒。
师:
据许多资料表明,苏东坡当年是一个文章独步天下,胸怀大志的人。
他曾经说: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他兄弟二人有一番报效祖国的壮志。
但是,现在从开封到杭州,又被贬到密州做官。
六七年没有见到子由,又关心着朝廷怎么样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仰天问月,自然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怀子由之外,诗人借月亮感叹自己的人生。
(叹人生失意矛盾)
齐读上阙。
(当然也要读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师:
借月亮怀子由,叹人生。
让我们的朗读也沉浸在低沉的情绪中,其实苏轼是一个特别旷达的人。
他没有让自己把这种情绪一直郁结在心。
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旷达?
生:
月亮在苏轼的笔下代表两种情感:
怀念和失意。
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
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
(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
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
师:
一步踩到了旷达之中,把一切问题都想明白了。
不在纠结于自己的进退得失。
齐读,要改变原来的语调。
师:
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
“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
”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
为什么会后流芳百世的魅力?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
宋东坡还有太多的东西,在我们的生命里活着。
师:
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课件)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我们看看在这样两句千古名句中,我们读出了什么东西?
(课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大家都喜欢这两句诗,我们会吟诵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吟诵这两句诗?
学生答。
师:
我们人真的能长久吗?
什么东西可以长久?
我们可以让什么东西长久?
(世界就此存在,世界就此永久。
)
学生答。
师:
大家化为自己的东西,是生命里活着东西。
让它长久。
美好的心灵可以让我们常属于超脱的灵魂。
最后让我们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结束这堂课。
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
(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也是我们最美好的一个祝福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课,同学们再见!
师:
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
(点击古词新唱网页)
师:
刚才我们探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
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
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
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
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探讨时注意,每小组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论述。
(点开网页,展示选集的咏月诗词)
(分发资料,选发言代表,老师当场查看指导,学生发言)
(学生汇报合作探究成果)
小组代表:
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故乡。
证据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这些诗句里面可以看出古人喜欢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小组代表:
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亲人,这里“亲人”的含义包括爱人和家人,证据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借月亮表达对舍弟的思念。
小组代表:
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朋友。
证据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借助月亮抒发了“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组代表:
我们这组的观念不同,我们认为月亮在文人的笔下代表愁绪。
证据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些诗词无不通过月亮抒发了惆怅的情感。
小组代表:
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物是人非。
证据是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还有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有李清照的《偶成》“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这些诗词无不是借助月亮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情感。
小组代表:
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着边塞生活。
因为以前老师提过唐代的边塞诗歌大多和月亮有关。
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王维的《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借助月亮来渲染边塞生活。
师:
很好,刚才同学们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发现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了思念、愁绪还有边塞生活以及物是人非的情感等等。
在这里大家运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法。
(点击探究学习介绍网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就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
比如刚才我们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亮代表什么的时候,先提出假设,然后从词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
对中国文人笔下的月亮,也是这样,先提出观点,然后找到相应的诗词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
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水调歌头》作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多角度来探究。
比如(点击课外探究网页)
1.从苏东坡角度进行探究。
《手足情深:
苏轼怀子由诗词探究》(点击苏轼诗词网页)
《苏东坡与饮食文化》(点击苏轼饮食网页)
2.从本词的主题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并非为了怀念苏辙》
3.从本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的月意象探究》(点击月•诗词网页)
4.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探究。
《逆境与成才:
文人迁客探究》(点击迁客汇集网页)
《中秋节传说探究》(点击月•传说网页)
师:
这些是大家课外探究的题目,请大家根据今天学到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广泛收集资料,也可以参考我们今天上课的网页,完成后,把作业以帖子的形式上传到网页上(点击我的作业网页),到时我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你们的作业,大家也一样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
这节课先上到这里。
苏轼生平课件选录: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21岁的苏东坡和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
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后来苏轼及苏辙便拜欧阳修为师。
【出任凤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
【乌台诗案】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
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定为
“讥讽政事”之罪。
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元佑更化】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
新法派被排斥。
昔日重臣重新掌政。
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此阶段,苏轼先后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事、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南行千里】 元佑八年九月,“元佑更化”宣告结束。
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都还没到呢)又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
朝廷奸人仍不罢休,两年后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儋州。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初中语文 水调歌头 明月 几时 17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