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计划生育.docx
- 文档编号:932696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1.49KB
山东计划生育.docx
《山东计划生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计划生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计划生育
山东计划生育
《山东省志·教育志》
第六篇教育规划与教育研究
第三章教育宣传与教育服务
1991至2005年间,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宣传活动。
这些宣传活动是通过社会媒体和教育媒体进行的,同时进行了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的开发与建设,建立并完成了一系列教育科技开发项目。
还开始并推进了高校“高新产业项目”与“产学研”结合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小学校办产业与勤工俭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是通过社会媒体和教育媒体结合进行的,教育系统的媒体是主阵地。
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党的方针、政策、法规、重大教育活动、先进典型与人物事迹等,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社会媒体主要是《大众日报》等各级党报,各种生活类、社会类、综合晚报,山东电视台、山东广播电台等。
每逢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文件、法规发布、重大教育改革信息、重大教育活动等,都要在这些媒体上发布,进行报道,很多报纸开辟了教育专版专刊。
教育媒体则是教育系统的报纸、刊物、电视等。
一、《山东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
《山东教育报》于1993年6月18日以内部刊号正式出版,四版。
1999年1月1日转为正式刊号,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0年7月1日,更名为《现代教育导报》,国内外公开发行,下设《中学生刊》、《中学生英语刊》和《高考指导刊》。
《山东教育报》的宣传内容为重点宣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围绕实现“两基”、素质教育、“减负”的开展等推出了一系列典型。
1.关于教育法制、法规、政策的宣传。
1994年9月9日,刊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同年11月12日,刊登《山东省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意见》;1996年6月21日,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6月21日,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上半年刊登《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头版推出七论《行动计划》,刊出两个座谈会纪要专版,开设系列谈。
2.关于实现“两基”的报道。
1994年3月14日,发出《威海市在全省率先通过“普九”验收》的新闻,介绍了山东省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市的经验
1995年2月4日,发表《我省扫育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新闻,宣布山东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接近尾声。
同年4月24日,发表《“重中之重”在山东——我省54个县市区实现“两基”工作述评》,报道了山东实现“两基”的第一“军团”的先进事迹。
同年8月21日,发表《万民共建千秋业——郓城县“普九”纪实》,报道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九”经验。
1997年7月14日,发表《决战”`九七',“普九”再掀高潮》,同时推出“普九”专版。
1998年2月2日,发表了《穷县办大教育的动人凯歌——庆云县“普九”工作纪实》。
这是经济条件倒数的县的“普九”成功。
3.重大典型经验报道
烟台素质教育经验报道:
1997年8月18日,发表《直挂云帆济沧海——烟台教育实验区素质教育纪实》,并配发系列评论。
平度实施“双元制”经验报道:
1998年6月1日,刊发《职业教育的成功探索——平度市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考察》《上》,随后又刊发了下篇。
推动职业教育“双元”的普及。
肥城市抓“两保”促“两全”的经验报道:
同年8月25日开始,陆续刊发了肥城市抓“两保”促“两全”的专题报道。
这一保障教育投入的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
莱芜市莱城区实施教育工作“双线”评估的经验报道:
1998年7月20日,刊发《为巩固“普九”装上“助推器”——莱芜市莱城区“双线”目标管理纪实》,配发评论。
深入报道了莱城区利用政府和教育两条线评估乡镇教育工作的经验。
许多地方学习和借鉴了这一经验。
改革开放20年教育事业发展报道:
1998年11月9日,开设“改革开放20年巡礼”专栏,陆续对全省17个市(地)改革开放20年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
2000年7月1日,《山东教育报》更名为《现代教育导报》,以“权威性、科学性、指导性”为宗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报道,推出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为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
1.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
2003年1月9日,刊发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
2003年1月20日,推出《学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发展我省民办教育》的专题报道。
2003年11月10日,刊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的决定》。
2.重大典型经验报道。
2001年4月,刊登长篇通讯《世纪凯歌——山东省“两基”工作纪实》。
2003年4月7日,刊登长篇通讯:
《国学:
一种内蕴丰厚的校本课程》,报道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
同年4月10日,推出《潍坊推进人事制度和办学体制改革》的经验报道,在全国引反响。
同年7月24日,刊登《山东农大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报道了该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经验,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0年,头版头条推出《杜鹃啼血唤春风——论阳信县河流镇回民中学老师菅新刚》,报道了优秀教师菅新刚的事迹。
随后,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民委、团省委联合发出向菅新刚学习的通知。
2004年9月,《现代教育导报》改版,由周二4版改为周一8版。
改版的重点是:
统筹设计出教育特色;多设专栏,强调专业特点;荟萃教育教学名家,发扬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贴近实际;服务读者;体现学术民主,开展百家争鸣等。
改版后的宣传内容有:
1.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
2004年4月1日,刊登教育部《2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同年9月6日,刊登《山东高中课改方案公布,评价高中生有了新标准》报道。
2005年11月21日,科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重大典型经验的报道。
课程改革的报道:
报道一系列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
开设“新课改”专版,大量报道省内外典型经验。
人民教师的典型报道:
从2004年教师节起,山东省评选了一批授予山东省人民教师称号的优秀模范教师。
《现代教育导报》进行了重点报道。
创新人物的报道:
2005年起,省教育学会组织评选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评选出校长系列、班主任系列、教师系列各10位。
《现代教育导报》重点进行报道。
教课书循环使用的经验:
2005年5月16日,刊登了《山东省教科书循环使用倍受关注》,报道了青州的经验。
关于教育热点问题的探讨:
在《对话》专栏,2003至2005共探讨了150多个热点问题,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
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五”成就的报道:
2005年12月,集中版面进行了报道。
二、《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当代小学生》等杂志。
《山东教育》是指导全省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性月刊。
主要读者对象为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和幼儿教师及教研人员。
主要宣传内容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探讨教育的重为、难点、热点问题,报道典型经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1991年至2005年,重点宣传内容有:
1.1997年至2000年,持续报道了高密市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的各项改革经验,连续推出了高密四中,高密一中在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文章,树立了高密教育在全国的品牌。
2.2000年9月,刊发《直挂云帆济沧海——烟台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纪实》,全面提炼总结了烟台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质。
3.2001年,推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通过典型,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为该文作了批示。
4.2002年6月以长篇通讯形式,对青岛市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全面报道,对山东省新课改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2年1月,由山东省教育委员会主办、山东教育社与济南幼师联合编辑的《幼教园地》第一期出版。
1998年7月,《幼教园地》合并于《山东教育》,成为《山东教育·幼教刊》,每月一期。
重点宣传内容有:
1.关注幼教改革,迅速、准确地报道改革的热点、难点,先后编发全国知名幼教专家、母亲教育专家、低幼文学专家的文章,还刊发了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女儿陈多云、台湾著名幼教专家茹爱秋和儿童文学专家秦文君的专访。
2.重大典型报道:
1999年以《步入现代化的青岛学前教育》为题推出青岛幼教改革的经验,成为全国学前教育的一面旗帜。
同年,又报道了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莱芜市莱城区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
3.2000年,报道了对世界教科文学前教育组织主席柯蒂斯的专访,并发表了她的专稿。
7、8月合刊上又推出了相关内容的一组文章。
《幼教园地》所发文章,被大量转载、摘编、复印。
1994年获得省级期科优秀总体策划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期刊。
三、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山东教育电视台
1995年3月,国家教委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办的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开播。
2005年10月,终止合同,由山东省独立开台,更名为“山东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和山东教育电视台的主要的内容是各种教育节目,包括教育专题节目、教育系列节目、常规栏目、大型活动等。
1999年8月,正式成立新闻部,专司教育宣传节目,主要宣传栏目有:
教育新闻联播、山东教育新闻、教育时话、全球环境资讯,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每一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教育宣传。
第二节教育服务
教育服务包括对教育系统师生的技术装备的供应保障,如理化生实验室、校园信息化装备、图书馆、体育、艺术、劳动技能场所及其附属设施与配套技术;另一方面也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如校办产业、产学研开发、勤工俭学等。
在这些方面,1991至2005年间有了很大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装备服务
1.教育技术装备达标
1991年10月,原国家教委在全国全面开展实验教学普及县(简称“普实”)活动。
1992年9月,山东省正式启动“普实”工作。
1999年教育部发出《并于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普及工作。
山东省教育厅对各市进行抽查。
截止2003年12月,山东已有52个县(市区)和10个社区的“普实”工程通过了市级复查,35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级抽检验收。
据2005年统计,各类学校达标概况如下。
小学共12815所(小学教学点未计算),在校小学生数5174917人,达到山东省“普实”一类标准的1523所,占12%;达到二类标准的7719所,占60%;达到三类标准的2305所,占18%;共占90%。
理科教学仪器达标(按教育部标准)学校中一类标准为1596所,占12.5%;二类为7527所,占59%;三类3070所,占24%;共占98.5%。
初级中学共3118所,在校生3269480人。
达到山东省一类标准的1038所,占33%;二类1641所,占53%;三类198所,占6.4%;共占92.4%。
理学仪器达标(同上)学校一类标准的为1064所,占34%;二类的为1744所,占55.9%;三类的244所,8%。
总体占97.9%。
高级中学共506所,在校学生数为1544798人。
达到一类标准的318所,占63%;二类的144所,占28.4%;三类的26所,占5%。
总体占96.4%.
九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共104所,在校人数345010人。
一类标准的66所,占63.5%;二类19所,占18%;三类4所,占4%。
共占85.5%。
理科仪器达标为一类70所,67.3%;二类19所,占18%;三类9所,占5.9%。
总体占94.3%。
以上不含民办学校。
二、理科教学仪器装备和实验室、图书馆
1.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人员
2005年全省中学物理和化学实验室均为6000个左右,生物室4793个,劳技室3574个。
小学教学实验人员为3325人,专职的4167人,只占整个教学实验人员的12.5%;中学总数为24611人,专职的的为9839人,占40%。
小学功能室主要集中于自然和体育课目。
2.图书馆与管理人员
2005年,全省中学建有图书馆的有3546所,小学10073所,分别占学校数的95%和79%。
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共有6540人,专职4896人,占75%。
小学管理人员13121人,专职1653人,占总数的12.5%。
中小学均建有图书阅览室。
电子阅览建设薄弱中学不足2000所,小学只有1000所。
学校总体藏书量小学为8000万册,生均16册,中学生人均图书15册。
2005年《山东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汇总如下列五表》。
3.教具服务
1998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具供应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由山东省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负责管理供给工作。
1999年,山东省教育厅对全省学具产品实行统一供应、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品种,并公开招标。
2000年后,每年省教育厅都组织两级学具选用会,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组织两次一线教师学具优质课评选活动,并颁发学具优质课证书。
2001年,全省教具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17个市共配备金额9762万元,投入帮困资金485万元。
2001年秋季,小学数学教具覆盖率达到63.3%。
2002年春季,教具普及率又上升了5个百分点。
到2005年底,学具统一供给工作基本结束。
2005年11月,举办了全省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省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与省教研室在济南联合举办了“全省自制教具评审会议”,从140余件中推荐21件参加全国评审。
二、教育信息服务网络
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21世纪以来,山东省的教育信息服务有了迅速的发展。
1.城域网与校园网迅速发展。
2001年,全省普通高校校园网基本建成;967所中等以下学校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
山东省采取“卫星宽带入校”方式推进,由教育厅统一免费提供接受设备。
至2003年10月,全省中小学有2901所建成校园网,4838所接入互联网,2056所实现卫星宽带入校。
共建设多媒体教室13034个,计算机教室14758个(其中9462个联网教室),共配备计算机教室14758个,配备计算机550615台(教师用机122871台)。
全省中小学生人均教学用机30人一台。
2.计算机网络信息站点在全省乡镇中小学校普及,为当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至2005年,全省以省、地区节点、市、县四级教育信息中心宽带互联为主干,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可就近接入教育网,具有教育自主权的山东教育信息广域网已经形成。
在完善主干网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山东省信息化资源库,提供多学科、多媒体、实用性强、质量高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3.远程教育接受点在农村尤其边远农村有了大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按照农村初中建设联网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建设卫生教学收视点,农村办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的模式进行建设,并与学校布局调整、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三教统筹”及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相结合。
4.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构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觉学习的方式,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
至2005年全省高中、初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开课率分别为100%、88%、40%、45%。
与网络连通的学校比率分别为95%、55%、20%、45%。
第三节教育产业开发与勤工俭学
教育产业开发包括高等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校办产业、大学科技园建设和中小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
1991至2005年期间,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高校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382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中试基地300个,科研教学基地27个。
1992年至2005年,山东省经贸委、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院每年联合举办一次产学研展洽会。
会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展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生产企业发布技术难题招标项目,为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
1991至2005年间,山东省部分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概况如下。
1.山东大学
与济南市政府共建了高性能计算中心,与胜利油田建立了油田化学实验室,与海信集团共建“山大一海信研究院”,与鲁南制药共建“山大—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山大—鲁南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所”,与将军集团共建“山大—将军企业战略发展研究所”,与邹城市共建“山东—超硬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共建了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余个。
依托研发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山东经济发展活动,成效显著。
山大—海信研究院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已完成4个课题,产生出多项专利技术、版权和软件登记等成果。
学校先后与鲁能集团,潍柴动力、将军集团、浪潮集团等2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
在与潍柴动力合作过程中,完成了“6160柴油机强化机型结构强度分析方案设计”等与企业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17个合作项目。
开展的订单式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企业储备人才。
2.山东师范大学
与企业联合建立了11个研究所和中试研究基地,与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
3.山东科技大学
先后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天元建设集团、兖州矿业集团、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政府、泰安市国华科技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浪潮齐鲁软件公司、临沐县国土资源局、山东省地矿局、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和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地质勘测院、中国测绘科研院、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煤矿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设研究所、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建工集团等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1991年至2005年,先后承担完成产学研开发项目2152项,合同经费3.7亿元。
4.山东农业大学
学校先后与东营、德州、淄博、聊城、枣庄、章丘等市、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省气象局等30多个政府机构、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至2005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60次,金额3767.24万元。
受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开展的技术开发、服务、咨询项目249项,转让专利技术使用权6项,作物新品种开发经营权5项。
组织教学科研人员推广粮、棉、油、果、菜新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动物繁育生产及保健技术等。
先后建立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优良品种及苗木花卉繁育基地70余处,共繁育各类良种50多亿千克,种苗3000多万株。
在60个县市区建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基地。
如:
冠县的花生基地,烟台市福山区的大樱桃基地,临朐、平邑、蒙阴县苹果基地,肥城市肥桃基地。
东平、东阿、宁阳、鄄城、泰安等小麦基地、微山县水产品养殖基地,滕州市小麦玉米基地,兖州市无公害玉米基地,淄川区食用菌基地,金乡县大蒜基地,禹城市肉牛基地,平原县肉鸽基地,沂水县珍禽基地,沾化县冬枣基地等。
1994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高级农业专家100多人次,到地方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配合地方实施“星火”、“丰收”、“燎原”计划。
通过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
1995年以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村领导干部和农民50多万人次。
5.青岛农业大学
1991年至2005年底,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
1997年5月,在教学试验场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北方果树良种园,占地2.14万平方米,果树树种18个、品种106个。
已成为集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示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2005年4月,与山东乐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乐义实验室,10月在寿光市三元朱村建立现代农业科研教学基地。
以乐义实验室为依托,赴新疆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至2005年底,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200多人次、农民27000多人次。
2005年1月,建成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
同月,21个科技项目与青岛市城阳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启动了全面的科技合作。
6.烟台大学
主要以烟威地区的汽车、建筑建材、食品、制药、海洋、计算机六大产业为目标,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承担地方的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的横向合作课题,推进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联合烟台室源净化有限公司、烟台艾潍龙环控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室内空气净化监测实验室、致力于室内空气质量、室内装潢材料、室内空气净化设备检测装置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工作。
海洋学院与烟台元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烟台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致力于微藻、海藻、多糖系列产品的开发。
与美国UG公司合作设立了“UG技术中心”,成为山东省及中国北京地区UG技术的重要教育和科研基地。
光电信息和技术学院与挪威卑儿根大学成立了烟台大学与卑儿根合作委员会,共同开展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机电汽车学院与韩国大宇公司合作成立了宇信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汽车三潍CAD/CAM的研究。
化学生物理工学院与韩国化学研究所开展了光疗癌症的研究。
7.青岛理工大学
学校结合专业实际,先后与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研发机构。
1995~2000年期间,与有关企业结合,完成了企业急需的“内齿轮精锻成形技术”以及“螺旋伞齿轮精锻成形技术”等多个技术研发项目。
2001至2005年间,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了“高速列车空调系统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
”与企业共同建立了“高原气候模拟实验室”,对进藏列车的通风系统进行了成功的设计优化。
“回风侧分区多机站通风技术项目”先后在山东多个金矿应用,改善了矿井安全工作环境。
能源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胜利油田合作,解决了油田急需的“联合站自动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
二、高校校办产业
山东省高校校办产业一方面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加速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0年,山东省有41所高校办了20多个工厂,拥有职工24000多人,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工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
1991年初,山东省已有3所高校有产业管理部门,到1992年,就发展为23所有校级产业管理部门。
15年来,高校校办产业发展较快。
据2004年时212家校办产业的统计,销售收入总额36.08亿元,居全国第七位。
其中科技型企业98家,占企业总数的46.23%,销售收入30.79亿元,占产业总收入的85%。
2004年度山东省高校校办产业利润总额8681.93万元,居全国第12位。
销售收入过亿的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2.73亿元,山东大学6.32亿元,分别为全国第6位和第20位。
第一个省属高校校办产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是山东农业大学。
至2005年,山东省高校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42.15亿元,销售收入总额达45亿元。
详见下表
项目
产
业
单
位
数
(个)
企业收入
成本及费用总额
利润总额
净利润
企业留利
纳税合计
流转税
企业所得税
其他税金及各种附加
本年减免税?
总额
其中创汇(万美元)
总额
增值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计
210
450143.92
1164.62
424472.2
10911.9
5267.29
3991.82
21596.87
15727.42
9364.1
2404.77
3464.67
400.03
其中科技企业
97
401851.2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