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x
- 文档编号:932687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28KB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x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女儿高考后写的成长经历
女儿的座右铭:
如果你真心想得到某种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助你实现梦想。
一、我的学校和学习
(一)成长期的创痛和迷惘
我对学校的感情有些复杂。
一方面,11年的时间逐渐生出一种淡淡的感情,一种泛黄的感情;另一方面,我想摆脱它,希望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要触及它;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生活。
因为这所学校不仅包含着这些年我成长的快乐也包含着创痛。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离开父母(周末回家),在私立寄宿学校里生活,独自面对一些人,一些事,敏感的天性使我从一些事件里看到了生活的艰难,以至我过早地成熟了。
青春期,我像一只刺猬,脾气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在心里充满怒意。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随着小学的结束(初中被保送进入重点班),班级环境的变化,心理的成长,那一段生活结束了,我也把一些心情掩埋起来,但是它就像活火山一样会伺机爆发。
初中时有些人热衷于流言蜚语,搬弄是非,中伤排挤,仅仅因为你说了真话,因为你蔑视他们那种拉帮结伙,爱慕虚荣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中学时都碰到过这种情况。
那时我宁愿孤独。
少年时所受的经历往往会给一个人的生命烙上不可磨灭,不可复原的印记。
这使我很早就对人性充满怀疑且很难信任、亲近他人,总是太过敏感,对别人不善的言行总是念念不忘,充满戒备。
我希望随着岁月的流逝,能慢慢地变得平静,所幸的确如此。
(二)成长期的觉醒和求索
这几年来,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以前不同。
我渐渐明白,我并不是为了向某些人报复而活着,过多的恨意只会吞噬自己,使自己永不能觉得幸福。
只有淡忘阴影,更好的生活,做一个强者,才是最无与伦比的还击。
对于一些人和事,我可以不忘记,不原谅,但我可以学会宽容,更可以将它们看作珍贵经历的一部分-------因为没有经历过痛苦人便不能成熟,思想便不能深邃。
高二时,在科林威尔逊的《TheOutsiders》里我也读到了这样的话。
这本书讲到,这样的人虽然能在隐士般孤独的生活中痛苦地思索,产生奇异的思想火花,但这其实不是他的终极追求,他的终极理想是不再做一个这样的人,是走在真实的明亮阳光下。
书中的这些话很大程度上根本地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念,可以说是一声清醒的钟声。
我终于能逐渐认清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想怎样生活。
一团乱麻的生活从此成为历史。
高二和高三两年,我令人惊讶地告别了极度的悲观消极,自闭寡言,虽然说不能都归功于这本书,但的确和它有很大关系。
在寄宿学校难熬的日子里,从初中开始,所幸我大量阅读书籍,尤其是西方文艺,从中了解到这种心灵的痛苦是对人的一种历炼,是一种珍贵的孤独,能够使人成为洞察世事的人,能将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我了解到这种痛苦有它有益的一面,才没有被它所驱使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从而得以在经历艰难的时候保有自己的心性,得以学着平静,能变得越来越坚忍。
特别是高二读了《TheOutsiders》以后,我更知道,要好好生活下去,可以在思想上孤独,但不能在生活里做一个孤独的隐士,这并不是一件光荣高贵的事,而是愚昧地和自己为敌。
在寄宿学校里,我和其他孩子几乎从来都不是在顺境里生活,我觉得生活实在不易,但我已算幸运,因为尽管曲曲折折,险象丛生,我终于使它回到了正轨。
上初三后,在被个别人排挤和攻击以后,我偶然翻开了《百年孤独》,那种非常寂静的隔绝和孤独让我对生活的现状有了另一种考虑方式。
我发现了另一种文学,我叫它“少数派文学”,它打开了一扇新门,灵魂思想的宝库从此向我敞开了。
我停止了不安于现状的浮躁和焦虑心情,我开始习惯并静享孤独,这是我以前从未做过的。
突然间,我的少年时期结束了,而我并不惋惜。
我甚至能听见自己飞速成长的声音,我看见了另一种生活。
但这只是转变的开始。
人的成熟远非一朝一夕能够造就,它不知需要多少时间的沉淀和过滤。
当人自以为成熟时,往往才过几个月,就发现自己更进一步,已将几个月前自认为成熟的想法远远甩在身后。
如此反复不知多少次,永无止境。
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的成长速度,人只是在蹉跎岁月而已。
刚上高中时,对高中学习生活毫无认识,甚至没有想过高中以后该去向何方。
因为一向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过升学问题(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所以高考对我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我甚至觉得我最后不一定会参加高考。
我觉得我不一定非要走和别人一样的路,挤同一座独木桥。
确实,在高考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得到充分重视的今天,我觉得我很难将那时候的想法表达清楚。
我没有考过别的初中,升高中前虽然参加了中考,但是并不怎么重视,因为我反正不考重点高中,还留在本校,那么中考成绩就真的不重要(记得中考我总分只得了590多分)。
那时候,我觉得学习成绩仅仅和每月排名有关,和颜面有关,我几乎没有一点“成绩决定去向,改变生活”的概念。
高一上学期,有一次我对一个老同学说,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步我不管以什么方式去走,一定不会差,一定是个好结局。
这是我当时的预感,尽管当时我没有为高考做任何事,我的成绩一塌糊涂。
我好像在等待一些事情的降临,就像等待花开一样,时机未到就漠不关心。
我当时构想了几条路:
想考美术学院,想考电影学院,但就是不想靠高考上普通高校。
我当时觉得,艺术方面是我的强项,文化课学习的一些方面是我的弱项,我为什么不可以扬长避短,更充分发挥优势?
我难以想像拿文化课学习成绩去和成千上万的人在高考中竞争,长久以来,在潜意识里,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我该做和能做的事。
我一直觉得我就是应该不主要靠文化课学习去考大学。
现在想来,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圆其说。
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很快我发现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再系统地学美术专业课太晚了,虽然我有基础,但没有过很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而且我家在海口,去北京、广州找好的老师不那么方便,不太可能考得上好的美术学院。
虽然学习成绩不够好,但我从来没有看低过自己,我不能想像把自己送进二三流的不知名小学院,我觉得那不是我应得的。
清醒认识到考美院不可能的那一天,我非常痛苦。
美术是我从小的爱好,曾有许多美术老师看好我的潜力,鼓励我往这方面发展。
那时的我还不明白自己的力量有多大的作用,不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总觉得自己的愿望被一个个客观原因所限制,命运从来都待我不公。
我觉得我根本无法反抗客观限制因素,也没勇气去反抗,没想过去反抗,只能受其摆布。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美术那一行,但没能走这条路,只能怪我自己没有早些为自己规划未来,没有早早为它准备,而且,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为它冒险,去奋力一搏。
(三)成长期的曲折和痛苦
高二刚开始不久,已经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管理专业的时候,母亲从北京回来,详细跟我说了她在北影了解的情况。
听了以后,我很快决定不报考北影。
与放弃报考美院时不同,我没有觉得难过,因为很显然那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过低的文化课录取分数,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思想,狭窄的校园环境,单一的学生类型------这些终止了我以前对电影学院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类似于文艺青年对电影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
人往往要走好多次弯路,才能最终找到该走的道路。
我不停地向往,放弃;再向往,再放弃;这种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变得理智和冷静的过程。
你将从中看出以往选择的不成熟和不合理,渐渐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学会取舍,学会抉择。
永远不要认定最初的选择就是对的,不要认为你被迫放弃的道路就是最完美的。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发现更好的道路,那更好的道路又往往随着你的进步和你对自身的更深了解和发掘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候那甚至是你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路。
生活太奇妙了,只要你热情执著,总有大大小小的奇迹发生。
放弃北影后我很快清醒地认识到,我从小虽然兴趣广泛,但我终究酷爱读书,爱广泛涉猎书籍,爱追求更宽广自由的世界,而不是早早钻在一个领域里,在一个狭窄的专业型院校里。
我终于明白我想考美术学院和电影学院,是因为我想最大限度靠近文艺,靠近创意生产,但我忘了这不是欧洲,这些学院并没有我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宽广的能施展能力的平台;我想和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并肩;我想见识各个领域;我要一个兼容并包的校园;我更应该而且更可能去如饥似渴地去博学--------这最终让我决定选择普通综合性大学,也最终令我后来选择了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大学,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高一一年,我过得很艰难。
放弃考美院后,又开始想高中毕业直接留学英国,于是开始自学雅思考试教材。
这一年我除了英语和数学,几乎什么也没有学。
我的理科思维一向薄弱,在痛苦地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对物理化学几乎采取干脆放弃的态度:
上课不听讲,下课借别人的作业来抄,考试连蒙带猜,毫无危机感,心想反正高二就要学文科了。
唯一担心的是分数过低,老师当众曝光,实在太过难看。
但为高二着想,我没有彻底放弃数学,却也并不用心,常常不想做作业。
记得那次数学老师发现我抄某个同学的作业,他只叫了那个同学去问话,没有追究我;也许他不想让我难堪,也许他觉得我已无希望,管也无用了。
高一时,我的化学和物理成绩非常糟糕,只有英语和语文总是考得很好。
我次次期末考试都是班里倒数一、二名,本该被降出重点班,但班主任孔老师帮助了我。
她和年级主任商量说,反正她一上高二就会选文科的,高二以前就给她一个好点的学习环境吧,你看她的英语和语文那么出色,她不能算一般的差生。
尽管主任同意了,但他一提到我不是摇头就是给出一句极差的评价。
那时候我还比较喜欢高一那个班级,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对学习看得很重,我坐在他们中间始终受着影响,从没有过完全放弃学习的想法。
但是在不会降班这件事确定以前,我次次月考后都经受着对可能降班的焦虑,日日担惊受怕,头脑一片混沌,不知在过怎样一种日子。
那时我非常自闭,对我来说如果降到一个全是生人的差班简直是最恐怖的事情。
为此,每次理化下课后,我不得不变换着方法应付必交的作业,为了不被老师发觉,弄得筋疲力尽。
因为我不想在办公室被当面训斥。
虽然从没有老师追究过我,但是这种胆战心惊,弄虚作假的空洞生活,只要过上一个月人就会明白什么叫精神上的折磨。
被迫学我根本学不好的物理化学,不得已而频频做违心的事,这些使我一刻不得安宁,只能祈祷高二快点到来,要么读文科,要么留学英国。
那一年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煎熬。
高一时,我毕竟是第一次做一个差生,我无法对这些麻木,无法心安理得。
我小学一直算是比较好的学生,小学升初中时还考了全年级200多人的第二名,仅比第一名低了0.5分,被保送进了重点班;初中在重点班也还算个中上等学生。
高一这种雪崩一样的混乱让我完全茫然了。
我没有切合实际的目标,把本由物理化学占据的时间几乎全部给了课外书、网络和电影。
只有生活一点也不快乐,充满不安,走不出困境的人才会那样重视和依赖网络中的生活,但我当时从不承认它虚幻,因为它比我的实际生活快乐得多,我只有在那里能得到肯定、找到自信。
(高二进入文科班后,随着学习状态越来越好,现实生活中有了真实的事业去为之奋斗,我很快就不再依赖网络,上网时间越来越少。
上大学后有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天天上网但多数时间都是为了学习和工作,娱乐已经很次要了,连上网聊天都几乎不再做了。
太忙没空就好几天都不上网,我不再被它支配。
可见要戒网,单纯禁止是适得其反的,只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值得做的事,找到了乐趣,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对网络的依赖。
)
那段时间,因为我的一系列表现,我和父亲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闹到了很激烈的地步。
他本来就性格有些粗暴,加上对我极度失望,就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我当时并不理解他的失望,我认为他对我已没感情,处处看我不顺眼,绝望之余我每次都猛烈反击,当然越搞越糟。
他看我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电影,看足球、网球比赛,听音乐,发短信聊天,逛街,就是不学习、、、、、、于是就采取强制性手段,严厉限制我上网,扣押我的手机,甚至不让我多出门。
但这些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仍然抓住一切机会跑出家去上网,去满大街游荡,就是不想回家,不想面对那种阴沉压抑的空气。
所幸,那时候母亲仍然理解并支持我。
我觉得我险些在学校的焦虑压抑和家里的气氛之间被碾碎,碾得神经失常。
但我还是没有,我还能逃到书籍里去。
当时看A.兰波的诗,最深的感慨就是希望可以像他一样抛下一切远走天涯,冲出河口,驶入大海,穿过海峡,路过大陆,到达一块有灿烂阳光的蛮荒之地。
回想起来,我那时候的消极自闭以及自卑真是到了很惊人的地步,已经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总是习惯性沉默,一直低着头走路,暴躁而且喜怒无常,特别脆弱。
那真正是过一天看一天的生活,完全无力考虑以后。
好不容易熬到了高一快结束的时候,太差的成绩让我不敢参加期末考试。
而且,我想利用暑假到上海新东方去培训雅思英语,希望年内能参加雅思英语考试,以便留学英国。
所以我向母亲要求去读一个6月底开课的雅思班,并以此逃掉期末考试。
母亲很干脆的同意了,她从不觉得少考一次试是什么非常要紧的事情。
她对父亲隐瞒了逃考的事情,对他说放假后要让我去上海学英语。
父亲以为6月底学校已放假,所以默许了。
当时我对他的想法总是捉摸不透,不明白他当时为什么同意我去学雅思,也许只是把它当作让我独自一人在上海的一种锻炼。
他当时对我的留学想法不置可否,我以为只要申请到了一所英国的好大学,他是会同意的。
从上海归来,我正在构想考雅思前的学习计划,父亲终于对此开口了。
他说不同意我高中毕业就去留学,我必须在国内高考,在同龄人中检验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
他不会让我随心所欲的逃避现实,任何用钱买来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
他说话的语气不留一点余地,我的头脑一片空白。
继考美院无望后,留学的计划也被判了死刑,我为此已准备了将近一年,怀着很多的希望一步步计划着。
我觉得自己不能原谅父亲,不能原谅他这么晚才对我说不,让我枉费了这么多心血,也几乎荒废了高一的学习,却是为了一个根本不会实现的愿望,到头来两手都是空空。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晚上,我的生活一团糟,像被剥夺了一切的死刑犯。
我居然只剩下高考这条最不敢想象的路。
母亲安慰我说,父亲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得对,我一味的逃避不是办法,父亲是想让我用自己的力量来面对一次,看看我在所有同龄人中的位置,让我试试不用家长的财力支持是不是也能凭自己的力量进入一所好大学。
但当时的我,根本不能理解这些。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我逼上绝路,不能原谅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不给我支持,还说什么决不会纵容!
我现在成绩这个样子,家里又有这个经济条件,怎么可能不依靠家长的支持上大学?
靠我自己高考哪里可能有希望?
我从没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过什么命运,我不敢想,不相信。
我做不到。
我觉得我本可能到一所好的国外大学,现在却被无情的挡在国内,这简直是不可理解!
我真的想不通。
那几天,我的情绪经常失控,怨天尤人到了极点,觉得是上天对我不公,什么条件都不给我。
我以上专科学校威胁,甚至以不考大学为威胁.父亲冷冷的说:
那是你的事!
(四)痛苦中的崛起和奋进
然而日子还要继续下去。
带着这种绝望,熬到高二,到了文科班,依旧松松垮垮地过着。
除了上课,我不怎么看政治历史书,从不认真思考,对语文、英语全凭感觉,对数学也一样懒散。
我以为到了文科班,我知识面比较广,学政治历史的基础好,不用怎么学也一样可以做得好。
大半个月过去了,历史课邝老师进行了第一次测试。
答卷的时候,我就感到有些不对。
后来发卷的时候,邝老师拿着我的卷子说了一句深深伤了我的自尊和自信的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每当我有点自以为是的认为某些方面自己不努力也能做得好时,就会想起邝老师那句极具意味的话:
“54分,XX,这是天生要学文科的,但是不行。
”
我觉得简直无地自容。
高一的时候邝老师就说过他听说我早就决定读文科而且有些天赋,但现在我居然只能做到这样,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和我一起从重点班到文科班来的同学。
我原以为我的历史政治毫无疑问会强过他们,但现在的情况是现实在让我为自大买单。
我在座位上用试卷遮住脸,被突然间袭来的深不见底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击中了,我觉得丧失了最后一点优势和希望:
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了。
但我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好像被逼到了绝地,不能再后退了,身后就是悬崖,而我不想粉身碎骨,所以只好放下对学习的架子,背水一战。
但当时并不是为了什么高考,只是为了自尊心。
我不能忍受在政治、历史这种自认为拿手的科目上做得如此失败。
于是,我的学习终于咬着牙关带着屈辱迈出了颤抖的步伐,为了一个极其单纯的目标——拯救自尊。
这时候我对高考仍然没有概念。
别人为了高考而学习,我为了拯救自尊和自信,为了挽回一塌糊涂的生活而学习。
我一向过分强烈的自尊心,给了我最初开始学习的动力。
我学着拿起书本,学着细细钻研,以前从没用心学过历史政治的我就这样孤独地探索着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一词一句地思索着,琢磨着,不断的捧着书自己对自己提问。
高二第一次月考,150分为满分,我历史117,政治才96分。
虽然历史有了进步,但和前几名还差的远,只能算是中上;政治令人心惊,我死死地盯着卷子,怎么也不敢相信会考得如此之差。
从重点班到文科班的10名学生中,只有我一人排在10名以外,成了全班四十多人中的第十四名。
虽然比高一时在重点班的倒数一、二大有改善,但这是在文科班,我自认为可以名列前茅的文科班,而且我还是来自重点班的学生,怎么可以如此平庸?
!
考试后调换座位时,我跟老师要求,在一片惊讶中从中后排坐到了第一排,离开了熟悉的同桌,坐在老师的眼皮下。
我自愿要求受老师监督;我要告别上课自做自事吊儿郎当的过去;我要强制性改变我的自控力和学习节奏;我要和过去那种混混噩噩的状态告别,我必须有一个新的开始。
我隐约感到内心深处有一头动物苏醒了,正在环顾四周,发出第一声低吼,而且,这还是一头真正的猛兽。
我觉得头脑非常清醒。
即使这种苏醒不是为了前途命运,而是为了自尊,没有自尊我无法生存。
这个奋斗的理由比还虚无飘渺的大学前途要真实得多,有推动力得多。
我继续探索学习方法,把不理想的考卷一章章一题题分析透彻,发誓找出考不好的原因。
我把历史政治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自己发掘知识点和考点,总结规律,努力把书中的内容全部按照一定的规则串成串,得到清晰的线索。
我和英语孔老师研究成绩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全凭感觉学的日子,乖乖准备好笔记本,买好辅导书,开始进攻我最厌烦的最不擅长的枯燥语法。
与此同时,在书籍方面,我读的意大利作品越来越多,喜欢看意大利的球赛,而且从多年前开始,由于父亲,我就常接触到意大利语言文化:
他屡次和母亲去意大利参加米兰国际博览会,回来后给我详细描述意大利的情况,带我在国内陪同过意大利客户,还经常在家里大声而富有激情地朗读一些简单的意大利语词句,告诉我他们在意大利碰到的关于这些词句的故事和它们的特点。
高二这段时间,学习之余多读了一些意大利的文学作品,看了些意大利电影后,我觉得我对意大利文化认同度很高,非常亲近。
由于我讲话发音靠后,也非常喜欢发音比较低沉厚重的,且语法源自古老的拉丁文的意大利语。
内心自认这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
就买了一套教材,在日常学习的间隙自学意大利语。
高二的第二次月考来了。
我政治第一名(130分),历史第二名(122分),总分进入第八名。
这是一个月所取得的成果,让老师同学都非常惊讶。
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总是不会满足,愿意追求更好。
凡是用心投入做什么事情,总力求做到最好。
只是,直到此时,这个优点才终于开始在学习文化课上生效。
我看到了初步的跨越,觉得非常惊喜但远未满足。
随着分数变高,我飞快提高着对自己的要求。
历史科目以前是祈祷进两名就好,这次已经在努力研究为何没有考第一。
我尝到了考得好带来的乐趣,初步得到了成就感,不知不觉拾回了很多自信;我越来越喜欢学习,喜欢考得好的成就感。
一天晚上,当我结束充实的一天躺在床上,突然产生了一些想法。
我想学意大利语,想做中意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我突然发现我对未来有了设想,不再是一片茫然,我找到了大学想学的专业!
那一刹那我觉得头脑一下子亮了起来,顿时感到以前不考虑以后、没有学习动力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想学的专业,理想虽然一大堆却没有明确的行当。
心里不含渴望的学习当然是无力的。
当时我真的很想学意大利语,想去一个有此专业的大学,那么我就需要考尽可能高的分。
我的渴望一旦确定,就有很大的力量,我为这个可能达到的结果激动不已。
我明白了,原来现在多出些力,就可以有那么美好的未来,原来这就是凭高考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突然间,我谅解了父亲,他是对的,如果我不来面对高考,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是这么美好,这么让我充满激情,原来我真的可能不靠父母而自己实现一些愿望,原来自己真的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真的有可能改变自己灰暗的生活,带来全新的未来。
我没想到自信会如此之快的恢复。
隔天我查了资料,知道有意大利语专业又最有可能在海南招生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对这样的大学想都不敢想。
但那时,我抖擞了精神,开始享受追逐渴望的东西的那种美好感觉。
这个专业往年都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进入全班前5名而且保持下去,这样才会离我的理想更近一些。
从此,我的学习攻势全面启动了。
那时候我和高三的一个理科生住在同一宿舍,完全被她的刻苦感染,再加上目标的强大驱动力,学习变成了享受。
我们天天一起在宿舍阳台上借着昏黄灯光学到深夜两三点,然后凌晨六七点起床精神抖擞地去上课,一点也不累。
我知道我不仅要再进一步,还要把原有的成果最大限度巩固,才能有稳定的成绩。
我比前几名投入的时间多得多,尤其是历史、政治、英语,但从不为他们比我轻松得多却比我考得好而泄气,也不为某些科目(如历史政治)超过他们但学得那么苦只超了那么几分而觉得不值,我觉得某些重要的学习奥秘正在向我靠近,我就要捅破那层窗户纸。
我自信付出的那些艰辛努力绝不是白费,只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不明显过程。
虽然暂时还看不到很大成效,但照此下去,一定有一天会达到我想要的成绩。
整个高二,我都没有拿到历史第一,这个第一始终被另一个同学控制着。
高二越接近尾声,我越觉得我的时机快到了,我辛辛苦苦做的庞大的积累工作正在成蛹,快要变成蝴蝶。
我觉得那个历史第一一定是我的,政治第一虽然我已拿过,但我要的不是昙花一现,是持久。
不知为什么我变得很自信,我觉得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只差最后的质变。
我早在高二上学期就开始过着高三一样的大强度学习生活了,别人在休息娱乐的时候我几乎都在学习,我必须这样,否则无法弥补过去的空白,更别提超过别人了。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我考了全班第二名。
我并没有很激动,因为我觉得这只是因为这次考的数学内容是我学的相对最好的一块。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不过的确越来越近了。
高二的暑假,我没有参加学校8月的补课,而是在伦敦和香港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我考虑到,暑假补课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我完全可以在7月自习完;而且,8月开始上课的话,就为艰苦的高三多加了一个月,这样就会增加坚持到底的难度,减弱耐力,让人在来年一二月份就会困乏,无力应付剩下的几个月了。
高二一年对我来说就很辛苦,日日从早7点到次日凌晨两三点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很消耗能量,我需要一个长一点的假期,热切希望走得远一点,这样才能更有能量的回来奋战高考。
这一向是我的习惯,即使在快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也尽量寻找放松的机会,就像那两年学习再忙每天也要上半小时网,看两页所爱的书一样。
母亲仍然答应得很干脆,也很快说服了父亲(自从开始用功后我和他的关系好转得很快)。
整个七月,我呆在家里自习8月要学的历史政治,而且定期到数学老师那里提前学习8月的内容。
七月底,我到了伦敦。
在漫长旅程里,我越来越清晰的感觉这样做是对的。
人的承受力有限,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女儿 高考 成长 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