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docx
- 文档编号:9323171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14KB
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docx
《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
《有趣的磁铁》教学案例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
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
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
活动准备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主题——磁铁有什么性质?
利用文字及图示方式提出了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建议:
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曲别针、小螺丝、剪刀等。
活动过程和自由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部分。
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玩磁铁找发现;第二个活动,磁铁的应用;第三个活动,制作磁铁玩具。
自由活动是玩自制的磁铁玩具及自我评价。
拓展活动安排了“调查了解磁铁还有哪些应用,写一份调查报告”的课后活动指向,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教科书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学科学、做科学。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本套教科书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点。
在内容选择上,借鉴了《自然》教科书中一册《磁铁游戏》和六册《磁铁的性质》两课内容,但不是两课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使其具有了综合化、创新性的特点。
《磁铁游戏》主要通过玩磁铁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的性质》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磁铁的其他性质(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端磁性大、中间磁性小等)。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原《自然》教科书有明显的“知识条块”现象,将一个整体性的探究内容截然分开,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趣的磁铁》融合了以上两课的内容,将有关磁铁性质的知识点融合到一个统整的活动中——我们玩磁铁,看有什么发现?
充分体现了《科学》教科书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从探究空间的开放性上看,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明确展示实验的方法,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
例如《磁铁游戏》、《磁铁的性质》两课中的指向性语言“试一试磁铁能吸什么?
”、“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用铁做的”、“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吗?
”、“把两块磁铁的任意两个极相互接近,看到什么现象?
”及实验过程的提示性文字明确地指示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的探究过程是被课本“牵”着走的,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有趣的磁铁》只是给学生一个“玩磁铁,找发现”的活动指向,将细化的文字提示融入到开放的情景图中,学生探究的领域是开放式的。
另外,在结论的呈现方式上,《科学》教科书一改《自然》教科书“填空式”的呈现模式,更多的以“我们的发现”、“我发现……”等形式提示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并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文字或图表)进行记录,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体现着结论的开放性。
基于以上考虑,本课主要采用了“单向喇叭口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探究活动从“玩磁铁,找发现”这一活动指向展开,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统整的、逐渐开放的过程。
本课主体活动基本遵循“探究——发现——再探究——再发现”的活动进程展开,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受活动阶段的限制,教师在活动中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自控者。
本课活动按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三和自由活动内容。
本教学案例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及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6课)
教学设计:
武际金
教学(学习)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
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吗?
(学生自由汇报)
师:
我发现你们都非常喜欢玩,乐于参加与玩有关的活动。
作为老师,也非常关注同学们的玩。
如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你想玩多长时间?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课前谈话的设计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1.课前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以“平时最喜欢做什么?
”为切入点,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玩”的话题为谈话内容,在课未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为课的开始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氛围。
2.孩子的工作就是玩。
要是让孩子自己选择,那他会选择“玩一节课”,这是学生的真实想法。
但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一开始不敢这样说?
因为我们的课堂还受多少年来形成的“学习课堂”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玩是违规的,能玩上十分钟已经是很大的“出格”了,那敢奢望能玩一节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从教师的充分肯定中获得认同感,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轻松拉进师生的距离,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
]
一、观察交流,直奔主题。
(可以结合课前谈话引入新课)通过刚才的交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你可别小看玩,因为很多的科学道理就是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玩的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一位老朋友。
(出示条形磁铁)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
(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师:
你们玩过磁铁吗?
你是怎么玩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玩法)
师:
看来大家对磁铁都不生疏,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磁铁?
给它们取个名字吧!
(学生交流自己玩过的磁铁,教师将学生描述的磁铁的形状或名字板书到黑板上)
[磁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它们形状的描述也是不确定的,应该没有固定的名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给磁铁形状命名的权利放给了学生,按照学生的理解给磁铁命名,这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教师将一条形磁铁放到实物展台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板书:
SN。
如学生不能说到“磁极”,教师可直接讲解给学生)
[科学课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并不是说什么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本环节教师在处理“磁铁”名称及“磁极”时,如学生不能说出,就可采用“讲授”的方式,直截了当的“传授”给学生,做到“该讲的就讲”。
]
二、开放空间,自由探究。
师:
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磁铁。
(板书课题:
有趣的磁铁)
师:
请同学们注意,在玩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如果你们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用☆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探究2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发现,摒弃了模式化的记录方式,为研究结果的呈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用“☆”标注自己的重大发现,将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重大发现”由学生自己确定,自己评价研究发现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实验取证,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保证这一环节获得充足的实验证据,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研究,切忌走马观花,华而不实。
本环节教师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尽情地“玩”20分钟,在这样宽松、开放的时空中,每组学生至少能充分地参与到一个探究磁铁特性的活动中,找到磁铁的两个特性,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重大发现的快感,较好的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
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把材料放回实验盘,并提示学生把没记完的记录抓紧时间填完,记完的小组再充实一下。
(学生关注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详细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
)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充裕,就是没有组织整理的时间,在热火朝天的探究活动之后,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
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你一旦给了他宽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就会自然的把注意力倾注到活动中,而忽视了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
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的探究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以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另外,这一策略,也为学生从“玩”磁铁的探究活动环节过渡到表达与交流环节创设了一个“缓冲区”,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兴奋、激动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然后再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掀起下一个活动高潮,使课堂教学经历了一个从动到静再到动的过程,体现了课堂学习的节奏感。
]
师:
哪个小组最想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
有什么重大发现?
交流的时候,发言的同学要清楚地说明你们的发现,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进行补充和质疑。
[倾听,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学生只有乐于倾听,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的想法进行比较,进而重组自己的信息体系,逐渐实现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教师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下面是一段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
生:
我们把磁铁放到小车里,相同颜色的磁铁碰到一块,小车迅速推开。
不同颜色的磁铁碰到一块,小车吸在一起,这是我们的重大发现。
师:
“不同颜色的磁铁”是什么意思?
生:
是指两块磁铁不同颜色的两端。
师:
颜色不同,说明什么不同?
生:
说明磁极不同。
师:
颜色相同呢?
生:
说明磁极相同。
师:
磁极相同,我们可以说“同极”(板书),磁极不同我们可以说“异极”(板书)。
能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再说一遍吗?
生:
把磁铁放到小车里,相同的磁极碰到一块,小车迅速推开。
不同的磁极碰到一块,小车吸在一起。
(教师随即板书“推”、“吸”)
师:
“推”也就是“排斥”,我们可以简写成“斥”
(师完善板书: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师的疑问“‘不同颜色的磁铁’是什么意思?
”指出了学生语言表达上的疏漏。
这一简单的质疑,却有三层意义:
一是为学生学会倾听树立了一个榜样,暗示学生要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二是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三是为学生间的质疑问难提供了一个“激发点”。
另外,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课探究发现活动的一个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教师选择了“引导”,因为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将结论归结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上来的。
学生已经知道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只是不能科学、规范的加以描述,教师巧妙地“拉”一把,这是明智之举。
]
生:
用磁铁吸铁屑的时候,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少,这说明两端的力量大,中间的力量小。
生:
是磁力大,不是力量!
师:
真棒,你听得很认真!
(师板书:
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及时地鼓励、渲染,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观点,轻松地将课堂推向高潮。
]
生:
把磁铁用线吊起来,静止后,磁铁会指向南北。
生:
我们把磁铁放到水里的泡沫上,磁铁也会指南北。
生:
旋转的小磁针静止后,也会指南北。
(师板书:
指南北。
)
生:
磁铁只吸铁的东西,不吸铜、铝的东西。
(师板书:
吸铁)
生:
把曲别针放到盛水的玻璃杯里,隔着玻璃杯也能把曲别针吸上来。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好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好多的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而且都是“重大发现”,太了不起了。
(学生为自己的重大发现鼓掌)
[看看学生的发现,就不难想象课堂活动的效果。
只要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探究氛围,学生就能把“蛋糕”做大,把“雪球”滚大。
]
三、生活应用,课后拓展
举例说明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举例)
师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生活中好多物品都用到了磁铁,而且磁铁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内的废铁、废钢等金属。
课下要注意观察,了解更多磁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师:
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重点板书)
师:
这么多的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不如大家课后亲自去研究,有了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体会及反思:
1.身边的科学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
身边的科学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平时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本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磁铁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做游戏和进行小研究的特点,学生通过亲历活动,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我们也能做科学。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
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
他们需要哪些材料?
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
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会有什么发现?
可能会得出什么错误的结论?
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
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些准备是多个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
本堂课要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首要的是要准备充分的、结构性强的材料。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
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
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磁铁;二是我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断裂磁铁、铁屑、细绳、铁器、铜器、、铝器、曲别针、大头针、指南针、塑料棒、小车、泡沫塑料、水槽等,并且保证每组材料的数量充足。
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玩各种各样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成为伟大的发现者。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三年级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具备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
探究过程就要从学生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入手,制造矛盾、困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本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玩磁铁的活动中,期望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较多的发现,因此,课堂中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投入“玩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
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此,学生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发现了磁铁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两端磁力大、指南北、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对电视屏幕、收音机信号的影响、磁力线的形状、断裂磁铁磁极的变化、磁化现象、磁偏角现象,有的学生还利用自己带来的废旧马达、喇叭等提出了有关电磁铁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科学课应该达到和实现的目标,也体现了每个学生都是伟大的发现者这一客观事实。
4.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到最后,学生已没有了问题,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对于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下课铃响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这才是我们所要期望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本堂课贯彻了这一理念。
课堂在结束之时,教师提出问题:
“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学生进行了充分、自主的探究与交流研讨之后,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兴奋与活跃状态,在这时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如“火上浇油”,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就会在这里被提出来,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的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保持和延续这种探究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拾到芝麻的同时,而不至于丢掉西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趣的磁铁 青岛 科学 有趣 磁铁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