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调研报告图.docx
- 文档编号:932235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64.01KB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调研报告图.docx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调研报告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调研报告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调研报告图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调研报告(图)
为配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了解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大型排涝泵站情况,水利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05年6月中旬,分4个调研组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进行了大型排涝泵站的调研。
各调研组在分别听取各省水利厅关于大型排涝泵站基本情况的汇报后,实地考察了19处大型排涝泵站,与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座谈,同时考察了5家大型农用泵生产企业,有关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 四省大型排涝泵站的基本情况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相继建成了固定机电灌排泵站73929处83508座、装机141620台、总装机容量610.7万kW,机电灌排面积13074.31万亩,其中大型排涝泵站152处657座、总装机7291台套140万kW,排涝面积4386.5万亩,占除涝面积的70%,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为骨干、大中小型泵站相结合,提排与自排、提灌与自灌、提水与蓄水相结合的综合灌排体系。
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情况见表1。
中部四省机电灌排设施发达,在四省已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的除涝抗旱工程体系,以重点中型泵站为主体的灌排工程构架,以中小型泵站为主导地位的地区性除涝、灌溉工程网络。
四省泵站装机容量占全国泵站装机容量的27%,大型泵站数量占全国大型泵站数量的55%,大型泵站装机容量占全国大型泵站装机容量的46.9%。
大型泵站在防洪抗旱、保护城乡安全和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泵站发挥的效益来看,已远非过去那种单纯的农业受益,它已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教育,乃至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
因此,它对当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四省的泵站工程中,大型泵站的装机容量占四省全部泵站动力的25.8%,大型泵站的排涝面积却占四省全部泵站排涝面积的62.9%。
由此可见,大型泵站在机电灌排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作为泵站技术改造的前期工作,首选大型泵站是非常必要的。
(二) 大型排涝泵站的地位及作用
由于四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中游,洪涝灾害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江大河堤防的加固,防洪标准的提高,排涝泵站的地位与作用越显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是防洪除涝的重要保障
四省自然灾害频繁,特大洪涝灾害频发。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大范围内涝外洪;1999年四省再次发生大面积内涝;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造成了4295.75万亩耕地受涝绝收。
排涝泵站特别是大型排涝泵站在抗御洪涝灾害的斗争中,担负着为排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农田、工矿企业提供安全保障的重任,四省排涝泵站保护着100多个县级以上的城镇、1.2亿群众、6975.8万亩农田等的防洪安全,其中大型排涝泵站保护农田4063.75万亩。
泵站的安全运行确保了城乡防洪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2. 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
大型排涝泵站已经成为我国灌排网络的骨干和支柱工程,对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减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省的排涝泵站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大型排涝泵站在四省粮食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500亿公斤稻谷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
3. 对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省排涝泵站受益区内农村人口约1亿,农业产值约1万亿元,农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
泵站建成后,受益区人民生活安定,收入逐年增加。
4. 受益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排涝泵站对冲污排碱、改善生态环境及水质、防止血吸虫病、增加湿地面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湖南省洞庭湖、江西省鄱阳湖和安徽省长江、淮河两岸的周边地区,过去由于洪涝灾害,许多地方人烟稀少,草木不生,交通阻隔,钉螺成灾。
排涝泵站使环境得到改善,并带来百业兴旺。
如今,这里许多地方都成了重镇、成了交通枢纽和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 大型排涝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现有泵站多数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普遍存在着机电设备质量差、效率低、运行不正常的状况。
据湖北省统计,全省大型排涝泵站已严重老化,运行20年以上的56处,占大型排涝泵站的91.8%,运行25年以上的50处,占大型排涝泵站的81.9%。
无法修复或修复不经济的水泵、电机、变压器、辅机设备分别占总数的7.47%、8.88%、18.04%和8.0%;老化度大于0.8,本该淘汰的水泵、电机、变压器分别占总数的16.05%、11.24%、22.85%;主要配电设备因磨损性能下降,但能带病勉强运行的占总数的30.1%。
因无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大部分设备带病运行,安全隐患多,故障、事故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泵站安全运行。
2. 排涝能力下降
由于河道水位逐年提高,机电设备老化失修,建筑物破损等原因,一般排涝能力比设计少30%以上。
大江大河泥沙淤积严重,同流量下水位普遍增加了1.5~2m以上,造成机组出水量减少,运行时振动而被迫停机,甚至无法启动。
1998年特大洪水,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水位持续高涨,期间就有50.3万kW装机(占洞庭湖区外排装机的85.7%)被迫停机,致使394万亩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受渍时间长达50天。
3. 排涝标准低
因内河湖泊的泥沙淤积,调蓄湖泊容积减少和耕地面积增加等原因,而且有的泵站在建设时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有限,在设计选型和配套上不够合理,造成水泵长期在低效区运行,有的甚至存在质量问题,泵站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显现出大型排涝泵站装机容量和流量严重不够,因而造成排区的排涝标准低,大型泵站一般只能达到五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4. 泵站安全生产问题突出
许多泵站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淘汰产品,其绝缘性能下降,严重影响设备和人身安全,大多数设备已超过或接近使用年限,高、低压电气设备保护失灵,严重影响泵站的安全运行;机型多属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产品,无配件来源。
据统计,泵站的大部分故障、事故,往往是因绝缘损坏而引起的;大部分高压开关柜无“五防”设施,对泵站运行管理人员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有的泵站厂房年久失修,每逢降雨排涝时,因担心雨水漏进机组烧毁电机,工作人员只好打着雨伞作业等,严重影响泵站安全生产。
5. 泵房及配套建筑物年久失修、问题严重,影响排区防洪安全
大型泵站的建设,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加之水文、地理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难以满足排区防洪排涝要求。
加之大型排涝泵站大多破堤兴建,泵房或出水建筑物为穿堤建筑物,泵站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发生大量的裂缝和不均匀沉降;出口断流设施不配套,许多泵站出口无防洪闸门,对排区的防洪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另外,大部分泵站进口缺乏拦污清污设备,直接影响到泵站扬程和水泵淹没深度,对正常运行造成很大影响。
二、 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1. 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由农产品短缺走向了自给有余,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良性发展之路。
因此,加快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效益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只有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由于泵站工程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它可以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为农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和结构优化提供物质保障,所以,没有泵站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 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是防洪安全的迫切需要
中部四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灾害频发,特别是洪涝灾害依然是制约四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对长江、淮河主堤和主要支流堤防及湖泊进行堤防建设,通过堤防的加高、加固,大幅度提高了堤防、涵闸、河道的防洪标准。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许多大型泵站防洪标准偏低,一般仅能达到五年一遇的标准。
对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四省大型泵站中,有85%是承担排涝任务的,在已治理的排涝面积中,有90%的面积需要通过泵站提水排涝。
这些大型排涝泵站直接担负着广大圩区以及各大粮食生产基地、广大农田和农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各级防汛部门每年各级政府都将这些大型排涝泵站作为防洪保安的重中之重。
3. 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所在地都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粮食生产发展还有较大空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有一定潜力。
通过对现有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到2010年全国可新增5000万亩农田排涝面积,使全国农田排涝面积达到2.4亿亩,按每亩增产400kg,75%种粮,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亿kg左右;通过恢复和改善排涝条件,提高单产水平,其中1亿亩中低产粮田每亩可增产100kg,其余0.9亿亩粮田每亩可增产50kg,还可新增145亿kg粮食生产能力。
两项措施共可新增295亿kg粮食生产能力。
因此,加快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可以明显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拉动经济的发展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共需总投资60多亿元,通过国内的招投标,不仅能提高国内大型泵站机电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强有力地拉动内需,而且还能提高国内大型泵站机电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推进机电产品的升级换代,确保机电产品可靠、节能、高效,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
(二) 四省泵站技术改造已做了大量工作
1. 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出台了一些与泵站相关的政策,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外,还出台了《关于规范水利工程农业水费收取和使用的管理意见》(鄂办发C20023 35号)、《省财政厅关于对大型泵站公益性排涝费用实行财政补贴的通知》(鄂财农发[2003]2号)、《省财政厅、水利厅关于明确易涝地区具体范围的通知》(鄂财农发[20033 7号)、《省物价局、水利厅关于下达2003年全省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的通知》(鄂价能发[2003]87号)等文件。
江西省围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这个中心,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一手抓改造,一手抓改革,针对大型泵站管理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和水费计收机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按照《泵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的要求,推行以“三公”(公平、公开、公正)、“三定”(定员、定岗、定酬)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度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各泵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2. 多方筹措改造资金
湖南省到2004年底共完成计划投资15.69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专项用于洞庭湖区排涝设施建设资金9.6亿元,共新建泵站69处345台10.2万kW,技术改造电排机组1580台(套),34.9万kW。
安徽省从1995年起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地方配套1500万元进行泵站技术改造,每年改造约1万kW装机。
利用其他渠道资金,每年改造泵站约0.5万kW装机。
1998年大水之后,加快了沿江排涝泵站建设,规划新建、扩建泵站18万kW,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从1999年开始,分4批下达沿江排涝泵站建设计划共计76座、10.9万kW,总投资9.33亿元,其中:
中央专项5.15亿元、地方自筹4.18亿元。
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国家安排灾后重建资金1.3亿元对行蓄洪区泵站进行改造,共改造11座泵站、1.5万kW。
湖北省自1994年以来,累计完成泵站技术改造省级投资1.8亿元,各市县在省级补助的情况下,也积极开拓投资渠道,多方筹措改造资金。
3. 积极稳步推进大型排涝泵站体制改革,努力做好泵站管理工作
实施泵站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大型排涝泵站工程良性运行的迫切需求。
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后,中部四省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排涝泵站是纯公益性事业。
大型排涝泵站存在的排涝能力下降、排涝标准低、机电设备老化及超期服役、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等问题,只有通过国家投入资金,加快技术改造的速度,同时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落实泵站管理、运行和维修、养护资金,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得以彻底解决。
(三) 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前期工作比较充分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委托灌排发展中心进行了大型泵站技术改造的前期工作。
1. 大型泵站典型调研
组织专家分成中部、东部、东北、西北四片,对全国14个重点省的大中型泵站进行典型调研。
通过调研,摸清了大型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深层次上进行了分析。
完成了“全国大中型泵站技术改造调研报告”、“全国大中型泵站技术改造规划研究报告”、“全国大中型泵站技术改造综合评价体系”、“全国大中型泵站技术改造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泵站技术改造的实施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泵站普查
在大型泵站典型调研基础上,2003年下半年对全国32个省市的泵站进行了普查,获得泵站的基础数据35万个,基本摸清了我国泵站的家底和问题。
3. 编制标准
编制了SL—355《泵站安全鉴定规程》,修订了SL—356《泵站安装验收规范》两个标准,并着手编制《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范》,为泵站技术改造做好了技术支撑。
4. 技术培训
先后在扬州市和武汉市举办了数期《泵站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全国25个省市水利厅、局及80多个大型泵站管理单位300多人参加了培训。
5. 专题研究
开展了“泵站现状评价及重点工程技术改造与设备研究”专题研究工作。
就“大型泵站技术改造技术”、“大型泵站技术改造标准”、“大型泵站技术改造环境影响”、“大型泵站技术改造老化评价”、“大型泵站技术改造设备”等专题进行研究。
6. “十一五”技术改造规划
编写了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
各省(区)已完成了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审核《全国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十一五”规划》。
三、 建议
1. 尽快启动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
鉴于中部四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型排涝泵站的重要性及现状,为确保粮食安全,建议中大对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
首先启动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的技术改造工作,然后在“十一五”期间分期分批对全国大型泵站进行技术改造。
考虑到中部四省的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程度,建议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大型泵站技术改造责任。
对于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建议中央投资与地方配套比例为1∶1.5,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水泵和机电设备及配套电气部分,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建筑物改造和配套。
为保证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后充分发挥效益,要求大型排涝泵站积极做好排水体系管理工作,地方政应组一织乡村投劳,对排水河道进行疏浚,对排水控制建筑物进行整治维修,确保排水通畅。
2. 对于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泵站今年进行改造
为了确保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项目取得实效,建议从四省大型排涝泵站完成可研和初设的项目中,优选一批列入今年改造计划,并尽快启动,以保证来年汛期前发挥效益。
重点是老化严重、超期服役的机电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结合主电机、主水泵的技术改造,对主机组增容、增加流量、提高(或降低)水泵扬程,以解决机电设备老化、超期服役、扬程不足(或过高)、装机容量和流量不够等问题,达到提高泵站排涝能力、排区排涝标准和安全运行率的目的;其次是年久失修、险情隐患多的水工建筑物进行整险加固,同时对设计不合理的进出水建筑物和拦污清污设施、断流装置、防洪闸门等进行改造,解决建筑物年久失修和进出水建筑物不匹配等问题,达到消除险情隐患,提高泵站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的目的。
结合电气设备改造,实施计算机监控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泵站(或排区)局域网系统建设,提高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使之更加安全、高效、低耗运行。
3. 抓紧做好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前期工作
尽快制定泵站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和大型机电设备(含水泵)招投标办法,大型机电设备(含水泵)技术改造技术要求和标准。
规范泵站技术改造的前期工作、资金投入、招投标、工程施工及验收、效益评估等工作。
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项目的原则:
一是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近期目标与远景需要相结合,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使改造项目做到经济合理、注重实效。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自然社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和农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投入产出、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等各种因素,合理确定泵站技术改造方案。
三是精心组织、民主决策。
地方政府和泵站工程主管部门需加强引导、加大扶持、精心组织。
同时要充分尊重民意,加大工作透明度和民众参与程度,让受益区政府和群众在项目建设方案、筹资方式和改革模式的确定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
四是工程改造与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在实施工程改造的同时,要制定方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工程改造后,能步人良性运行的轨道,保证泵站效益的持久发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部 大型 排涝 泵站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