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本科.docx
- 文档编号:931531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8.15KB
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本科.docx
《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本科.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本科
心理学复习题(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
1.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B)的干扰。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C )。
A.中间稍快B.中间稍慢
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
3.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这种学习属于(C)。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4.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
( C )
A.常规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D.创造性思维
5.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 D )的影响。
A.定势B.正迁移
C.原型D.负迁移
6.人类具有的五种基本情绪是(C)。
A.羞耻、愤怒、恐惧、同情、快乐
B.悔恨、快乐、悲哀、厌恶、痛苦
C.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痛苦
D.愤怒、喜欢、恐惧、羞耻、厌恶
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 )影响。
A.激情B.心境
C.应激D.以上一个也不是
8.一般来说,( A )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
A.中等B.弱
C.强D.B和C都是
9.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B)。
A.编码、提取、存储
B.编码、存储、提取
C.提取、编码、存储
D.存储、提取、编码
11.以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是(C)。
A.生理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人格心理学
12.“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有条件的B.无条件的
C.不可能的 D.以上一个也不是
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C )。
A.指向和选择
B.集中和紧张
C.指向和集中
D.集中
14.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A)。
A.选择性B.整体性
C.恒常性D.理解性
15.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 D )。
A.选择性B.整体性
C.恒常性D.理解性
16.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C)。
A.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
C.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D.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A)现象。
A.适应B.对比
C.后象D.感受性
18.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B.访谈法
C.测验法D.实验法
19.精神分析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
A.艾利斯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和罗杰斯
D.斯金纳
20.母性动机是一种( B )。
A.社会性动机
B.生理性动机
C.物质性动机
D.交往动机
21.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
A.定型B.第一印象
C.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
22.智力是指(D)。
A.思维能力B.特殊能力
C.理解力D.认知能力
2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 B )
A.社会性B.独特性
C.稳定性D.整体性
2 5.( C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A.气质B.能力
C.性格D.情绪
26.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 )
A.多血质B.粘液质
C.胆汁质D.抑郁质
27.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28.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柏尔曼D.奥尔波特
30.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称为(A)。
A.自我B.镜中自我
C.理想自我D.社会自我
31.( A )被称为精神病中的“感冒”。
A.抑郁症B.焦虑症
C.恐惧症D.强迫症
32.在人生的某一时期,因缺少引发某一心理特征或行为的环境,而致使这一心理或行为永远不能产生,这个时期称为行为的(D)。
A.印刻B.最近发展区
C.敏感期D.关键期
33.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 D )。
A.适应现实生活
B.自尊、自爱、奋发向上
C.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
34.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B)。
A.前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5.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三阶段是(B)。
A.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
B.以“好孩子”为定向
C.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
D.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36.心理动力理论是由( B )创建的。
A.艾森克B.弗洛伊德
C.麦独孤D.拉扎洛斯
38.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 C )。
A.理性情绪疗法
B.代币法
C.来访者中心疗法
D.阻抗
39.下面哪种疾病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 D )
A.焦虑症B.强迫症
C.人格障碍D.疑病症
40.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叫做( A )。
A.从众B.服从
C.去个性化D.依从
二、名词解释
1.正后象和负后象
答:
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
答:
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
答: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
答:
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
答:
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
答:
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
答:
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记忆
答:
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了不同时间间隔内遗忘量的变化趋,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3.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答:
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4.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答:
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5.原型启发
答:
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
答:
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不同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办法。
启发性策略是指先确认和评价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7.复合情绪
答:
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
8.情绪调节
答: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1.自我实现需要
答:
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
答: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3.权力动机
答:
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
答:
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
答: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6.情境智力
答:
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7.智商
答: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8.人格
答: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
答: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0.气质与性格
答: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1.主我与客我
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
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
2.刻板印象
答:
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礼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3.归因
答: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4.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
答:
让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一个方法,是想办法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留面子效应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方法,即先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极端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较温和的要求,这时小的要求往往会实现。
5.群体极化
答:
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于极端的现象。
6.社会惰化
答:
群体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
7.印刻
答:
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印刻是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印刻的时期叫关键期,也即临界期。
8.依恋
答:
依恋是儿童期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强烈而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
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和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控行为。
(3)预测未来。
(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
答:
(1)睡眠。
(2)梦。
(3)催眠。
(4)白日梦。
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
答: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
答:
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
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1.记忆的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
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系统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阶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来自外界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停止被注意,它们则进行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2.简述学习的含义,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答: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贯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
(2)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等。
认知学习理论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关心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刺激是怎样引起反应的,以及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观点有: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造;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完整的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
学习是学习者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应该由学习者自己评价。
3.简述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识策略的种类。
答:
复述策略主要有:
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提问策略或尝试背诵。
精加工策略主要有:
划线法、笔记法、卡片法。
组织策略主要有:
列提纲、画关系图。
元认知策略主要有: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简述思维的特征和构成因素。
答: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思维的构成因素有概念和表象。
5.简述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
答:
创造思维与发散、聚合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发散和聚合思维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提出全新的假设和答案,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但有了聚合思维,人们才能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两者的结合才能结成创造之果。
6.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
该如何看待?
答:
决策中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
框架效应是指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的心理现象。
两种效应都是决定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问题情境的表述除需要客观准确外,还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要客观评估得失,正确对待得失,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
7.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以及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情绪的功能主要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沙赫—辛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沙赫特和辛格。
该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8.简述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答:
区别:
(1)反映的性质不同。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规律)的本质的反映,
情绪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求(态度)的主观体验
(2)发生方式不同。
人的认识过程的发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随意志努力)。
情绪过程的发生方式不具有或很少具有随意性。
联系:
认知过程是情绪过程的基础,情绪过程又对认知过程起着调控作用。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什么是动机?
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怎样的关系?
答: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
3.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
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表现。
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4.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1)独立因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2)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
(3)智力多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在使用智力测验时,应该意识到智力测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避免对测验结果的滥用。
(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半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人的智力有多种成分,单一的智商值不能分别表明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
(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如一些题目可能更有利于城市的孩子而不利于农村的孩子。
(3)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的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氛围、心理状态等。
6.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答:
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
(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
(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
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7.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万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1)人格特质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同物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2)人格类型说。
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
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
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
(3)人格维度说。
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
艾森克是人格维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
两个维度构成四各人格类型:
偏于内倾又情绪稳定的黏液质;偏于外倾又情绪不稳定的胆汁质;偏于内倾而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偏于外倾而情绪稳定的多血质。
10.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
答:
(1)测验法。
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
其优点是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缺点是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答案;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
(2)投射法。
是以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投射法主要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
其缺点有;一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结果难以进行解释。
二是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
三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情境测验。
是将被试放在类似或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 心理学 期末 复习资料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