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方案.docx
- 文档编号:931148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0.64KB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docx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教学设计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小说》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名称]小说
[年级]九年级上册
[教学进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周上此课
[单元课时数]14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说的作用: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可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品味细节描写,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4、阅读小说,懂得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单元,通过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有明显的成人感,开始对社会理解关心,并有“参与”意识,并且人生观、世界观处于萌芽状态,富于理想主义,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时间等。
所以学习本章的几篇小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小说欣赏能力并且可以触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人生的思考。
[教学措施]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
小说重在“品”,可以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当然,人物的生活必然有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单元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具体分配: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故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推荐与阅读1课时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实际场景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学习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教学设想:
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小说的相关知识。
2、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教学步骤:
一、大师登场——导入语。
(依次展示鲁迅、莫泊桑、老舍等文学大师的图片,逐一提问:
这是……,学生齐答)
他们洞悉社会,他们记载历史,他们感悟生活,他们体味人生,他们——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背着写有“思考”的行囊,在时代的冲击波中书写人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新单元,一起走进文学大师,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一定会带给每位同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二、初次见面——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走进这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谈,教师认真倾听,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
三、谈天说地——共提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后,自己提单元的学习任务、目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
四、出谋划策——探讨单元学习方法、确定单元活动专题
1、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3、开展一次“我读小说”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五、茶余饭后——师生自我反思、评价。
(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六、智能储备。
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体会,甚至一种渴望,不妨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一起谈谈对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
故乡
教学目标: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设想:
1、搜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组长选择精彩的句子,用大字书写,课前张贴在教室墙上);搜集鲁迅及本文背景资料。
2、以文中“我”的口吻,有感情地向你的邻居朋友讲述“故乡”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请各组说说看,要是能说出其中的“情”那更好。
(学生活动)
是的,“故乡”这个极具魅力的字眼,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吟诵过她,多少海外游子思念过她,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一起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情”。
二、整体感知,真情讲述。
1、播放《故乡》音频,准备真情讲述(屏幕出现央视“讲述”栏目背景,营造氛围)。
2、听录音,准备讲述。
3、小组内讲述,选出小组代表。
4、班级讲述,师生互相点评。
三、精读课文,关注命运。
1、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请运用“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这一读小说人物的一般方法,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全班同学按照下面三个研究课题,选相同课题的每4——5人一个小组,依以上方法进行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
小英雄——木偶人。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
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
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学法指导:
阅读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
怎样读人物?
方法就是:
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四、回味课堂,布置要求。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呢?
(学生活动)
2、如果下节课我们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你打算如何参与活动,如何表现自己呢?
课后你能为闰土、杨二嫂和“我”分别写一段评语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物形象大家评。
1、《故乡》一文写了三个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和“我”。
你眼中的这三人是怎样的形象呢?
这节课我们首先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大家可以自由畅谈,但理由要充分。
2、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学法指导:
研究人物,我们不仅要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情,还要注意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
1、而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本文中这横向的就是指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请根据以下四个专题,结合自己的兴趣,每4——5人一个小组,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说出变化概况并探究变化的内涵。
(1)杨二嫂与闰土:
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
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2)“我”与闰土:
迅哥儿——老爷;
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
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
(3)“我”与杨二嫂:
无话可说的交谈
(4)水生和宏儿:
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2、学生按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间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
这都是谁惹的祸呢?
(学生说)我们的下一代——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
三、设下悬念,结束本课。
1、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
2、课后请你尝试着写一篇小小说,内容:
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再相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宏儿水生再相会。
1、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
同学们的想像一定比我更丰富,一定更有创意,谁来试试看。
2、指名朗读小小说,其他人倾听、评价。
3、小结、引导:
有些同学的小小说延续了“我”与闰土的故事,多数同学描绘了未来二人美好的生活和新型的二人关系。
那作者希望中的下一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希望无所谓有无。
1、请同学们研读最后“离故乡”部分,联系全文谈谈,“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2、先各自理解,再小组交流。
3、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三、结束语。
1、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望就能变为现实。
2、(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联系学生实际结束)
四、智能储备。
1、联系全文看,在“我”的心中有三幅关于故乡的图画,你能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描绘这三幅图画的内容吗?
2、小说的主题有三种理解:
①“隔膜说”。
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
”(茅盾)②“农民问题说”。
认为“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严家炎)③“批判辛亥革命说”。
认为“作者满怀深情地写了闰土的种种不幸,正是要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
”(人教社1987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教学设想: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一则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2、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导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1、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
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
阅读全文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身世变化;
(2)不变的本质;
(3)态度变化。
2、阅读、思考。
3、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
4、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5、小结: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
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1、引导: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
2、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3、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4、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5、小结: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1、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1)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2)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2、学生想像、写作。
3、小组互评、修改、推荐。
4、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1、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
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
“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
”亚历山大
(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
2、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
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
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理与否,各抒己见。
1、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
但是,是不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越多越好呢?
课文对原作就有一些细节删节,可是有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删节欠合理,你能就以下几处删节谈谈你的看法吗?
(1)第43段之后:
“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
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
(2)第48段之后:
“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
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
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
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
”
2、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3、小结:
以上这些删去的内容,侧重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一个孩子的纯真而又痛心的感受,既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的刻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删节是否合理不作统一答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与同学畅所欲言,谈出独到见解)。
二、文题内涵,众说纷纭。
1、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交流,一对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了,正如一副对联所写“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
看来菲利普夫妇应是本文塑造的主要形象了,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以下所拟题目你认为哪一个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更有新意?
请谈谈你的看法。
(1)《我的父母》
(2)《贪心的菲利普夫妇》(3)《我的弟弟于勒》
(4)《变色的世界》(5)《贫穷与阔绰》(6)《我•于勒•菲利普夫妇》
2、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这道题目的在于比较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及时鼓励学生的独到发现。
)
三、结束寄语,你言我语。
1、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正是从“我”的所见所闻出发,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来描写菲利普夫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
对金钱,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呢?
2、先齐读下面名言,再用一句精辟的话表达你对钱的认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3、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
四、智能储备
1、假如我们回来的时候在圣玛洛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写一段话,阐述你对“金钱和亲情”的认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理解祥子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并通过景物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教学设想:
1、搜集老舍及本文背景资料;阅读《骆驼祥子》。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自配背景音乐录好音,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烈日下和暴雨下人们活动的情景,让学生谈感受。
2、设疑:
在烈日和暴雨下人们的感受难道仅此而已吗?
除了对苍天的控诉,还有其他的怨愤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祥子到烈日和暴雨中走一趟吧。
二、整体感知写对联。
1、课文分为“在烈日”和“暴雨下”两部分描写了祥子生活遭遇,你能拟写一副对联,分别写出祥子的遭遇吗?
能融入自己的感情,写上横批最好。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创作。
3、实物投影学生创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三、研读感悟“柳七变”。
1、文章多次写到“柳”,你能找出这些句子,从“柳与祥子”的角度,谈谈作者着力描写“柳”的深刻含义吗?
2、阅读课文,搜索信息,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4、班级讨论,引导探究。
5、小结:
文中多次写到柳,不仅介绍了环境,烘托了气氛,还衬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人力车夫当时的活动,象征着人物的遭遇。
柳树的每一次出现,都体现了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心里感受,并逐渐使柳与人趋于融合。
课文最后一笔,“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直接把人比喻为柳树,柳树的形象与祥子的形象到此完全融为一体了,暗示了祥子今后的可悲命运,会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凋零飘落,使人更加同情祥子这样的劳动人民,更加憎恶黑暗的旧社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提到,文章结尾柳树的形象与祥子的形象完全融为一体了,祥子今后的悲惨命运,会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凋零飘落,如果祥子不拉车结果会怎样呢?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课文,去关注祥子命运。
二、祥子“跳槽”,悲惨依旧。
1、思考:
祥子除了在“暴风雨”中奔走外,还能不能有第二条路?
若有,结局会怎样呢?
为什么?
2、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3、引导:
祥子若不拉车,必将饿死,通过这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题。
三、今朝寄情,情不自禁。
1、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情在涌动,请以“祥子,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2、学生写、读、评。
四、点睛之笔,激情小结。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之人。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人道的世界上”。
老舍在这一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不正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拆吗?
若祥子生活在现代,生活又会怎样呢?
五、智能储备。
1、以《现代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2、结合课文内容,体味下列语句,从中你有怎样的发现?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写车夫“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
(2)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
(3)文末写祥子“一口气跑回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教学设计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
为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提前走入环境之中,便于迅速进入课文所设情境中,更好地抓住主题,然后教师可通过“今天就让我们到烈日和暴雨中走一趟,好吗?
”这一句话来导入新课。
二、一读课文,设定目标。
1、以前的课都是老师在探究学习任务,今天我想换个角度了。
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学习的呢?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3、班级讨论,教师做引导、归纳。
三、二读课文,体验生活。
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中的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这就需要我们以祥子的身份去朗读课文,今天我们来个朗诵比赛,先小组内轮流进行,以推选一名选手代表小组参赛,倾听同学要作好评价。
2、学生做准备,教师提出评价标准,要侧重于对祥子当时生活的体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围绕学习任务,通过朗诵比赛,初步体验了祥子当时的生活感受,但要想真正读懂祥子,读出祥子生活的真谛,我们还需要抓住“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来探究。
二、头顶“烈日”。
1、生根据日常观察,说出“烈日”下人的各种表现,然后其他同字说出听的感受。
2、、学生找出对“烈日”的描写,然后找一位朗读特别好的学生把对“烈日”的描写读出,让其他学生做一回“祥子”,回想一下以前的时光,回想后,学生谈感受。
3、将前后两种感受对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加入自然环境描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脚踏“暴雨”。
1、学生先从文中找出对“暴雨”及“暴风雨”中的“祥子”的描写。
2、教师配上钢琴曲读文章倒数第六、七段,创造出暴风雨来临时的那种氛围,学生则合上书、闭上眼,假想自己就是祥子走进滂沱大雨之中,感受暴雨的肆虐。
3、学生畅谈在暴雨中的感受。
四、不经风雨能否见彩虹。
1、祥子除了在“暴风雨”中奔走外,还能不能有第二条路,若有,结局会怎样呢?
为什么?
2、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3、引导:
祥子若不拉车,必将饿死,通过这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题。
五、激情燃烧的小结。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之人。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人道的世界上”。
老舍在这一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不正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拆吗?
若祥子生活在现代,生活又会怎样呢?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教学设想: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万盛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1、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2、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
3、评价朗读。
4、交流变化过程。
5、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
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
”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
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1、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
(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
2、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1、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2、学生读课文,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讨论、交流。
5、学法指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1、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盛米行”,你会想什么呢?
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2、思考、交流、评价。
3、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六、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
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 教学 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