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第二单元《水和溶液》word教案1.docx
- 文档编号:931080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211.42KB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二单元《水和溶液》word教案1.docx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二单元《水和溶液》word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化学九年第二单元《水和溶液》word教案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二单元《水和溶液》word教案1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备课(上)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
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2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3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第4节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复习、
测试
2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
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课题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第周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
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键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
3.分子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固液气
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
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阅读P28~P30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性质
属于物理变化
固:
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
液:
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自由运动;
气:
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下列宏观现象中,吸收能量的有;放出能量的有。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你能用分子知识解释上述变化吗?
P30活动天地
P30交流共享
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温度升高:
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
分子间隔变小。
用分子知识解释:
P30在线测试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
危害:
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小结:
1.
2.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观察P31图片
P32多识一点
认识节水徽记
寓意:
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
怎样防止水污染?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爱护水资源
科学家曾预言:
“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文学家则感叹:
“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两句话尽管说法不一,但给人的警示相同。
尽管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不到1%,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珍爱生命,让我们从保护水资源做起。
课题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第周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2.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3.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情分析
小学及中学地理已学过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重点
水的净化及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
关键点
理解并熟记过滤操作的要点
教学媒体
挂图、过滤实验操作、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三、水的人工净化
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2.过滤操作的要求
一贴:
二低:
三靠:
3.混合物
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⑴过滤
⑵蒸发
⑶蒸馏
蒸馏所需仪器
纯水
矿泉水
硬水
软水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水的人工净化
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2.过滤操作的要求
3.混合物
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⑴过滤
⑵蒸发
⑶蒸馏
蒸馏所需仪器
(第二课时)
复习:
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储量的13%,占全球总水量的0.3%
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过滤器的制作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口。
三靠:
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微生物;
滴入氯水消毒后,微生物死亡,蒸干后有固体残留,说明水中有可溶性物质;
将蒸馏水蒸干后,没有留下任何残渣,说明蒸馏水是纯净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
黄泥水,空气,海水等。
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
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过滤法:
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蒸发:
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
如:
在蒸发皿中蒸发食盐水可得到食盐。
蒸馏法:
把液体和液体分离。
(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
蒸馏烧瓶、单孔橡皮塞、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
了解
净化黄泥水
活动天地P32
了解明矾的作用:
净水剂
理解、记忆
思考:
滤纸与漏斗之间为什么不留气泡?
某同学过滤黄泥水时,过滤两次后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下列说法对吗?
有人说:
冰水是混合物;市场上卖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纯净物。
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
举例
P34了解水的蒸馏
P34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位置
P35在线测试1,2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纯水
矿泉水
硬水
软水
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总结:
1.
2.
3.
4.
5.
P35多识一点
硬水与软水的鉴别
P36长话短说
几种常见的净水方法:
方法
所除杂质
沉降
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
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活性炭吸附
不溶性固体杂质和一部分可溶性杂质
氯气等杀菌药物消毒
微生物
加热煮沸
一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蒸馏
绝大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小知识:
我国的水资源
地球水的储量很大,总储量约为1.36×1018m3,但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53%,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仅约为总储量的0.3%,主要是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
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的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0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中。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
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地域分布也不均匀,在西北和华北部分边远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有困难。
练习:
1.为什么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之和?
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白糖尽快溶解在水中,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为什么?
3.将泥水分离得到蒸馏水,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才能获得?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D.用催化剂可将水变成汽油
6.若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酒精和水混在一起,应以哪种方法分离较为恰当()
A.沉淀B.加明矾C.蒸馏D过滤
7.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水的操作:
⑴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⑵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⑶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③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②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
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方法有:
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
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重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
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
①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③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⑶用对比法学习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字母表达式:
A+B+…→C
②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
A→B+C+…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混淆不清,对电解水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判断不清;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中,误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性质与变化混为一谈。
本节知识结构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课题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第周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
4.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键点
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一课时)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现象:
正极:
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
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
结论:
水
氢气+氧气
H2O
H2+O2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字母表达式:
A→B+C+…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常见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常见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氦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分子
原子
相似点
⑴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分子之间有间隔,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⑴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原子之间有间隔,⑶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⑷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裂,成为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P37活动天地
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熟记文字及符号表达式、反应现象
分析反应的特点
一变多
通式
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
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氦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区别分子和原子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燃烧与点燃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发烫。
结论:
氢气+氧气
水
H2+O2
H2O
安全提示:
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物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燃烧为一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点燃是燃烧时需要的反应的条件,是一个动作。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
字母表示:
A+B+…→C
相同点:
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型;
区别:
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氢气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科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氢能源的世纪。
优点:
无污染;发热量高;资源丰富。
目前氢能源没有推广使用的原因:
制取和储存遇到的难题:
小结:
1.分子与原子
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P39活动天地
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熟记现象与反应式
反应式的特点:
多变一
是分解反应吗?
区别:
燃烧与点燃
比较: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讨论:
氢能源的优点
P40交流共享
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的反应。
上网查询
练习
生活在线:
有一种水叫“纳米水”
国内很多石油销售公司和加油站都已经添加了“纳米水”。
“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添加剂的俗称。
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
“纳米水”的工作原理是:
把自由水经过纳米组装技术的处理后,组装成6纳米左右的水颗粒,然后加到连续的油箱中,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纳米燃油,让燃油在燃烧前通过进行水颗粒微爆的二次雾化作用,炸碎燃油雾滴,使之进一步雾化,实现更加充分和均匀的燃烧,达到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和机械效率的目的,进而实现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节省燃油和保护环境的功效。
另外,纳米水颗粒的微爆破作用还能有效地清除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积碳。
课题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第周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两种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变化体现出两类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要与变化相联系。
重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关键点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三、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如:
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变化的叙述
性质的描述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课时)
复习:
1.分子与原子
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回答:
概念、区别和联系
用分子的知识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变化的叙述
性质的描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腐蚀性等。
物质不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和溶液 鲁教版 化学 第二 单元 溶液 word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