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协同教学之模式策略与设计实例.docx
- 文档编号:930585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82KB
教学创新协同教学之模式策略与设计实例.docx
《教学创新协同教学之模式策略与设计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创新协同教学之模式策略与设计实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创新协同教学之模式策略与设计实例
教学创新─协同教学之模式策略与设计实例
张世忠
中原大学教育学程中心
壹、前言
前教育部长曾志朗一再强调九年一贯课程的改革,主要还不在课程如何改变或修改,最重要核心精神是教师的「创新教学」,藉着教师的创新教学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活基本能力。
但是,要培养有创意的学生,必须先要有创意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意,不仅要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意,懂得以欣赏的角度来激励、鼓舞学生,还要提供有创意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导引学生思考。
因此,一个好老师最大的威胁就是满於现状,没有产生任何创意或改变。
优秀教师要不断的问:
「怎样才能改进或创新我的教学?
」教师是教材的诠释者、学习者与研究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自我启发、相互学习,激励自己不断教学成长。
在多元开放和专业的社会中,教师无法一成不变,以过去的知识,在现在的环境下,教育要面对未来的学生。
所以教师必须是不停止学习和成长的人,才能展现专业的才能。
为了引导未来社会的演进,因应学校教育改革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教学型代的调整,乃是最佳核心的议题。
新世纪教师要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如何「追求卓越,提升品质」成为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努力方向。
现代的教师自许为专业人员,专业的角色需要社会的认同,就要展现专业责任。
终身学习,不断地学习技能,拓展教学方法,加深知识与技术,才能做更有智慧的判断。
若教师无法自我成长,如何协助学生成长?
若不能自我学习,获取知识,如何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若不能实施研究,解决问题,如何改进课程与教学?
若不能自省批判,如何革新教育,改革社会?
所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才能达到专业的目标。
九年一贯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向多元化及科技化,故而在教材上的组织和编排,教学技术的灵活运用,教学情境的妥善布置等都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策略,脱离传统老套方式,教学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到底之方式。
教学策略的运用关系着整体教学之成效,所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学创新的意义及本质,进而熟悉各种教学环境与策略,才能灵活且合适的运用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张世忠,民90a)。
贰、教学创新的意义
教学创新是不持守传统或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更新或变化其教学方式。
教师因时制宜,变化其教学方式,其目的在於提高学生之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之创意思考、和适应学生之个别差异。
然而教师要创新教学,必须具备有创意或创造力的精神,例如,具有不同凡想、别出心裁、颠覆传统或追求新颖的想法。
创造力是一种能提出新概念、新事务、或高层次问题的能力(Smilansky&Naftali,1986),它是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及能力。
创造力除了包括敏觉、流畅、变通、独创及精进能力外,Sternberg(1996)强调创造力须运用三种能力:
(1)综合能力(syntheticability);综合已有知识与技能而产生创造的能力;
(2)分析能力(analyticability):
分析情境及评估构想的能力;(3)实践能力(practicalability):
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创造力的意义在韦氏大字典是「赋予存在(bringintoexistence)、无中生有(makeoutofnothing)、及首创(forthefirsttime)」等方面解释;根据《词源》,中文的「创」含有「破坏」之义;「造」则有「建设」之义。
因此,「创」与「造」相联构成一词,有「破坏与建设」的含义。
这意味着「创造」必须突破旧的方法或事务,开创新的情境。
综合而言,创造力对个体产生新的观念或产品,有价值的新构想或新领域,或融合现有的观念或产品而改变成一种新颖的形式。
从发明家的观点看,创造是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就思想家而言,创造是提出前所未有的观念或想法;就科学家来说,前所未有的科学理论或原理的发现,或是科技术的发明(毛连塭,民89;陈龙安,民86)。
教学创新实际应用在教学之意义:
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作为;但须以能产生正向价值为依归(张玉成,民90);换句话说,教学要
(1)想出别人所不出的观念或做法,
(2)对传统或现况教学或做法之革新,(3)它是问题解决的能力。
从教学创新观点而言,即使前人已经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事物或想法,如果学生尚未知悉,也可以用来做为「创造或创新」教學的教材。
參、協同教學的意義
儘管協同教學愈來愈受矚目,Welchetal.(1999)談到有一些重要的爭論應納入考量。
首先是一些令人困惑的措詞。
對於協同教學的措詞不盡相同,而且都使用一些同義字來描繪。
諸如:
共同教學(co-teaching)、合作教學(cooperativeteaching)以及協同教學(teamteaching)都是指相似的傳授課業的系統。
Cook和Friend(1996)用四個要素來辨識共同教學:
兩個教學者,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共同分配教學工作,來傳授學生有意義的知識。
雖然這個字彙經常的被使用,但協同教學卻有很多種不同的操作型定義。
例如,這字可能提到
(1)二個教師間簡單的責任分派,
(2)共同合作計劃、個別執行教學,或(3)共同合作計劃、教學和評價以學得經驗(Sandholtz,2000)。
多種對於協同教學的操作型定義導致教師間也有多種的協同教學方式。
必須澄清的是,不是所有協同教學都必須提供相等的機會去形成共同合作和增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Million及Vare(1997)定義,營造協同合作關係的要求是:
共同分享目標、平衡角色位置、和平均的參與決策過程。
Goodlad(1988)則說這是一個協同教學中很複雜、多元的論點,就像是一種〝象徵性的夥伴關係〞,其所指的在那裡夥伴們可能有他們各自的興趣、喜好,但他們卻可以一起工作而且幫助彼此達到他們的目標。
Schlechty和Whitford(1988)所說的〝原始夥伴關係〞模式,其共同的好處是在二個夥伴關係中〝彼此相互的擁有〞。
Griffin(1996)回應這個觀點,他說:
〝我們一起來到相等的地方,我們在相同的立場和態度上一起工作,在這裡我們其中沒有任何一人事優勢於另一人的,除非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必須帶入專家的意見時。
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帶進的優點。
沒有專業的架子、沒有原則立場、沒有學校管理者的態勢(p29)〞。
Bennett,Ishler和O'Loughlin(1992)對協同教學的準則定義為(a)協同教學的有效性只建立在當每一個部分的關係都有著真實的平等之時;(b)基於不同的學理知識,例如,理論知識和實習技能知識都是相同的重要;(c)兩個負責的部分必須保持持續性的意見交換和共同質詢和照會;(d)所有參與者必須有機會在共同的支持性環境中去體驗彼此的真實;以及(e)協同者必須能接受開放性的討論、議論或提出相關的問題,如此才能提昇教學的品質。
另外,Bennettetal.(1992)在文獻中建議三個良好夥伴關係的必要特質:
了解夥伴間的相異程度,自我興趣的共同滿意狀況,以及測量出每個夥伴無私的態度。
最後,Reed(1998)認為有幾個方式可以使協同教學的情況變的輕鬆一些,例如:
增進互相的依賴,交換平日的心得和價值,分享決策過程和調適。
在加州大學河岸分校(UC-Riverside)的合作教師教育夥伴關係裡,Sandholtz(2000)比較了近五年來四個協同教學的方案於高中階段,夥伴關係經歷著協同教學的多種方式。
然而,基本的定義仍包含必須:
參與計劃、參與教學、和參與評估。
基本目標是以發展和執行協同教學內容為主,增加學習教師的專業成長。
因此,協同教學的最初目標是有方向的關係著學習教師的專業發展:
(1)增加共同合作機會,
(2)鼓勵新教學策略的分享,(3)在自然環境下觀察同儕,(4)培養共同的教學分析。
肆、協同教學的模式
協同教學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以致很難去辨識究竟它是由何種方式所構成一堂協同教學的課。
依據Cook和Friend(1996)描述幾種不同情形的協同教學,兩位協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採用下列模式:
一、大班式之班群教學模式
一個老師教學,另一個老師從旁輔助,實施的技巧在於當其中一個老師在引領學生進入課程時,另一個老師能適時輔助,通常可應用在兩個班以上之大團體上課,主要講解基礎的概念。
二、換班式之教學模式
包含劃分教學內容和教室內實體的安排,每個老師都教課程的一部份,以及到每個教室去上課,所以教師或學生會輪流從這一間到另一間教室去上課,通常可應用在特殊資源或實驗室之需求。
三、循環式之教學模式
就教師自己的專長,選定該領域的若干單元,循環教數班中的每一班,通常可應用於同一個領域中包含不同的學科,並且課表必須調整為同一時段。
例如: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人文及藝術領域等課程。
四、分組式之教學模式
將學生按著主題的需要或學生的能力,加以適當分組,以利各教師進行各單元任務或加深加廣的適性教學,通常可應用於一般實驗操作或數理科等課程。
五、合作團隊之教學模式
協同教學的模式也可採用任務分工合作團隊教學模式,教學流程分為四個段落,可分別由三位協同教師負責,
(1)課程綱要講解:
教師要把講述的主題內容大綱和順序有系統的組織,且應力求簡明、扼要清楚。
可採用投影片或輔助教學媒體呈現。
(2)教學活動實施:
課程綱要重點講完之後,另一位協同教師就要配合一些教學活動或實施小組討論,讓學生從做中學,並有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
(3)摘要總結及應用:
在這一個階段,另一位教師可以最簡潔的方式將整個主題單元之學習活動的內容做一個摘要和結論,並將學過理論或法則應用於實務中。
(4)課程統整:
在這一個階段,全體教師來在一起做課程整合之工作並共同回答一些學生學習存在疑難問題,可採用多元評量方式,例如學生的成果展示或教學演示等。
六、智慧團隊之教學模式
教師除了採用學科領域進行協同教學外,無論是單科或合科的教學還可以採用「智慧團隊」為特色,團隊的每位成員教師可以確認自己的智慧專長。
典型的智慧團隊包含3-4位教師,每位都至少擔負二種智慧的課程規劃,並且這些教師都互相彼此支援。
智慧團隊把教學任務一分為四,例如:
「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學習領域,若結合多元智慧的教學,三位教師採用協同教學,第一位教師(可以理化科專長或其他)負責數學邏輯、空間智慧的教學;第二位教師(生物專長或其他)負責語文、肢體動作智慧的教學;第三位教師(地科專長或其他)負責人際、音樂智慧的教學;全體教師負責科技、內省等智慧的教學。
這些教師之教學並不是獨立或分割的,乃是互相合作與支援,讓學生學到多元智慧的啟發與能力。
伍、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發展趨向多元化及科技化,故而在教材上的組織和編排,教學技術靈活運用,教學情境的妥善佈置等都必須要有新思維和策略,脫離傳統老套方式,教學已不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巴打到底之方式。
教學策略的運用關係著整體教學之成效,所以教師必須瞭解各種教學方法,才能靈活且合適的運用,教材來源亦趨向多元化。
既然課程採用統整的方式,教學就不能採用傳統的方式。
加上學生的個別差異,建議教師最好運用建構教學或多元教學的方法。
而協同教學統整的方法乃是小組教學團隊成員採用協同教學的方式,並以建構主義或多元智慧為其理論基礎的一種方法,適合單科或多科之整合課程。
一、協同-建構教學策略
協同-建構教學是採用協同教學小組方式以建構教學之策略進行教學。
合科教學通常是跨越數個學科領域,因此可採用統合主題為中心方式貫通各學科領域之範圍,以建構教學之策略從事中心主題之探索。
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學到統整之技能與各學科之間關聯之知識。
由不同專長的教師組成協同教學小組,先由小組共同擬定教學計劃,再由教師依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選擇合適之教學方式和評鑑指標,最後再由教學小組共同對學生評鑑其表現,並實施教師間交互評鑑。
其教學策略或要領如下:
(一)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
教師採用鼓勵、獎勵與讚美方式,造勢讓學生有機會去體驗學習的樂趣,和運用幽默言詞或比喻引發學習動機。
(二)提供給學生各種學習經驗的機會
教學儘量採用具體代替抽象教學方式,觀摩、示範、模型與圖片等,要有實驗、合作小組、練習、角色扮演或解題等活動,達到熟練和成功樂趣。
讓學生有思考、創意或回饋機會,注意學習過程,失敗卻不氣餒,培養擔當與毅力。
(三)教學採用互動學習方式
教師要多發問且問的很建構,為甚麼、如何得到代替懂不懂、會不會;讓學生解釋主題或問題,應對學生不同回答,應以「思考角度不同」代替不懂,瞭解學生如何想,製造小組討論和學生彼此互動機會,採用小組合作解題、表演或展示等活動。
(四)多元化的評量方式
評量多元化,避免一種方式,過程與結果並重,可使用評量方式,例如:
紙筆測驗、檔案、日誌、觀察與討論記錄、實作結果等。
二、合作式教與學策略
合作式教與學是只指教師採用合作協同教學方式,而學生採用合作學習的策略。
合作小組成員是由能力高、中、低的學生一起工作共同解決問題或是達成小組目標。
在採取異質性的小組組成的情形之下,學業成績較低的組員將有許多機會從中獲得協助、鼓勵。
事實上小組學習主要在透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及知識的交換,鼓勵同儕之間互相支持、幫助,建立同舟共濟的關係,而不是彼此間的相互競爭。
如此,整個課室環境變成了學習者溝通的殿堂。
因此在課堂中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同能力的學習者透過同儕指導,其學習的表現除了在學業成績方面以外,在社會技巧與認知發展上也獲得許多成長(Johnson&Johnson,1990)。
其合作式教與學策略流程如下:
1.擬定教學目標與計劃
在每一個課程新單元,教師要思考要學到什麼,教師要用何種教學的方式與步驟,有哪些教學資源可以運用,例如:
圖表、活動器材及錄音帶等。
2.適當的分組
可依照課程之單元來隨機分組,每組約4-6人,每組不需要太多人,以免讓學生無法參與,分組可以每學期或每階段按任務需要輪換一次,但以成員彼此間充分合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3.引起學習動機
每一單元都有中心主題之合作學習活動,可引用比喻或開場白刺激學生學習慾望,並採用增強原則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4.活動講解及角色扮演
教師將活動進行之程序寫在黑板或書面上,讓學生清楚整個活動之進行,亦要說明每組成員要擔任之角色,提供他們表現之機會。
5.觀察與記錄
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要在小組間來回走動,觀察學生操作或進行活動,有無疑問或需要協助地方,並將之記錄起來以便檢討及改進。
6.成果展示及分享
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學生將他們的成果寫在黑板上或上台報告或進行展示,讓其他學生觀摩並進一步討論,教師可依其成果作評估。
7.綜合及總結
在整個教學單元結束前,教師要綜合所學之要點並將它作成有系統有組織,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及輪廓。
8.檢討及建議
每作一次合作式教與學,都會有優缺點,可依據教師之觀察和學生之回饋加以檢討,並於下一次施行合作教學時特別加以注意並尋求改進。
三、協同-多元化教學之策略
協同-多元化教學是指教師採用協同教學方式,而運用多元化教學的策略。
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啟發學生的多元智慧。
多元智慧論提供教師一個發展革新性教學方法的機會,這個理論認為:
沒有任何一套教學方法在所有的時期,對所有的學生都適合,也就是說,所有學生在智慧中有不同的傾向,因此任何一種方法很可能對某些學生非常成功,然而對另一些學生就不太成功。
教師可以利用問答、討論、觀察、調查、蒐集、製作、閱讀、發表報告、練習、表演、創作……等方法,以激發學習興趣並充實學習內涵,以達到生活化的課程目標。
剛開始以多元智慧作為教學架構時,必須先設定實際的期望。
在一節50分鐘課堂中,是不可能同時採用激發七種智慧的教學方法。
相反的,在一兩週時間內,從每種智慧中挑選一項方法倒是比較可行,在每一堂課中至少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智慧的教學方法,例如:
腦力激盪、寫札記、即席互動、做中學、音樂欣賞、同儕分享、合作小組、一分鐘內省等教學策略。
兩週後,學生就經驗過七種模式,接下來就是採用循環方式來加強各種智慧的啟發(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7)。
四、鼓勵學生參與並善用教學資源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參與,並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學生說明或解釋,肯定學生的表現,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協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或概念,提出具批判性的思考問題已激勵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應儘量利用社會資源以充實教學設備,教師應善用教具或媒體視聽設備,或教學網站和參考文獻,以提高學習興趣,並鼓勵教師配合教學需要,自製教具及各式補充教材,以豐富教學內涵。
陸、協同教學的要領
「教師是不停止學習與成長的人」,唯教師在心態上要有「求進步」的自我期許,不要多年「原地踏步」或抵抗「教改潮流」,不斷在教學上自我突破,常去思考有效教學策略,並勇於詢問同儕意見,如此用心必能在課堂上展現創意,吸引學生注意,進而促進學習。
最後有一些具體實行的方法,是筆者對如何才能做好協同教學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1.平時找幾個同儕教師多聊聊,談一談教學或工作方面的心得,藉以形成一個可以進行溝通或討論的對象,更進一步形成協同教學的夥伴。
2.並不是所有科目都硬要統整成一個科目,而是整合相近學習訴求的單元,亦鼓勵配合社會時事或生活重大議題,以「多元和統整」方式組織學習活動。
3.一開始的時候,可能對協同內容還不是很熟悉,所以協同的科目可以先從自己手邊任課,或是熟悉、既有的教材科目內容著手。
4.先找一位老師為夥伴,來嘗試協同教學,先跨出單獨教學文化第一步,因為單打獨鬥做課程統整會把自己累壞的。
5.教學小組必須專長互補,並在小組召集人協調之下確實分工合作,如此才會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而不是三個和尚沒水喝。
6.臉皮厚一點,多去和有經驗的老師們討論;自己的姿態低一點,不要太堅持自己的看法,多聽聽其他老師們建議。
7.學校教學設備及教學媒體必須充實完整。
許多學校教室內根本沒有投影的螢幕,如此就缺乏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
8.協同教學可能無法在一節課程完成,所以學校可能實施彈性課表、以利不同教學活動之銜接。
9.作協同教學,可能會有大班教學的情況發生,也會有小組討論、個別學習之需要,所以學校需規劃設置不同的學習空間與環境。
10.學校的行政體系、社區和文化機構都是重要的資源,先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再尋求其他資源和補充。
柒、協同教學設計之實例
1、單元主題:
紅樹林的故鄉
適用年級及教學時間:
國小四年級、41節課
2、單元目標:
1.自然與生活科技
Ø透過觀察,網路搜尋認識紅樹林的種類、繁殖方式與功用及認識沼澤生物。
Ø認識熱鬧的河口生態。
Ø養成用五官觀察及自己動手紀錄的習慣。
Ø透過網路的搜尋,收集紅樹林相關資訊,並予以紀錄剪貼。
Ø從接觸大自然活動中,培養親近大自然的情操,進而尊重生命,愛護周遭環
境,珍惜自然。
2.語文
Ø能流暢朗讀文章,並聽懂別人表達的意思,達成溝通的目的。
Ø能提出綱要概略瞭解內容與大意。
Ø活動後整理歸納撰寫遊記,口頭報告觀察心得。
3.社會
Ø描述紅樹林的自然景觀,藉由接近自然,近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Ø瞭解紅樹林所面臨的危機。
Ø瞭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4.數學
Ø能選擇適合使用的符號表徵。
Ø能察覺數學與人類文化相關的活動。
5.健康與體育
Ø能參與活動並養成規運動的習慣。
Ø瞭解運動安全與緊急事件處理。
Ø能運用急救常識與方式。
6.藝術與人文
Ø運用大自然中不同材質及肢體語言,以水彩方式畫出紅樹林景觀和黏土塑造
爬樹的彈塗魚。
7.綜合活動
Ø認識欣賞紅樹林環境,並關懷團隊成員與周遭環境。
Ø能辨認出水筆仔、海茄苳的特徵和異同。
Ø能說出紅樹林和河口的關係。
Ø能認識河口的動物生態習性。
Ø能認識河口的植物生態習性。
Ø能透過教學活動,學習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統整設計與架構(含基本能力與指稱)
基本能力
學習能力指標
一、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1-1認識紅樹林的種類、繁殖、功用【自2-3-2-1、自2-3-2-3】
1-2學習觀察與探討紅樹林生態環境【自1-2-1-1】
1-3養成自己動手紀錄的習慣【國F2-1-1】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2-1能欣賞紅樹林並利用繪畫與黏土創作【藝2-2-1、藝1-2-1】
2-2能辨別基本詞彙【國E2-1-1】
2-3能用喜悅的心情分享別人的創作【國2-8-5】
2-4描述紅樹林的自然景觀【國C2-4-9】
2-5能聽懂別人表達的意思,達成溝通目的【國B2-2-10】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3-1能參與保育自然生態【健7-2-6】
3-2參與活動與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健4-2-1】
3-3判斷影響個人及他人安全因素並能進行改善【健5-2-2】
3-4對情境中可能的傷害作預防及處理【健5-2-5】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4-1能表達紅樹林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國2-2-8】
4-2能表達河口生物生態的重要性【國2-3-7】
4-3藉由小組互相討論上課內容【國C2-1-1】
4-4主動與師生分享上課內容與心得【國C2-4-9】
4-5學生能發問或回答網站上的問題【國F2-2-1】
4-6能流暢朗讀文章表達情感【國E2-4-2】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5-1體驗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健7-1-5】
5-2關懷團隊成員與周遭環境【健6-1-3】
5-3發揮團隊精神與分工合作【藝6-1-3】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6-1增進國際視野培養世界觀【社9-3-1】
6-2重視環保與生態資源的維護【綜4-2-4】
6-3察覺數學與人類的活動相關性【數N-2-2】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7-1能集中注意力聆聽上課內容【國B2-1】
7-2能將上課內容重點加以規劃或組織紀錄下來【國2-2-7】
7-3學習運用既有的知識做事【自7-2-0-1】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8-1能藉由IE進入相關網站搜尋資料與瀏覽【自1-2-5-3】
8-2能運用圖片複製及文字編輯功能【自1-2-5-1】
8-3養成觀察紀錄的習慣來發現新事物【自5-2-1-1】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9-1了解紅樹林的功用與分佈【自2-3-2-1】
9-2能表達自己的意見、自然與人應對【國C2-1-1】
9-3能提出綱要概略瞭解內容與大意【國C2-1-2】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0-1養成珍惜自然資源的習慣與建立良好的保育觀念【自5-2-1-3】
10-2養成自己動手紀錄的習慣【國F2-1-1】
10-3探討如何解決紅樹林的危機【國C2-4-10】
4、主要活動設計
學習領域
主要活動
自然與科技
1.認識紅樹林
2.瞭解熱鬧的河口生態
語文
1.美麗的大地
2.地球只有一個
社會
1.台灣資源-保育篇
2.自然生態-地理篇
健康與體育
1.體能活動
2.急救常識
藝術與人文
1.水彩繪畫紅樹林
2.黏土塑造彈塗魚
數學
1.我知道有多久
2.我知道有多遠
綜合活動
1.戶外教學-新豐紅樹林之旅
5、教學資源或準備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活動一:
主題研究
教學影片(電腦)、學習單
活動二:
文章奧妙
參考書(相關文章、辭典)、學習單
活動三:
算算看
電腦、地圖、計時器、學習單
活動四:
運動與急救常識
電腦、急救箱、學習單
活動五:
戶外教學
活動前準備事項:
收集資料:
紅毛港紅樹林濕地生物觀察手冊、有關紅樹林報導之各項資料、臺灣紅樹林自然導遊。
戶外教學用具:
急救箱、望遠鏡、紅樹林濕地相關圖鑑、照相機、文具、學習單
活動六:
水彩畫及黏土創作
風景圖片、水彩用具、圖畫紙、黏土
活動七:
問題與討論
電腦、圖書館、學習單
6、教學模式與策略(含任務分配)
本主題單元可以採用大班式的班群教學或循環式的合作教學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创新 协同 模式 策略 设计 实例